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与大江
——从两首诗解读苏轼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杂文参考 → 教师随笔 手机版 | ||||
文/宗 韦 说来惭愧,我认识苏轼,是开始于初中时学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抒发他个人感慨的诗所反映出的这个脱离人民的士大夫孤独形象一下子就深深地吸引住了我,于是我便喜欢起这个当时还只被认为是位普通诗人的苏东坡了。“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何等洒脱,何等浪漫! 然而真正理解东坡,读懂他的诗,还是在那首《念奴娇·赤壁怀古》里。苏轼,这个深陷在政治漩涡里的大文豪,曾因“才”而飞黄腾达,却也因“才”而失意不能自拔。“才华是把双刃剑”这话在苏轼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诠释。但是如果有人说仅仅是小人的嫉妒导致了苏轼的贬谪的话,那么他实际上并未真正读懂苏轼。事实上,苏轼充满矛盾的一生正是由他矛盾的性格打造的。 苏轼其实只是个由中小地主阶级转向大地主阶级的封建士大夫。他这种特殊的阶级地位是其一系列矛盾性格的根源。正是由于处在这个特殊的阶层,他既反对新党,又不赞同旧党,仕途始终徘徊在新旧两党之间,被迫害不断;他既不同意大刀阔斧的改革,又曾提出过一些富国强兵的改良办法;他一方面要求维护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并对人民有一定程度的同情,另一方面也不愿触动大地主阶级的利益——这些世界观上的矛盾最终导致了自己的不幸,屡遭贬官。然而不得志的结果又使他具有了另一种更加痛苦的矛盾——信仰矛盾。苏轼的一生,受到过儒、道、佛的三重影响。他的基本思想是儒家思想,他极力主张按他的“仁政”思想来改革现实。就是在遭受打击后,他还曾说过“未忘为国家忧也”(《与腾达道书》)、“唯有悯农心尚在”(《祷雨宿灵隐寺》),这是他思想中较积极的一面;然而在一系列挫折之后,他对理想的破灭采取了老庄的虚无思想,游戏人生,慨叹“人生如梦”,这就是其消极的一面。解读苏轼,就必须解读他的矛盾——他的世界观中的矛盾。这一点可以集中地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找到证据。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些句子描写了祖国山河的雄奇壮丽,格调激昂。“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凭吊历史,描绘古代英雄人物的雄姿,风格豪迈,气吞万里。这几句将苏词的豪放演绎得淋漓尽致。豪,豪气冲天万丈高:旷,旷放天地千里远,反映出东坡无比开阔的心胸。然而如前所述,苏轼是矛盾的苏轼,他自有其消极的一面。此时的东坡,已是黄州的东坡,面对滚滚长江,遥想三国英雄,再回首自己的境遇,惆怅是在所难免的。于是苏轼便空发了“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慨。这便是他作品中的消极成分所在。 初中时我眼中的苏轼是浪漫洒脱的,然而他的浪漫又不同于李白那种借助于幻想的飞升来表现自己对理想的追求的那种浪漫。他的浪漫表现在人格化的山、水、鸟,他将想象融合在写景抒情中。这便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苏轼。高中时我眼中的苏轼是豪放、旷达的,又是矛盾的。他打破了宋词“纤巧婉约”的文学正统观念,转变了词风,给辛弃疾一派爱国诗人以深刻的影响。虽然矛盾的他也有自己消极的一面,但这是不足以影响他一代文豪的地位的——这就是《念奴娇·赤壁怀古》给予我们的苏轼。 这就是苏轼,伟大的苏轼。 中国基础教育21世纪 相关链接:教师随笔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