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何时才能告别简单二极思维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育新闻 → 手机版 | ||||
作者: 韩军 - hanjun 下面是《中国教育资讯报》记者马朝宏、《中国教育报》记者高海涛,前几天对我的采访记录。话题是由我那篇关于猜高考作文题的帖子引起的。望各位先睹教正,我吸收大家的意见。 _______________ 高考结束后,清华附中特级教师韩军在网上的一篇《三个作文题猜对了两个半》,讲述了自己是如何猜对今年的高考题的,说自己猜对了两个半作文题。在文中他这样写道: 去年北京市会考前夕,我用了整整一节课讲“规则”这个话题,这是我辅导会考应试的重点作文题目。没有想到,当时没考,而今年高考考了。 今年高考,我布置学生准备的话题作文有三个, 一个话题是“感悟自然(大海、森林、高山、江河、一草、一木、一花、一石,等等)”。 一个话题就是“京城”,理由已经另文说出,不缀述。 一个话题是“自我与他人”。引文是:一个青年人问一位智者,如何才能找到快乐,智者赠给这个青年人4句话:“把自己当自己,把别人当别人,把自己当他人,把他人当自己”。其中含着的题目就是“自我与他人”“如何把握自我”“如何对待他人” 。 这三个话题,我已经让自己的应届学生全部写了。就在7月初的前几天里。所以,我等于猜中北京、上海的两个作文题目,猜中了全国的半个作文题目。北京的“规则”被我猜中,上海的话题“面对大海”,与我的“感悟自然”(大海等等)正好相应,全国的话题“心灵的抉择”,与我的半个话题就是“自我与他人”也相应。另外再说一句,高一的时候,我就让学生写过“面对高山、大海、森林、蓝天……” 在高呼素质教育的今天,想必每个老师都会明白猜题属于一个敏感的话题,果然,韩老师的文章一亮相,就引来了众多的老师“捧场”,“猜题”和韩老师成了众矢之的。因此,我报记者就“猜题”对韩老师进行了采访。 《中国教育资讯报》:请您以北京的话题“规则”为例,讲一讲您是如何猜到这个题目的? 韩军:去年北京市会考前夕,我用了整整一节课讲“规则”这个话题,因为去年刚刚加入wto,就意味着“规则”这个话题明显地摆在桌面上了,当时我想“wto”说透了实际就是“规则”!所以,那节课,我讲了瑞士人的“规则”意识、日本人的规则“意识”,讲了足球比赛需要“规则”(当时闹黑哨),讲了大自然需要“规则”,一个家庭、一个单位、一个国家、一个世界,统统需要“规则”。甚至说11个人踢球,互不配合(“规则”默契)难以赢得胜利。日本人在周末开车从野外回城,由于回城人实在太多,高速公路的一边,全是回城的汽车长队,整整排了30--40里地长,而公路的另一边却全空着。而此时的却没有一辆车拐到空着的一边,去超车。我还讲了,北京某学校的一群中学生到瑞士一所中学去交流“留学”,北京的中学生骑着自行车在大街上、甚至在校园里横直行,令瑞士的中学校长胆战心惊。还讲了德国的家犬,如果看到红灯亮了,即使主人强拉着它过马路,家犬也不肯过。 今天,我的学生甚至引用了我给学生资料中名言,“道德是看不见的法律,法律是看得见道德”(林肯)“没有规则的自由和没有自由的规则,是同样具有破坏力的。”(丘吉尔) 去年,我辅导会考应试的重点作文题目就是“规则”。没有想到,当时没考。而今年高考考了,我辅导的是同一届学生。感到欣慰。 今年高考,我之所以没有猜“规则”,是因为,我觉得它太简单了,太容易押宝了。稍有头脑的人,稍微想一想近一年的热点,如加入WTO,世界杯足球赛,中国足球黑哨等,就极容易想到“规则”二字。这个话题太大众化,太容易让人想到,太容易让人猜题。 所以,我一直自我否定说,北京高考命题不会出这样一个几乎人人一想就想到的话题。可是,命题人偏偏让人猜到。 《中国教育资讯报》:您觉得老师怎样做才能猜到题目? 韩军:首先还是和平时扎扎实实的打基础有关系。扎实的基础是“面”,高考题是“点”,以“面”对“点”碰上的几率非常大,但是如果平时基础不扎实,只靠猜题,以“点”对“点”,这样的几率是很小的。其次,研究一下多年来的作文试题,尤其是80年代以来的,看看他们的缺陷在那里,然后自己命题的过程中尽量的去弥补这些缺陷。这样做是为了迎合命题的方向。 《中国教育资讯报》:“猜题”对您的教学成绩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它和平时的教学关系是什么样的,或者说,“猜题”在您的教学中占什么地位? 韩军:猜题无非就是预测题目。我说明三点,第一,我不主张渲染猜题,尤其不主张把猜题作为高三、初三的整体复习策略。在整个高三、初三99%的时间里,还是要以扎扎实实、全面的复习为根本。假如靠猜题押宝来主导全程复习,绝对是舍本逐末的愚蠢行为,得不偿失!全国绝无哪个老师靠猜题押宝来复习。靠猜题来复习,属机会主义者,会一败涂地。全程猜题实在舍本逐末,不划算。任谁都明白!第二,在临考前一周,比如7月1日了,还有五六天考试,不妨预测一下“作文题”。其他题目绝对猜不到。第三,全国老师都如此做,若有特别之处,无非我瞎猫碰上了死鼠。 而在临考前几天里,总得让自己的学生写几篇作文来热身吧。写什么呢?在有限时间内想获得最大效率,设身处地想,总不能再写《诚信》《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答案是丰富多彩》吧(这是以前考过的题目,编者)。短短几天里也不能把一模二模的题目再炒作一遍吧。你能把住命题的脉,何不在此时把一把?此时,哪怕请“真神仙”来,他是出一个两个有针对性的题目,还是随随便便出一个题目呢? 《中国教育资讯报》:每一件事情的发生,都有它的原因,那是什么原因促使您猜题呢? 韩军:猜题不猜题,从深层来讲,要看你在高三搞的是什么教育。首先,在高三初三,全国绝大部分的学校和老师都是应试教育,可以这样讲,我还没有见过一个学校或者老师在高三还搞所谓素质教育而它的高考的成绩特别的好,实事求是讲,素质教育是高一高二的事情,到了高三大家不得不把应试提到最高的位置。全国高三无人不应试,任你请一个神仙来,在高三应试教育的“白色恐怖”之下,他也得应试。全国不是到处这样说吗--“高一高二搞素质教育,高三搞应试教育;高一是解放区,高二隔离区,高三是白区。 ”这是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其次,即使是所谓素质教育,也必然有个最终应对考试的问题。也就是说,在马上考试的前夕,也应该有针对性地练习一下作文。 《中国教育资讯报》:您的“猜题”对学生起到了什么作用?能提高他们的成绩吗? 韩军:学生的考试成绩还得靠99%时间扎实系统复习。实际上,北京市此次“规则”话题,是我在会考前夕预测的。我没有来得及让我的学生写。而我猜的三个话题“感悟自然”“京城”“自我与他人”(学生都写了),今年北京市却并没有考。 也就是说,我的猜题,对于我的学生参加今年高考基本没有起到大作用,只是到考场上看到“规则”这个题目,不慌张不陌生而已! 预测题目,有两种情况能起正面作用,有一种情况会起到反而作用。第一种情况,(1)老师预测对了题,(2)学生又写了,(3)老师又一一批改了并讲评了。这种情况最好。第二种情况,(1)老师预测对了题,(2)但学生没有写。此种情况也比较好。第三种情况,(1)老师猜对了题,(2)学生也写了,(3)但是老师却没有讲评。这种情况,反而会起到反作用。为什么?人是有依赖性的,中学生更是如此,如果他在考场上遇到了他写过的题目,一般的孩子就不会有创作的激情,而是竭尽全力一字一句地“回想”过去的作文,好像是在“背台词”。这样靠“强迫回忆”写出的文章,能好的了吗?但一般来讲,在考场上,人的精力容易集中,所以在考场上创作的作文要好于平时写的。这时是有事实来做证明的,有一年北京市海淀区的高考模拟题阅读文章与高考题是同一篇,但是,当年海淀区此题的分数比北京市的平均份还要低,所以,预测对了题不一定全是好事。 《中国教育资讯报》:有人看了您关于猜题的文章,说:语文考试不靠猜题押题行吗? 韩军不是很早以前就倡导人文精神吗?你想做的是教育专家还是应试专家,听了他的话您怎么想? 韩军:首先说,我既不是应试专家,也不是教育专家,我就是我,我是韩军,这话是由衷的。 世界上存在考试,就必然存在应试。所谓“应”,就是“准备”。像全国、全北京市每年两度的“高考模拟考试”,实际上,就是应对考试,就有预测题目的功能。北京市乃至全国各地有许多研究考试的专家,我觉得,他们很有学问,很有贡献,我很敬佩他们。研究考试,也是一门大学问。在英、美、加拿大,考试前,教师也有针对性指导学生做题目,当然不是如咱们那样热火朝天,不能说也是应试教育吧。 咱们教育界有一个非常不好的现象,就是,有个别人,教育思想观念过于不深入,不成熟,总浅层次地理解概念、望文生义,简单思维,把丰富复杂教育现实做非常简单化的理解。简单思维又叫“二极思维”,即“非左即右”,“非黑即白”。以为天下的教育就两种,一是素质教育,一是应试教育;不是素质教育,就是应试教育,反之亦然。素质教育中无应试,应试教育中无素质。特级教师不应试,应试非特级教师。这种简单二分的思维实在可笑!这种现象非常严重,再如,你一倡导教师要有共性,就有人反问“你怎能反对个性?”你一倡导重视教师物质利益,就有人反问“你怎能反对无私奉献?”你在考试前指导学生做点准备,有人就责问“你怎么搞应试教育?”你一提人文精神,就有人反问“你怎么反对训练?”……这种简单化的二极思维非常可怕,非常有害!中国当下的现实是丰富复杂的,教育现实同样丰富复杂的,谁若把丰富复杂的现实,说得像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那非真智,恰是真愚。 我非常早(十年前)地在语文教育界倡导“人文精神”,可是大家看看、听听,我却是最少说“人文精神”这个语汇的。当前,到处充满喧吵与误会、歧解---尤其对“应试”和“人文”这两个词语,语文教育界对这两个词的自以为是、以讹传讹最多、最邪乎。我想若让老师们用一段确切的文字,给大家表述一下究竟什么是应试、什么是人文? 恐怕大部分人还真说不明白。 我提“人文精神”,是对着“神文”说的,一言以蔽之,人文精神,就是让老师学生在语文课上说人的话,不说神的话,师生均能自由、真实地说话,自由、真实地表达自我,而不是假模假式。 中国的教育要务点实,务实并不就是、并不一定是应试教育。语文教育要关注一下要务些虚,关注师生的人文精神(语言即精神,二者合二为一,不可剥离),但关注人文精神绝不是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一定非得脱离考试。 什么时候,中国教育界,能够少点“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简单二极思维,就表明我们成熟多,中国教育就有希望了。 《中国教育资讯报》:韩老师,有一考生,看到您猜到了两个半作文题,他说:“在我的老师的嘴里时常能听到赞誉您的话语,我们没有想到,您这样全国赫赫有名的特级教师、语文教育界的权威,也猜题。如果您的做法是倡导,那么我想,素质教育根本就不要再提倡。韩老师,我多么希望您能在语文本身上给点关怀,少一点猜题的做法。”您怎么看? 韩军:这就是一种非常典型的简单二极思维。应试俗吗?猜题俗吗?那么请告诉我何为雅?特级教师不是神仙,出于对“白色恐怖般”的应试体制的回应、出于对自己学生一生负责,谁也得应试。在应试体制威吓下,在对孩子命运的担忧中,任何人,在高三,都得向应试,都得全力以赴、全副武装、没白没黑……这样说,你可能很失望,但这却是中国的教育现实。敢于直面惨淡的现实,才是真猛士。我不想在家里高三搞应试教育,出门做报告就说我高三也搞素质教育;对自己的孩子搞应试教育,出门报告却说我对孩子是素质教育。中国教育存在许多虚假,这是虚假之一。在应试体制下,谁也不是神,谁也很无奈。无奈时,就直接说出这种无奈,这是一个有责任的教育工作者最起码的坦诚。但很遗憾,咱们却太缺乏这种坦诚,“假面舞会”倒挺常见。我们都是生活一个苍穹之下--应试教育的茫茫苍天!怨就怨应试教育体制吧。 《中国教育资讯报》:现在全国上下都在提倡素质教育,而且您是全国语文教育界的权威,您应该知道告诉别人您“猜题”的后果,可是您为什么要说出来呢? 韩军:我倒要反问一句了,为什么不说出来呢?第一、坦诚,真率,不戴面具总比戴面具舒服,我从不戴面具说话。第二、我想像不出,别人知道我猜题后会有什么“可怕后果”,全国各地高三年级,进入7月份甚至早一点,都会预测一下作文题。这种预测,是在全学年扎实、系统、全面复习的基础上进行的。全国不会因为我猜题,就不进行扎实、系统、全面复习了吧。 素质教育好于应试教育,推行素质教育是中国教育的一个目标,所以上级作为一项政策来推行。但推行真正纯粹的素质教育难乎其难。中国现在的很多条件不能给素质教育提供落地生根的土壤。素质教育悬在了半空中-,一方面大力宣传,一方面在实际操作中又完全是另一回事。中国的人口那么多,就业的压力那么大,上大学几成唯一出路,所以每个家长都望子成龙。学校如果不搞应试,就必然影响学生升学,首先家长就不干;如果孩子真的考不上大学也许会影响他的一生。全国上下绝大多数学校都在搞应试,高三更烈。差不多都是轰轰烈烈宣传素质教育,扎扎实实地搞应试教育。这也是学校在中国特定现实下的一种非常无奈的生存策略吧。 我觉得,现在核心问题,不是猜题对与不对的问题,而是在应试教育笼罩全国、高三应考如火如荼、全国高三全面沦陷于应试的境况下,是否还有真正的所谓素质教育存在的土壤的问题。大家应该实事求是。但,我重申,无论在何地,高一高二还是有相当大的素质教育的自由空间的。 《中国教育资讯报》:既然您猜到的题目和真正的高考题有相似之处,请您谈一下您对今年作文题的看法? 韩军:出高考题目的人非常不容易。“心灵的抉择”又是“以德治国”“灵魂深处爆发革命”一路的。又是政治!人们要问,这,是出语文题,还是出政治道德题呢?是语文考试,还是道德考试? 再如1982年,高考文题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对这个文题,叶圣陶先生委婉批评说,孩子们在考场上都知道先天下之忧而忧,但是坐公共汽车时,就是不让座。可见,孩子们的“先天下之忧而忧”不是发自内心。因为我们的题目,太过狭窄,太定死,是唯高尚主义。说是“心灵选择”,说选择其实无可选择,孩子们只能假充“高尚”,就引导出虚假。以北京市的“规则”为例,其实中国有很多反例,就像经济的发展,并非所有的人和地区都遵守了规则,那些“见了红灯躲着走,见了黄灯快点走”人和地区很容易地富了起来。肯定很多的同学都注意到了类似的这种现象,不遵守规则的人反得了好处。假如学生敢这样写,阅卷老师给几分?所以学生面对这样的题目说假话是难免的,目的是得高分即可,上大学即可。只要得高分,说什么都行;“见风使舵,看题写作”。久而久之,养成了看别人颜色说话的习惯,说一套,做一套。记得那年克林顿当年在北大做演讲时,北大一女生当面指责克林顿,指出美国的种种不是,但是等她毕业时,却高高兴兴地嫁到了美国。 面对这样的作文题,谁也很无奈,都得告诫学生,千万不要那你自己一生当中最重要的考试中开玩笑,憨较真,平时怎么写都可以,但到了考场上你就要规规矩矩地写。 导引虚假,师生言不由衷,不自由不真实,这就是语文教育界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这就是我说的违反人文! 《中国教育资讯报》:那您认为高考作文题应该怎么出?也就是说您的倾向是什么? 韩军:我认为,高考作文命题,千万不要跟着什么社会热点跑,什么“诚信”“规则”之类,就是如此。语文毕竟不是政治,不要像现在这样把孩子推入道德的困境当中,孩子能受得了吗? 作为文明之邦,文化大国,让咱中国的高考作文题,多一点文化气息,多一点文化意味,高考作文命题应当回归“文化”回归“人情”,并且有相当的宽容度,如“京城”“家书”之类。让孩子能够说真话,抒发自己真正的情感,真实的表达自己。 附韩军老师的“京城”作文题: 你所居住生活的北京城,是一座牵动人思绪的城市。 它是一座历史古城,又是一座文化名城。是全国的政治、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 这里荟萃了中国灿烂的文化艺术,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 “京城”二字能让你想到些什么呢? 是天安门的丽日,还是紫禁城的夕晖?是八达岭的燕塞雄关,还是卢沟桥的晓月醒狮?是七拐八弯的胡同,还是方方正正的四合院?是字正腔圆的京剧,还是精致典丽的景泰蓝?是同仁堂的中药,还是全聚德的烤鸭?是曹雪芹一把辛酸著红楼、还是老舍身名浮沉写京城?或者,“京城”之于你,就是一声鸽哨,一串糖葫芦,一帧照片,就是一个回首,一个向往,一个感叹…… 请以“京城”为话题,记下你的思绪吧。 文体不限,题目自拟,谈古论今自便。800字以上。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