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准玷污高考 也要总结教育得失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育新闻 → 教学总结 手机版 | ||||
人民网 2002-07-16 邓建胜 愈加严格的监考与“助考公司”的出现 自2000年有传媒揭露广东电白县、湖南嘉禾县高考期间集体舞弊情况后,严格监考制度、防范高考舞弊成了今年高考前后的一个重要话题。据《南方都市报》报道,今年广东电白县考点,“严禁考生携带电子表、BP机、手机等一切通信工具及课本、资料、笔记等进入考场”,各考场门口和楼梯口都有公安人员把守,进考场须排队接受监考老师和公安干警检查,考场外不允许家长停留等候。 还有来自《中国青年报》的消息,今年山东一些地市纷纷采用指纹鉴别仪等现代手段加强对高考考生的身份鉴别:在高考报名阶段,所有考生的指纹都已采集,存入电脑。考试期间,考生还要在准考证和考卷指定位置按上清晰有效的食指手印。利用这样高科技设备,菏泽还真抓住一个“枪手”。 可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今年高考爆出的新闻,是山东潍坊、烟台、临沂、东营等地出现所谓“助考公司”,以“专业手段”诱骗、勾结考生进行的舞弊。据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披露,案件被揭露后,当地公安机关已经发出对“助考公司”中涉案人员的通缉令。 考试作文与学校教育 耐人寻味的是,与这些舞弊行为相对存在的高考作文。去年是《诚信》,而今年的作文也紧扣这样的时代主题。全国卷用的是“类似生死抉择”的情景作文,北京卷是题为《规则》的命题作文。而高考舞弊者既违背了“规则”,更是与“生死抉择”的高尚道德标准和思想境界相距甚远。 显然,一些高考舞弊案的个中人等,与“文如其人”的传统标准差距极大。这一现象的出现,原因可能很多,也很复杂,其中教育本身、特别是语文教育的得失应当好好研究总结。 高考前不久,某小学以《春天》为题作文,一名学生在文中指出“春天并不好”,有沙尘暴、细菌流行,受到老师严厉批评,认为“说春天不好是动错了脑筋”,此事引起关注。人民网上有文章认为,如此教育“剥夺了孩子们说真话的权利”。 针对今年高考那道“心灵的选择”的作文题,《南方都市报》有人撰文:如果在高考作文中有人像那个小学生一样胆敢说“春天并不好”,只能是“不合格”。说到底,高考出题者与其说给考生出了一道作文题,不如说在给考生出道德题。题面上说是要考生在“心灵上”作出选择,其实考生在“心灵上”根本无法选择,只有“华山一条道”。 让说假话的风气从作文开始,我们到底要教给孩子们什么呢? 高考舞弊,是对国家利益的破坏 孩子是家庭教育的一面镜子。考生作弊,有传媒评论说家长“功不可没”,比如“助考公司”的出现,就有家长为孩子的作弊工具埋单。家长的背后,则是“缺乏诚信的社会大环境”,比如上市公司虚报利润和会计部门知法犯法为公司做假等。 但是,高考毕竟是国家选拔和培养人才的重要方式,其公平性和公正性神圣不可侵犯。在封建时代,科举舞弊也是大案要案,一旦查获是要有几颗人头落地的。想必如今那些利欲熏心的舞弊者,也会受到严惩。社会诚信意识的淡漠,不能成为宽容作弊者的借口,而是应当成为“从娃娃抓起”重整社会诚信的突破口。 《北京青年报》撰文说,以舞弊方式对高考制度进行破坏,是对我国国家利益的破坏,是对本该公平的选拔制度的破坏,是对那些诚实考试的考生利益的侵害。对这样的行为进行刑事追究,应该是有法可依的。 不仅是用取消考试资格作为惩罚,而且追究高考作弊者的刑事责任,或许是目前治疗高考舞弊这类问题的一张药方。 相关链接:教学总结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