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总复习习题的设计(教师中心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中考复习指导 手机版 | ||||
天津市宝坻区黄庄中学 高二东 随着中考语文试题的不断更新,选题范围地扩大,主观性试题的增加,客观性试题的逐渐减少,使得部分中学生在总复习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为此教师就应该对学生加以引导。所以,在教师的日常教学中,就很有必要对所复习的知识进行适当的归纳,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练习题以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 一、识记性练习 相当多的汉语知识和文学常识需要识记,识记即做知识积累。九年级学生的知识积累的程度差别已经明显,因而识记性练习若要求一致,形式单一,就容易让学生厌烦;又因为这种识记往往较为机械,容易让学生思想上懒怠,所以避免机械重复,避免众人相同要求,应成为设计识记性练习题的尝试方向。 如识记复句类型和关联词,可给出练习题: 用“你去”、“我去”组合成复句,用上不同关联词并注明复句类型,写出的句子越多越好。 这个练习不牵涉基础好差的问题,人人都可以自由组合。但在用关联词联缀之后要能明白其复句关系,则加进了思考的力度,又由于有“越多越好”的鼓励,这个题就有了竞赛性质,所以学生参与的热情与干劲被激发了。在近乎游戏的气氛中把复句知识练到了。有时也采用死记关联词的练法,但那样练了许久,学生依旧把关联词与复句类型脱离开来,就是因为死记的方法缺少思维性,也缺少生动性。 文言文学习有文言词语积累要求,而每一篇文言文的实词意义、虚词用法以及文言语法现象让学生感到纷繁无绪。这样就要求教师教给学生一些归纳的方式方法,帮助学生学会整理,将纷繁琐碎化为系统化、条理化。 例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练习题设为: 1. 归纳文中的重点实词:如举、发、市、征、喻等(可由学生补充)。 2. 归纳文中的通假字:曾、衡、拂。 3. 归纳文中的使动用法: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动心忍性。 4. 归纳一词多义。如于。 这种练习,不仅要求学生通晓课文每个字句,而且还能从掌握它们的特点出发分出类别,成为对课文文言词语知识的一种理性认识和规律性把握。要归纳的字词可先由教师给出类别名称和字词实例,然后逐渐过渡到学生自行列举,学生的模仿力和创造性都极强,所学文言文多了,其分类整理的能力也就迅速提高了。 二、理解性练习 理解性练习贯穿在对知识的接触、揣摩、消化的全过程中,主要目的是启动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功能,带动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 例如:学习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时,给出下列一组句子: a. 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借过。 b.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c. 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d. 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绝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 如果题目这样出:“说明下面句子中加点词使用的准确性。”则不仅学生顿感索然无味,而且还会在编者这种硬性指派的口气中丧失自我感悟的勇气和兴趣,于是只能被动、盲从,练多了必然养成“惟教师、惟书本是听”的惰性心态。但如果换一种提法:“请找出句中你认为用得准确的词并说明理由。”这样就给这道题带来了广阔的选择空间,灵活性、个性色彩都鲜明起来,无疑可以激发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可以根据自己对语言的感受程度和角度多方位去理解。这种练习可先组织学生口头讨论,让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意见充分表达,在教师的引导下去粗存精,最终集中到最有代表意义的词语上来(如a句的‘“鉴赏”,b句的“绝大部分”、“绝不”,c句的“补”,d句的“尽量”等),最后再让学生用文字表达自己对这些词的理解,以求这些理解的清晰化、简明化。 这种以“你认为……”为句式的题设方式,也适用于对句、段、篇的整体感受过程中,比如学散文,可练:“选择文中你觉得最美妙的句子作赏析。”学古诗,可练:“选出诗中你觉得最传神的字眼进行品味。”学议论文,可练:“选出文中你认为最关键的句子说明它在文中的作用。”学小说,可练:“选出文中你认为最能体现人物特征的细节描写作分析。”如此等等,随机而出,由于有“你认为……”作宽容余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分析对象,因为是自己认同的喜欢的,学生就能畅所欲言,虽然他们的文字表述高低有别,但至少他们能感觉到自我在练习过程中得到了表现,得到了重视。 三、创造性练习 创造性练习不仅是知识的迁移,更应是知识的升华。这里所提的创造性练习是指阅读训练中对阅读教材的一种创造性的理解把握,即训练学生对阅读对象进行审视、评价,或据此为联想、想像的依据,重新塑造,形成新的、属于学生自己的艺术形象。 如学习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要求学生作练习(括号内为参考答案): 1. 找出诗中所写景物。(竹、桃、江、鸭、蒌蒿、芦芽、河豚) 2. 给这些景物添上色彩。(翠竹、粉桃、清江、灰鸭、绿之蒌蒿、白之芦芽) 3. 给这些景物添上动感。(翠竹摇曳、粉桃含羞、清江泛波、灰鸭戏水、蒌蒿滴翠、芦芽凝碧) 4. 给这幅画添上人物(可以是自己),使人、景、情都鲜活、丰润起来。 这个练习层次感强,让学生一步步走近画面,看活画面,最终融进画面。其间想像逐渐具体、丰润,把自己带进一个清新美妙的艺术境界中。 又如:请从听觉角度去赏析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此题化视觉为听觉,新奇有趣。让学生凝神细听,果然从字里行间听到了种种欢乐之声。这种变换感觉的练习,可以让学生多方位立体化地去把握诗的艺术形象,想像力在“听”的过程中飞扬起来,学生何乐而不为呢?类似的赏析练习可以有很多,如“从写景抒情的不同比较王维的《渭城曲》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从马致远的‘断肠人在天涯’来看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种练习对学生的艺术鉴赏力要求较高。但教师应放宽评价尺度,不要求学生都能写好,重在有所品味,有所分析,能将自我感受述之以文。 相关链接:中考复习指导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