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能让学生被生活抛弃!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育新闻 手机版


2002-07-19     江苏省华罗庚中学 王雷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先生是先死,学生是学死!先死与学死所造成的国是死国,所造成的世界是死世界。” ——陶行知 

    作为人类特有的教育活动同生活本身肯定是不一样的,尽管从广义上讲,教育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中处处有教育因素。教育实现着人类经验的传承,而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如何把这些经验快速有效地传给下一代?这就需要人们组织专门的教育活动并把它从生活中分离和独立出来。然而,在专门教育不断科学化、制度化的发展过程中,教育与生活的距离越来越远,以至于我们都快忘记了我们为什么要组织教育活动。教育总是迫不及待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和技能,总是担心稍有懈怠就会落伍,就赶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和科技进步的潮流,就会被社会所淘汰,就会被开除“球藉”!尤其是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因落后而挨打的百年屈辱历史的发展中大国,发展理所当然地成了硬道理。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也就理所当然地要为社会发展服务。这里难道还有什么疑问吗? 

    但我们不应该忘记这样一个常识,那就是社会发展离不开人,人不但是社会发展的出发点,也是它的最终归宿。教育不只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所以教育要对社会负责,更要对人负责。其实,这两者应该是统一的。没有人的发展就没有社会的发展,而社会的发展最终也是为了人,人是万物的尺度。 

    任何人都希望生活在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里,在这个社会里,人人都能最大限度地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人人都能充分地享有人格上的尊严、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上的安宁,当然我们也要求这个社会提供越来越丰富的物质财富,并且愿意为创造这样的财富而辛勤劳作,但这样的劳作不应该成为肉体和精神的双重苦役,而应该是充满身心愉悦的自我价值的实现过程。如何建设一个这样的社会?其实,所谓社会就是在一起生活的一群人,所以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如何培养人的问题,也就是教育的问题。 

    “教育对学生的生活进行意义的引导,这是因为教育真正关心的是学生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关心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生活、如何生活;他如何塑造自己的未来;他如何与他人发生精神、情感和行动上的交往。诚然,在现代生活中,每个人都面临着实际的物质层次的生活问题,为此他必须工作,必须选择职业和专业,必须进行劳动,必须参与社会事务,因此他必须具有实用生存的知识和技能。但是与此相比,生活的意义要重要得多,生活的意义牵涉到他生活的目的与价值,牵涉到他生活的希望和理想,生活的意义总是引导人超越已达到的境界,使人不断地步入新的可能性,享受美的陶冶,精神的历险,真正体验生活的美感与价值。因此,真正的教育乃是人生教育。”(《理解与教育》)而我们的教育却无情地斩断了学生与人生、与生活的血肉联系。我们看到在中小学教育中,音乐、美术等审美教育差不多只是一种点缀,历史、政治、语文等人文学科的教育中则充满了谎言和欺骗,不敢正视历史和现实,甚至思想和人生观教育也变成了知识和技能的操练而与学生的精神建构毫无瓜葛,至于数理化等学科的教育更是远离生活实际,追求繁难艰深,完全成为考大学的敲门砖,一旦考取,几无所用,进不了大学的人更无所用。学生在人生发展的最重要的一段时期内就是被迫做着这样一些与人生毫无关系的事情! 

    我们总是把基础教育看作是生活的准备(现在更是堕落成进大学的准备),这就把教育和生活割裂开来。其实,人生没有准备阶段,他从生下来那天起就已经进入人生,就已经开始了漫长而又短暂的、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幸福和不幸福的苦乐人生,他首先生活着然后生活着并一直生活着,他作为一个婴幼儿生活着,作为一个小学生生活着,作为一个中学生生活着,作为一个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或领导干部生活着,作为一个儿子、父亲、丈夫或妻子、同事或朋友生活着,作为一个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生活着……生活,生活,生活,这是他的全部,除此之外他还有什么?有的只是生活的喜怒哀乐和喜怒哀乐的生活。 

    我们凭什么把学生从生活中剥离出来长达十多年之久,然后又把他突然抛进生活中去?这就是我们的教育之根本失误所在。这种教育对人、对人生、对生活不负责任,因而它也就不可能真正长久地对社会、民族和历史负责!

 

相关链接: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