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恋,就真的这么可怕吗?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育新闻 → 手机版 | ||||
2002-09-25 K12网友:Lee 现如今,走在大街上,穿着校服抱着吻着的学生,早已成了人们眼中的常景。而我国中学生行为守则中明文规定不准早恋,这相悖的“官方的政策”和“民间的做法”说明了什么? 总体上,我们的社会主流意识认为:早恋不是好事! 早恋的罪状,当然可以一抓一大把:中学生当以学习为主而谈恋爱会影响学习;中学生心理发育尚未成熟不宜谈恋爱;早恋引起学生怀孕、人流的事件屡见不鲜…… 理由非常充分,论据十分充足。 然而,早恋真的有那么可怕吗?笔者以为不然。 何谓早? 目前国人可以接受的最低的谈恋爱的年龄,似乎没有一个定论。以学生群体来说,大学生谈恋爱是“合法”的,而中学生谈恋爱则变成“非法”。不过,在这里面,年龄并不起决定作用,一个十六岁的学生与一个十六岁的社会青年,在谈恋爱这个问题上,人们对他们的态度是不一样的。为什么呢?“因为你是学生,你是学生你和他不一样,你当然不可以谈恋爱!”哦,我是学生,所以我不可以谈恋爱?那大学生就可以谈恋爱?“大学生可以谈恋爱,你是中学生就不可以!”就因为我是中学生所以我不可以谈恋爱?这中学生的身份怎么就成了我不能谈恋爱因由了? 其实,人们意识里的“早恋”应该换种说法,应该称为“中小学生恋爱”。 从生理的角度来说,人在十五六岁时就已基本上发育成熟,就会有与异性交往的愿望,这种时候,谈恋爱应该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中学生(不含小学生)谈恋爱,应该说正当其时,实不为“早”。 中西差异 据笔者所知,欧美国家的大中小学里经常开有各种舞会,这些舞会的作用,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与异性相处的能力。很多情况下,这些舞会也成了学生们寻找男女朋友的理想场所。在西方国家,一个孩子如果到了十五六岁还没有异性朋友(恋爱关系的朋友),他会被认为是不正常的,一般情况下,这样的孩子会被父母带到心理医生处看病。 相比之下,中国的做法何其保守?! 差异根源 在此,笔者打算从传统影响的角度出发,分析国人为何对“早恋”如此深恶痛疾。 中国自孔孟以来,就一直有“男女授受不亲”的说法,“三纲五常”等道德规范对男女交往做出了极端苛刻的限制。这种压抑人性的传统延续几千年,早已对国人的观念形成巨大的影响,并形成了“民族集体无意识”中的一部分。即使到了二十一世纪,这种集体无意识的余威仍非常巨大。反映在教育上,对中学生作出不准谈恋爱的规定也就不足为奇了。 西方有一个很重要的传统就是人本主义。人本主义的大概意思就是指社会对个体的尊重,社会尊重个体的自由与意识。在处理社会与个人的关系上,他们采取了与东方不同的态度,他们认为个体高于社会;而中国(及大多数东方国家)则一向提倡个体服从社会,个体为了社会的大局可以磨灭自己的个性,在这样的观念下,人不再是人,人变成了一颗螺丝钉,成了社会这架大机器中了无生机的一部分。西方国家对个体自由的尊重,自然对个体的恋爱自由也不加以干涉。 综上所述,中西国家在“早恋”这一问题上所持不同态度实际上是受传统的影响。当然,也不完全是因为传统,不过,在笔者看来,传统的影响是别的因素所不可代替的。 该不该早恋? 该不该早恋,这在西方根本不成其为一个问题,而在中国,这是个大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也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笔者的观点,不允许中学生谈恋爱实在是一种非人性的做法。 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便是社会对社会个体自由的尊重。古代社会限制男女交往,现在不再有这种情况了,所以我们说,这个社会进步了;古代社会要求妇女缠足,现在不用了,这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笔者相信,到了某一天,我们可以说:“以前规定中学生不准谈恋爱,那是社会倒退的表现,现在社会进步了,中学生谈恋爱不再受限制了。” 中学生谈恋爱也许会有诸多弊端,但是,在适合恋爱的年龄谈恋爱,对一个人的心理发育及人格形成是非常重要的,仅此一点,笔者认为我们的社会实不应该对中学生谈恋爱怀有如此大的成见。 随着全球化愈演愈烈及中西文化的不断碰撞交流,世人的观念也一定会不断更新。相信会有那么一天,在谈及中学生谈恋爱时,我们不再把它当作一个问题,而把它当成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