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教案 (沪教版七年级下册)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2015-05-16 手机版 | ||||
教学目标: 1、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做好政准备——取信于民的道理,在作指挥上,必须重视士气、详察敌情、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掌握有利战机。 2、了解作者及《左传》的有关常识 3、掌握文中重点实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4、了解本文 以“论战”为中心,裁剪得当的写作手法 5、分析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的形象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1、 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 熟读课文。 教学重点: 1、 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 熟读课文。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古今中外,军事家纵横捭阖、层出不穷,从创作《孙子兵法》的孙武到编著《孙膑兵法》的孙膑,从“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的曹操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诸葛亮,从“不世出”的拿破仑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漫步从头越”的毛泽东……这些名字,我们耳熟能详,可今天,我们要走进一名普通而又不平凡的老百姓——曹刿,他不是国君,却创造了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他不是军中大将,却有着主动请缨亲临沙场智慧的风范,他无愧于“平民军事家”的称号。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了解背景 春秋初期,齐襄公政令无常,他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分别逃到鲁国和莒国,齐襄公被杀后,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取王位,他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公子纠也在鲁国军队的护送下,回国抢夺王位,但被齐桓公打败。鲁庄公十年,齐桓公借口鲁国曾帮助过公子纠,举兵攻鲁,弱小的鲁国在长勺打败了入侵的齐国。 相传鲁国史官左丘明在《左传》中解释了《春秋》记载的这次著名的“长勺之战”。下面我们了解《左传》。 2、关于《左传》 《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3、 给出重点字词,引导学生自读理解课文。 (1)、重点字注音: guì móu jiàn bó zhé jié mǐ 刿 谋 间 帛 辙 竭 靡 (2)、重点词解释: 齐师伐我——军队; 又何间焉——参与; 肉食者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衣食所安——养; 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普遍; 牺牲玉帛——指猪牛羊等祭祀品; 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小大之狱——案件; 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可以一战——可以凭借; 公将鼓之——击鼓; 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彼竭我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故克之——战胜。 (3) 重点句式及词语: 1、判断句式: ①忠之属也。 ②夫战,勇气也。 ③夫大国,难测也。 (4)、古今异义的实词: 古义 今义 间: 参与 隔开, 不连接 牺牲: 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为正义事业而舍弃生命 狱: 案件 监狱 可以: 两个词,意为“可以凭借” 一个词,表示可能或许可 (5)、 重点句翻译: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何以战?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6、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8、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4、 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5、整体感知 文章以时间先后为顺序,记录了曹刿与鲁庄公在战前、战中、战后有关战争问题的讨论,即: 第一段:战前(论战前的准备) 第二段:战中(叙战争的过程) 第三段:战后(论战生的原因) 三:学生再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查找关于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了解本文 以“论战”为中心,裁剪得当的写作手法 2、分析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的形象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1、长勺之战——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2、主要内容 第一段:战前(论战前的准备) 第二段:战中(叙战争的过程) 第三段:战后(论战生的原因) 二、演角色,品人物,释疑难 演:大家已基本疏通了文意,我想由大家推荐两个同学来分别扮演鲁庄公和曹刿,将文中人物的对话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演一场课本剧。 (学生推荐了三名女同学分别扮演同乡人、鲁庄公和曹刿。) 请同学们评一评这两位同学的表演。 学生老师共同评论。 品:设置问题提问: 1、弱小的鲁国为什么呢取得战斗的胜利? (学生讨论,教师巡回) 学生回答 (1) 战争前做好准备 (2) 战争中捉住时机 2、针对学生的第(1)个答案,师问:在战前,鲁庄公针对曹刿的“何以战”提出了几个条件? 学生回答:三个(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师问:曹刿认同哪一个条件?曹刿为什么仅凭鲁庄公提出的第三个条件,就肯定能与齐军作战?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鲁庄公按照实情断案,这是忠于职守,为民办实事,能够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和拥护。春秋时各国遇到大型战争时,仅凭常规部队是不够的,还必须大量地从老百姓中征兵,如果老百姓不拥护君主,他们就不会跟随君主去卖命的,正所谓:“君为舟也,民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曹刿深知这点。 板书:战前——取信于民 如果你是鲁国的子民,你会去打仗吗?鲁庄公的取信于民收到了效果。 3、针对学生的第(2)个答案,曹刿为什么要等到“齐人三鼓”后才让鲁庄公击鼓进军?我们能不能从文中找出解释的文字? (学生阅读文章,从第三段中找到了对应的解释文字,并大声读了出来。) 师:这表现了曹刿善于捕捉战机,他在战中捕捉到哪两个战机?同学们能不能用文中词语概括出来? 曹刿抓住了“彼竭我赢”之时进行进攻,抓住“辙乱旗靡”之时进行追击,可以看出曹刿谨慎小心,深谋远虑。 (教师板书:战中——捕捉战机,战后——分析胜因) 4、分析曹刿的形象 (紧承上面分析)师说:很好,说出了曹刿是一个谨慎小心,深谋远虑的人,除了这些,你认为曹刿还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爱国,有胆有识,非凡的战略思想,卓越的军事才能。等等,学生言之有理即可,但要自圆其说。 5、分析鲁庄公的形象 可能答案:善于用人,善于纳谏,是个明君。 昏君,身为君王却不懂得打仗。 是个明君,虽不懂打仗,但他能为老百姓办实事,忠于职守。 教师小结: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他把战争的胜利时候先寄托在实行“小惠”上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他急切迎战,说明他军事上无知。但是他善于用人,善于纳谏,说明他与昏君还是有区别。 6、我们已经认识了曹刿,鲁庄公,现在如果你们是左丘明,也写一篇关于长勺之战的文章,你们会怎么写?写战争场面,还是主要写论战?抓住了文题,强调论字。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本文的主角是谁?曹刿有哪些特点? 谨慎小心,深谋远虑等等。这么写是有意突出曹刿的品质。 三、学生再次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请学生发挥想象,结合课文第二段,详写战斗过程。 刘刘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