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的失误与“怀才不遇,愤懑悲凉”说(网友来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杂文参考备课资料 手机版




陕西省长安一中  李振民

《滕王阁序》已诞生1327年了,也获得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喝彩,一下子要谈它的失误,似乎有些不尊重历史,也有些自我标榜的嫌疑。

不过“失误”仅止于失误,不等于失败。我也没有大胆到要冒天下之大不韪而说它的失败。而且我也相信永远也没有人敢讲它是失败的,因为它已经经受了上千年历史的考验。看来,要谈它的失误,还不得不先谈它的成就。

它的语言文字固然很美,错落有致,整齐而又错综;但他的成功绝不取决于它优美的语言。它的意境固然开阔高远、胸怀天地,但毕竟没有能够摆脱迷茫的困扰;既有“落霞与孤雾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豁达,也有“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的狭隘。它的构思严整,而有变化,但又让人明显感到结尾不够深沉厚重。

第一段写滕王阁的自然与人文特征。

自然特征:历史变迁(古老)/天设地造(宝地)//地理形势(重要)//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一片繁荣,人才济济。

人文特征:洲城形胜,宾主才美/主人雅望//胜友高朋//文武齐集/躬逢胜饯,幸甚幸甚。

第二段和第三段分别照应第一段的两层意思,写滕王阁的自然美与人文美。

自然美:自然时序/景致绝佳//四方云集//气势不凡/山水形胜。

人文美:登阁印象,尺幅千里/人烟繁盛,富庶祥和//云销雨霁,天高地阔//落霞孤鹜,秋水长天/渔舟唱晚,雁阵惊寒。

如果说第一段是“起”,二三段是“承”,那么四五段就是“转”。写由滕王阁的自然人文特征所引发的万千感慨。

第四段,感叹人生的美中不足。

尽善尽美:心胸舒畅,兴致勃勃/歌乐之美(眼前)//人文之美(历史)//该美具美。

美中不足:胸怀天地,极娱尽兴/天地高远,人生短暂//感叹明主难遇///感慨知己难求//明主难遇,知己难求(同是天涯沦落人)/渴盼知遇明君。

第五段,感动人生的艰难价值。

人生多艰:命途多舛/冯唐李广,贾谊梁鸿/聪明人总能未卜先知。

矢志不移:志向高远//虽苦尤甘/自我勉励//自我戒鉴。

六七两段是“合”,写滕王阁盛会的总体感受。

第六段,感叹自我:无路请缨,有缘伟饯。

有怀投笔,报国无门:一介书生/有怀无路/怨尤满腹。

杨意不逢,钟期既遇:无才有幸/喜托龙门/激情作赋。

第七段,感慨兰亭:与众人共勉。

盛宴难再//临别赠言/冒昧作赋//与众人共勉。

一般分析家对本文的评析多停留于外在形式的归纳,比如诗意美、形式美、绘画美之类的说法,有些甚至只对文章内容作孤立的要点提示。几十年来中学语文教学的程式始终没有能够摆脱这个阴影,像上生理学的解剖课一样,只把一篇篇浑然天成的美文,肢解开来给学生看,而没有能够把它天衣无缝地重新组织起来。主要是因为我们始终缺少一种能够把所有文章的特点都概括起来的规律,即生活的规律,思维的规律。就像一台完好的机器,谁都能把它拆开来,但能把它再完好无损地重新装起来的人却没有几个,虽然有人不只能装起来而且能把它的性能提得更高。就像拆机器不是目的,而目的是装机器、并尽量提高机器的性能一样,拆解课文也不是语文学习的目的,语文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生活的规律、思维的规律,以提出高学生对生活的认识能力和表达自我思想的能力。

关于生活的规律、思维的规律,我在《三个意识、两个单元、一个基本功》中有较具体的阐述。“三个意识”指生活的矛盾性、人文性和关联性,所以语文学习必需树立矛盾意识、人性意识和意境意识,强调对生活的整体把握。“两个单元”指思维的一般规律,“思维的方式分了两类,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思维的单元也就有两类,抽象单元和形象单元。我们的思想就是由这些大大小小的单元组成的,那么表达思想的语言文字的逻辑也应该是由这些大大小小的单元组成的。……那么这个思维的最小单元模式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抽象思维单元包括:话题、阐述、结论。形象思维单元包括:印象、细节、感受。”如果说“三个意识”强调对生活的整体把握,那么“两个单元”则强调认识生活的条理性逻辑性。上面关于《滕王阁序》的构思分析就是遵循“三个意识”“两个单元”做出的。从分析的结果来看,各位好像只能看到“两个单元”的分析效果,而“三个意识”的意义似乎并不大,甚至觉得一点都感受不到。其实如果你感受到了的话,你也会认为《滕王阁序》在思想表达上是有一定失误的,而且因为王勃的表达失误,导致了后人分析上的失误。

且不说中学语文教材的注解和《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社版)上的翻译、分析,在一些细节的把握上,因缺泛“三个意识”,不了解“两个单元”的规律,而出现的不准确乃至错误的分析有多少,单是对文章主题的把握都是不准确的。一是因为王勃本身思想的游移,二是没有明确文章所讨论的核心矛盾,三是因为对全文的把握缺乏条理。

原文本身的问题主要出在第六段: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笔投怀,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笔投怀,慕宗悫之长风。”意思是:虽然和终军年龄相仿,却报国无门;但有投笔从戎的热情,和宗悫那样“乘风破浪”的高远志向。这和第五段所阐述的,“人生多艰”,“矢志不移”,是一脉相承的;但紧接着的“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显然不能和这个意思相接。

前文的大意是:虽报国无门,但我矢志不移。然后说:我宁可一辈子不做官,也要到千里之外去侍候我父亲。这就像说“我肚子很痛,因为早读课没有好好读语文,所以我打算明天去纽约看看世贸大厦废墟”一样让人摸不着头脑。原因就在于这一句突然莫明其妙地改变了作者的初衷,而来了一个180o的大转弯,情绪陡然迭入万丈深渊。使矛盾的主要方面一下子从“志向高远”的积极面,转为消极避世的私我一方。即便如此,前一句也应调换前后分句的语序:“有笔投怀,慕宗悫之长风;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意即徒有高远的志向,却报国无门;所以发誓一辈子不做官,也要去侍候我父亲。可这个意思和全文投身生活投身社会胸怀天地的主导思想是背道而驰的。也就难怪大家都认为本文的主题思想就在于发泄“怀才不遇、愤懑悲凉”的情绪。

即使是作者情绪转入底谷的时候,他也是“睇眄”“中天”,在他的心目中仍然是“天高地迥”;而“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分明都是对胸怀天地的高远志向之不懈追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之所以能成为留传千古的名句,不只因为它的文字、音律与动静相生的画面,更因为“落霞与孤鹜”自由酣畅地翱翔于“秋水共长天”之间,是作者永远不变的追求。有人说,“这两句把深秋景象描绘得活脱生动神采飞扬,富有纵深感;它把人们可以意会而无法言传的美感,通过色彩鲜明对比强烈的语言,极其简洁地表现出来了。”这样的分析虽然比“将对滕王阁的景物描写推向了高潮”具体,但都流于形式,只作了文字和感官的解析,而没有能和全文的主旨相联系。

如果说文章前三段的“起”“承”是“初境”,四五段的“转”是“拓境”,六七段的“合”是“化境”,那么“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初境”的文眼,也就应该为“拓境”思想的进一步拓展,和“化境”中全文主题的升华,作好充分的铺垫;而不能只是为写景而写景,为写热闹而写热闹。或者说是人性在自然中的升华。就像后来的范仲俺登上岳阳楼,面对浩瀚高远的大千世界,胸襟为之开阔,思想为之升华所发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追求一样,“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也是王勃胸怀天地的高远志向之不懈追求的象征。只不过范仲俺是用抽象思维,直抒胸臆;而王勃则用形象思维,借景抒情而已。

另外,“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对这句的理解也存在着较严重的问题,虽然不影响全文思想的表达,但不符合生活的逻辑人性的逻辑。“他日”,现代汉语用作表将来进行时态,而文言里的“他”是“另外、别的、其它”之意。这里如果当将来进行时态理解,那么前后分句之间就没有任何关系。说以后要到父亲那里聆听教诲,像孔鲤那样趋庭有礼,对答如流,和今天有幸拜见阎公,结识诸位,使自己的人生境界得以升华有何联系?从文意的发展看,“他日”当是“昔日”、从前,即:从前父亲的教诲和自己的勤奋虽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今天有幸拜见阎公,结识诸位,才使自己的人生境界得以升华。这不仅和前句的“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一脉相承,而且照应了首段的“路出名区”“躬逢胜饯”,和末段的“幸承恩于伟饯”。把“他日”,理解作将来不只是受了现代汉语的影响,也和对“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的理解密切相关。前面理解对了,这里也就理解对了;前面理解错了,这里就很难正确理解。

总之,从构思上讲,和本单元韩愈的《师说》、杜牧的《阿房宫赋》相比,《滕王阁序》因“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一句思想的游移而不够完美;从内容上讲,《滕王阁序》因“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一句情绪的底靡更是不能和范仲俺开阔的胸襟相比;从境界上讲,《滕王阁序》因“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一句的游离而使原本大气的境界,比之于王羲之《兰亭集序》“一生死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旷达而大为逊色。

                                        2002/4/26/

 作者邮箱: lizhenmin9@hotmail.com
相关链接:备课资料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