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象》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课堂实录 手机版 | ||||
教学过程: 一、定向(略) (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在老师引导下,经过议论,师生共同确定学习本文的两点要求,老师诱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这两点要求上来。) 1学习本文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的写作特点。 2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来历的思维方法,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定向问讲才有目标,不然问讲就会零零碎碎、漫无边际。这个向定得好,准确,紧扣重点训练项目,反映出教材特点〕 二、抓线划块(略) 1初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的层次。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有讲有问,老师相机板书。) 介绍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形象; 科学家对黄河象来历的严密假想; 人们发现与发掘这具黄河象化石。 〔抓线划块、整体感知教材。问讲教学强化自学为基础,原来的认知结构为基础,抓线划块就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 三、寻找“最” (一)确定文章的重点——抓最主要的内容。 师:现在请大家就《黄河象》写作上怎么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的发表意见,有疑就问,懂的就讲,有不同意见可以争论,问讲要注意顺序,可以让有疑难的先把问题提出。 〔教师安排问讲步骤,开门见山,重点切入,把学生引向寻找“最”。让有疑问的先把问题提出来是问讲教学的一个特点。〕 生:《黄河象》可分为三大块,到底哪是重点我还没弄清楚。 师:好,探究《黄河象》写作上怎么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首先要确定《黄河象》的重点,大家应当首先就这个问题发表意见。 生:我认为介绍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形象是重点,因为题目就是《黄河象》。 生: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样子容易介绍,但是,黄河象化石为什么会那样完整就很难讲得清楚,应该重点写。 生:我想,作者写这篇文章也会这样想的。 生:那为什么不把题目定作《黄河象化石的来历》? 师:(同学们愕然,老师看到大家被问住了)“完整”是这具黄河象化石的特点,作者有必要给读者具体介绍。而为什么那样完整不但很难讲得清楚,也是读者迫切要求进一步弄清的问题,文章必须着重写。看来,作者是想到了这一点的。刚才那位同学说得对,介绍黄河象化石的样子确实比较容易些,同学们只要认真看一看就明白作者是怎样介绍的了。为了说明黄河象化石保存完整的原因,科学家对黄河象的来历进行了严密的假想,现在我们就着重探讨作者是怎样详写科学假想黄河象来历的吧。 〔出现疑难,及时指点,权衡轻重,善带善略。在问讲教学中,释疑解惑,因势利导,相机点拨,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突出文章的重点棗抓最重要的语段。 (老师先让学生认真默读科学家假想黄河象来历这一段,然后指名朗读,经过评议,指名再一次朗读) 〔读是问和讲的准备,又是问和讲的延伸,问讲与读密不可分〕 师:读得好不好?(生齐答:好)对,使人听了就像看到了一样。但是假想必须有事实依据,请大家联系文章第一块介绍象化石的样子,文章的第三块写的农民发掘象化石的情况,想想科学家的假想最重要的事实依据是什么? 〔抓主要内容带次要内容,主次结合,突出重点。〕 生:200万年前天气很热。 生:假想天气热的依据还是假想。最重要的依据应该是黄河象失足落水陷进淤泥里淹死。 生:为什么? 生:因为科学家知道,甘肃农民发掘出来的这头大象的骨架斜插在沙土里,脚踩着石头,姿势好像正在向前跑,这就是说黄河象是向一条有淤泥的小河走去,失足落水,陷进淤泥,淹死在河里。后来尸体被冲积的泥沙掩盖起来了,腐烂了。日子长了,骨骼就变成化石,就这样,这具一直没被移动过的象化石便完整地掩埋在沙土下。 师:说得真好。(老师把根据插图制成的幻灯片打在布幕上,指导学生对照黄河象与象化石的姿势,想象黄河象失足落水那一瞬间的情景。) 〔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强化教学重点〕 师:对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因失足落水陷进淤泥淹死,还有什么疑问吗? 〔“有什么疑问”、“有什么不懂”是问讲教学用以启问的常用语〕 生:看来科学家这样进行假想确实有事实依据,但是为什么黄河象会失足落水淹死在河里?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很重要,这是科学家必须进一步说明的问题,弄清这个问题就能更有力地说明为什么象化石保存那么完整。大家都来谈谈。 〔评点与引导结合,使问讲逐步深化〕 生:因为不小心,大象才会失足落水。 生:因为大象不知道河有多深,不知道有淤泥。 生:最主要是因为右脚踩在一块椭圆形的石头上,一滑,就栽进河里。 生:最主要是因为口渴,不渴就不会跑到河里去。 生:最主要是天气热,不热就不会口渴。 师:对!黄河象失足落水淹死在河里,有近因也有远因,有间接原因也有直接原因,科学家想得很严密。大家都说了,只是欠条理,现在大家先做个作业,再有条理地说说黄河象失足落水淹死在河里的始末。 (教师一边出示作业题,一边叫同学看书。) 1填空:淹死的时间(——),地点(——),天气(——)。 2请按科学家的假想把“喝”“渴”“陷”“热”填在括号里。 黄河象淹死河里的始末:(——)→(——)→(——)→(——)→最后淹死在河里。 (老师指名板演后,学生有条理而扼要地按照热→渴→喝→陷的过程讲了科学家假想黄河象的来历直至失足落水淹死在河里的经过。(略) 〔“穿插练”是问讲教学综合运用各种教法的又一体现。这个练棗选词填空,练得好,巧妙地与“串”结合,把学生不很系统的问讲理顺了,系统化了。〕 生:这样,科学家不是首先想到200万年前的天气很热吗? 师:不,大家听说过逆向思维吗? 〔进行横向联系,发展学生思维,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整体性。〕 生:听说过,数学教师曾教我们进行过逆向运算。 生:啊!科学家假想黄河象的来历是按照:陷→喝→渴→热这样的逆向推理推出来的。 师:是的,科学家从已知探求未知,从结果推想原因,运用追溯性的逻辑推理方法,从发掘出来的象化石的形象先推想到“陷”,从“陷”推想到“喝”,从“喝”推想到“渴”,再从“渴”推想到“热”。最后,得出假想的结论:热→渴→喝→陷,直至淹死在河里。科学家这样进行假想合情合理,十分严密,很有说服力。是不是大家都来谈谈。 〔把问讲引向纵深〕 生:是的,科学家假想合情合理,但是有些细节我不明白,为什么科学有会假想黄河象失足落水的时间是200万年以前?事情发生的地点棗小河是一条“弯弯的”“缓缓地”流的小河? 生:不是200万年以前的事,黄河象的骨骼就不可能变成化石。 生:我觉得假想小河“弯弯的”“缓缓地流”很重要,这表明这条小河是一条容易沉积泥沙的小河,不然黄河象怎会陷入淤泥? 师:两位同学都讲得很好,科学家的假想确实很严密。还有吗? 生:“碧空万里无云”,“太阳炙烤着大地”,“荒草丛似乎要燃烧起来”,写出假想中的天气很热。“炙烤”“似乎要燃烧”,突出“热”的厉害。“栎树呆立不动”,说明没风以至热得羊群、驼鸟也耐不住要“走来走去”。天气这么热,是从黄河象干渴难忍想来的。天气越热,黄河象就越渴。所以科学家要尽量把天气想得热一些。 生:一群黄河象向小河跑来,是为了喝水,这是很明白的。但是为什么会“扑踏扑踏地”走?怎样会假想带头的是一头老公象? 生:“扑踏扑踏地”走就显示出干渴得有气无力。见到小河“就高兴地跑起来,”说明渴得非常厉害,迫切需要喝水。 生:那头老公象呢? 师:(看到没有同学举手回答)公象领头是象群生活的一种习性,再说,不是公象,骨骼化石怎么会那么高大?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老师要讲在点子上。〕 生:“够”是什么意思? 生:“够”是“能够”的意思。 生:我看这里的“够”应理解作“达到”。 师:要把字词放在句子里理解,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讲出在课文里的意义。 〔教给学法〕 生:“够”是“达到”的意思,课文里说它“够不着”是说由于水位很低,大家伸长鼻子吸水,伸不到河里,吸不到水。 生:“够不着”、“又往前走”、“美美地饱喝一顿,再洗个澡,那才凉爽呢。”进一步突出老象迫切要喝水的欲望,正是由于这样迫切要喝水,才导致失足落水,陷进淤泥,淹死在河里。 (师生共同概括《黄河象》怎么突出重点,叙述科学家假想黄河象的来历,说明黄河象化石保存完整的原因,假想合情合理,逼真,有说服力)(略) 三、重视文章非重点棗抓最关键的联系 师:大家想想对《黄河象》的篇章结构有什么要谈的吗? 生:《黄河象》突出重点,详细介绍黄河象化石的样子和科学家假想黄河象的来历,说明象化石保存完整的原因,已经达到了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为什么课文最后一段还要写“上级指挥发掘化石”“象化石的骨架斜插在沙土里,脚踩着石头”“各部分的骨头互相联系”…… 生:这些虽然不是主要内容,但不能忽视。前面已经说过,科学家能够首先假想黄河象是失足落水,陷进淤泥而死,就是从甘肃农民发掘出来的斜插在沙土里、脚踩着石头的黄河象化石推想出来的。 生:交待发掘出来的黄河象化石“各部分骨头互相关联”就可以证实黄河象死后没有被移动过,所以很完整。 师:这就是说非主要内容可以加强主要内容,就像绿叶可以扶持红花,使红花更加美丽可爱一样。 生:《黄河象》这样写就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使人读起来觉得结构严密,中心鲜明,印象特别深刻。 四、师生共同总结检查定向要求,再次展开问讲,达到查漏补缺,巩固深化的目的。(略) 〔问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