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创新思维二题(网友来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作文指导 手机版 | ||||
天一 李志军 在奔驰汽车公司老板的桌上,放着一个巨大的恐龙骨架模型。他的座右铭是“历史上充满了不会适应的庞然大物。”不创新就意味着灭亡。 江泽民主席也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可以说“创新”已成了新世纪最受关注的词语。教育需要创新,语文教学需要创新,作文教学更需要创新。下面是我对作文教学创新思维的两点思考。 求新思维 新陈代谢,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带有根本性的发展规律。人们从切身经验里就能体会到新事物的不同价值,因而喜爱新事物,厌恶旧事物,几乎是人的一种本能性的意识倾向。另外,旧的东西又意味着是人们司空见惯的、熟悉的东西,再次或反复接触它,已不能给人们的认知和审美心理结构增加什么内容。而新颖别致的东西则有着未曾领略的、“陌生化”的特点,它能扩大人们的视野,丰富完善人们的认知和审美心理结构,正好适应人们增知益智的心理需求。 文章作品更是如此。如果我们在自己的著作里,只是重复和再现了别人或自己写过的东西。对读者不能给予他们一点什么,增加他们一点什么,那么这样的文章作品无论对人对己都没有什么意义。因而,我们必须去追寻和表现那些别人未曾涉及过的东西,那些“人人心中所有而又人人笔下所无”的东西,也就是新鲜别致的东西、新颖的东西。从而能给读者点儿什么,增加读者点儿什么。这样的作品自然也是读者最喜爱和欢迎的。所以,对新颖或新颖之美的追求,努力于各方面的创新,应该是一条写作的基本原则。 求新在写作中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题的新颖。古人叫意新。的确,一个观点,一种意思,说多了就成了老生常谈。人云亦云尤其令人生厌。韩愈说自己写文章是“唯陈言之务去”。这个“陈言”就包括陈旧的看法和主张。 主题新颖自然有相对性。在一个时代、 一个时期曾是新颖的,在后一个时代和时期就可能变为陈旧。但是新颖又是绝对的,有的主题反映了科学真理,只要我们善于根据历史的发展给以新的阐释和发挥它就万古常新;同时,就一个具体时代、时期说,纵然不断出新,但是毕竟总是有新颖存在。比如“杞人忧天”一直含有贬义。报纸上有篇文章《杞人是一位哲学家》,说明杞人关心生存环境和灾变,是唯物主义者;我们都应有生态意识和忧患意识。主旨并不新但使旧说出了新,也是新颖。 二、材料的新颖。有人将文章材料陈旧比作让人吃旧饭和嚼过的馍,材料别人用过,再看见就没有滋味了,多次碰见,就要反胃。而且材料作为文章的物质内容,他的新颖与否直接影响整个文章的新颖性。新颖的材料有三类,一类是新出现的,一类是别人没有用过的,一类是使用角度新所谓“化腐朽为神奇”的。第一类如电视剧《牵涉》中出现了电脑、互联网、技术有偿转让之类的新事物,使作品带上时代气息,比同类作品中只写日常生活就新出一筹。第二类如鲁迅杂文《拿来主义》引尼采的故事。第三类如鲁迅在《拿来主义》中虚拟的那个青年进入一所大宅子的故事。这些单独看实在太平常甚至太平淡了,但是放在这些具体文章中却成为论述对古文化遗产及新生事物应持何种态度的有力论据,显出使用上的新颖。 三、语言的新颖。这当然应该包括使用新出现的词汇和语言形式。但还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平常词汇、句式新鲜别致的使用,如古人的所谓炼字、炼句,给人新颖感。金圣叹特别赞赏《水浒传》“风雪山神庙”一节中“雪下得更紧”一句话,说此句“妙绝”就是因为一个极其普通的“紧”字,在这里显出一种特殊的神韵,别人也未这么用过,故而新颖。二是语言带有浓郁的个人风格。风格是别人“窃”不走也仿不了的,具有完全属于你自己的特点。在文中突现个人风格,即如屠格涅夫所说,在任何天才的作品中,重要的是“有自己的声音”。那语言也就显得新颖。 从根本上说,新颖性就是创造性、独创性,求新就意味着创新。新颖之美就是作家作品的独创性和创造性之美,应该作为写作上的一种重要追求。 求异思维 所谓求异,指种种推翻旧说,另立新说,别开生面的笔墨和写法。古人有时称之为反言法、翻案法、翻用法;因为多是与惯常的说法正相反对而又比惯常的说法表意更深刻、透彻,故又称透过一层法。求异体现出一种破旧立新、推陈出新之美,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面。 求异大致有内容上的和形式上的,但有时也不好区别,多为二者兼而有之。 内容上的求异,指诗文立意、用事上,敢于不理会和推翻前人对某人某事的定评、定说,提出与之相反的独特见解,古人称之为“做翻案文章”。比如前人都称赞战国时代齐国的孟尝君里“礼贤下士”,故而“能得士”,即招徕到有才学的士人,或受士人的拥护。但王安石《在读〈孟尝君传〉》一文中却认为他是“鸡鸣狗盗之雄”,即有些偷摸本领的人的领袖;“天下之士所以不致”——天下士人因此不会到他门下。这样,不但将孟尝君否了,把他的上千门客也否了。不过孟尝君收门客也的确过多过滥,而真有大的才学的不多,也是事实。前人都欣赏项羽“无言再见江东父老”的气节,但杜牧在《题乌江亭》中写道:“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却认为能够忍辱才是大丈夫气概,因此批评项羽不该灰心丧气,含羞自杀,应该重返江东,再整旗鼓,那样胜负尚未可知。这些不同于前人的新见解,都反映了一定的历史真实,特别是有某种借鉴意义,自有超越前人之处。 形式上的求异主要指表情达意的思路和手法上善于摆脱老一套说法,作出别开生面的表达如。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所说:“诗贵翻案:神仙,美称也;而昔人曰:‘丈夫生命薄,不幸作神仙。’杨花,飘荡物也;而昔人云:‘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有一春忙。”……皆所谓更近一层也。”又如李贺《秋来》诗中有:“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的句子。习惯上以“肠回”、“肠断”表示悲痛欲绝的感情,李贺一空依傍,自铸新词,采用“肠直”的说法,愁思萦绕心头,把纡曲百结的心肠牵直,形象的写出了诗人愁思的深重、强烈,可见他用语的新奇。 在求异技法中还有一种特殊的样式即成语、俗语、谚语、格言的翻新或别解。许多成语之类语言形式是旧时代的产物,不可避免地打着那个时代的印记。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前进,其局限性、落后性就暴露出来。而且人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和提高的,过去认为是正确的看法,今天就不一定那么科学和完善。因此需要或对其作出另外的解释,或对其加以补充,另立新说。为此而写的文章,即对成语等做翻新和别解的文字,也可以认为是一种反笔或翻案法的运用。如古有“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之说,但我们读了《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不免感到忠言顺耳更利于行;在医疗用药实践中,将药裹上糖衣使之适口,更利于疾病治疗。于是有人就写出“良药何必苦口,忠言不必逆耳”的文章,读之令人耳目一新。又如“吹毛求疵”,一向都赋予它“鸡蛋里挑骨头”之类的贬义,但有人写出《“吹毛求疵”辩》,分析了高科技时代对科技产品精密度的要求,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商品质量的要求,生存竞争中对工作标准的要求等等,论证了在科技、生产、工作各个领域,必要的吹毛求疵是绝不可少的,从而赋予这一成语以正面的褒义,给人以深刻启迪。另如“有志者事竟成”,“天才来自勤奋”,“班门弄斧”,“知足常乐”,“近墨者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久在河边站,哪能不湿鞋”,“车到山前必有路”等等,无一不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一种带有主观经验性的、强调某曾意思的说法,并不都有绝对的真理性。比如反问一下:光有了志,事业就一定能成功吗?只靠勤奋就能成为天才吗?在权威专家面前不敢越雷池一步就对吗?什么都知足就准能常乐?近墨就一定会变黑吗?一屋不扫就一定不能扫天下吗?久在河边站,就准会或一定湿鞋吗?车到山前就一定有路吗?这样我们就可以发现它们都有翻新、别解和补充的余地,都可以写出别开生面的求异文字。当然求异一定要注意求得巧妙,求得合理,这样才能提供新思路、新观念、新手法,切忌胡求乱求,牵强附会,弄巧成拙。 首钢矿业公司第一中学 李志军 作者邮箱: lzj1988@sina.com 相关链接:作文指导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