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课《说不尽的阿Q》——研究性学习个案(网友来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备课资料 手机版 | ||||
吴亚芳 一、用Dreamweaver做课件的原因: 1、近几年,学校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巨变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上,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模式也发生了或正发生着一场革命。特别是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了课堂,并得到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充分的应用。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演播式教学正向网络化教学发展。随着网络的大众化,语文多媒体教学也正趋向网络教学。 2、众所周知,在过去的廿年中,强调刺激——反应,并把学习者看作是对外部刺激作出被动反应、即作为知识灌输对象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已经让位给强调认知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并把学习者看作是信息加工主体的认知学习理论。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西方逐渐流行。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和基于Internet的网络通信技术所具有的多种特性特别适合于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换句话说,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可以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理想认知工具,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所以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Internet网络教育应用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并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大其影响。 3、本教学内容为课文《阿Q正传》(节选)的补充和延伸,主要让学生对鲁迅和《阿Q正传》有一个较为深层的理解。 学生在初中和高一已学过鲁迅的文章,接触到了有关鲁迅和鲁迅的好多文章,但大部分学生认为鲁迅的文章深奥难懂而不感兴趣。本部分主要让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阿Q正传》,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以前所不知道的,或者是和以前不一致的东西,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以后进一步研读鲁迅的小说或其他文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种课应是以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为主,所以我选做网络课件。因为网络课件可以真正实现教学过程由“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向“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模式转变。因此本课件的指导思想是以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为指导,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现代教学手段,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知识建构,达到学习目标。 二、课件的几个特点: (一)、资料性: A、课件提供大量与课文及上课内容相关的材料,如小说“阿 Q正传”“阿Q精品推荐”中有“《阿Q正传》评论”、“解读阿Q”、“点击名人――阿Q”等页,所有学生都能借助这些资料深入理解《阿Q正传》及阿Q这个人物形象。了解前人、今人大胆地批这篇经典文章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精神、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和勇于发表自己观点的精神。 B、对于基础好的同学,还可以阅读“鲁迅作品”、“关注鲁迅”,还可以通过点击“推荐站点”中的有关网址进入Internet的相关站点,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提供方便。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二)、选择性: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步骤。拟将学生分组,每组学生自行选择本组将要研究的一个问题,上网搜集材料,形成各组的主要观点,交流发表。 (三)、交互性: A、网页与网页间交互。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学习兴趣,随意选择从哪一页面进入,网页与网页间只需用鼠标点击,快而畅通。 B、 课件与Internet网的链接,增大课件容量。 C、师生交互。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可在“讨论区”(BBS)中自由地交流、讨论。老师针对各人的实际情况及时反馈。学生可将研究设想和研究成果与同学或老师交流,也可向同学或老师提供更多的与“阿Q”相关的资料,同时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老师作为单独组或参加学生小组的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体现“教学相长”的原则。 三、课堂教学程序: 学习目标: 1、进一步了解、认识鲁迅及《阿Q正传》,在学过的基础上有新的认识。 2、培养学生自主搜集材料,自主学习,完成知识建构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 1、准备好学生搜集材料的网站及相关材料。 2、准备好学生交流的BBS——语文论坛。 3、将学生分组。 学生: 1、每组同学经过讨论确定本组将要研究的问题。 2、在电脑C盘中建立自己的文件夹,供搜集材料用。 学习过程: 1、回顾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之七、八两章,课本上将鲁迅在1921年塑造的阿Q艺术形象的意图归纳为:总结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给拉开序幕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深刻启示。将其主人公阿Q归类为一个有着精神胜利法的想革命而又不理解革命的愚昧落后的农民。 但,可以说,这只是一家之言,现在很多人已经把这种说法否定了,他们对鲁迅和他的《阿Q正传》及阿Q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各个角度又提出了很多新的说法。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是将视线离开课本,用我们自己的眼光来重新打量、认识这个世界文化长廊里的著名人物阿Q。 课前我已布置了预习,请同学们进行了初步的思考,并请每组同学经过讨论确定了本组将要研究的问题,下面就请各位同学根据自己所要回答的问题上网搜集、整理资料。①请将自己有用的资料存于C盘自己的文件夹中,②如有问题不能解决,可点击“阿Q论坛”中的“讨论区”到网上的“语文论坛”中讨论,向老师或其他同学求助。 2、 学生上网浏览搜集材料 ①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网址或相关资料,上网浏览搜集材料。将搜集到的,可能对自己有用的材料放到自己建立在C盘上的文件夹中。 ②教师一方面进行实时控制,并随时发现、解决学生浏览时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参与小组讨论,与学生进行交流。同时准备好自己的发言观点。 ③在这一过程中,如学生有问题不能解决,可以到语文论坛中讨论。 3、学生小组内部讨论,确定将要提出讨论交流的主要内容。 学生小组内进行集体讨论,对各自搜集好的材料,在辨别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取舍,确定本小组将要提出交流的内容。如能在别人观点的基础上提炼出自己的观点看法更好。 4、课堂讨论交流 老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将本组搜集讨论的结果进行交流。以口头交流讨论为主,亦可通过语文论坛和其他同学交流。 教师和学生一起参加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我的观点①:阿Q的身份是不是农民?阿Q真的死了吗? 阿Q是鲁迅塑造的一个文学典型,而一切伟大的文学典型都具有十分广泛的历史概括意义。阿Q 处处充满了当胜利者的欲望,而在现实生活中处处受挫,所以只能退回内心,求得精神上的胜利,因此阿Q形象概括了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具有阿Q精神胜利法弱点的这一类的人。阿Q精神不是个别阶级、民族的现象,他具有普遍的意义,精神胜利法是人类的普通弱点。只要还有个人或集团,就有成败强弱之分,就有产生粉饰失败受挫的精神胜利法的可能。又因为小说典型人物的性格是复杂多极的,所以我觉得我们无法简单地判断阿Q的类别归属是农民,落后农民?是革命党,保皇派?是投机者,还是流浪的雇农?鲁迅先生也没有明确断言阿Q究竟是谁,只说阿Q住在土谷祠,来历不明。自从《阿Q正传》诞生以来,就不断有人宣布阿Q的死亡,这种愚蠢的努力却一次又一次地被无情的现实否定。 我的观点②:鲁迅塑造阿Q形象的用意何在?为何阿Q的结局是被杀而非发疯、自杀? 在初中我们已学过鲁迅的《藤野先生》,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原因,鲁迅先生把“改变中国人的精神”当作第一要招,而他在俄文译本《阿Q正传》的序中及《著者自叙传略》里十分明确地表明:写作《阿Q正传》是为了“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的”,在1933年重申《阿Q正传》是“暴露国民的弱点”,鲁迅正是从“国人”这个“人”的角度而不是从狭隘的“阶级论”的窠臼内塑造阿Q的。如何塑造小说中的人物典型?鲁迅认为方法之一是:杂合种种,合成一个。所以说他创造阿Q这个人物典型的用意之一我想应是把人的这种退回内心以求精神胜利的普遍现象,集中于一个人物身上,予以戏剧化的演示,使人们从阅读中,在笑声中体悟出阿Q精神胜利法的荒谬,进而警觉,获得教益。所以步步失败的阿Q成了不朽的艺术典型,始终引人注目,发人深省,具有永远说不尽的无穷底蕴。 中国人这几十年以至几千年是如何熬过来的?是怎样乐天地忍受着种种苦难,坚忍地活着?从这个意义上说阿Q形象是我们这个多难民族国人的缩影,正是由于这样,阿Q的结局是任人宰割而没有发疯或自杀。 我的观点③:假如阿Q还活着…… 请学生浏览“阿Q精品推荐”中的“点击名人——阿Q”。 5、布置作业 ①课内作业:学生在“鲁迅先生在线纪念”网站中完成对鲁迅先生的纪念。留下留言和真实的姓名(作为评价的依据之一,有时间可转播几个人的留言让大家欣赏一下。) ②课外作业:根据自己搜集的和课上交流讨论的内容,写一篇研究性报告论文,题目为“我眼中的阿Q”。 ③将本课件网址告诉学生,让学生课后继续学习,有问题在语文论坛中提出,或发至教师信箱,共同解决。 预期效果 通过对大量材料的搜集、整理、占有,学生对阿Q形成一个新的认识,对鲁迅及《阿Q正传》产生较为浓厚的兴趣,为以后进一步学习鲁迅的其他作品作好准备。 作者邮箱: YAD_YAN@263.NET 相关链接:备课资料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