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需要怎样的土壤 教学反思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反思 2015-09-17 手机版


 语文学习需要怎样的土壤

——兼答杨校长对语文学习的思考与质疑

霍邱一中:余本江

对霍邱一中存在的问题,我的思考不是起于老杨树长于斯校。

对霍邱一中语文的式微,我的思考不是起于老杨树长于斯校。

自从H校长被霍邱当局抛弃后,霍邱一中变了,变得让人不敢相信这还是一中。一中原来那种敢于改革、锐意改革的勇气,没有了;一中原来那种敢于争先、奋发向上的朝气,没有了;一中原来那种敢于拍案、敢于争辩的骨气,没有了;一中原来那种敢于担当、也能担当的霸气,没有了;一中原来那种不争名利、不急不躁的静气,没有了。有人笑曰:先前C长校,把一中变成三中的北校区;现在杨明生长校,会不会把一中变成二中的北校区?

“上下交征利而”教育“危矣”。语文就在这样一种风气下,其生存的土壤,日渐贫瘠,日渐干涸。每每思之,不免黯然。

高中语文学习绝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

杨校长《关于语文学习的思考》的博文中有两点:我们霍邱县的两语都比较薄弱,可能与我们霍邱县的文化与语言背景有关;开展研究,重视语文的基础性学习,语文学习要从娃娃抓起,尤其是要注重阅读。我很赞同杨校长立足霍邱县而不是立足霍邱一中看待语文学习,杨校长的这两点思考,切中要害。

高中语文学习需要九年义务阶段的支持,也需要其他学科的合作。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里有一条是给小学教师的,大师说:“敬爱的小学教师们,你们的工作做得怎么样,这直接影响着中年级(初中)和高年级(高中)教师的时间预算表。如果仔细观察一下中学第二阶段(四至八年级)和第三阶段(九、十年级)的教学过程,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这里,为了无休无止地然而却又完全徒劳地把那些‘尾巴学生拉上来’,这件事无情地吞噬了教师的许多时间……这就侵占了教师的许多时间——包括在校的时间和回家后的时间。”大师给出的建议是:在读书、写字的时候思考,在思考的时候读书、写字。反观我们县义务教育阶段,大量的作业,不仅败坏了学生的胃口,而且也剥夺了学生读书思考、思考读书的权利。义务教育阶段输送的会思考的学生、读过数百本书的学生,几乎没有。无数的孩子错过了读书习惯养成的黄金时段,孩子是读书习惯最好的“宿主”。这些年,霍邱人富了自己的口袋,却穷了自己的脑袋,他们可以去买一套又一套的房子,可以换一部又一部车子,就是不愿花钱买一本书。有钱就可以任性,就可以瞧不起当教师的。而我们县又不能真正提高教师的经济地位,呵护教师的尊严。重经济轻文化,无法与本省江南几县相比,我没去过太和(在淮河以北),不好评说。

学科之间本应精诚合作,可是由于不科学、没理性的评价,又由于语文学科的独特的学习规律,学生并没有实实在在地把时间花在语文学习上。不少班级,通过压作业,挤掉学生读书时间,有的根本就不许学生读书。考虑到此文有可能公开,有些话不能讲。总之,语文学习的环境很恶劣。当年梅贻琦长清华时,清华几年间形成了“文理相通,古今相通,中西相通”的学风。要想改变我们学校语文学习的现状:一,须保证学生专门的读书时间,谁挤了学生的读书时间,就算谁的教学事故;二,科学安排作业量,谁多布置作业(有的学科竟有三套以上的资料,学生要是边思考边作业,他就不可能完成该科作业,于是,只能抄答案,明知没用,还不得不抄,若完不成,更严重的惩罚接踵而至),取消谁评优的机会;三,信任和尊重我校语文教师,请校外专家来辅导我校学生,校外专家水平再高,他也没有我校老师了解我校学生,不了解学情,怎么能有效指导我校学生,宁愿送我校语文教师到名校学习,也不请名师来指导我校学生(我指的是指导学生,不是指名师来和我校教师交流研讨,请领导们不误解),那只会让人觉得你在羞辱一中教师;四,保证语文教师有足够空闲时间,少搞些热热闹闹的运动式的活动,保证他们读书思考,保证他们研讨交流。

冰凉的数据评比,评掉了什么?

每一次考试都要统计数据,若为了了解学情,便于教务部门存档,用作学校管理的参考条件,也无可厚非,但是,非要召开该年级所有教师分析大会,读一堆无人听的数据,表扬几位平均分及格率高的老师,羞辱几个平均分及格率倒数的老师,给平均分及格率靠后的一部分老师很大压力,引发下一轮更加恶劣的竞争,把学生夹在中间受折磨,其评价功能实在寥寥。近年来,讨论的比较热的办学模式,有河北衡水那样准军事化模式,也有北京十一学校这种自主自由模式,这两种模式像钟摆的两极,给许多学校提供了参考学习的对象。我们不必唯数据评比是依吧,杨校长是新课程改革的先锋,新课程的理念应该比我们这些普通教师先进的多,但是,我这里还是想提几点意见,与杨校长商榷。

第一,冰凉的数据评比,评掉了教育教学改革者的激情与勇气。“摸着石头过河”,需要的不仅是智慧,更需要激情和勇气。一次又一次分数评比,与奖金挂钩,与职评挂钩,考差了连尊严都没有了,尝试者又不是圣贤,连错误都不许犯吗?如果那个评比科学,我考差了,是我能力问题,无话可说;可是,那个评比常常不科学。这就使得许多教师只能穷于应付、疲于奔命,怎么敢尝试改革,怎么敢尝试创新。一群战战兢兢、谨小慎微、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教师,能教出有领导力、学习力、创新力的学生吗?我知道学校不是实验室,学生也不是小白鼠。可是没有失败,也就没有成功。美国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人数占世界总人数的一半以上,美国人总是引领着各行各业的技术创新,何以如此?他们允许失败。我们学校同心楼东前楼一楼墙上贴着这样的标语:没有大胆的尝试,就没有惊人的发现。它何时方能变成眼前的现实?或许它将永远只是标语,永远是一中教师美好的愿景。我也知道政府向学校要升学率,老百姓向学校要分数,学校的压力很大,可是调动不起全校师生的积极性,一中会再一次失去机会。短期的数据无法评价长效的语文学习。

第二,冰凉的数据评比,评掉了教师心灵的闲暇与自由。心灵的闲暇与自由,才能成就有思想的教师;心灵的闲暇与自由,才能有尊严的教书,才有幸福感,才能充满激情智慧地教。用平均分及格率把教师分成三六九等,让教师跪在了分数面前;用三六九等的职务,让一部分教师跪在了权利面前。江苏省特级教师王栋生先生写了一本书叫《不跪着教书》,读了让人唏嘘不已,有人读后评价说:“不跪着教书,才能教出不跪着的学生;自信的教师才能教出自信的学生;只有有尊严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尊严的人才!尊师重教,尊敬教师才能真正重视教育!”如今的教师,社会舆论谴责,学生家长指责,学生辱骂要忍受,领导批评无处诉。领导得罪不起,“主人”招惹不起,教学质量下滑都是教师们的错,领导错了拍屁股走人,换个地方还是领导。没有富裕、没有地位,就没有尊严没有自由,就不可能有积极性幸福感,就不可能富有激情和智慧地教。一九一七年,蔡元培先生主政北京大学,确立“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既有新派如陈独秀、李大钊、胡适之等,也不排斥旧派如辜鸿铭、刘师培、黄侃等,自由、民主、科学思想传播很快,一时间北京大学成了新文化运动的阵地。给点思想自由,语文就能很好地生长。

第三,冰凉的数据评比,评掉了有益于孩子终生发展的人文素养。我们能用做多少件好事的数据来评出一个学生道德素养的高低吗?从马加爵到药家鑫,再到复旦投毒案的林森浩,能用成绩分数评价出他们对生命有多敬畏吗?近年来频发的医闹、空闹,中国式过马路,于是人们惊呼国人的文明素养哪里去了,能用成绩分数评比出学生的良心良知、文明素养吗?我们能怪孩子们吗?社会对孩子的不良影响,这里不论。我们只要反思一下教育教学的出发点,我们是在为孩子的终生发展奠基吗?缺乏人文关怀,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只关心眼前的利益,只能培养出精致的功利主义者。杨校长博文中有一段关于“令人欣慰的是”的介绍,似乎看到了霍邱教育的美好前景。读书不需要热火朝天的宣传,更不需要名目繁多的运动似的活动,那些东西看起来像是领导者组织者在急吼吼地捞取名声捞取政绩。就好比一个妓女搔首弄姿,为的是让顾客赶快掏钱。无论老少,读书只需要安安静静,尤其是读那些富含人文因素的书。高中生,没有心灵的闲暇,很难读有一定深度的书,不思考就读不进去,不坚持就读不下去。善于思辨,敢于批判,敢于怀疑,不迷信不盲从权威,这样的人文素养才最有价值。一次次的排名,孩子们只好放弃有利于终生发展人文素养。教育系统内,我们能做的唯有唤醒学生,让他们自救。

总之,不能用单一的数据来评价人文社会学科,尤其是语文学科。

浮躁冒进,急功近利,违背语文学习的规律,也违背办学规律。

语文学科是美神,远离功利。

美人有人爱,美神吗,对不起,敬而远之。美神只有供起来,需要的时候,给点牺牲,哄一哄,骗一骗;美人吗,现在就可用,养眼啦,慰藉寂寞啦……总之,喜欢。外语学科、数理化学科,西施算不上,大约不丑。

语文学习是“农业化生产”,只能慢,不能快,快了只能拔苗助长。

语文知识积累、能力养成需要慢慢养成,需要读书,需要体验。读书好比种树,读一本书,就好比栽一棵树,你什么时候栽成森林,它才能改变气候,才能改变环境。语言表达能力的习得,好比旧时代手工工场师徒之间手艺传授,手把手。学生必须跟随大师,一点一滴学起。

语文学习重体验,重养成。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也许只有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学生才能把语文学好。我们的孩子从三周岁起,便远离生活、远离自然,圈进学校、圈进教室,靠教师讲解,靠做不完的练习来学习他们的母语,违背语言学习的规律,违背孩子成长的规律。动物妈妈们不知怎么给她们的幼崽讲解生活技能,但她们知道必须带着它们,让它们自己学妈妈怎么做的。从某种角度说,语文学习就是在生活中通过体验,一点一点养成的。霍邱一中语文特级教师赵克明老师提出的“语文养成教育”,就是语文学习的很好的理念与方法。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根,写作是语文学习的干。

语文学习仅靠体验、养成是不够的,为了适应未来的竞争,孩子们必须在年青而又没有拖累的时代提高学习的效率,好老师的引领是少不了的,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导师。熊培云有一本书叫《自由在高处》,里面说他得一兄长指点:在一个广场上,人挤人,你不知道方向在哪里,但如果你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就知道周遭的种种拥挤对你来说其实毫无意义。学贯中西的文学大师木心曾经说过:“说来说去,给大家一个制高点。有了这个制高点,看起来就很清楚。一览众山小,不断不断地一览众山小。找好书看,就是找个制高点。”找一本好书,就找到一个导师,就找到一个制高点,就找到了自由。读书是一种输入,写作是一种输出,二者相辅相成。没有此二者,就很难学好语文。

办教育,不能浮躁冒进、急功近利,“一年什么什么,二三年什么什么”这样的口号最好不要提,那东西放在发展经济方面或许可以,却千万不能放在教育方面。

以上是我这些年读书思考所得,也是我关心爱护一中所得。

最后,我想起来,一九二四年一月十七日,鲁迅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友会上演讲,题目是《未有天才之前》,演讲的目的是希望大家作培育天才的泥土。请听一听鲁迅先生那掷地有声、振聋发聩的话语:“就是在座的诸君,料来也十之九愿有天才的产生罢,然而情形是这样,不但产生天才难,单是有培养天才的泥土也难。我想,天才大半是天赋的;独有这培养天才的泥土,似乎大家都可以做。做土的功效,比要求天才还切近;否则,纵有成千成百的天才,也因为没有泥土,不能发达,要像一碟子绿豆芽。”对学校、对教师,土壤精神难能可贵。霍邱一中,这片土壤,一定不能只长绿豆芽,一定不能只长马鹿不分、没有脊梁的软蛋。

杨校教化学出身,今主政一中,我想你一定能在学生、教师、学校领导层这三个主体之间建立新的反应,以尊严和自由为催化剂,用科学和公正来配平,化育霍邱一中这方土壤。让读书这粒种子在一中这片泥土里长成参天大树,让一中的学子成长为会思考、会学习的人,成长为有思想、有人文素养的人。

 

余本江

相关链接:教学反思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