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注意的低俗化倾向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杂文参考 → 教师随笔 手机版 | ||||
值得注意的低俗化倾向 ——从课堂上的笑声谈起 王俊鸣 赵玉娇 前不久,笔者在上海观摩了一次全国性的语文教学比赛。有一节课,讲的是林觉民的《与妻书》。课后老师反应不一,有的老师激动万分,说这课好极了,是最棒的;有的老师则连连摇头,深感不以为然。 这一节课,执教者的重点是让学生想像陈慧映收到林觉民的信后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是痛苦?是震惊?是理解?你觉得她能理解她丈夫吗?让学生讨论。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份感情,老师先是假设了一个场景:有位妻子送丈夫上前线打鬼子,对丈夫说:“你去吧,勇敢地打鬼子吧。家中有我呢,如果你献出了生命,我会把孩子抚养大。我会以你为骄傲,以你为自豪的。”说这些话的时候,老师的腔调怪怪的,学生听了哄堂大笑。老师的本意,是想通过对比,让学生明白陈意映不像这位妻子那样理解丈夫。但学生偏不那么想,他们用笑声来表明自己的态度。他们嘲笑的大概不会是那位妻子。 接着,老师又拿出流行歌曲《觉——遥寄林觉民》,特别强调是唱《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而红的歌星齐秦的姐姐齐豫唱的。歌词是模拟林觉民的妻子陈意映的口吻,抒发收到林觉民的遗书后的感受。这首歌成了这节课的重头戏,老师在课堂上放了两遍,引得学生热烈鼓掌数次,欢笑声不断,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也许正是这些笑声,获得了不少老师的高度评价。有个老师激动之余,跑到街上买了这盘磁带,准备回去也这么干。 课堂上的阵阵欢笑声,能证明课是成功的吗?读《与妻书》能读出这么多的笑声吗?齐豫的歌词能等于陈意映的心声吗? 读书的过程是读者心灵与作者心灵沟通的过程。《与妻书》既缠绵悱恻,又不失大丈夫的豪情,是一曲爱情的颂歌,更是一首正气歌。上课时,如果从文章本身出发,相信会深深打动学生的。但是,让人惊讶的是,这一节课,从头至尾,老师没让学生“看”书,更不要说“读”书。课堂上的主旋律竟是当今流行歌曲,实实匪夷所思。 这让我们想起了“五一”期间听到的另一节课。是一位名气不小的青年特级教师上的《林黛玉进贾府》,课堂气氛也是特别“活跃”,学生哈哈大笑数次。这位老师讲了“宝黛初会”一个场面。问学生:“越剧中,宝玉初见黛玉时,说了一句‘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同学中有没有能唱越剧的?”果真就有个学生站起来唱了。课堂上一阵大笑。后来老师问:“宝玉是个什么人物?”学生发表意见后,老师强调,宝玉是个‘情种’”,学生笑。老师接着问:“黛玉是一个什么人物?”学生猜了半天,老师说:“也是一个‘情种’。”学生又笑。老师又问:“你们想想,这两个‘情种’要是碰到一起,眼神儿会是什么样的?”学生又大笑。(在整堂课中,“情种”两字被重复多次。)——“情种”两字在学生心中是怎样的形象?学生在“大笑”中想像的“眼神儿”又会是什么样的眼神?读《林黛初进贾府》能读得哈哈大笑,而且大笑数次,是成功还是失败? 上面所说的还只是“内容”,至于教师当时的表情。语调,因为手头没有录像,也没有录音,就不好描绘了。 类似的课还听过一些。这让我们想到了“兴趣”的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多成才的人都得益于兴趣。课堂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上课之后自觉自愿地去读书,去写作,这是语文教学成功的必由之路。但也不能说只要引发了“兴趣”就是成功的课,因为兴趣有高下之分、雅俗之别。确有一些教师师,为了“兴趣”,不惜用一些不洁的手段:低俗的表情、动作,低俗的“教学设计”。学生被引笑了,课堂气氛“活跃”了,但严肃高雅的作品被庸俗化了,甚至被糟践了,学生的魂灵不但没有净化,没有雅化,反而沾染了一些不洁的东西,甚至“小市民化”了。这是应该高度重视的一种倾向。十几岁孩子的心灵是稚嫩的,教师的一言一行必须十分小心。兴趣是重要的,但要引向高雅。 我们又想起了教学“方法”的问题。中学的语文教学不能不讲究方法,不能不讲究形式。十几岁的孩子,没有适当的方法、形式,常常不能使他“在意”,不能使他产生兴趣。方法、形式,又是获得高效率的必要条件。可惜的是,在我们所见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常常有为方法而方法,从而走向形式主义的现象。特别是竞赛要评奖,总想摘点儿“精彩”的东西,于是浮躁起来,花哨起来。形式主义也是十种低俗化。我们主张讲究方法和形式,是为了“成就”学生,而不是为了“成就”先生,更不是为了“成就”商人。这种“讲究”,是对所教对象和所教内容的认真研究。是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遵循,而不是心血来潮的标新立异,更不是哗众取宠的庸俗表演。 从这一点看,语文教改确实是任重而道远。讲课的人要清醒,听课评课的人也要清醒。 选自《语文教学通讯》2001年第4期 相关链接:教师随笔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