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型家庭 没有讲台的终身学校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育新闻 手机版


          解放日报     2002-09-13     

 

     【最新消息】 

     申城100户“学习型家庭”受表彰 

     家,没有讲台黑板,却是一所终身学习的学校。 

     9月8日,本市第七届家庭文化节开幕,表彰了100户学习型家庭。专家认为,“学习型家庭”是上海实现“学习型城市”这一战略目标的重要基础。 

     上海推进学习型家庭活动已有4年,终身学习的理念深入千家万户。最新调查显示,57.9%的家庭认为只有终身学习,才能适应社会,94.7%家长认同父母与孩子应该共同学习、相互学习,超过三分之一的家庭自我评价已经成为学习型家庭。 

     上海GDP连续10年两位数增长,家庭生活水平提高,住房条件大大改善,均为上海创建学习型家庭提供了可靠的经济基础。数据显示,89.3%的家庭拥有读书角或书房,25.1%的家庭藏书逾150本,86.1%的家庭订阅1份以上报刊,44%的家庭拥有电脑。学习,日渐成为申城家庭重要的生活方式。 

     【新闻故事】 

     就业之路越走越宽 

     王振柱家又添了1台“奔4”电脑,这样,家里共有6台电脑,其中4台归老王“专用”,妻子和儿子人手1台。每晚,十几平方米的小阁楼里,一片“嘀嘀答答”的键盘敲打声。 

     1992年,大多数人还没摸过电脑,王振柱就花6000元买下第一台“286”。初学电脑,别提多难。老王只有初中英语水平,计算机指令一条也不懂!他就把整句句子抄在纸上,遇到陌生单词,把字典上的几个解释全抄下来,然后“排列组合”,猜出中文大意。自己忙不过来,就让全家帮忙。翻译一条指令,有时花费足足45分钟。 

     1997年初,老王下岗了。他不慌,自学的电脑技术能派上用场。他又买来第二台电脑,钻劲更足,往往一坐就是12小时,学习编程。“就像有人爱好麻将,我唯一的兴趣就是———学习。” 

     有耕耘就有收获。王振柱给几家公司写去求职信,每投必中。他去了一家电脑公司,编程技术越发炉火纯青,不断有企业聘请他制作软件。至今,老王已经跳槽不下七八次。2000年,他编制的一套《飞机维护手册翻译系统》,被民航总局评为“2001年度科技开发项目”二等奖。伴随他走过困难历程的电脑,他一台也舍不得扔弃,总共有4台。 

     老王下岗没多久,妻子也失业了。她原先对电脑一窍不通,在家人的“逼迫”下,渐入佳境,并很快当上一家私营企业的财务人员。 

     与父母一样,就读大学的儿子也是“小电脑迷”,最近家里的第6台电脑就是为他买的。“以后我要当程序员,设计出世界一流的软件。”儿子的志向更高。 

     提升自我寻找自信 

     贾静夫妇可真忙。上午小贾去参加“大路考”,晚上,丈夫小王又陪她上夜校。晚上10点,两人才进家门。 

     贾静1997年从浙江一个小镇来到上海。一度,她心灰意冷:“难道,我在上海一辈子当‘打工妹’不成?”“读书,充实自己!”丈夫在一旁打气。 

     小贾说不上一句像样的英语,丈夫成了专职老师,从最简单的句子开始教,在家不准说中文。那时,小贾一天花10多个小时学英语,口语越练越好,渐渐也拾回了信心。 

     学习也会上瘾。三年来,贾静取得了4张证书———档案管理大专自学考试、全国计算机二级考试、全国导游资格证书、全国旅游部门经历资格证书。期间,丈夫为她制定了一份“学习时间表”,完成一项,打上一个勾。小贾通过不断努力,已是某旅游公司部门经理,成了地道的上海知识女性。目前,小贾正在攻读本科课程,夫妻俩决心“明年考硕士”。 

     积累服务社会资本 

     1993年,邹昌石在弄堂口开了个小家电维修部,妻子祝章铧搞起电脑图文制作部。从到处揽生意,到熟客自己上门,坐在轮椅上的这对夫妇苦尽甘来。 

     生活好起来了,一家三口有更多时间围坐在一起读书看报,报刊杂志,家里订了不下十份。每天晚饭后,是一家人“头脑风暴”的交流时间,议论国家大事,侃侃改革巨变,谈谈小区建设。一家人达成默契,要走出家庭,尽自己所能,为社会服务。和居委会商量后,决定为残疾人开班讲课。老邹每天忙着看报翻杂志、去图书馆找资料,收集了许多和残疾人相关的政策法规、成才故事,妻子则把它们编成一本厚厚的“教材”。如今,祝章铧每月开一堂课,社区里的残疾人都乐意听。 

     何不让残疾姐妹们多一门手艺?祝章铧“重拾”裁剪,恶补苦练,有时为了制一套服装样板,操着剪刀干通宵。大伙被她带动得干劲十足。 

     从小生活在特殊家庭,儿子邹振宇一直想为残疾人子女做些事。在上海外国语大学读书时,小邹发动系里21名同学,开设了一个免费的新概念英语班,两年来从未间断。从本区学生开始,一直扩展到全市的残疾人子女。如今,这个规模不大的免费班已小有名气。 

     【专家访谈】学习型家庭:走出三大误区 

     误区一只要孩子“好好学习”,不要自己“天天向上” 

     记者:孩子念书,家长陪读,这样的家庭算不算“学习型家庭”? 

     乐善耀(上海教育科学院家庭教育研究室主任):这些家长不是终身学习的参与者。父母是创建学习型家庭的主体,只有父母带头,才能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以孩子的学习代替父母的学习,“只要孩子好好学习,不要自己天天向上”,这种想法要不得,因为它让做父母的忽略了自身情感体验、自身发展和兴趣爱好。所以,要创建学习型家庭,必须完成从“指导孩子学习”向“自己带头学习”的转变。 

     误区二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 

     记者:信息时代,父母和孩子被置于同一起跑线,丧失“知识权威”优势的家长该如何在家庭学习中,重新找到自己的坐标? 

     乐善耀:所谓“能者为师”,父母的学习与孩子的学习应该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家庭教育的内涵,就是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教育。 

     信息社会里,晚辈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对新事物的接纳性更适应时代特点,因而能够向长辈提供新知识,比如外语、电脑。今天的长辈必须一改过去的训导者、文化权威的态度,虚心向年轻一代学习,才能适应社会的快速变革。父母不是知识的权威,不是永恒的教育者,而是子女共同学习的伙伴。 

     误区三你看你的书,我读我的报 

     记者:一项针对学习型家庭的调查表明,40.6%是家长和孩子单独看书读报,只有6.9%的家庭能够全家共同讨论交流,这种模式是否科学合理? 

     乐善耀:当下的家庭学习存在“重物质投入,轻时间投入,重旁观式的赐予性的单向投入,轻参与式的共同性的双向交流”倾向。值得强调的是,对话沟通是学习型家庭基本要素之一。“我有一点认识,你有一点感悟”,通过沟通、交流、讨论,达到学习成果上的分享和共同成长,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型家庭。“餐桌论坛”、互赠阅读小卡片等都是值得推荐的学习方式。 

     本报记者陈瑜实习生栾吟之

 

相关链接: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