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的幻觉》 《桃花源记》教案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2015-12-27 手机版


 20. 落日的幻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速读课文,把握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

2.培养学生迅速筛选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欣赏重点语段,课堂延伸,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2.研读课文主体,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观察自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

课堂延伸,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方法】

1.自学法  2.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速读课文,把握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欣赏重点语段,课堂延伸,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唐代诗人王维有诗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博大。但落日真是这样吗?(多媒体展示) ——落日是扁的!

落日怎么会是扁的?难道古人观察错了?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落日的幻觉》,走进美丽梦幻的夕阳。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静听,然后请大家谈谈听到哪些内容。

2、学生小声自读课文,提炼有关幻觉及成因的重点信息语句,教师板书小结。

(见板书)

3、学生独立完成课后表格填写。

日落时的幻觉 产生幻觉的原因

颜色深黄、殷红 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

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 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 眼睛的叠合效应

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 光线折射的原理

太阳好像变大了 未说明原因(其实没有变大)

三、重点研读,合作探究:

(阅读课文第2——5段内容,思考问题。)

1、第2段主要运用           的表达方式,这样写的好处是                       。

2、第3段在全文结构上属于                ,在内容上起着                         的作用。

3、第4段中“1871年…… 10倍以上。”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4、第5段中的“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指的是什么?

5、这四段内容在解释落日的各种幻觉现象时主要遵循什么顺序的?

明确:

1、描写      生动、形象,使文章文学性、可读性更强。

2、过渡句     承上启下

3、举例子、作比较    增强文章的可信度,鲜明有效地说明了短波光散射比长波光强。

4、“由于地球表面……暗弧上的亮弧。” (第5段开头部分)

5、由现象到原理的逻辑顺序。

四、课堂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推荐一名朗读能力较强的同学来朗读课文第2段。大家说说这段的语言描写如何?谈谈感受。(鼓励学生发言)

既然日落的幻觉如此美轮美奂,那么日出的幻觉又怎样呢?请大家结合记忆,动手写写。

示例:

我们在黎明的曙色中等待了大约半个钟头,才看到旭日露出小小的一角,辉映着朝霞,赛似刚从高炉里倾泻出来的钢水,光芒四射,令人不敢张开眼睛直视。过了一会儿,红日冉冉上升,光照云海,五彩缤纷,灿若锦绣。那时恰好有一股劲的山风吹来,云烟四散,峰壑松石,在彩色的云海中时隐时现,瞬息万变,犹如织锦上面的装饰图案,每幅都换一个样式。这样的景色霞光,我们就是在彩色图片和彩色电影中也很难看得到的。

黄秋耘《黄山秋行》

等着,等着,天色由黎明的鱼肚白色,逐渐成淡蓝色。大家全神贯注的凝视对面的山峰,中央山脉的顶峰亮了,接着一片霞光四射,只一眨眼,如轮的旭日跃升而出。先是一角、半圆、全圆,刹时万道金光投向大地,山林亮了,幽谷亮了,溪水也亮了,四野青翠欲滴,阳光普照大地,又是崭新的一天!

鲍晓晖《阿里山今昔》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一篇文学性、知识性均很强的说明文。我们在了解了有关落日的幻觉的科学原理同时,也充分领略了优美文学语言的无穷魅力。此外,我们还了解了一些说明文的常识,课后要好好消化。

作业:完成相关同步练习。

板书设计:

        幻觉:深黄、殷红    暗弧、亮弧    紫光    变扁    变大

落日

       原理: 散射       大气层密度不同   眼睛叠合    折射

21  桃花源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朗读、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结合注释小组合作学习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导语:

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可以说,和平,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 

    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 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三、 检查预习情况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开朗(     )     屋舍俨然(      )  阡陌交通(        ) 

  黄发垂髫(     ) 便要还家(      )   刘子骥(       )    

诣太守(    )  

四、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  

2.同学齐读课文。 

3.利用工具书及课后注释,笔译全文 

五、小结  

(1)、古今异义词: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芳草鲜美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阡陌交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论魏晋  

          今义;不管(连词)  

缘         古义:沿        缘溪行  

          今义:缘故,缘分  

延         古义:请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今义:延长.延伸  

津         古义:渡口  这里问津指探访。后遂无问津者  

          今义:口液  

(2)、一词多义  

    舍:舍弃       便舍船

           房子        屋舍俨然          

        寻:寻找       寻向所志 

           不久           寻病终  

           

  志: 做标记    处处志之             

         标记        寻向所志  

              

  向: 以前     寻向所志    

         对着     眈眈相向  

(3)、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1、课后练习

第 二 课 时

一、回顾前堂,朗读课文

二、课文分析  

    1、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第4~5节)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2、质疑解难: 

    ①.  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讨论并归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②. 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③. 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讨论并归纳: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④. 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讨论并归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⑤. 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讨论并归纳: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⑥. 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讨论并归纳: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⑦.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⑧.   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讨论并归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⑨.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讨论并归纳: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第三课时

三、总结结构,思考文章主题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四、背诵课文

五、作业 

1.课后练习。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板书设计  

发现桃花源: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景色优美)   

进入桃花源:  所见:土地平旷、屋舍严然、良田美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良好)怡然自乐                                (生活安定)

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                   (与世隔绝之久)

所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民风淳朴)

离开桃花源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无问津者

                     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似有而无 

理想社会

教学后记:

 

叶子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