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的检讨(网友来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手机版




李国栋  

  

    18世纪末德国古典文学时期,荷尔德林痛感于诗歌衰落的现状,发出了“贫瘠的时代,诗人何为”的悲怆叩问。他以诗意的眼光为人类理想提出了一个终极命题:“人们建功立业,在大地上诗意的栖居。”一个半世纪之后,同为德国人的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对上述命题进行了详尽而深刻的阐释:人类有两个绝然不同的生存世界,即技术世界和艺术世界;技术世界不断摧毁、掠夺、占有、征服自然,因此,技术世界愈精彩,自然愈荒芜;然而可悲的是,人们早已忘掉了技术世界对自然的巨大破坏。最后,海德格尔认为,人类应当摆脱技术世界,进入艺术世界,诗意的活着(诗意的栖居)。

海德格尔这篇题为〈〈人应当诗意的活着〉〉的文章,与其说是对人类未来生存状态所做的乌托邦式的描绘,不如说是对当下人类文化精神中诗意或诗性缺失的庄严检讨。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对人类生存现状怀有的深深忧虑,以及警世诫人的良苦用心。

诗意或诗性的存在,也许要追溯到人类文化史的发端。世界文学史的第一页,不管是古希腊的〈〈荷马史诗〉〉还是中国的〈〈诗三百〉〉都无独有偶的以诗歌开篇。至此,诗性就潜伏于人类文化发展的流脉之中,文化不止,诗性不息。诗性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在魏晋南北朝和文艺复兴时代分别得以确立。那时,诗性甚至标举着人性的大旗,极大的解放了人类的艺术想象和情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置劳作之苦于不顾,忘情于菊花和美酒,用诗性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人文主义巨匠达.芬奇则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他将艺术作为“第二自然”,在自然科学之外垦拓出一块诗性的园地,并留下了一个至今充满诗意的〈〈蒙娜丽莎〉〉之谜。据此,一位学者说:“把人类带入文化高峰期的总是诗,诗不但是人类理想的现在,而且还是未来。”

当代,诗性的缺失已是不争之事实。早在两百多年前,席勒就指出:“艺术的领域正在逐渐缩小,而科学的范围却在逐步扩大。”近一百年来,世界文明史的所有伟大成就就几乎都限于科学领域。一个理性化、秩序化的时代逐步逼近,诗性正遭受着技术世界的挤压。近年来,诗刊无人订,诗歌无人读,有人发出了“诗歌消亡”的危言。究其实,这也无非在表明一点:诗意或诗性正在从生活中脱却。

人类未来的图景,我们无法展望。我们当然无法也不愿回到古代,而完全诗化的世界也不可能出现在眼前。只是,我们每个人,如果还不想在一个早晨醒来变成一只大甲虫,就应该记住王小波说过的一句话:

“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李国栋,大学本科毕业,中学教师。)

 作者邮箱: l.g.donne@163.com
相关链接:教师随笔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