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重看待 留英学生在“贬值”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育新闻 → 手机版 | ||||
生活时报 2002-09-13 张晓 伦敦希思罗机场每天都有大批中国留学生蜂拥而至。据中国民航有关同志介绍,以前北京至伦敦的航班每周只有3次,后来增加到4次,最近又调整到6次,其主要原因是来英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实在太多了。 留学生还是“新新人类”? 不久前,记者在搭乘国航CA937航班返英时发现,爆满的机舱内70%乘客都是留英的中国学生。他们中有些是返校生;有些则是初次赴英的新生;还有一些充满稚气的低龄学生。这些孩子中不乏打扮怪异、奇装异服的“新新人类”:有的男孩把头发染成彩色,腰间系着极为夸张的金属骷髅腰带;有的女孩衣服暴露,搭配古怪,戴着巨大的耳环。人们不禁要对这些在穿着打扮上“煞费苦心”的孩子,能否在学业上全心投入产生怀疑。果然,几个孩子在与记者的交谈中坦言,如果在国内他们根本考不上大学,是家长以每年20万元人民币的巨资送他们出来“镀金”。 记者联想到一次应邀到英国南部海滨城市伊斯特本参加某语言学校中国留学生聚会的情形。有些学生的装扮已完全不像学生:男孩头发染成耀眼的金黄色,手里拿着雪茄;女孩肚脐一律故意露在外面,穿着英国人也不会穿的巨型喇叭裤。据说这类打扮是一种“很酷”的时尚,可他们的英语水平却实在不敢恭维。 在人们的印象中,“留学生”总是让人肃然起敬,应当学识渊博、文质彬彬、富有才气。记者在英国见到过许多优秀的中国学生,他们勤奋上进,严谨求实,聪颖过人,深受英国师生的好评。但是,随着留英之风越刮越烈,留学生队伍也出现了鱼龙混杂的现象。部分留学生的表现已很难让人再把他们与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传统留学生形象联系在一起了。 英国教育并非万能 英国教育的水平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全球排名前10位的名牌大学中有6所在美国,4所在英国。英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保守的社会风气、文明的社会环境以及英语语种优势,对许多中国学生和家长具有很大吸引力。 随着英国国力的相对衰落,英政府不得不把教育作为赚取外汇的重要途径之一。特别是近几年英国越来越看好经济日益繁荣,消费能力日益增强的中国教育市场。积极主动地在中国各地推出“英国教育展”,以吸引更多中国学生。目前,在英留学的外国学生共有22万人,其中仅中国学生就有6万人,成为在英留学生中人数最多的一支。从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伦敦到偏僻的苏格兰小镇,到处都可以看到中国留学生的身影。据英国教育机构官员透露,目前稍有名气的英国大学都有300-500名中国留学生,就连位置偏僻的山区大学也有20-30人。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新一代中国留学生的消费水平让英国人刮目相看。以闻名遐尔的英国女子贵族中学为例子,由于学费昂贵,一向以日本和海湾国家留学生居多,其他国家的学生只能望洋兴叹。但去年,中国学生在英贵族女中留学的人数已超过日本3倍。难怪英国《泰唔士报》惊呼:“日本已经衰落,中国才是新星。” 年轻人到国外开阔视野、学习知识、更新观念,再来报效祖国,原本对个人和国家都是一件好事情。但留英大潮中的一些盲目、浮躁现象已导致留英学生贬值的趋势。一些家长出于虚荣和望子成龙的心理,拼命把孩子送到国外。一些语言功底差、缺乏必要知识积累的孩子被送到英国“留学”,有些变成了花花公子,开名车、租别墅,荒费了学业。一些到语言学校补习英语准备考英国大学的低龄留学生,被抛到完全陌生的环境,心理落差很大,赌博、吸毒、未婚同居等现象屡见不鲜。这些家庭经济条件优越,未经历过任何挫折的孩子,轻而易举地来到英国,自以为头上有留学生的“桂冠”便自持甚高,他们今后的发展很可能是畸形的。伦敦大学教育专家皮特在中国考察后表示,如今在英国留学的中国学生,整体素质不如在国内接受正规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更比不上北大、清华的高材生。他认为,自身素质不高,缺乏潜力的学生即使到国外留学,也很难成材。 “留英热”的背后 “留英热”不断升温的原因很多。英国把教育看成有利可图的市场,对中国学生相对放宽签证,放松入学条件是一个重要外因。据权威资料显示,海外学生的学费收入占英国教育收入的10%。英国政府希望在2005年吸收全世界留学生的1/4,而占领中国教育市场是重中之重。目前,英国亦步亦趋准备耗费巨资跟随美国对伊拉克动武,国内却面临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尴尬困境。2001年,英国57所大学出现了财政赤字。帝国理工学院、爱丁堡大学等名牌大学也榜上有名,仅爱丁堡大学的亏损就高达1100万英镑。在国内教育经费严重缺乏,政府又无力拨款的情况下,英国不少大学把眼光投向海外教育市场。据英国教育官员私下透露,在海外招收一名留学生的收入是本国学生的8-10倍,而且他们交纳的学费可由各大学自由支配,难怪个别英国大学招收留学生的标准宽松得令人咋舌。尽管英国教育一向比较严谨,但教育经费不足,大幅海外扩招使一些大学的教育质量面临严峻挑战。 国内个别单位在用人观念上的误区是留学热的重要内因。伦敦大学教育专家皮特教授说:“客观地讲,英美大学的教育质量的确不错,但并非人们想象的那么高。中国人对留学存在迷信心理。”应该承认,不少留学生的确有真才实学,但随着赴海外留学的渠道不断增多,留学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如果用人单位盲目迷信“海归派”,不仅将陷入用人的误区,还会对盲目留学推波助澜。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