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诗四首》——(《再别康桥》《死水》《赞美》《我爱这土地》)备课笔记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单桂青 一、课文悟读 《再别康桥》 飘逸可人的潇洒,兴奋热烈的眷恋,清新如画的别离,旖旎迷人的风光,是《再别康桥》传递给读者的美感。那挥手作别云彩的轻柔,蕴涵了多少至真的情丝。静谧的康桥满载丝丝离情是这般的动人,轻轻的,悄悄的,脉脉的,不许一点儿尘世声响破坏此刻的佳境。充满生机的“金柳”“青荇”已将康桥装点得情意绵绵,诗人又超越眼前的景致,将“天上虹”“星辉斑斓”也融入了康河,幻化出天上人间为一体的妩媚,为我们展开了更为广阔的想像空间:秀美的风光,浓浓的情趣融会在一起,在“轻轻的招手”中定格为永恒。 《死水》 表面艳丽无比,实质上却腐烂之极;看似一沟“死水”,实为黑暗腐朽社会的写照。《死水》构思的匠心独运,语言的生动立体,给人以震撼,对那个特定社会的表象及其本质有如此深刻的揭露是本诗的特质。诗人鲜明的立场,决绝的态度激起浪千层,和着《死水》的节拍一浪高过一浪,拍打着爱心未泯的众生。积压在诗人心头的悲愤化作了一腔似火的激情,鞭挞那丑陋不堪、粉饰太平的社会现实,建造新世界的强烈愿望在诗文的字里行间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我爱这土地》 《我爱这土地》是真情告白的典范,也是爱恋至深的杰作。那动人心弦,催人泪下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已将诗人蕴藏在心底的情愫全然捧出。那浓烈至纯的情,深切至真的爱,有如芳醇醉人的美酒,又似六月滋润的清泉,让人全身心熨帖。“常含泪水”的意象浓缩了诗人内心那无比激动复杂的、饱含深情的独白;“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一句不仅是主旨的深化,也是情感的升华。结合四个富有暗示性的意象的感悟,更可以理解诗人内心澎湃的激情——对祖国深深的爱。 《赞美》 《赞美》一诗有如洪钟敲响在幽深的古寺,震荡在现代的黎明一般,洪大、沉缓、雄浑,不乏勃然奋进的力度。随之,“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回环往复的呼告,唱响了历史与未来,融浸着诗人对民族新生的深情礼赞。沉郁的历史苦难虽然存在,祖国的贫瘠也没有改变,但一个民族已经觉醒;虽有太多无言的痛苦,但可以看到未来希望的火炬。诗人以独特的视角为读者描绘了一个民族饱经磨难奋起斗争的历史画卷,蕴涵着深沉的哀痛、崇敬与赞美。 二、亮点探究 1.《再别康桥》中为何不写“作别河畔上的康桥”而写“作别西天的云彩”? 探究学习:其一,诗歌贵在意象的丰盈含蓄,“河畔的金柳”“夕阳”“波光”“艳影”所构成的让人心醉神迷的康河晚景图令诗人情迷,自然留恋起与之相关的“西天的云彩”,也即流连夕阳下康桥的美景。这是诗人意象的和谐美。此时“作别西天的云彩”比直言作别康桥意象丰富、含蓄、耐人回味。其二,言“作别河畔上的康桥”虽然突出了主旨,却将诗意淡化了,显得直露、浅白、生硬。而“西天的云彩”不仅给康河晚景装点了几多柔美,而且其轻柔、飘逸的态与诗人“轻轻”“悄悄”的神有着浑然天成的暗合,产生了和谐的意趣之美。其三,从音韵角度来看,每节押韵,逐节换韵。首节韵脚“来”“彩”和谐,形成美感,而用“桥”则破损了此诗的音韵美。 2.赏析“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一句的诗意美。 探究学习:别离康桥的千般情丝万般眷恋在这个梦幻般的夜晚化作物我合一的默契。诗人此刻的离愁别绪让康桥都沉默了,康桥也为之动情了,此时的无言又胜过多少的情语。此句将人遐想心境的极致表现得恰到好处,其意趣之美着实可人。 3.抒写“一沟绝望的死水”的意义何在?由此可以联想到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探究学习:漠视“死水”的存在,无异于麻木不仁、浑浑噩噩。而揭开“死水”的面纱,撩拨起污浊不堪、臭气熏天、令人作呕的“死水”,更能唤醒那些被“死水”的表面现象所蒙蔽的人们,使之看清死水那腐败、丑恶之极的事实,从而奋起而消灭之,重建“美的所在”。这就是抒写“死水”的意义。 由此读者也可联想到像“死水”一样缺乏活力、粉饰太平、滋生腐败的丑恶之极的社会现实。 4.揣摩《死水》中运用“不如”“也许”所表达的感情。 探究学习:诗文首尾两节运用的“不如”均表达了一种愤激之情,既然是这样“一沟绝望的死水”,那就让它丑恶到极点。“也许”统领第二、第三节,承首节“不如”的推测,想像添加“破铜烂铁”“剩菜残羹”在—绝望的死水”中可能出现的更为腐烂、污浊的变化,从中可看出诗人对“死水”彻底的厌恶、嘲讽之情。 5.《我爱这土地》诗中两处省略号的作用是否相同?请作简要说明。 探究学习:诗中两处省略号的作用不同。在“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句中的省略号蕴涵了经过浩浩荡荡的反抗斗争所取得的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场景,其作用是省略。而在“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一处的省略号表达了内心的激动,是艺术空白,具有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6.《我爱这土地》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一句,用“嘶哑”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为何不用“嘹亮”? 探究学习:“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带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几多悲怆也不停息对大地的歌唱。这种对大地的爱是何等的感人!而用“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情感的表达。 7.《赞美》中反复歌咏的“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思想内涵是什么?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探究学习:这个民族虽然历经磨难、饱经风霜、忍辱负重,但已经觉醒,面对死亡敢于抗争,而且坚强不屈。反复歌咏“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包含着诗人对一个已经起来的民族的深情礼赞和崇敬。 “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是全诗的关键句,是作者感情升华的结晶,诗中每节都以此对诗文作诠释,也起到了突出主旨的作用。 8.仔细体味《赞美》第一节三处“拥抱”意义的异同。 探究学习:第一处“它们静静地和我拥抱”,运用拟人手法,表达诗人与这块生生不息的土地那不可分割的感情以及对沉郁的历史的沉思;第二处“我要以一切拥抱你”,运用一系列具体的物象“拥抱”我们的人民和民族,这里更形象细致地描绘祖国和人民的联系;第三处“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表达了诗人与“人民”为一体共患难同奋斗的情怀。 相同点:都饱含了对祖国和民族的热爱。 三、选题设计 通过《中国现代诗四首》悟诗歌的意象与情趣美。 研究方法: (1)创作背景分析法。 (2)创作风格鉴赏法。 (3)语言特色归纳法。 (4)涵咏品味感悟法。 参读书目: (1)《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语文卷》,沈阳出版社。 (2)朱光潜《诗论·诗的境界——情趣与意象》,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3)朱自清《新诗杂话·诗与感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4)冯光廉、朱德发《中国现代当代文学二百题·艾青的诗歌主张》,山东文艺出版社。 (5)谢文利、曹长青《诗的技巧》,中国青年出版社。 (6)艾青《诗论》,人民文学出版社。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通讯》2002年7月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