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第七单元文言文课文梳理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中考复习指导 2015-11-05 手机版 | ||||
2014年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 七年级(上)第七单元课文梳理 (二六)《卖油翁》(欧阳修) 1.文学常识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传世。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陈康肃公尧咨(zī)善射( 擅长)②康肃忿(fèn)然曰(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③公亦以此自矜(jīn)( 夸耀 ) ④尝射于家圃(pǔ)(曾经)( 菜园子) ⑤有卖油翁释担(dàn)而立(放下)⑥睨(nì)之,久而不去(斜着眼睛看)(离开) ⑦但微颔(hàn)之(只是)(点头) ⑧无他,但手熟(shú)尔( 罢了) ⑨尔安敢轻吾射(你)(怎么)(射箭的本领) ⑩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于是,就)(放)(介词,在) (11)徐以杓(sháo)酌油沥(lì)之( 慢慢地 )( 介词,用 )( 注入) (12)因曰:”我亦无他,唯手熟(shú)尔。”( 接着)( 只,不过) 3.重点文言现象归纳 (1)通假字 ① 但手熟尔(“尔”通“耳”,相当于“罢了”。句意:只是手熟罢了。) ② 徐以杓酌油沥之(“杓”通“勺”,译为:勺子,舀东西的器具。句意:慢慢地用勺子把油注入葫芦里。) (2)一词多义 ① 其: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其:代陈尧咨。) 以钱覆其口(其:代词,代葫芦,译为“它的”。) ② 以:以我酌油知之(以:介词,凭。) 以钱覆其口(以:介词,用。) ③ 射:尝射于家圃(射:动词,射箭。) 尔安敢轻吾射(射:名词,射技、射箭的本领。) ④ 而:释担而立(而:表顺接。)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而:表转折,译为“却,可是”。)康肃笑而遣之(而:表修饰。) ⑤ 之:但微颔之(音节助词,凑足音节,无实义)以我酌油知之(代词,指这个道理) 徐以杓酌油沥之(代词,指葫芦) 康肃笑而遣之(代词,指卖油翁,译为“他”) (3)古今异义 ① 但手熟尔(但:只,不过。今常用为转折连词。句意:只是手熟罢了。) ② 尔安敢轻吾射(尔、吾:人称代词。尔,“你”的意思;吾,“我”的意思。现已无此义。安:疑问代词,怎么。今常用于“安静”、“安全”讲。) (4)词类活用 ① 尔安敢轻吾射(“轻”:形容词做动词,轻视、看轻。句意:你怎么能轻视我射箭的本领?) ② 康肃笑而遗之(“遣”:使动用法,“使……走”,打发。句意:陈尧咨笑着让他走了。) ③ 吾射不亦精乎(“射”:动词做名词,射术、射技、射箭的本领。句意:我射箭的本领不是很精湛吗?) (5)特殊句式 尝射于家圃 状语后置句,翻译时状语部分应放在动词前,整句译为:(他)曾经在自家的菜园中射箭。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尝射于家圃(pǔ),有卖油翁释担(dàn)而立,睨(nì)之,久而不去。 译文:(他)曾在自家的菜园中射箭,有一个卖油的老头儿放下担子,站在那儿,斜着眼睛看他,很长时间都不离去。 ②见其发矢(shǐ)十中八九,但微颔(hàn)之。 译文:(卖油翁)看到他射十箭中了八九箭,只是微微点点头。 ③康肃问曰:“汝(rǔ)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译文: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射箭的本领不是很精湛吗?” ④康肃忿(fèn)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zhuó)油知之。” 译文:陈尧咨(听后)恼怒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呢?”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 ⑤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sháo)酌油沥(lì)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译文:(说完)就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勺子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铜钱却没有湿。 ⑥康肃笑而遣(qiǎn)之。 译文:陈尧咨笑着将他打发走了 4.人物形象: 卖油翁是以高超的“酌油”技艺制胜对方,文章细致地描写他的“酌油”动作,与他的“惟手熟尔”的依据相呼应,突出他以理服暴、以柔克刚的性格;对陈尧咨的射技,只用了“十中八九”一笔作交代,而对他的恃技骄横,则作了较详的描写。 5.故事道理:熟能生巧、艺无止境 有趣的故事告诉了我们熟能生巧的道理以及谦虚谨慎的做人准则。 6.全文译文 康肃公陈尧咨善于射箭,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他也因此自以为了不起。(他)曾经在自家的菜园中射箭,有个卖油的老头儿放下担子,站在那儿,斜着眼睛看着他,很长时间都没有离开。(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箭,只是微微点了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射箭的本领不是很精湛吗?”卖油的老翁说:“(这)没有什么别的(奥妙),只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恼怒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说完)就拿来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勺子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铜钱却没有湿。他接着说:“我也没有什么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打发走了。 7.中考链接 阅读《卖油翁》全文,回答下列问题。(16分)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卖油翁》的作者是__宋_朝的____欧阳修___。(2分)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4分) ①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放下 ) ② 睨之,久而不去( 斜着眼看 ) ③ 但微颔之 ( 点头 ) ④ 以钱覆其口 ( 盖 ) (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2分) 译文:陈尧咨恼怒地说:“你怎么敢看轻我射箭(的本领)呢?” ② 康肃笑而遣之。(2分) 译文: 陈尧咨笑着将他打发走了。 (4)本文通过陈尧咨善射、卖油翁酌油入葫芦告诉我们__ 熟能生巧__ 的道理。(填一成语)(2分) (5)文中两个人物各有什么特点?请分别指出来。(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陈尧咨因“善射”而“自矜”,了解了卖油翁启发的谦和。卖油翁不因有长处而骄傲自满。 ◎ 阅读《卖油翁》全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 公亦以此自矜:( 夸耀 ) ② 但微颔之: ( 只,只是 ) ③ 因曰:“……”:( 接着 ) ④ 康肃笑而遣之:( 打发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译文:有个卖油的老头儿放下担子,站在那儿,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 ②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译文:接着说:“我也没有什么别的(奥秘),只不过是手熟罢了。” 3.课文主要写哪两个场面表演? 答:主要写的是射箭表演和沥油表演。 4.课文中哪两个字表现卖油翁对陈尧咨箭术的态度?哪些语句表现了陈尧咨的傲慢无礼? 答:表现卖油翁对陈尧咨箭术的态度的两个字:“手熟”。 表现陈尧咨的傲慢无礼的句子:“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尔安敢轻吾射!” 5.本文是说理散文,哪个句子最能说明道理?说明什么道理? 答:最能说明道理的句子:“惟手熟耳”。 说明的道理:熟能生巧,任何事情,只要反复练习,就可以达到精妙的地步。 6.本文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什么写法? 答:寓理于事,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叙写,很自然地使人从中悟出道理来。 (二七)《三峡》(郦道元) 1.文学常识 《三峡》是北朝北魏著名地理学家 郦道元所写,《三峡》选自郦道元《水经注》,是一篇著名的山水之作。描写了长江三峡。 长江三峡:指长江上游重庆、湖北两省间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在)(一点没有,完全没有)(通“缺”,断缺) ②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像屏障一样的山峰)(如果不是)(正午)(早晨的阳光,这里指太阳) ③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冲上,漫上)(顺流而下)(逆流而上)(断绝) ④或王命急宣。(如果)(宣布、传达) ⑤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奔驰的快马)(如此、这么)(快) ⑥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白色)(急流的水)(清波) ⑦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极、最)(山峰)(冲荡) ⑧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确实、实在) ⑨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早晨)(寂静) ⑩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连续、连缀)(延长)(回声)(断绝、消失) 3.重点文言现象归纳 (1)通假字:略无阙处(“阙”同“缺”,断缺。句意: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 (2)一词多义 ①自:A自三峡七百里中(在) B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C还自扬州(从) ②或:A或王命急宣(有时) B或以钱币乞之(有的,有的人) C或异二者之为(或许,可能) ③疾: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快)B君有疾在腠里(小病)C疾恶如仇(憎恨) ④绝:A沿溯阻绝(断绝) B绝巘多生怪柏(极,最)C哀转久绝(断绝,消失) ⑤属:A属引凄异(zhǔ 连缀、连续)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shǔ 类) C属予作文以记之(zhǔ 通“嘱”,叮嘱) (3)古今异义 ① 或王命急宣(或:古义:有时。今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 ② 至于夏水襄陵(至于:古义:是一个动词“至”和一个介词“于”,此处译为“到了”。今常连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或达到某种程度。) ③ 虽乘奔御风 (虽:古义:即使;今义:表转折,虽然) (4)词类活用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奔驰的快马,动词做名词。) ②林寒涧肃(寒:清凉;肃:寂静。寒、肃,在句中充当谓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③空谷传响(空谷:在空荡的山谷里,名词做状语。) 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朝、暮”是名词作状语,译为“在早晨、在晚上”) ⑤回清倒影(清:清波,形容词用作名词) (5)翻译下列句子 ①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译文:有的时候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可以到达江陵。 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译文:江流两岸都是连绵不断的大山,连一点儿缺断的地方也没有。 ③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是看不见太阳和月亮的。 ④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即使是骑上快马驾起风来,也没有这样快。 ⑤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译文: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 ⑥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文:极高的山峰上,大多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松柏;悬在空中的泉水和瀑布在峰峦间飞速冲荡,更显出水清、树荣、山峻、草茂,实在是充满无限趣味。 ⑦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文:常常有爬上高崖的猿猴在放声大叫,声音连续不断,特别凄凉。空旷的山谷传来回声,悲哀宛转很久才消失。 4.练习回顾 课文写出了三峡景物的哪些特点?试找出相关语句加以说明。 明确:先写山高峡深,连绵不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是写两岸山峰连绵不断。“重岩叠障,隐天蔽日”是写山高峡深。 写江水大而急。“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是说夏水漫上大山,波浪大而阻隔上下交通。“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迫不得已要复王命,顺流而下,一千二百里的路程一天就到了,那速度即使骑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么快。这种对比烘托,使我们更能想象到那速度是多么快。 写春冬之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素湍绿潭”是春冬江流的影态,不像夏日奔腾浑浊,自然“回清倒影”,“绝 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虽是春冬之时,也一派生机,所以“良多趣味”。 后是写“晴初霜旦”的特殊景观,其时“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从山水到猿啼,写出了三峡特有的风貌,文字准确而简约。 5.课文翻译 在三峡七百里的(沿途),峡谷的两岸都是山连着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叠的山岩和屏障似的山峰遮住了天日;如果不是(明朗的)正午或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丘陵,顺流而下、逆流而上的路都被阻绝了。如果遇到皇帝的命令急需传达,有时候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呀!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么快。 在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有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倒映着山石林木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大多长着姿态怪异的柏树,又有悬泉和瀑布,飞流冲荡在岩崖。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真是妙趣横生。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结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船工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有三峡,属巫峡最长,猿猴叫几声,泪水湿衣裳!” 7.中考链接 ◎阅读《三峡》全文,按要求回答问题(2013年安徽省中考语文试题)(15分)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自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讞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① 略无阙处 阙:通“缺”,中断 ② 沿溯阻绝 溯:逆流而上 ③ 则素湍绿潭 素:白色 ④ 属引凄异 属:连接 ⑤ 故渔者歌曰 故:所以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即使骑着飞奔的马,乘着迅疾的风,也没有它快。 ②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文: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有很多的趣味。 (3)文中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泪沾裳”与前文中写猿声的 “凄” 和 “哀” 形成照应。(每格限填一字)(2分) (4)第①段写出了山的什么特点?第②段写出了水的什么特点?(4分) 答:山:连绵不绝,重重叠叠,高可蔽日。水:水势险恶、水位高、水流急。 ◎阅读《三峡》全文,按要求回答问题。(文段内容见前文)(40分) 1.下列加点词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 )(2分) A.略无阙处(阙:通“缺”) B.良多趣味(良:实在) C.晴初霜旦(旦:早晨) D.林寒涧肃(肃:严肃) 2.找出下面各组中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一组( C )(2分) 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奋笔疾书 B.每至晴初霜旦 / 通宵达旦 C.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D.沿溯阻绝 / 络绎不绝 3.下边句子朗读节奏停顿有错的一项是( D )(2分) A.或/王命急宣 B.至于/夏水襄陵 C.其间/千二百里 D.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回答下列问题(5分) (1)“猿鸣三声泪沾裳”中“三”的意思是 A (A.概数 B.确数),写出两个含有相同意义的带“三”字的成语: 三三两两 、 三头六臂 。 类似的成语还有:三五成群 绕梁三日 韦编三绝 三令五申 狡兔三窟 三省吾身 三缄其口 三人成虎 三人行,必有我师 (2)文章花了大量笔墨,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直接描绘三峡的景物,而第四段中却写到“渔者歌曰”,这是采用 侧面描写(或“间接描写”) 的描写手法,其作用是 渲染出三峡秋景的凄清萧瑟 。 5.内容理解(6分) (1)原文填空:文中用“ 重岩叠嶂 , 隐天蔽日 ”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 林寒涧肃 , 常有高猿长啸 ”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2)阅读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三峡》的第②段与这首诗的第 一、二、四 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湍急的特点;文章第④段与诗中“ 两岸猿声啼不住 ”一句相对应。 6.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 如果不是正午和夜分,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 (2)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文: (声音)回响在空旷的山谷中,很长时间才消失 。 7.文中对三峡景物的描写很有特色。请从文中再选出两处景物,仿照示例进行描写。(2分) 示例:碧绿的潭水,怪异的松柏。 仿写:飞悬的瀑布,悲凉的渔歌,险峻的山峰,凄厉的猿啼。 8.对文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3分) A.文章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了其不同季节的特点。 B.文章使用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骈散句,语言清新俊逸。 C.文章的第二段关于三峡江水的描写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D.文章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特点。 9.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4分) 答: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10.赏析文中关于春冬之时水的描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4分) 答:“湍”是动态,“潭”是静态,以素饰“潭”更见深沉宁静;水中有影,则水平如镜,倒影入潭,更觉风光秀丽。 11.如果你有机会去三峡旅游,你会选择哪个季节前往?结合文章说明理由。(4分) 答:言之有理即可。无论选择哪个季节,都要根据原文介绍出三峡景色每个季节不同的特点。 (二八)古文二则 1.文学常识 《清稗类钞》是关于清代掌故遗闻的汇编。记载之事,上起顺治、康熙,下迄光绪、宣统。全书分九十二类,一万三千五百馀条。编者是徐珂,近代人,字仲可,浙江杭州人。 戴震(1724~1777),一字东原,二字慎修,号杲(gǎo)溪,汉族,休宁隆阜(今安徽黄山屯溪区)人,清代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梁启超称之为“前清学者第一人”,梁启超、胡适称之为中国近代科学界的先驱者。 段玉裁(1735~1815),清代文字训诂学家、经学家,字若膺,号懋堂,晚年又号砚北居士,长塘湖居士,侨吴老人,江苏金坛人。龚自珍外公。曾师事戴震,爱好经学,擅长探究精微的道理,获得广博的知识。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①重诺责,敦风义(看重)(重视)②有友以千金寄之,不立券(把)(票据、凭证)③亡何,其人亡(不久)(死亡) ④愕然不受(惊讶的样子) ⑤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怎么、哪里)⑥且父未尝语我也(不曾,从来没有)(告诉)⑦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你的)(所以) ⑧卒辇而致之(最终,终于)(用车子运)(送还、归还)(指友人之子) 《戴震难师》 ①先生是年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这)(才)(大概,表推测)(蕴藏、积蓄)②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靠近)(每天)(几)(字)(停) ③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凭什么)(是)(结构助词,的)(记述) ④“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距离)(多少)(差不多)⑤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既然这样,那么……)(凭什么)(这样) ⑥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没有什么可以拿来……)(不平常、不寻常) 3.重要文言现象归纳 A.字词句式 (1)通假字:亡何(“亡”通“无”,读wú。“不”的意思。句意:不久。) (2)古今异义 ①而翁知我(而:你,你的。今常用于连词。句意:你父亲把我当知己。) ②是年(是:这,指示代词。今常用于表判断。句意:这年。) ③盖聪明蕴蓄者久矣(盖:大概,表示推测。今常用于锅盖、盖房、盖图章等义。句意:大概是聪明蕴藏积蓄久的缘故吧。) ④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去:距离。今常用于从哪儿出发到哪里。几何:多少。今常用于几何学的简称。句意:周朝、宋朝相隔多少时间了?) ⑤此非常儿也(非常:不寻常。今常用作“十分”、“极”讲。句意:这是一个不寻常的孩子。) (3)词类活用 ①而翁知我(知:名词活用为意动,“以……为知”“把……当作知己”) ②卒辇而致之(辇:名词活用为动词,“用车子运”。) ③日数千言不肯休(日:名词做状语,“每天”。) (4)一词多义 ①亡:亡何(亡:通“无”,不。句意:不久。) 其人亡(亡:死亡。) ②以:何以(以:凭借,介词。句意:凭什么。) 以千金(以:把,介词。句意:把千金……) 无以应(以:与“无”组成固定词,当“无法”讲。句意:无法回答。) ③几:几何(几:与“何”一起为“多少”的意思。) 几二千年矣(几:差不多。) ④何:何以(何:疑问代词,什么。) 几何(何:与“几”一起当“多少”讲。) 4.思想内容 《蔡勉旃坚还亡友财》通过记叙蔡勉旃坚持把亡友寄放在他这里的一千两白银还给亡友之子的事例,可见蔡勉旃是一个具有“重诺责,敦风义”的高尚品质的人。 《戴震难师》通过记述戴震这个尚处于启蒙时的儿童,用“后人是不可能知道前人的事情”的问题来追问老师的事情,表现了戴震具有善于质疑和敢于质疑的精神。 5.练习回顾 《蔡勉旃坚还亡友财》一文中,“券在心,不在纸”是什么意思?你赞成不赞成“以千金寄之,不立券”这种做法?说说理由。 答:“券在心,不在纸”是说信守诺言重在内心和行动,而不在口头上或纸上。诚心守诺言就会表现在行为上,不诚心就是写在纸上捏在手里也无用。 第二问是开放性的,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1:赞成这种做法。作为真正的知己当然应以信任为基础,多少人对朋友以性命相托。何况只是“寄人千金”,试想,如果缺乏信任,互相防范,彼此猜忌,这样的朋友还是朋友吗? 示例2:不赞成这种做法。我们对朋友应予以信任,但这种信任应有一个度。俗话说:“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即使是生死相交的朋友,时过境迁,也难免会发生变化。为了金钱夫妻反目、父子成仇的事例还少吗?所以在当代的法制社会,还是“立券”为好,以免产生纠纷,凭据在手也可避免邪念产生。 6.相关链接:关于诚信的名言 与朋友交友,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有诚故信,无私故威。——(宋)张载 至诚则金石开。——恽代英 肯说真话,敢驳假话,不说谎话。——陶行知 信用如镜,一有裂痕,难以复原。 ——(瑞士)亚美路 仁慈和诚实,不仅提高了人的品格,也升高了国家的国格。 ——(美)华盛顿 7.课文翻译 《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蔡璘,字勉旃,吴县人。(他非常)看重许诺失信而招致的谴责,崇尚情谊。有一位朋友将几千两白银寄放在他那里,没有立下票据。不久,这位朋友就死了。蔡璘召唤那人的儿子来,要把银子还给他。朋友的儿子感到惊讶不接受,说:“哎呀!没有这样的事情,哪里有寄放千两白银却不立票据的?况且我的父亲也没有告诉我(这件事)。蔡璘笑着说:“票据立在心中,不是立在纸上。你父亲把我当知己,所以没有告诉你。”(蔡勉旃)最终用车子运着(银子)送还给他。 《戴震难师》 老师(戴震)这一年(十岁)才会说话,大概是聪明蕴藏积蓄久的缘故吧。(他)跟随老师读书,看一遍就能背下来,每天背几千字不肯停下来。(私塾老师)教授《大学章句》到“右经一章“以下,(戴震)问私塾老师:“这里凭什么知道是孔子的话,而由曾子记述?又凭什么知道是曾子的意思,曾子的学生记下来的呢?”私塾老师回答他说:“这是朱熹说的。”(戴震)接着问:“朱文公是什么时候的人?”(私塾老师)回答他说:“宋朝人。”(戴震)又问:“曾子,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私塾老师)说:“周朝人。”戴震追问道:“周朝和宋朝相隔多少年?”(私塾老师)说:“差不多两千年了。”(戴震)又问:“既然这样,那么朱熹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私塾老师没有什么可以拿来回答,说:“这不是一个平常的孩子。” 8.中考链接 A 阅读《蔡勉旃坚还亡友财》全文,回答相关问题。 蔡璘,字勉旃,吴县人。重诺责,敦风义。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券。亡何,其人亡。蔡召其子至,归之。愕然不受,曰:“嘻!无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且父未尝语我也。”蔡笑曰:“券在心,不在纸。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卒辇而致之。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①故不语郎君 故: 所以 ②且父未尝语我也 语: 告诉 ③亡何,其人亡 亡: 通“无”,没有 ④而翁知我 而: 你,你的 2.文中对加粗的词注音、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 (1)亡何,其友亡。 (2)且父未尝语我也。 A(1)wáng 逃亡 (2)yì 语言 B (1)wú 不 (2)yù 告诉 C (1) wú 不 (2)yù 词语 D(1)wáng 死亡 (2)yù 语句 3.下面加粗的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C )(3分) A.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劵。 之:他 B.安有寄千金而无劵者? 而:却 C.且父未尝语我也。 且:将 D.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 故:所以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 译文:哪里有寄放千两白银却不立票据的?(得分点:安、金、反问句式) ②卒辇而致之。 译文:(蔡勉旃)最终用车子运着(银子)送还给他。(得分点:省略、卒、辇) (每小题2分,一个得分点1分,本小题扣完为止。) 5.本文表现了蔡勉旃怎样的优秀品质?(3分) 答:“重诺责,敦风义”或者“诚实守信”。(答对“守信”即给满分) 6.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你认为是否还需要“重诺责,敦风义”?请谈谈你的看法。(3分) 答:示例一:需要。在经济建设和经济往来中最重要的是讲信誉,只有“重诺责,敦风义”,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经济活动才能得以顺利进行。 示例二:不需要。追求最高利益是经济活动的主要目的,而“重诺责,敦风义”是次要的。 B 阅读《戴震难师》全文,回答相关问题。 先生是年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1.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日数千言不肯休( 每天、每日 )(2)相去几何时矣(距,距离) (3)师无以应 ( 回答 ) (4)就傅读书 (靠近)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3分) (1)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译文:既然这样,那么朱文公(朱熹)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 (2)此非常儿也。 译文:这不是一个平常的孩子。 3.读了上文,你认为少年戴震有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3分) 答:热爱学习,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或:勤学好问) 4.戴震被称为“非常儿”的原因是什么?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答:原因:勤学好问、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加上“过目成诵” 启示:我们要学习他敢于质疑的精神,避免盲从,从小培养思考能力。 5.写出两句与“怀疑精神”有关的名言。 示例:①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③不怀疑不能见真理——李四光 ④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 (二九)陌上桑 1.文学常识 《陌上桑》是中国汉乐府民歌的名篇,富有喜剧色彩的汉族民间叙事诗。选自《乐府诗集》。一名《艳歌罗敷行》,见于《宋书•乐志》;又名《日出东南隅行》,见于南朝徐陵的《玉台新咏》。 《乐府诗集》是继《诗经•风》之后,一部总括中国古代乐府歌辞的汉族诗歌总集,由北宋郭茂倩所编。 “乐府”,本是掌管音乐的机关名称,最早设立于汉武帝时,南北朝也有乐府机关。其具体任务是制作乐谱,收集歌词和训练音乐人才。歌词来源有二种:一部分是文人专门作的,一部分是从汉族民间收集的。后来,人们将乐府机关采集的诗篇称为乐府,或称乐府诗、乐府歌词,于是乐府便由官府名称变成了诗体名称。乐府双璧为《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日出东南隅(角落) ②但坐观罗敷(只是)(因为)③问是谁家姝(美丽的女子) ④十五颇有余(略、稍)⑤何用识夫婿(什么)(凭) ⑥使君一何愚(多么) ⑦四十专城居(做管理一城的长官)⑧皆言夫婿殊(不一般,这里指人才出众) ⑨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形容举止从容舒缓的样子) ⑩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官名,太守的别称)(徘徊不前) (11)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请问,问)(愿意,同意)(通“否”,吗) 3.重要文言现象积累 A.通假字 宁可共载不:不,通“否”,读fǒu,句末表疑问,译为“吗”。 B.古今异义 (1)但坐观罗敷:坐:古义:因为,由于;今义:坐下 (2)使君谢罗敷:谢:古义:请问,问;今义:感谢、道谢 (3)宁可共载不:宁可:古义:愿意,同意;今义:表示比较两方面利害得失后选取的一面 C.一词多义 坐:(1)但坐观罗敷(连词,因为,由于) (2)坐中数千人(名词,在座) 系:(1)青丝为笼系(名词,络绳) (2)青丝系马尾(动词,系住) D.词类活用 (1)罗敷善蚕桑:蚕桑,名词作动词,养蚕采桑 (2)青丝为笼系:系,动词作名词,络绳 4.主要内容: 《陌上桑》通过美丽无比的采桑女子罗敷拒绝使君邀请的故事,歌颂了劳动妇女坚贞不阿的品质和勇敢机智的性格,揭露了封建官吏的卑劣可耻行为。 这首汉乐府民歌,通过面对面的斗争,歌颂了一个反抗荒淫无耻的五马太守的采桑女子——秦罗敷,塑造了一个美丽、机智、不慕富贵、不畏权势的女性形象。 5.名句鉴赏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巾肖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这一段诗句是侧面烘托罗敷的美丽。“行者”、“少年”、“耕者”、“锄者”因欣赏罗敷的美貌而“捋髭须”、“脱帽着帩头”、“忘其犁”、“忘其锄”,如此更突出了罗敷的美丽。 6.课文翻译 太阳从东南方升起,照到我们秦家的小楼。秦家有位美丽的少女,自家取名叫罗敷。罗敷善于养蚕采桑,(有一天在)城南边侧采桑。用青丝做篮子上的络绳,用桂树枝做篮子上的提柄。头上梳着堕马髻,耳朵上戴着宝珠做的耳环;浅黄色有花纹的丝绸做成下裙,紫色的绫子做成上身短袄。走路的人看见罗敷,放下担子捋着胡子(注视她)。年轻人看见罗敷,禁不住脱帽重整头巾,希望引起罗敷对自己的注意。耕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犁地,锄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锄地;以致于农活都没有干完,回来后相互埋怨,只是因为仔细看了罗敷的美貌。 太守乘车从南边来到这,拉车的五匹马停下来徘徊不前。太守派遣小吏过去,问这是谁家美丽的女子。小吏回答:“是秦家的女儿,自家起名叫做罗敷。”太守又问:“罗敷多少岁了?”小吏回答:“还不到二十岁,但已经过了十五了。”太守请问罗敷:“愿意与我一起乘车吗?” 罗敷上前回话:“太守你怎么这样愚蠢!太守你已经有妻子了,罗敷我也已经有丈夫了!(丈夫当官)在东方,随从人马一千多,他排列在最前头。怎么识别我丈夫呢?骑白马后面跟随小黑马的那个大官就是,用青丝拴着马尾,那马头上戴着金黄色的笼头;腰中佩着鹿卢剑,宝剑可以值上千上万钱,十五岁在太守府做小吏,二十岁在朝廷里做大夫,三十岁做皇上的侍中郎,四十岁成为一城之主。他皮肤洁白,有一些胡子;他轻缓地在府中迈方步,从容地出入官府。(太守座中聚会时)在座的有几千人,都说我丈夫出色。” 7.中考链接 A.阅读《陌上桑》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致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晰,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1.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①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 因为 ) ②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 请问 ) ③罗敷前致词:使君一何愚! ( 多么 ) ④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 角落 ) 2.把下面句子译成白话文。(3分) (1)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译文:太守亲自去问罗敷:“愿意(与我)同车共载吗?” (2)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译文:(太守座中聚会时)在座的有几千人,都说我丈夫人才出众。 3.诗第一节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有什么作用?(2分) 答:从侧面烘托了罗敷的美丽,与后文使君的歹心形成对照。(或:为后面使君的出场作了铺垫和导引。) 4.罗敷为什么要夸耀丈夫呢?(3分) 答:罗敷盛夸自己的丈夫以压倒使君,让不怀好意的使君目瞪口呆,自惭形秽,相形见绌而逃之夭夭。 5.这首诗表现了罗敷的什么性格特点?(3分) 答:美丽聪明、不慕富贵、不畏权势、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外貌与内心兼美,勇敢与智慧并具。) B.阅读《陌上桑》全文,回答下列问题(课文内容见上题) 1.选出朗读停顿错误的一项( C ) A.罗敷/前/致词,使君/一何/愚。 B.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C.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 D.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2.解释下列各组多义词: ⑴系:青丝为笼系( 络绳,名词 ) 青丝系马尾( 系住,拴,动词 ) ⑵下:缃绮为下裙( 下面,方位名词 ) 下担捋髭须( 放下,动词 ) ⑶居:夫婿居上头( 处在,动词 ) 四十专城居( 长官,名词 )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译文:他轻缓地在府中迈方步,从容地出入官府。 (2)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 译文:太守乘车从南边来到这,拉车的五匹马停下来徘徊不前。 4.说说罗敷是怎样一个人。 答:罗敷是一个美丽,机智,不慕富贵,不畏权势的女性形象。 5.诵读画“_________”的诗句,试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罗敷的美貌的。 答:这八句诗是在正面描写的基础上侧面烘托。因为正面描写如何美丽还不够表情达意,就需要用侧面描写的客观效果证明,于是就有了写“少年”,“耕者”,“锄者”的种种表现,他们是因欣赏罗敷的美貌而“脱帽著巾肖头”“忘其犁”“忘其锄”的。这就更突出了罗敷的美。 6.诗中罗敷夸丈夫官位显赫的句子是: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 7.本诗的夸张与细节相结合,使人感到夸张得真实可信。试举一两例作具体说明。 例如,行者,少年,耕者,锄者为罗敷的美貌所倾倒乃至“来归相怨”,其动作神态,刻画得很细致,而且夸张得合情合理,真实可信。 (三○)诗五首 1.思想内容或名句分析 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的第一句以起兴开篇,点明时令,融情入景,隐含着作者对王昌龄被贬僻壤的同情和悲痛。第二句叙事,用跋涉五溪简述路途的遥远与艰难,流露出作者对被贬友人的深切关怀与挂念。第三、四句运用拟人手法,直抒胸臆,要把自己的“愁心”寄给明月,让“愁心”与明月一起,伴随王昌龄奔赴远方。这一奇特的想象,既饱含着对友人的无限同情,将相思情意托付同照两地的明月带给对方,又表达了作者对人世间真挚友情的深情歌咏,抒发了对官场倾轧的憎恶。 ②《题破山寺后禅院》:此诗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③《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从自然角度说,站得越高,就愈加不会被浮云遮住视线,可以看得清,看得远。它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襟怀和人生精神,借写飞来峰表明自己的革新主张是高瞻远瞩的正确认识,所以敢于革新,敢于向保守势力冲击。 ④《望岳》:作者通过描写看到泰山巍峨的雄姿而引起的赞叹和遐想,表现了青年时代的抱负和理想。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它化用了孟子的“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的意思,气势不凡,意境辽远,将诗人的抱负和理想都含蕴其中,充分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⑤《观沧海》:通过写大海之景象,展现了作者复杂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他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气概。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诗借助奇特想像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体现了作者的博大胸怀。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抒发了作者“托月送友”的情怀。下面的诗句分别抒发了什么情怀。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抒发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情怀。故乡与游子天各一方,但是明月既照游子,也照故乡。看到了明月,就仿佛看到了故乡。 (2)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李白《把酒问月》) 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的美好祝愿的情怀。虽然古人、今人都看月,但严格地讲,看的不是“同一时”月。因为明月是常驻的,而人生却是飘忽不定的。既然如此,但愿人们生活得愉快(“当歌对酒”),让人生像“月光”那么永久常驻(“月光长照金樽里”)。 (3)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抒发了诗人对远方友人无限思念的情怀。诗人与远方的友人“相望不相闻”,虽可共赏明月,却不能相见共语。那么怎么办呢?“我愿化作一道光追随着月光,照到你的面前。” 水水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