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高二选修)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2015-11-03 手机版 | ||||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歌的内容。 2、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 3、理解文中大幅渲染愁绪的用意。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思想情感的变化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回顾初中学过的一首诗,李白的《行路难》,初中时我们学习过李白的《行路难》,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这首诗。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本是乐府杂曲,内容多写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之意。) 提问: 这里的行路难指的是什么?是交通堵塞吗? 明确: 还指人生道路,具体说坎坷就是作者做官、施展抱负的政治之路不平。 提问:面对此种境况,作者也曾“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停、投、拔、顾 忧郁悲愤 长风破浪、云帆济海 乐观豪迈 可是作者最终的选择是什么? 明确: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面对困境,仍保持乐观自信的心态,相信未来可以乘风破浪直济沧海。 同样是写怀才不遇,鲍照又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鲍照的《拟行路难》,跟随诗人的脚步走进他的作品,了解他的人生,感悟他的诗情。 二、《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拟,摹仿《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 三、读诗: 1、学生自读,结合课下注释读准字音,(写标题) 酌酒 踯躅 2、请同学们齐读 四、分析诗歌内容: 1、读过诗作后,请你找出一个代表诗人情感的词? ——“愁” 哪句诗直言诗人之“愁”? “安能行叹复坐愁” ·下面就让我们来解读这个“愁”字。 “愁”的表现是什么? “行、坐”“叹、愁”(外在行动) 通过诗人的外在行为,想象一下诗人愁到了何种程度? ( 浓重、无可排解) ▪ 这愁绪如此浓重,令诗人坐卧不宁、寝食难安,却又挥之不去、排解不开。 2、诗人为何如此愁苦? “人生亦有命” “命”?这和愁苦有何联系? 我们这个单元学习的是知人论世的解诗方法,下面我们就来知其人论其世。看看诗中的“命”到底指什么?这和愁苦有何联系? 先请同学们看一下注释,联系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老师介绍),说说他看到了怎样的“命”。(知人论世) 时代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出身的高低贵贱直接决定了一生的仕途和际遇。) 3、面对这一现实,诗人也只能承认“人生有命”。那么,怎么又说“亦”?和上文什么内容相承接呢? 明确: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比兴,比喻) 运用了比兴手法,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个方向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4、接下来体会“安能行叹复坐愁”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安能行叹复坐愁”是一个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自有命,不应该自怨自哀,要放宽心胸,承认现实。实际上,语言中暗含蕴涵着愤懑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还比较平稳。 5、齐读后面四句思考诗人是如何解愁的呢? 板书:酌酒,歌《行路难》(也就是借酒消愁,悲歌断愁。) (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 诗人趁着酒意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欲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但是因为太过悲痛连歌也唱不下去了。 板书:愁---无可排解,压抑郁闷 6、接下来愁的矛盾解决了吗? 没有,对,一句“心非木石岂无感?”这个反问句,是诗人情感郁结到了极点。活着的心灵不同于无知的树木、石头,怎么可能没有感慨不平!上文中,以“人生亦有命”来宽慰,以不言愁来消愁,感情还能克制。到借酒浇愁,其结果是愁更愁,感情沸腾,忍无可忍。 7、最后一句,吞声踯躅不敢言。急转直下,隐忍吞声。 不敢言:无可奈何,诗人精神上极度矛盾的痛苦和忍辱负重。为什么不敢说呢? 前面我们已经讲到了他是寒士,门第等级决定仕途,纵使才高八斗,满腔报国热忱,也不能施展。所以只能隐忍吞声。 8、请同学画出诗人情感变化的曲线 明确:平静压抑——自我宽慰——愤懑不平——无奈压抑 诗人开始平静的表达了水的流向由地势决定,用比兴手法,既而以水喻命,人民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无可奈何,只能借酒消愁,悲歌断愁,心中仍然愤懑不平,此时呢情感爆发到极点,但又急转直下,隐忍吞声。 9、师问:结合刚才的分析,那么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是不是明白了呢? 生答:表达了对士族门阀制度的不满和控诉,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小结: 学完这首诗,我们知道了个人命运和所处时代是息息相关的,千百年来,许多文人雅士,感叹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那我们看课后习题三,根据本单元知人论世的目标,是不是很容易分析出李白和鲍照在抒发情感时的原因啊 同样是行路难,同样怀才不遇,抱负不能施展,李白却在行路难中喊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而鲍照却是“吞声踯躅不敢言”请同学们分析一下原因。 明确:诗人生活的时代不同 李白生活在盛唐,经济繁荣,政治相对开明,士族门阀政治受到抑制,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李白的诗歌中也总会出现愁绪,但是显示的是强者之愁,在愁中有一股浩然奇气。所以,李白的作品集中体现出了盛唐气象(雄浑、充沛的活力) 鲍照,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鲍照的作品艺术风格俊逸豪放,虽才华横溢,又献诗言志,却因出身寒门,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 (2)诗人为人性格的不同。 李白处世自信,性格豪迈,充满激情,虽仕途坎坷,但仍乐观自信;鲍照则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无法实现、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作业:背诵诗歌,预习《蜀相》 板书设计: 拟行路难 鲍照 才子 寒士 怀才不遇的愤懑与愁苦 平静压抑--- 王嫦红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