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作假现象面面观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杂文参考 → 教师随笔 手机版 | ||||
2002-01-21 潇湘夜雨 每年都有公开课,人人厌上公开课。公开课评价标准是什么?公开课作假何时休?下文是我1998年写的,后来也见过多家刊物曾批判过公开课的形式主义的做法。但多年过去,公开课作假现象依然盛行。个中原因究竟何在?诚望大家能够作点深层次的探讨。 现在绝大多数的公开课,是在学生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进行的!叶圣陶先生在《精读指导举隅》(1942年3月商务印书馆出版)前言中说道: “上课时候令学生讨论,由教师作主席、评判人与订正人,这是很通行的办法。但是讨论要进行得有意义,第一要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准备得充分,如果准备不充分,往往会与虚应故事的集会一样,或是等了好久没有一个人开口,或是有人开口了,只说一些不关痛痒的话。教师在无可奈何的情形之下,只得不再要学生发表什么,只得一个人滔滔汩汩地讲下去。这就完全不合讨论的宗旨了。” 叶圣陶先生在五十多年前就已提出课前要让学生搞好预习,并写成笔记,“以便上课讨论有所依据,往后更可以覆按、查考。”这是上好讨论课(也就是我们今天常见的公开课)的前提,也是实事求是的作法。但是我们今天许多公开课,尤其是在异地上的公开课(竞赛课、研究课、示范课等),却在学生没有预习课文,甚至教师不熟悉教学对象的情况下,让学生展开讨论,并且居然营造出“讨论热烈”的假象! 这个假象是怎么营造出来的呢? 一、从教学对象看,教者多选择初中生。初中生胆子大,发言积极,不管能不能答对,先举了手再说,这是不争的事实。而高中生由于知识、经验的扩大和加深,抽象思维能力及其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显著的发展。他们已远远不满足于教材与教参上的现成的答案,喜欢深入地思考和探讨各种问题。在公开课上,浅层次的提问,在书上有现成答案的提问,他们可能不感兴趣;深层次的问题,他们短时间内又可能一时回答不来。因此课堂往往会“冷场”。公开课的执教者深明此理,故而多愿教初中生。 二、从教学课文看,教者多选择短而浅的文章。为什么不教长文?因为教者担心听课人不熟悉教材,对文章没有完整印象,加上驾驭长文的难度的确大些,因此也只好舍长求短。为什么不教难文?因为难文不易讲透,教者唯恐评课者吹毛求疵,因此只得舍难求浅。文章篇幅短,内容浅,学生容易理解,焉有答不出问题之理? 三、从教学设计看,教者必定反复推敲了所提的问题。按照读书的常规,问题应该来自学生,教师为学生解惑;或者教师指导读书的一般规律后,再让学生读书提问,然后师生共同讨论解惑。许多公开课却反其道而行之,由教师代替学生发问,而且所发之问往往经过了执教者煞费苦心的推敲。一是问题不难不易,估计学生在一至两分里能答出来,因为问题难了会冷场,问题易了有“未培养能力”之嫌。二是问题一环套一环,把学生套入预设的“埋伏圈”。课堂上有问有答,读读议议,热热闹闹,自然能博得众人喝彩。 四、从教学手段看,教者多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我们并不否认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但不能为搞形式而搞形式。有的老师提问后,学生答不上来,不是从思维方法上去诱导,而是将幻灯一打,用形象的画面将课文有关内容(答案)暗示给学生,于是学生“恍然大悟”,将书翻到相应地方照本宣科。这种形式主义的教学手段也自然助长了课堂讨论的热闹气氛。 以上是诸多公开课营造出“讨论热烈”的假象的方法及原因。而我们许多教师、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对这种“造假”的流行病几乎已经习以为常,毫不察觉,甚至奉为经典。还有人赞扬这种以导读为主要方式的课,就是让教师当导演,学生当演员。其实,把上课当做演戏的比喻并不高明,它很能令人联想到上公开课就是师生合伙表演给听课者看。当然,打这种比方的初衷是要说明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但课堂现状却令人堪忧:的确有许多公开课是实实在在的表演! 公开课“造假”的危害有哪些? 一、违背了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只要我们认真读读前面所引的叶圣陶先生的话,就知道凡上讨论课,课前就应该让学生预习,并做好发言的充分准备。这样的讨论课,才是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学习的课,而并非“虚应故事”。而那些在异地上的竞赛课、示范课的执教者,在课前一般都没有接触学生,尤其是竞赛课,还严禁教师在课前接触学生。即使是在本校上公开课,许多教师都不敢大张旗鼓地让学生预习课文,生怕有人评课时说他“作假”,课虽上得好但不是“真本事”。这真是应了《红楼梦》中的一句话:“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时有还无。”于是,执教老师为了显“真本事”只好挖空心思地考虑如何在课堂上“真做假”。 二、违背了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语文课型应有多种。语文教学既可引导学生“诵读”,也可引导学生“研读”,还可由教者“讲读”。学生要学好语文,提高语文能力,主要靠他们自己的读写实践,如果课堂上老是让他们发言讨论,思维“活”是“活”了,但课文有没有“内化”?胸中有没有积累语言材料?实在令人怀疑。众所周知,鲁迅、茅盾、巴金等语言大师少年读书时从未领教过这种导读课,相反,我们曾经大加挞伐地“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却给他们打下了良好的语文基础。而现在公开课课型多以导读课面目出现,加上示范课、研究课的影响又很大,以致使人们误以为导读课是阅读教学的主要课型乃至唯一课型。因此,教师上课、听课与评课,都得看课堂上学生有没有发言,发言热不热烈,否则就不是好课。课型的单一化,已经偏离了语文教学规律的轨道,而弄虚作假的课堂教学,更是违背了教学规律。 三、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规律。素质教育的特征之一就是要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但公开课中那种以讨论为主的“导读课”,即使教者水平的确高,教的是高中学生,课文长而深,问题有难度,课堂讨论也热烈的话,那么从课堂发言人数看,也并没有使大多数学生“动”起来。一个班级五十人左右,如果有十几个人积极发言,就已经是相当“热闹”的课堂了。但是,其余三十多人呢?那十几个思维敏捷的已经抢先说出了答案,这三十多个思维迟缓一点的学生,恐怕就只有当听众的份了。这样的课哪里谈得上面向全体学生? 总之,面对公开课的“造假”现象,我们不能不深感忧虑。在呼唤创新教育的今天,更要警惕经过精心“包装”的假“创新课”。语文教育有它自身固有的规律,首先,在观念上我们要返朴归真,从基础做起,让全体学生扎扎实实练好语文基本功。基于此,选择公开课的课型时,要加强对诵读课、研读课、写作课等课型的研究与指导。 相关链接:教师随笔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