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2015-11-08 手机版 | ||||
嘉鱼县南嘉中学 周珑玲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甚至背诵。 2、了解作者以及文章写作背景。 3、掌握“皆、咸、悉、并”等文言虚词以及 “妻子、交通、无论、鲜美、绝境”等古今异义的词。 4、疏通文意,感受桃花源的美。过程与方法 在诵读的基础上,掌握字词,疏通文意,熟知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 热爱大自然及幸福和谐社会 【教学重点】 掌握字词,疏通文意,朗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湖南省桃源县西南沅江之滨的桃源山腰上,有一个长约一百米的山洞。洞内宽敞明亮,洞中有天。东晋末年,长期隐居农村的陶渊明来到这里后,有感于农村现实,忽发奇想,虚构了一个美丽神奇的传奇故事——世外桃源。在桃源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真的有这么一个“世外桃源”吗?今天,我们就去了解一下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吧! 简介作者及背景: 本文作者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作品有诗《归元田居》《饮酒》,散文《五柳先生传》等。陶渊明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但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他曾做过小官,但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或“五柳先生”。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而以《桃花源诗并序》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记”相当于诗的序。但因为这个“记”有着生动的故事、完整的结构和完美的表达形式而流传更广泛,更为人们所喜爱。 二、初读课文 1、听读课文,注意字音、朗读节奏及感情。 2、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尝试把握朗读节奏及感情。 三、小组议读课文 1、根据文下注释,疏通文意,圈出不理解的地方。(教师巡视指导) 2、分组交流。 (1)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古今异义 缘溪行(古义:沿,沿着;今义:缘故、缘分。) 芳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味道鲜美。) 说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往来通达,或各种运输的总称。)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古义:不用说,更不用说;今义:是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遂与外人间隔(古义:隔断,隔开;今义:距离。) 各人复延至其家(古义:邀请;今义:延长,延伸。) 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够。) *一词多义 舍:①便舍船 (放弃、舍弃,动词。) ②屋舍俨然 (房屋,名词。) 志:①处处志之 (作标记,动词。) ②寻向所志 (标记、记号,名词。) 寻:①寻向所志 (寻找,动词。) ②未果,寻病终 (随即、不久,副词。) 其:①复前行,欲穷其林 (这、那,代词。) ②既出,得其船 (他的,代渔人,代词。) 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 (作为,动词。)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对,向,介词。) *文言虚词 才通人(只,仅仅) 悉如外人(完全) 咸来问讯(都) 皆叹惋(都) (2)交流每段翻译。(重点句单独交流) (3)本文以什么为线索?写了哪些内容? (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依次写了发现桃林—→进入桃源—→做客桃源—→离开桃源—→复寻桃源。) (4)学生质疑。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想象课文故事景象,口述课文故事。 周珑玲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