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导学案 2015-12-29 手机版 | ||||
《 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 年级:高二 编写:谢一彰 审定:高二语文备课组 编制时间:2015--11 班次: 小组: 姓名: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知识,背诵课文。 2、缘景明情,结合诗歌的背景,把握诗歌的内涵,体会诗人情感。 3、 初步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仔细感悟、合作讨论、探究质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诗人追求个性自由、蔑视权贵的精神品质。 【重点难点预测】: 1、体会诗人情感,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诗歌美质。 2、理清思路,背诵全诗。 【知识链接】 1、文体介绍: 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古诗”又称“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严格的“近体诗”而言。“七言”分两种,一种是以七字句为基础,杂用四、五、六、九言而构成了形式自由的长短句,这样长短交错,换韵自由,富于变化,也称为“歌行体”;另一种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齐。《梦游天姥吟留别》属于前一种,即“歌行体”。 2、背景介绍: 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报复,但是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一跃成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唐玄宗天宝元年,礼拜的朋友道士吴筠向唐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李白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一是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二是玄宗仅把他看做词臣,并不重用他,三是受到权贵的排挤,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到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唐玄宗天宝三年,李白离开长安,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随后又同游梁宋故地,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到兖州不久,杜甫西入长安,李白南下吴越故地,第二年,他在东鲁将南游吴越,写下了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留给在东鲁的朋友,政治上的失意使他胸中的块垒难消,这首诗便是他的发愤之作。 【学习过程】 一、课前自学,基础过关(A级) 温馨提示:用心诵读课文二遍,边读边在书本上做好标记;凭借诵读印象,完成1、2题中能完成的题目,检测一下自己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实在不能完成的再查阅课本和其它的工具书独立完成。 1、注音。 天姥(mǔ) 瀛(yíng)洲 天台(tāi) 剡(shàn)溪 渌(lù)水 脚著(zhuó )谢公屐(jī ) 暝(míng) 殷(yǐn)岩泉 栗(lì)深林 水澹澹(dàn) 訇(hōng)然 青冥(míng) 鸾(luán )回车 魂悸(jì) 恍(huǎng)惊起而长嗟(jiē) 唯觉(jué)时之枕席 2、解释划线词。 烟涛微茫信难求(的确、实在) 势拔五岳掩赤城(超出) 我欲因之梦吴越(依据) 渌水荡漾清猿啼(清澈)(凄清) 迷花倚石忽已暝(天黑,夜晚) 熊咆龙吟殷岩泉(震响) 栗深林兮惊层巅(栗,使……颤栗;惊,使……惊) 云青青兮欲雨(名词“雨”用作动词,下雨) 水澹澹兮生烟(波浪起伏或流水迂回状) 列缺霹雳(列,通“裂”,分裂) 洞天石扉(门扇) 青冥浩荡不见底(天空) 虎鼓瑟兮鸾回车(名词“鼓”用作动词,弹奏) 忽魂悸以魄动(因害怕而心跳) 恍惊起而长嗟(恍然,猛然)(叹息) 唯觉时之枕席(醒时) 失向来之烟霞(原来) 须行即骑访名山(等待) 安能摧眉 折腰事权贵(低眉)(弯腰) 二、诵读作品,整体感知(B级)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每段内容。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 入梦之由。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 梦中奇景。 第三部分(第三自然段): 惊梦长叹。 2、请找出诗歌中关键性的过渡性语句。 由现实转入梦境:我欲因之梦吴越。 由梦境转入现实:忽魂悸以魄动……失向来之烟霞。 三、合作探究、小组展示(C级) ★、熟读第一自然段,思考探究下列问题: 1、既然题目是“梦游天姥”,为何开篇从“瀛洲”谈起? ——“瀛洲”是东海三神山之一,把天姥山与神山并提,起陪衬作用,表现了天姥山的神奇色彩,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因为“云霞明灭”的天姥山与“烟涛微茫”的瀛洲同样神秘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山的“或可睹”就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 2、天姥山除带有神秘色彩外,还有什么特点,文中是怎么体现的? ——高大、巍峨。先用天相比,又用以高峻闻名的五岳及附近的名山赤城、天台相比,加以夸张,衬托。 ★、反复诵读第二自然段,思考探究下列问题: 3、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请同学们以时间、地点为序探究梦游之旅,并分析所见之景的特点。 ——魂飞剡溪——凄清幽静 着屐登山——高峻雄奇 黄昏山景——幽深恐怖 洞天仙境——金碧辉煌、热闹非凡 4、诗人为何提到“谢公”? ——谢灵运是南朝时期著名的山水派诗人,他热衷政治仕途,但到了刘宋时代,他的仕途地位受到威胁,不很顺利;后来他干脆辞官,领着僮仆门生几百人游山玩水,以排遣政治上的不满。谢灵运与李白一样,也是空有满腔抱负,却在政治上饱受打击,都有政治上的不满。所以,李白借谢灵运来写自己,也表明自己要效仿谢灵运寄情山水、鄙弃俗世。 ★、有感情地诵读第三段,体悟情感,思考探究: 5、“世间”两句,作者是在感叹什么?“且放”两句,表明了诗人什么志向?“安能”两句表现出诗人什么性格和精神? ——世事虚幻无常,流露了人生如梦的感伤情绪。 绝不与恶势力妥协,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同时也显露出诗人逃避现实的消极遁世的思想。 蔑视权贵的性格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虽然诗人也流露了一定的消极感伤的情绪,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过多地苛责李白。在污浊的封建官场,该有多少人被同化得没了自我,没了人格。诗人不可能改变当时的社会环境,能够如李白这般傲岸不屈、洁身自好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 ★、通读全文,思考探究: 6、诗人为何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绘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之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四、课堂小结与梳理(从知识、学法、情感等方面谈自己的收获) 五、当堂检测 1、默写: ①描写天姥山巍峨、挺拔的四句诗是: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②诗人登山时的见闻(两句):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③描绘仙人盛会异彩缤纷的场面(四句):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④表现本诗主题的两句诗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对一二自然段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天宝元年(742年),李白42岁奉诏入京。他本想借此行施展才能,有所作为;然而他只被玄宗视为“词臣”,并不重用,且又受到权贵排挤,仅住一年便放放。这首诗便是他的“发愤”之作,以排遣胸中块垒。 B、第二诗段为全诗核心,体现了“游仙诗”特色,尤其主体部分“云青青……仙之人兮列如麻”,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从各种角度描写仙境,给人脱俗之感。 C、诗人游仙之念,源于对社会的不满,因而他借助梦境,虚构出万花洞般的迷离幻境,以及自己与仙人们的聚会场面,揭示出与现实世界决不合流的高尚情怀。 D、杜甫评价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上述二诗段,就体现出这种特质:对天姥山与仙境 的精心刻画,有正面直接性,有侧面烘托性的;有实写的,有虚写的……其构思,的确够“不群”;其描绘,实在够“飘然”了。 明确:C 提示:诗篇虽为对现实不满的曲折反映,想象力极为丰富,但诗人独未写自己与仙人聚会的情节,因而本项末句评价失实。 3、对诗篇末段诗句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 A、“世间行乐亦如此”——此,指代的是上一诗段描绘的仙人聚会的场境与情景。 B、“古来万事东流水”——可以联想到乐府诗“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的诗句,诗人意在激励自己“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C、“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从句式上审视,似乎是一问一答;然而,下句并未正面回答上句所提“何时还”的问题。 D、“骑白鹿,访名山。”——诗人写出了自己无拘无束的潇洒生活;白鹿,相传古代神仙或隐士常骑着它漫游,象征自由自在。 明确:B 提示:本项的表述犯了拔高诗句意境的毛病——诗中没有激励自己“少壮不努力”的意思。 六、课后反思 1•同学们,这这节课我们掌握了一些什么知识? 2•还有哪些地方比较难懂或者没有学懂?是什么原因? 3•还希望老师做到哪些呢? 谢一彰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