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2016-01-23 手机版


 《风筝》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课文结构、内容。

    (二)继续巩固有关记叙要素的知识,培养叙事的能力。

    (三)掌握本文人物描写的语言和方法。

    (四)了解本文丰富的意蕴及主旨。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活动导引

    1教师可适当介绍《语文》七年级(下)《鲁迅自传》有关内容,帮助学生了解鲁迅生平及创作情况。

    2查字典,扫除字词障碍。

    3用简练的语言复述文中叙述的两件事,并填好“思考与练习二”的表格。

    (二)活动流程

    1学生交流有关鲁迅生平事迹及创作的情况。(用多媒体打出有关内容)

    鲁迅简介及本文背景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本文写于1925年1月24日,选自散文诗集《野草》。《野草》,共收作品23篇,此集是鲁迅在广州编成的,并于26日深夜写了《题辞》(散文诗)。

    1932年,鲁迅在《〈自选集〉自序》中说:“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风筝》一文所写的就是作家对现实的“感触”——封建教育思想对儿童身心健康的摧残触目惊心。

    2给加点字正音:

    蜈蚣(wúgōng) 伶仃(língdīng) 憔悴(qiáocuì)

    点缀(zhuì) 诀(jué)别 嫌(xián)恶 瑟(sè)缩

    苦心孤诣(yì) 虐(nüè)杀 堕(duò)下去 宽恕(shù)

    3解释下列词语(可用多媒体打出):

    丫叉——

    伶仃——

    憔悴——

    点缀——

    诀别——

    嫌恶——

    缠绕——

    笑柄——

    惊惶——

    瑟缩——

    虐杀——

    瘦得不堪——

    恍然大悟——

    苦心孤诣——

    4学生或教师朗读课文。

    5讨论:全文12节,可以分为几部分?

    本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段),由北京的冬天景象引出对故乡春天的描写。

    第二部分(3—10段),叙述故乡“风筝事件”的经过。

    第三部分(11、12段),由故乡的春天再回到北京现实的冬天,照应开头。

    6全文主体部分又写了哪些事?

    学生讨论。

    明确:

    这一部分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3、4段),“我”少年时虐杀了弟弟的风筝梦。

    第二层(5、6段),“我”中年时读了儿童教育的书籍后感到无限懊悔。

    第三层(7—10段),“我”想补过而不得的经过。

    7第四节写“我”粗暴干涉弟弟做风筝之事,请学生按照记叙要素复述,其余学生填表。

      时间 有一天

      地点 堆积杂物的小屋

      人物 “我”和弟弟

      起因 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我恍然大悟……

      经过 我发现弟弟在专心致志地制作风筝,粗暴地拆毁了弟弟精心制作的风筝。

      结果 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

    8弟弟是个怎样的小孩,作者用了哪些语言和方法描写他的?

    读第3节讨论。

    明确:“多病”、“瘦得不堪”,形象地以白描手法勾勒出多病的小兄弟的外貌体态;“张着小嘴”“呆看着”“出神”,以一连串的动词传神地显现小兄弟凝精会神、仰头长时间看放风筝的神态;或“惊呼”、或“跳跃”的动作描写,更是形象逼真地写出小兄弟喜欢风筝到了极点——即便自己不能放,也如痴如醉的动作。本段文字综合运用肖像、神态、动作描写,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瘦弱的小兄弟形象。

    9质疑讨论,选定下一课讨论话题,使内容引向深处:

    ①找出描写我粗暴拆毁弟弟风筝的动作的词语,想想这些动作描写有何作用。

    ②二十多年后,作者的思想发生了哪些变化?产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③首尾写对北京现实的感受,有什么用意?

    (三)活动延伸

    1书面作业:抄写解释课上所学字词。

    2研读课文,搜集资料,准备讨论话题。

    3写一段话,描写某一情境中,某同学特有的外貌、神情、动作,字数不少于250字。

    板书设计

    人物    描写词语    描写方法

    弟弟    多病

          瘦得不堪    外貌

    瘦弱

    天真    张着小嘴

    活泼    呆看着

          出神      神情

          惊呼

          跳跃      动作

                  第二课时

    (一)讨论活动:讨论上节课选定的话题

    话题①:找出描写我粗暴折毁弟弟风筝的动作的词语,想想这些动作描写有何作用。

    学生讨论。

    明确:写“我”用了“折断”“掷”“踏”这些动词。

    描绘了我对弟弟的不理解之后,所产生的粗暴行为,这种行为描写得越具体越真切越鲜明,就越表现了当时我的傲然和不在意,也就越增加了后面醒悟后的沉重感,越能体现作者勇于解剖自己,正视自己错误和不足的崇高精神。

    话题②:二十多年后,作者的思想发生了哪些变化?产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回答。

    学生交流讨论。

    教师点拨总结。

    明确:第五节中的“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即明白了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

    我撕毁风筝又是对儿童“精神的虐杀”。——严肃反省反思自己,明白了自己思想上的不足,揭示了自己行为的本质。

    制风筝与撕风筝,代表着两个方面。制风筝是童心、是天性、是人生、是童趣;撕风筝则与之相反,是伤害、是摧残、是毁灭、是冷酷。概言之,撕风筝这种事情和现象并非偶然、并非随意,它是我深受封建礼教毒害的结果。追根溯源,是根深蒂固的封建礼教对人,尤其是对儿童无情压制和迫害的结果。正是深刻地认识到了事实的本质,所以,作者感情上不仅极其自责、悔恨,心情沉重,而且是极其沉痛和悲哀。与前面的傲然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感情上的跌宕,有力地增加了悲哀的分量。

    这里充分表现了作者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就改,勇于自责反省的精神品质。

    话题③:首尾写对北京现实的感受,有什么用意?

    先读首尾段找出描写作者感受的语句。

    明确:开头写“北京的冬季”,“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

    结尾写“我的心沉重着”,“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四面正给我非常地寒威和冷气”。

    让学生讨论这样写的用意。(这是难点,让学生说几句,教师可以主讲)

    教师归纳总结:由上节课背景介绍,我们可以知道,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那时北京还处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下,时代社会一概未能有所变化,封建的伦理道德、封建的礼教依然束缚和毒害着人们,作者深深知道自己的悲哀来自何方,这就是:个人的悲哀缘于时代的悲哀。所以,他才有了这样巨大的悲哀,才有了深深的厌恶现实之情,他才对故乡的久经逝去了的春天,对故乡春天里的风筝无比地向往和憧憬。其实,这正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理想的追求。以景衬情,这也正是首尾写景写感受的用意所在。所以说,本文的意蕴和主旨是非常丰富的。

    总结归纳文章丰富的意蕴和主旨。本文通过对“我”撕毁弟弟风筝和“我”欲要补过而不能的经过叙述,批判了一些人深受封建教育思想影响、无端压制童心的粗暴行为,抒发了因四周的寒威和冷气而形成的无可把握的悲哀,表达了对冷酷现实的极端憎恶,对春天的热烈向往和憧憬。

    (二)活动延伸

    1抄写字词。

    2课文第5段里谈到“游戏是儿童正常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结合课文和自己乃至现实的实际,谈谈你的看法,并准备在下一课上口头交流发言。(时间不超过3分钟)

    要求:观点集中明确,理由和事实充分,语言表达要有条理,要连贯,还要注意表情和语气,使发言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3课外背诵一两首鲁迅的诗歌。

    板书设计

    现象:撕风筝

    本质:封建礼教的迫害(个人的悲哀缘于时代的悲哀)。

    情感:沉重、悲哀、厌恶

     向往、憧憬、追求(首尾以景衬情) 

老作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