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孩子推向对立面 (八年级班主任工作心得)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班主任心得 2015-11-17 手机版 | ||||
不要把孩子推向对立面 高县罗场中学校 杨开江 借今天这个机会,讲一个教育故事,倡导一种思想:不要把学生推向对立面。 一个星期四的晚上,我正在宿舍查看就寝情况,忽然手机上发来一条短信,其内容是:“杨老师,我是学生某某,我现在不在学校,因为厌学不想上学了,向您请假。”看了这条短信,我匆忙赶到这位学生所在宿舍核实情况,同学们反映说:某某同学几天来胡思乱想、厌学。我听后想:该同学现在在哪里?不会想不开吧?于是,我立即回拨电话,发来短信的小灵通已关机。我惴惴不安回到办公室,准备给学生家里打电话,就在我查看号码的瞬间,转念一想:该学生父母离异,被判给父亲抚养,其父亲长期在外,家里只有爷爷、奶奶,其母亲也只是凑空关心一下,学生家离学校也比较远,估计学生是不会回家的。学生能发短信请假,说明他还是比较理智的,不会做傻事,一切等明天再说吧。 第二天一早,该学生没有来上学。我给其家里打电话,并与其母亲取得联系,果然星期四晚上没有回家。我问其母亲:根据您的判断,孩子会到哪里去?其母亲想了一会说:可能会和他堂兄在一起。紧接着,我记下相关电话号码,拨通电话证实:这位学生确实在他大伯家与其堂兄弟在一起。当时我真想在电话里教育他一通,可是我又担心激起对立情绪,就灵机一动关心的说:“你早饭吃了吗?”学生回答说:“还没有”。我说:“你抓紧时间吃早饭,然后让你兄弟送你到学校来,我和你妈妈在学校等你呢?学习的事到校再说,好吧?” 他答应了,然后我又特别关照他的堂兄务必送他到学校来。 半个小时之后,该学生与其家长都在我的办公室坐下了。按照常规,对学生擅自离校且夜不归宿这种情况,必须严格教育,当然少不了一番训斥。可是,当我看到学生的倔强与其母亲的无奈形成鲜明对比的时候,尤其是我发现该学生只听父亲的话、而其父亲在电话里居然纵容他转其他学校学习,我深感这次教育的难度很大,就冷静下来思考对策。沉默几分钟后,我开始不厌其烦的说故事、讲道理,谈做人、谈学习、谈前途;谈意识、、谈行为、谈习惯;谈同学、谈老师、谈亲人、谈朋友等等,其母亲也不时地劝说。这样反反复复教育足足1个多小时之后,学生的思想还是扭转不过来。其母亲开始流泪了,这是无奈的泪,也是辛酸的泪。我实在看不过去,就对学生说:象你这样想转学是不可能落实的,你如果还把我当老师的话,今天就得好好听劝。我又一次给其父亲打电话说:转学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只有断了念想才能挽救孩子。与学生的父母达成一致意见后,我就让学生自己一个人去想,想通了就写下自己的打算,想不通继续想。 学生想了一节课后,一个字也没有写,他说:“老师,我能不能回家去想,想好了再来。”我发觉他思想开始解冻了,趁势说:“可以回去休息调整,但必须要想好,决不能两天后还是老样子。”他犹豫了一下,点点头。我还是不够放心,就对他及其母亲说:“回家后只能在家休息、反醒,决不能在和堂兄弟等社会闲荡人员交往,更不许用小灵通等与别人联系交往等,否则,我们今天的努力就白费了。” 然后,让学生写一份保证书,其母亲也当面签字以示慎重。 临走之前,我追问:“两天后就要期中考试,这可是初中入校以来第一次大型考试,你就不想看看自己到底学得如何吗?再说,你上次数学单元测试还得了90分,这次期中考试你只要认真准备,肯定不会考差的。带一些书回去看,好吧。”在我积极的心理暗示与鼓励下,他表示要参加考试,然后就去教室拿书了。 在教育交流与对话中,我了解到这位学生厌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缺乏吃苦精神,刚进校时经常与社会上的人联系,后悔自己没有来读书,有一种想转学的念头;二是受家庭特殊因素影响,情感缺乏、个性倔强;三是国庆节期间与外界有不良交往,他堂兄就是去年刚退学的。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分析,这些特殊学生的心灵也有脆弱的一面,他们之所以心理闭塞、心胸狭隘,凡事总往坏处想,甚至对老师持敌意态度,主要是因为他们缺乏必要的来自父母、老师和同学的关爱、理解与信任等等。对这样的学生,老师和家长如果一味训斥、责备,甚至打骂,很容易把学生推想对立面的。 回家调整两天后,该学生就回校参加期中考试,考试结果对他而言十分理想。开家长会时,这位学生的母亲非常感动,对学生鼓励的同时也充满了信心和希望,班会课上全班同学都为这位学生的进步鼓掌加油,他自己的思想也稳定下来。我也感到欣慰与高兴:那个星期天将近三个小时的教育守候,能够换来一位学生在人生关口的一次转变,很值得也很难得。我庆幸:自己没有把学生推向对立面。 故事结束了,但它留给我更多的教育思考,其中的一点就是,我们不要把学生想得太坏,不要把学生推向对立面。大多数学生毕竟还是未成熟的孩子,教育转化需要爱心、耐心和细心,更需要情感、交流和智慧。如果能用“爱生如子”的情怀关心每一位学生,我们就会用良好的教育方式给学生留下美好的记忆,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创造教育的成功与快乐。 杨开江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