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 教案教学设计(长春版八年级上册)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2016-01-28 手机版




教学目标

1.把握小说情节,认识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2.感知艺术形象,学习运用描写人物的手法。

3.品味小说语言,领会讽刺艺术的魅力。

教学重点

1.梳理故事情节,从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变化认识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2.了解范进这一形象的典型性,了解作品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品味小说的语言,领略古代小说的讽刺艺术的魅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题目导入法。请同学们读课文标题,分析课文题目中所流露出来的信息。

明确:人物——范进;事件——中举。

进一步提问:课文题目反映了我们古代何种现象?

明确:科举制度。

二、交流有关科举的知识。

1.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二十七年(1906)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2.童生:要取得正式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生或童生。

生员:凡经过本省各级考试取入府、州、县学的,通名生员。

秀才:生员肄业后称为秀才。

举人: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的成绩优良的秀才参加每三年一次的在省城举行的乡试之后,考中的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其他的称亚元。

贡士:举人于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参加礼部举行的会试,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进士:贡士参加殿试,取中后称进士。进士分三甲——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状元、榜眼、探花。

三、介绍作家作品。

1.吴敬梓,清代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代表作《儒林外史》。

吴敬梓出生于一个科甲鼎盛的缙绅世家,其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中,共出了六名进士,包括一名榜眼,一名探花。由于家族的影响,吴敬梓少时曾热衷于科举,早年入学为秀才,29岁时参加乡试,却因“文章大好人大怪”而遭黜落。他虽曾发奋,但科举并未成为他对人生的唯一追求。读书生活使他显露出孤标脱俗的叛逆个性。特别在他嗣父母及生父去世后,近房中不少人觊觎其遗产,使吴敬梓得以认清科甲世家的虚伪和卑劣。吴敬梓由愤世嫉俗激发为纵情背礼,放浪形骸,大肆挥霍遗产,不上十年,就将遗产消耗一空。经历了由富贵到贫贱的不平常变化后,他饱尝了世态炎凉,体察到士大夫阶层的种种堕落与无耻。看清了清王朝统治下政治的腐败与社会的污浊。正因为吴敬梓的个人经历,使他了解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故写下了著名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2.《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习气,成功地展示了一幅以封建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的18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四、梳理情节,复述故事。

1.梳理情节。

指导同学们阅读课文,梳理出故事的情节结构,并简要概括出其内容。课文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中举前贫困的生活和卑微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不顾一切参加乡试的情况。第二部分是中举后喜极发疯及社会地位发生了显著变化。

2.复述故事。

要求学生通过自我复述、同桌间相互复述的方式,将故事用现代汉语复述出来。要求学生在复述时思考:范进中举前后,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3.归纳变化。

指导学生再读课文,分析范进中举前后,其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指导学生分小组完成。

提供角度如:(1)家境。(2)地位。(3)别人的态度。典型:胡屠户、邻人。(4)本人态度。等学生充分阅读文本、筛选好信息后,鼓励他们互相讨论交流。

明确:丈人胡屠户态度可用“前倨后恭”四个字概括。众乡邻在范进中举前对他漠不关心(范进去省城应试,家里饿了两三天;发榜那日范家断粮,只好去集上卖鸡。在范家如此困难的境地,没有一位乡邻来过问);中举后对他热心帮忙(拿来鸡蛋、酒、米等招待报录人,寻范进,细心照顾范进)。张乡绅在范进中举前对他不屑一顾(一向有失亲近);中举后竭力巴结、拉拢他。

4.这种种变化,反映出怎样的社会生活?

所有这些都反映出当时社会对有钱有势者的极力巴结;对无钱无势者的冷漠无情。

五、教师总结。

可将学生讨论交流的信息整理归纳,指导学生整理成表格形式,如下:

六、布置作业。

1.把表格整理到笔记本上。

2.有条件的同学可以阅读《聊斋志异》中的《王子安》。

附《王子安》:

王子安

王子安,东昌名士,困于场屋。入闱后,期望甚切。近放榜时,痛饮大醉,归卧内室。忽有人白:“报马来。”王踉跄起曰:“赏钱十千!”家人因其醉,诳而安之曰:“但请睡,已赏矣。”王乃眠。俄又有入者曰:“汝中进士矣!”王自言:“尚未赴都,何得及第?”其人曰:“汝忘之耶?三场毕矣。”王大喜,起而呼曰:“赏钱十千!”家人又诳之如前。又移时,一人急入曰“汝殿试翰林,长班在此。”果见二人拜床下,衣冠修洁。王呼赐酒食,家人又绐之,暗笑其醉而已。久之,王自念不可不出耀乡里,大呼长班;凡数十呼,无应者。家人笑曰:“暂卧候,寻他去。”又久之,长班果复来。王捶床顿足,大骂:“钝奴焉往!”长班怒曰:“措大无赖!向与尔戏耳,而真骂耶?”王怒,骤起扑之,落其帽。王亦倾跌。妻入,扶之曰:“何醉至此!”王曰:“长班可恶,我故惩之,何醉也?”妻笑曰:“家中止有一媪,昼为汝炊,夜为汝温足耳。何处长班,伺汝穷骨?”子女皆笑。王醉亦稍解,忽如梦醒,始知前此之妄。然犹记长班帽落;寻至门后,得一缨帽如盏大,共疑之。自笑曰:“昔人为鬼揶揄,吾今为狐奚落矣。”

异史氏曰:“秀才入闱,有七似焉:初入时,白足提篮,似丐。唱名时,官呵隶骂,似囚。其归号舍也,孔孔伸头,房房露脚,似秋末之冷蜂。其出场也,神情惝,天地异色,似出笼之病鸟。迨望报也,草木皆惊,梦想亦幻。时作一得志想,则顷刻而楼阁俱成;作一失志想,则瞬息而骸骨已朽。此际行坐难安,则似被絷之猱。忽然而飞骑传人,报条无我,此时神色猝变,嗒然若死,则似饵毒之蝇,弄之亦不觉也。初失志,心灰意败,大骂司衡无目,笔墨无灵,势必举案头物而尽炬之;炬之不已,而碎踏之;踏之不已,而投之浊流。从此披发入山,面向石壁,再有以‘且夫’‘尝谓’之文进我者,定当操戈逐之。无何,日渐远,气渐平,技又渐痒;遂似破卵之鸠,只得衔木营巢,从新另抱矣。如此情况,当局者痛哭欲死;而自旁观者视之,其可笑孰甚焉。王子安方寸之中,顷刻万绪,想鬼狐窃笑已久,故乘其醉而玩弄之。床头人醒,宁不哑然失笑哉?顾得志之况味,不过须臾;词林诸公,不过经两三须臾耳,子安一朝而尽尝之,则狐之恩与荐师等。”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梳理了课文内容,概括出情节围绕“范进中举”变化而生。在这场变化中,折射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请同学们思考:小说刻画了哪些人物形象?折射出他们的何种性格特征?

二、感知、分析人物形象。

给学生充分时间阅读课文,之后明确:

1.范进形象:猥琐懦弱而又圆滑世故(可从范进对待胡屠户及张乡绅的态度判断),热衷功名受封建文化毒害。中举前唯唯诺诺,中举后则坦然地同方面大耳的张乡绅平起平坐,打起官腔,成了封建社会的新贵,特权阶级的人员。

范进对功名的热衷除了从他坚持不懈地参加考试中可以看出之外,还有一处细节可以体现:即平日他不是一个感情容易外露的人,所以他可以忍受胡屠户的辱骂,可以冷静地卖鸡救命,但一见喜报帖便欢喜得疯起来,鲜明的反常,可以充分表现他的利欲熏心、可悲可笑。

2.范进形象的典型性、典型意义。

思考:范进中举喜极发疯,在当时类似的状况并非仅有,课文中哪里透露这一社会状况?

明确:报录人在范进发疯后镇定地提出了解救方法,可见他见过类似的情形。这也便是范进形象的典型意义所在,从范进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批热衷功名的儒生形象。

拓展:《儒林外史》中还有哪些儒生和范进同类?

如周进,薛家集的老塾师,是个六十多岁的老童生,常受他人的轻蔑、侮辱。在他别无出路不得不与商人为伍之时,一见到贡院号板,便满腹委屈,当着众商人的面,撞头痛哭,遍地打滚,“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听到几个商人要凑钱为他捐个监生,他就爬在地上磕头:“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进变牛变马也要报效!”他与范进均是大半生穷途潦倒,受尽冷遇和歧视,最终爬了上去。而且一个喜疯,一个哭死,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类人的大批存在更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及其对读书人的腐蚀和毒害。作者对之的态度也是显而易见的,作家借一个报录人之口,设计治疗这种疯病的灵丹妙药是狠狠打他一个嘴巴,表现出作者对科举制度怀着深恶痛绝的态度,作家痛感科举制度已把读书人腐蚀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这样的形象的价值在于反映了如下的生活:

(1)封建科举制度使落第者贫困潦倒,使及第者飞黄腾达。

(2)科举制度毒化了整个社会,把一般人的灵魂扭曲得不成样子。

(3)封建官僚不仅享有巨大的特权,而且贪污腐败,读书人一旦爬上去,就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这便诱使读书人一心追求功名利禄。

3.胡屠户的形象。

欺贫爱富,粗俗势利,蛮横倨傲(前);阿谀奉承,趋炎附势(后)的市侩形象。

4.其他人物形象。

(1)张乡绅:早已中举,做过知县,是地方上的一霸。范进中举的当天就来拉拢,送银送房,与范进称兄道弟。这就表明他急于结交新贵,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汤知县,以达到巩固和扩大自己权势和目的的道貌岸然、老奸巨猾的性格。

(2)众乡邻:嫌贫攀富,前倨后恭,说明封建科举的流毒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从他们身上足见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三、把握刻画人物的方法。

引导学生思考:小说是怎样刻画人物形象的?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

1.典型环境下人物的言行描写。

如范进中举后发疯一段的描写。范进发疯,疯得有层次:

昏厥——疯跑——跌倒——疯走集上

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拍着手大笑——拍着笑着

噫——好了——我中了

众人慌乱,拉也拉不住。

这一段精彩的描写,既形象展现范进疯狂丑态,又将各色人等的趋炎附势的心态展露无遗。

2.以人物自己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如范进对胡屠户的称呼由先前的“岳父”到中举后的“老爹”。

3.运用细节描写、侧面烘托。如范进喜疯的过程。用老太太的慌,烘托范进昏厥的怕人等。

4.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范进中举惊喜得发疯,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但并不失真。“中举发疯”在当时虽不是普遍现象,却也“会有实情”的,因而是真实可信的。当时的读书人热衷“举业”,一旦功名到手就如痴如醉,惊喜若狂。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加以夸张的描写,具有辛辣的讽刺效果。对比手法主要用于描写胡屠户这个人物,鲜明的对比,使他的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的性格跃然纸上。

四、领会作品的讽刺艺术。

1.请同学们找出作品中具有讽刺意味的语言,加以品味与揣摩。

2.归纳作品运用的讽刺手法。

(1)夸张手法。范进中举后挨了一个巴掌才清醒过来,这个离奇的故事情节,就是运用夸张手法虚构出来的。具有强烈的讽刺意义。

(2)对比手法,如对胡屠户、众乡邻、张乡绅等人都运用了对比手法,折射出他们丑恶的灵魂。特别是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迥异的表现,揭示出其嗜钱如命、不顾亲情、嫌贫爱富、庸俗自私的市侩性格。

(3)典型细节揭露人物的矛盾。如范进发疯时的“大笑”“飞跑”“踹在塘里,挣起来”“拍着笑着”等等;又如写胡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怀里揣”,这些传神的动作与相矛盾的语言,传神刻画出市侩嘴脸。

五、教师总结。

这篇《范进中举》是清代白话小说《儒林外史》的节选部分。作者用对比、夸张及细节描写的手法,意在揭示封建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荼毒,引发人们深层次的思考。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透过文字去感悟社会,体察世风,理解民情,学会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来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古代白话小说与现代小说语言上的差别。

六、布置作业。

范进中举,喜极而疯,这时候突然传来消息,由于上级主审官员重新审核试卷,对范进的试卷大为恼怒,取消范进所中举人资格。请你展开想象,运用你所学的讽刺和刻画人物的技巧,写一篇文章,描述一下坏消息传来后,范进等人的表现。

(二)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内容,培养学生分析人物的能力。

2.学习小说的讽刺艺术手法。

3.认清封建科举制度的种种弊端导致了人性的扭曲。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分析人物的能力。

2.培养学生对讽刺艺术的欣赏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对讽刺艺术的欣赏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后人称它为封建社会的一面照妖镜,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它为清代讽刺小说的“绝响”,它就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笔下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儒林外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小说的精彩章节《范进中举》。透过范进中举,看清18世纪中国社会的众生相,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写作背景简介。

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末的一百余年,史称“康乾盛世”,《儒林外史》就创作于18世纪中叶,康乾盛世科举制度如日中天,八股习尚弥漫社会。封建统治者以功名利禄为诱饵,吸引知识分子走向八股死胡同,两耳不闻天下事,一生只为科举活。

三、阅读课文。

1.默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注意圈画出自己不认识或者比较难写的字词。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来掌握这些字词的读音和含义。

2.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和作者的思想情感。在某些能集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地方反复诵读,在朗读中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四、精读课文,讨论分析。

1.用简洁语言概述故事情节。

明确:中举前:中秀才,胡屠户“贺喜”;借盘缠,范进挨骂;断炊烟,范进卖鸡。中举后:见报帖,范进发疯;打贵人,胡屠户治疯;送贺礼,乡绅附势。

2.如果用一个字概述《范进中举》的情节,那就是“变”,范进中举前后,配角胡屠户、众邻居、张乡绅对范进的态度都在变,主角范进自己也在变,请选择你感兴趣的人物,用简洁的词语概括他的变化特征,并结合情节说出概括的理由,然后谈谈作者的用意。(在分析过程中,穿插学生的朗读,并适当板书)

明确:

(1)范进:由卑怯无能、逆来顺受到圆滑世故、狡诈虚伪。

中秀才之后,胡屠户左一个“现世宝”,右一个“烂忠厚没用的人”,对他轻侮之至,对此,范进居然“唯唯连声”“岳父见教的是”;为参加乡试去借盘缠,又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他听着那些不堪入耳的话,也仅仅是“摸门不着”。中举前,作者刻画范进都是简笔,寥寥数语,就将科举重压下落第文人人性的扭曲写得栩栩如生。

范进中举后则坦然地同张乡绅平起平坐,打起官腔,彼此拉拢,显得是那样的圆滑世故、狡诈虚伪。“晚生久仰老先生,只是无缘,不曾拜会”……“晚生侥幸,实是有愧。却幸得出老先生门下,可为欣喜。”典型的语言再现了范举人人性的进一步扭曲。

用意:中举后,范进的才学没变,而随着地位的变化品行就发生了变化,“范进中举”不是世俗社会的一出喜剧的开始,而是国家民族悲剧的又一个开始。范举人与张乡绅的彼此拉拢,就是一张互相利用、尔虞我诈清代腐败官场之网的缩影图。范进由可怜可悲的读书人,摇身一变就成了可鄙可憎的未来官场的腐败分子。这是一出含泪的喜剧。

(2)胡屠户:前倨后恭。

“现世宝、癞虾蟆”到“贤婿老爷”;“尖嘴猴腮”到“品貌又好”;“一副大肠和一瓶酒”到“七八斤肉,四五千钱”,在范进中举前胡屠户“倨”得可恶,女婿中举后又“恭”得肉麻,作者以繁笔描述胡屠户前倨后恭的外在表现。

(3)众邻居:由漠不关心到热心帮忙。

范进去省城应试,家里饿了两三天,没有一位乡邻前来过问;中举后,众邻居拿来鸡蛋、酒、米等招待报录人,又到集上去寻范进,细心照顾范进。

(4)张乡绅:由不屑一顾到主动拉拢。

“世先生同在桑梓,一向有失亲近”到不请自到主动贺喜,叙世好,赠金又赠房。

用意:作者通过塑造一个嫌贫爱富、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市侩岳父,一群趋炎附势的乡邻以及一个道貌岸然、老奸巨猾的乡绅,来再现18世纪中叶中国社会的众生相,揭示了范进热衷科举的社会原因,这就是范进这个读书人身处的世态炎凉的社会环境。作者将辛辣的嘲讽寄寓在鲜明的对比之中。

3.胡屠户、众乡邻、张乡绅变化的是态度,不变的是什么?

明确:趋炎附势的势利本质不变,以地位作为衡量人的唯一标准不变。

4.由于举业上的失败,即便是范进的亲人也会在他心灵的伤口上撒一把盐;中举后,即便是岳父也愿意甘居下人。这岂不就是逼迫范进发疯的社会原因!范进中举喜极而疯,用的是夸张写法,读之是否感觉失真呢?

明确:不失真,读之感觉真实可信。一个出身寒微的八股士子范进从20岁考到了54岁,近35年的科举之路,希望的肥皂泡一次次吹起来,又一次次破灭。由于长期不能考取,受尽世人的白眼,精神濒临崩溃;而一旦意外地得中,脆弱的病态神经经不起刺激,一下子断裂就一定会导致“精神中风”——发疯。

5.“中举”对于封建士子来说是时来运转大翻身的天大喜事,但吴敬梓没有写他如何脱下布衣换上官服,夸耀乡邻,而是写他洋相出尽贻笑邻里。找出最能表现范进发疯时狼狈相的语句,体会作者的写作用意。

明确:“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来到集上,见范进正在一个庙门口站着,散着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兀自拍着掌,口里叫道:‘中了!中了!’胡屠户凶神似的走到跟前,说道:‘该死的畜生!你中了甚么?’一个嘴巴打将去。众人和邻居见这模样,忍不住的笑。”

这些细节生动地揭示了范进内心与外形的矛盾:就内心而言,他是个胜利者,他感到扬眉吐气,因而拍着手大笑;但在外形上他却是个失败者,头发跌散,两手黄泥,满脸污泥。

天大的喜事变成飞来的横祸,无上的荣宠却需要挨打挨揍,科举选拔的“真才”竟是一个疯子,“为国求贤”的“中举大典”不过是一出令人捧腹的滑稽剧!从这些不和谐的音调里人们听到的是作者对八股科举的辛辣嘲讽。

6.作者善于捕捉真实生动的细节,通过简洁准确的描写,传神地刻画人物性格特征,极大地增强了讽刺艺术的魅力,这样的语句在本文中可谓随处可见,例如以下一组组特写镜头,选词无不精妙。讽刺意味十足。(幻灯片)

要求:学生情景表演,评出最佳表演小组。

(1)“这里母子两个,千恩万谢。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说了一会,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

(“横披”“腆”到“低”“笑迷迷”,对比之下,更显出屠户的贪财卑微。)

(2)“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

(用“攥”“舒”“缩”“揣”四字,使这个见钱眼开、虚伪做作的市侩小人的丑态跃然纸上。)

五、概括小结。

课文用对比的手法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画范进癫狂的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作者不但讽刺了科举制度外在的种种弊端,而且将他锐利的笔触深入到为科举制度折磨、毒害的人物被扭曲的灵魂深处,预示了大清王朝走向衰亡的必然性。

六、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儒林外史》第四回:荐亡斋和尚吃官司 打秋风乡绅遭横事

七、相关知识。

1.作者介绍。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自号文木老人,除代表作《儒林外史》外,还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

在吴敬梓的一生中,生活和思想都有极大的变化。生活上,他由富裕坠入贫困;思想上,对于功名富贵表示了截然相反的观点。

他生长在长江北岸安徽省全椒县一个“名门望族”的大家庭。曾祖和祖父两辈官运亨通,在明清之际,有50年“家门鼎盛”的时期。但他自己的祖父在同辈中功名很小,而且早逝;他从小被出嗣给长房吴霖起,吴霖起只做了几年县教谕,后来因为得罪上司而丢官,郁郁而终。吴敬梓13岁丧母,23岁丧父,本身既不热心功名,又轻视钱财,随意挥霍,慷慨仗义,上代留下的家产在几年之内被他挥霍得所剩无几,以致“田庐尽卖”“奴逃仆散”,一时“乡里传为子弟戒”。

雍正末年,皇帝下诏举行博学鸿词科。令各省督抚推荐,但未及举行考试雍正就死了。清乾隆元年(1735)才在京考试,各省推荐的176人,取15人,次年又举行,取4人。吴敬梓36岁(1735)时安徽巡抚推荐他去应考,就是这一次距上次已五十多年,当时读书人都认为是难得的机会,最光荣的事情,可是吴敬梓却断然拒绝,这也说明他对当时科举制度绝不妥协的态度。

2.科举考试制度。

(1)科举考试阶段。

科举的初步考试有三种:童试;岁试;科试。

童生——参加了童试的考生。

生员——录取入学的童生。

秀才(相公)——通过了岁试或者科试的童生,这是功名的起点。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举人——通过了乡试的秀才,第一名称解元,其他的称亚元。

贡士——通过了会试的举人,第一名称为会元。

进士——通过了殿试的贡士。

进士分三甲——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第一甲录取三名——状元、榜眼、探花。

(2)八股文。

科举考试的内容。八股文结构有一定程式,字数有一定限制,文中有四个段落,每个段落都要有排比句,句法要求对偶,叫四比,后来又叫八股。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只能依照题义阐述其中的义理。措词要用古人语气,即所谓代圣贤立言。八股文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一个人能不能升官,能不能科举考试中进士。

3.和课文内容相关的情节。

范进的宗师周进长期未能进学,后来他做生意的朋友为他捐了一个秀才的资格,他才能考上举人,最后考上了进士。他特别注意老童生,看到了衣衫褴褛的老范进,他就特别关照。周进看范进的卷子,根本就看不懂,不知在说些什么。又看了几遍后,说了这样的话:“这样的文字,连我看一两遍也不能解,直到三遍之后,才晓得是天地间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所以在别的卷还没有看时,就给范进填了第一名,范进因此中了秀才,并嘱他参加乡试。课文中说“宗师说我火候已到,自古无场外的举人”就是指这些内容。

范进中举后不久,他的母亲喜极而逝。范进为自己所谓“功名”着想,为了做官,便隐秘不报。又在张静斋的唆使下去高要县汤知县处打秋风,最终成了一个贪婪的人。

 

王云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