教育关注:国家助学贷款缘何进展缓慢?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育新闻 手机版


                2002/09/28       新华网 

    国家助学贷款从1998年提出,1999年试点,到2000年在全国铺开,走到今天已历时5年,但一直进展缓慢。无论是发放贷款的银行、还是借贷的学生,或是处于“中间人”位置的高校都曾望款兴叹:“助学贷款,难!”

  助学贷款实施倒底有多难?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全日制本专科在校学生约560万人,其中经济比较困难的学生占20%以上。截至去年,全国高校已签订国家助学贷款合同的学生 

人数仅占申请人数的31%,贷款金额只占申请金额的37%。

  本来是顺民心、合民意的善举,可缘何步履蹒跚?记者日前走访了政府部门、银行系统、教育界的多位人士,他们认为实施国家助贷至少有三难:

  一难:额度有限僧多粥少。由于受助学贷款额度的限制,申请的贫困学生往往面临僧多粥少的尴尬。因为每所高校学生获得政策性助学贷款的名额,一方面受国家的贴息计划额度对不同级别的学校实行差别待遇的影响,一方面受商业银行总行下拨专项贷款数额的限制。在一些高校获得优先贷款的情况下,另一些高校就只能分到很小的一杯羹了。

  二难:银行借贷利小风险大。由于社会信用体系没有建立起来,银行借贷不需任何抵押和担保的款项自然面临较大的风险。据了解,在广州,中国工商银行是经办国家助学贷款的“第一大户”,与学生签订的合同金额数占总量的2/3,达到3131万元。

  据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货币信贷管理处副处长边维刚指出,银行和高校之间产生不和谐音的核心就在于学生信用评估和审查问题上。助学贷款笔数多,金额小,一般每笔为5000元到5万元,但其操作流程同贷一笔10万元的款别无二致,一旦发生呆坏帐,收贷成本远大于贷款本金,因此投入产出严重不对称,银行“吃力不讨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银行必然要考虑经济效益,这些问题自然极大地影响了借贷的积极性。

  三难:民办高校受人冷落。民办高校等非名牌院校贷款普遍存在较大难度,最重要的原因是银行对这些学校毕业的学生还款能力没有信心。一位银行界人士认为,并非所有的大学生毕业后都能找到收入稳定且丰厚的工作,特别是那些就读于民办高校的学生,要找份好工作并不容易,他们还款可能会“心有余而力不足”。一笔3万元的贷款,依照合同规定,毕业后4年内每个月还本付息大约要800元,在内地的许多乡镇甚至县城的单位,月收入好的不过1000来元,如果贷款学生分在这样的单位,每个月拿出800元来还贷就相当困难了。

  因而,从长远来看,国家助学贷款顺利实施的根本解决之道在于个人信用制度的建立、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以及全社会信用环境的改善。(新华社记者 陈冀)

相关链接: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