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课文素材运用大全(高一篇)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作文指导 2015-05-04 手机版 | ||||
链接篇目:《烛之武退秦师》 【素材点金】 1.伯乐与千里马。在郑国处于危难之际,佚之狐慧眼识英雄,力荐烛之武;烛之武智 勇双全,最终不辱使命,说服秦伯退兵,从而在历史上留下凭三寸舌退百万师的千古佳话。没有佚之狐这 个伯乐,烛之武这匹千里马就很难脱颖而出。小到单位、企业,大到国家、民族,从长远的眼光看,都应 该发现人才,重用人才,为人才施展才华、建立业绩创造良好、宽松的外部环境。 2.爱国精神。烛之武并没有因为郑王以前的冷落而耿耿于怀。他不计前嫌,深明大义,临危受命, 慷慨赴死。郑国之安危,亦个人之荣辱也。他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义 无反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让我们敬佩。 3.成功源于勇气。烛之武的成功来源于他的勇敢。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勇挑重担,深明大义, 义无反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 【素材运用】 示例 1:因为爱国,烛之武夜缒而出,单身退秦师。那是一个清冷的夜晚,月光像一杯 饯行的酒撒到了大地上。因为形势的严峻,周围的空气、每一棵草木似乎都散发着紧张的气息。高高的城 墙上,只有你在吃力地向下坠落着。已到暮年的你没有了年轻时的活力,每一个动作都似乎显得有些笨拙。 在那堵寂寞的围墙上,你显得是那么无助,但同时一股坚定的力量从你身上散发出来。一切只因为爱国。 见到秦伯的你,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用尽自己的机智与渊博的知识,让秦国与郑人盟,为自己 的国家化解了一场危机。后人永远地记住了爱国的你。 示例 2:勇气,让烛之武生命飘香!在春秋战国时期,秦晋乃两大强国也。郑曾“无礼于晋,且贰于 楚也”,成为秦晋围郑的导火线。一次恶劣的沙尘暴即将袭向郑国。少年怀才不遇的烛之武,对郑伯让他 游说秦国这一冒险任务发出了牢骚,好一个真实的烛之武啊!然而就在这复杂的环境、复杂的战争形势下, 他毅然答应郑伯,置身卷进一片混乱的沙土中。这是怎样的勇气啊!“夜缒而出”,这几个字让我触目惊 心,我的脑海里瞬间闪出无数个问号:难道他不怕摔坏自己的老骨头吗?难道他不怕给自己惹来杀身之祸 吗? 哦!我明白了:在这复杂的情形、复杂的影响中,支撑着他的是勇气。 链接篇目:《荆轲刺秦王》 【素材点金】 1.选择诚信。荆轲身上体现的诚信值得千古流芳。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明知山 有虎,偏向虎山行”,就是为了践行对太子丹的诺言,坚守自己的诚信。“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诚信豪 气永留天地之间。 2.随机应变。“秦舞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可以算得上是一个亡命徒了,但是,真 正见到秦王后,这个传说中的燕国勇士开始“色变振恐”。秦国群臣当然会怪之,幸亏荆轲随机应变,才 没有被秦王及秦国群臣识破。 3.历史大潮不可阻挡。太子丹原本想通过刺杀行动来阻止秦国的军事行动,但是最后只落得个“始 速祸焉”的命运。天下大事,分久必合。秦国统一天下的形势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并非个人力量所能 改变。太子丹的刺杀行动只是螳臂当车,阻挡不了奔涌而来、滚滚向前的历史大潮。 【素材运用】 示例 1:你的目光,在黑夜中仍闪耀着灵性,只有你才拥有这样的目光,目光中似乎闪 耀着晶莹的东西。荆轲,你流泪了吗?“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啊,悲歌已在易水 旁响起,你提着樊将军的人头,拿着用地图包裹好的匕首,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刺秦之路。为什么你要选择 刺秦?难道你不知道这是死路一条?难道你不明白燕国必亡已成定局?难道你不清楚有人在深爱着你? 不,我想这些你应该都知道,而且比别人更清楚。然而你放弃了可以带着你心爱的人远走高飞的选择,毅 然地踏进了虎狼之地的秦国,你洒在秦国宫殿里的热血,渲染了你那光耀尘埃的英雄豪气。你使我明白要 选择诚信,遵守诺言。(2011 年全国大纲卷高分作文《诚信》) 示例 2:我们需要拥有随机应变的能力。随机应变就是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荆轲和他的 助手秦武阳入秦国刺杀秦王,秦武阳进入大殿时,脸色大变,形状惊恐,秦国的群臣都感到奇怪,荆轲笑 着说:“秦武阳来自北方蛮夷地区,没有见过天子,故感到震慑。”群臣释然。正是荆轲的随机应变使一 场危机得以化解,使自己有机会靠近秦王行刺。假如荆轲没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恐怕未靠近秦王,就已被 怀疑,导致刺杀任务早早夭折。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事情是人们所意想不到的,因此,拥有随机应变的能 力是很重要的,有时它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链接篇目:《鸿门宴》 【素材点金】 1.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在鸿门宴上,刘邦对项羽不辞而别。在我们看来, 刘邦礼节上也许不够周全,但是从后来的结果来看,刘邦的行为是明智的。在当时那样一种危机四伏的情 形之下,任何的犹豫和迟疑都会招来杀身之祸。成大事者其志不在小,将目标放远,从大局着眼,不拘小 节,才能最终获得成功。 2.把握机会。鸿门宴上项羽要是能够审时度势、当机立断,趁机杀掉刘邦,后来的历史恐怕会得以 改写。但是优柔寡断、缺乏远见的项羽一再错失良机,让刘邦趁机溜走,后来落得乌江自刎的下场。随着时间在流逝,人们也许不记得孰是孰非,但人们会记住项羽的勇气、豪气和霸气,记住刘邦的谋略和对时 机的把握。 把握机会,就能创造历史;错失良机,就有可能遗憾终身。看后来的楚汉之争就可以清楚地知道这一 点。 【素材运用】 示例 1:静夜,月凉如水。我走在无声的荫荫大道中,大自然的一切都沉默着。俯身, 我捡起一片落叶。在斑驳的月影中,我看到身骑白马的刘邦款款走来。穿越时光,他来到了我的面前。他 沉默却微笑着,嘴角微微上扬的弧度,折射出千年前的沉稳。一桌暗流涌动、危机四伏的鸿门宴,面对项 羽欲除之而后快的昭昭野心,他隐而不发,只是无言地假意臣服。青天白日,乌江畔头,他雄姿英发俯瞰 着大势已去的西楚霸王。挥一挥手中的长剑,他在沉默中,向天下宣告是实力让他扼住了强敌的咽喉!没 错,成败不是取决于轻视敌人的狂妄之言中,而是决定于金戈铁马无言的运筹帷幄中。沉默的实力,铸就 千年的丰碑。(2011 年北京卷高分作文《沉默的丰碑》) 示例 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是西楚霸王。刘邦没有他的英勇豪迈,更没有他的儿女情 长。他生前是西楚霸王,死后还是西楚霸王。面对着“化石哪解语,作草犹可舞”的虞姬,他只能挥泪掩 痛。望着昔日的金戈铁马,在四面楚歌之中一夜崩溃,他泣不成声。他无语,但仍在拼杀。乌江畔,他毅 然决然地选择拔剑自刎。鲜血染红了乌江,却依旧沸腾。时间在流逝,可时间的长河中,项羽的精气神正 汩汩流进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历史为他定格,我们为他高歌,他就是彪炳千古的铁骨英雄。(2011 年 安徽卷高分作文《时间在流逝》) 链接篇目:《离骚》 【素材点金】 1.情有独钟。屈原是一个情有独钟的人,他对诗歌情有独钟,他对香草美人的钟情,他对国家的钟 情。屈原的情有独钟是中国文明风骨的支撑。 2.九死不悔。只要心存美好,追求真善美,即使牺牲也在所不惜。屈原的追求是坚定的,是至死不 渝的,这九死不悔的精神正是我们今天所缺少的。 【素材运用】 示例1: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他凛然立于汨罗江畔,瑟瑟的江风撩起他泛了血色的长袍。 他是勇猛的先行者,乘骐骥以驰骋,哪怕前方是让人粉身碎骨的悬崖。他是细腻的美学家,朝搴阰之木兰 兮,夕揽洲之宿莽。哪怕这污浊的尘世已容不下两袖清风。屈原,那个天生的梦想家,他把对香草美人的 钟情谱成中国最早的长篇抒情诗,由《离骚》起头,随着千年的文人唱和,流淌成唐诗,汇集成宋词,融 入代代华夏儿女的精神血液。屈原的情有独钟是中国人愿意为梦舍弃生命的精神起源,是中国文明风骨的 支撑。太阳是他的名字,太阳是他的一生。屈原以及后来的勇士们必将失败,但诗歌本身以及太阳必将胜 利。 (2011 年重庆卷满分作文《情有独钟》) 示例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爱国诗人屈原,一生都在为富国强民而探索着,然 而怀王昏庸、奸佞当道,屈原的种种努力都因为“忠不被用”而无济于事。是随波逐流、从俗偷生,还是 宁为放逐也不苟且?这两句诗如实地表达了屈原毅然决然的人生抉择;坚持我的追求,执著我的所爱,继 续我的奋斗,即使为此九死一生也决不后悔!正因为屈原九死不悔的执著精神,他才能深思高举、正道正 行,成为伟大的爱国诗人,其英名业绩“与天地比寿,日月齐光”。 链接篇目:《兰亭集序》 【素材点金】 1.勤奋才能专业。从王羲之练字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人生启示:一个人只有对自己的事业 勤奋,才能取得大成就。没有那种如痴如醉、物我两忘的勤奋精神,很难达到一种超凡入圣的境界。 2.创新。王羲之如果仅仅满足于自己的字写得很好了,就不再向前迈进、超越,那么就不会有独步 千古的“书圣”美名。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超越前人,成就自我,自成一体。 【素材运用】 示例 1:勤奋铸就书法大家王羲之的千古美名。我国东晋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小时候日复一日,年 复一年地在“兰亭阁”练字,将兰亭池的水都染黑了,终于练就了“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书法。他用 书法的杰出造诣诠释了勤奋的姿态最美。试想,如果王羲之没有染黑池水之勤,他的字何以能“飘若浮云, 矫若惊龙”?如若王羲之没有终年不辍的临帖之勤,他的传世之作《兰亭集序》中的二十多个“之”字,何以能无一雷同?如若王羲之没有躺在床上都在揣摩字体之勤,他何以能走出前人的窠臼,成为独创一体 的书圣?怎会成就他“天下行书第一”的美誉?所以说,是勤奋练就了他潇洒豪放的神来之笔,是勤奋成 就了王羲之书法大家的千古美名,也是勤奋成就了他书法人生姿态的无比美丽! 示例2:挥洒如椽大笔,他书写入木三分的霸气;泼墨如浪豪情,他成就墨染一方的壮举。矫若惊龙, 飘若浮云,笔底波澜,书中骨筋。他以江河为墨,以高山为笔,以苍穹为纸,以大地为砚。仿佛吸纳恒星 之阳刚与星月之柔芒,他在刚柔并济中舒展侠骨柔肠;仿佛窃取惊雷之声响与闪电之光亮,他在群星璀璨 中初显锋芒。仰观宇宙,俯察品类,恣情天地之中,放浪形骸之外,他用一枝短竹将中华的筋骨与神色定格方寸之上;醉卧兰亭,醒叹世事,他用一篇短序将人生的脉络与真谛陈置于字句之间。 链接篇目:《赤壁赋》 【素材点金】 1.作好人生的减法。苏轼胸怀壮志,心系天下,但一直不被君王重用;人生坎坷,屡遭贬谪,但苏 轼心态淡定。作好人生的减法,减去心灵上的负担,减去欲望,终成千古名家。 2.心胸坦荡。苏轼并未因为仕途上的不得志而意志消沉、委靡不振。在贬谪之地,他一如既往地关 注民生疾苦、心系国家安危,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这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磊落坦荡的胸怀和气度就是 在今天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苏轼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和榜样。 【素材运用】 示例 1: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需要作好人生的减法。适当的减去一些心灵上的沉重负担,减去一些 奢侈的欲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所建树。东坡居士,屡遭贬谪,曾为自己怀才不遇而感到消沉郁闷。 但当他来到赤壁之上,望过滔滔江水,他释然了。他减去了对功名的奢望,吟出了《赤壁赋》这千古名篇。 正因为他减去了心灵的负担,才成就了他豪放的词风,成就了他豪放派代表人物的美称。试想,他若放不 下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徘徊于入世与出世之间,他若减不去奢侈的欲望与心灵的负担,他又怎会一心用于 诗文创作,为后人留下无比珍贵的文学瑰宝?他又怎会被后人誉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呢?减去心灵 上的种种负担,廓清人生的道路,释然面对一切,就能让我们在人生前进的道路上走得从容淡定,走出属 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示例 2:内心坦荡,享受人生之乐。李白因为内心坦荡,不为权贵摧眉折腰,骑白鹿寻访名山大川, 终成无羁无绊之乐;苏轼内心坚守坦荡,不近合得势者,虽一次次遇贬谪,却得游赤壁之闲,与客对饮之 乐。苏轼内心坦荡,在赤壁下,参悟人生,终成超然物外之乐。李白、苏轼如果不是内心坦荡,他们怎能 将贫穷、挫折、不如意变成生活的装饰物,把生活点缀得更闪耀,享受人生之乐?怎能在人生的“艰险蜀 道”与“南蛮荒地”中欣赏飞湍瀑流与掬得一缕清风之乐?李白、苏轼正是因为内心坦荡,他们才能在文 学的天空中享受自己的人生之乐。(2011 年江西卷优秀作文《坦荡,成就人生之乐》) 链接篇目:《蜀道难》 【素材点金】 1.光影人生。李白的人生是光影人生,官场的阴影遮不住诗仙的光芒;也正是因为有了政治上的失 意与阴影,李白的文学才华才得以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2.找准位置。李白,是一个人才。但决不是一个治国的能臣,至少也算不上是一个称职的官员。李 白找准了自己诗人的位置,用他的才学为中国文学增添了勃勃生机。 【素材运用】 示例 1:喝一斗酒,你会飞,飞越难上青天的蜀道,飞越天姥山的传说,栖落在三千尺的庐山之巅, 以月亮为杯,影子为友,浇灌你浓浓的愁情。那个烟花三月的时代,你为何没有取悦帝王,换取高官厚禄, 你又为何放白鹿于青崖间?要高力士脱靴,杨贵妃研墨?你放浪,官场给你留下阴影、失意、愁苦,于是, 你追寻诗坛的光明,你对官场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你挥一挥手,告别了官场之 后,便有了“七分 月光”,“三分�6�7�6�7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你,人生美丽,身后的阴影 将你的光明衬托得更加夺目。 (2010 年山东卷满分作文《美源于光明与阴影》) 示例2:“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余光中给予李白 这么高的评价,可见李白将其人生价值发挥得何等淋漓尽致。究其原因,正是因为他找准了自身的位置。 4 皇宫中的富贵荣华、纸醉金迷,官场里的尔虞我诈、钩心斗角让曾痴迷于功名利禄的李白明白:对于朝廷 来说,他只是个闲人,那儿并不适合他。于是,他重新给自己的人生定位,纵情山水,融入自然,“且放 白鹿青崖间”,并最终成为中国诗坛第一人。试想,如果当初李白甘于“摧眉折腰事权贵”,那么世间恐 怕就会少了一位名留青史的浪漫诗仙,多一个为帝王粉饰太平的御用文人。如若这样,中国文学史不知会 逊色多少。 (2010 年福建满分作文《找准定位,绽放光彩》) 链接篇目:《劝学》 【素材点金】 1.学与思。文章运用连续的比喻句论证了学习的重要作用和学习的方法、态度,给人以启示。语言 整饬,形象自然,宜读宜诵,适合直接引用或巧妙化用。适用主题:如变通、积累、专心、坚持等。 2.《劝学》的败笔。《劝学》说:“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荀子的劝学篇历来为人传诵,影响颇广,于是在很 多人看来,蟹子就是一种非常懒惰、浮躁的动物。而实际情形是不是这样呢?自然界的实际是这样的:蟹 子不是“六跪”,而是“八跪而二螯”;蟹子不但不寄居蛇或鳝鱼的洞穴,而且极其善于挖洞,且洞中必 有水,因为蟹子喜欢其洞底的水最好是活水泉眼所在。相反,蛇和鳝根本不会挖洞,鳝鱼经常用蟹子废弃 的洞穴,蛇则几乎不喜欢蟹子的洞穴,而是经常杀光老鼠全家住老鼠的窝。于此看来,学识渊博、勤奋好 学如荀子者也有知识欠缺之处,也有喜欢主观臆断的一面。适用主题:如怀疑、自信、没有调查就没有发 言权等。 【素材运用】 示例 1:学与思。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学习的延伸。荀子也言:“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 之所学也。”学与思只有紧密融合、相互促进,才有可能达到博学精通、智慧明达的境界。真正的学问家, 单单占有广博的知识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具备深思明辨的思考能力。这或许也正是荀子所要告诉我们的。 示例 2: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谦虚谨慎,细致认真,不可主观臆断,甚至凭空 捏造。荀子主观臆断,没做调查研究,就把蟹子当成反面教材,坏了蟹子名誉不算,还让文章的说服力大 打折扣,更有损自己的名声,实在有失大家风度。圣人尚且有其欠缺之处,更何况我们常人呢?我们当引 以为戒,谨记: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链接篇目:《廉颇蔺相如列传》 【素材点金】 1.荣辱本相通。面对廉颇的挑衅,蔺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半路相逢,甚至“引车避匿”,对 于士大夫来说,这无疑是一种耻辱了。但是,当这种“耻辱”有益于维护国家大局的时候,心甘情愿地接 受这种“耻辱”,“耻辱”便成了一种荣耀。 2.国亡家难在。为什么蔺相如不愿与廉颇一争高下?因为蔺相如懂得个人命运与国家的关系。这是何等深刻的大局意识啊!覆巢之下,岂有完卵?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国不在,安有家? 【素材运用】 示例 1:秦始皇统一天下,修筑阿房宫,筑秦陵墓,显尽奢华和权势,何等荣耀?结果却在史册里遗臭万年,为万世所唾弃。蔺相如贵为国相,在一介武夫廉颇面前却“引车避匿”,用今天的话来说,这是何等窝囊,但是,蔺相如一时的窝囊赢得了廉颇的“负荆请罪”,赢得了赵国的数十年强盛,也赢得了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赞誉。争“荣”者祸国殃民,万年遗臭,受“辱”者光环加身,百代不减,荣和辱就是这样在一定条件下向着相反的方向运动,历史的辩证法就是如此的无情。 示例 2:面对廉颇的挑战,蔺相如主动避让,“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因为他懂得国就是家,有国才有家。是的,国就是家。当天灾来临,我们临危不惧,我们众志成城,我们携手并肩一起承担伤痛,一起感受悲哀,一起渡过那捉襟见肘的时期。因为,国就是家。当人祸来袭,我们共同面对,我们共同抗击,我们共同维护社会的稳定,共同保护国家的尊严,共同筑起一道坚固的人墙。因为,国就是家。当荣誉降临,我们相互祝贺,我们相互拥抱,我们相互给予最灿烂的笑容,我们相互拭去最激动的泪水,感受来之不易的光荣。因为,国就是家。 链接篇目:《苏武传》 【素材点金】 1.选择。苏武牧羊的故事,在中国大地广为流传。一生饱受苦难的苏武,忠于国家,不畏权贵,在 极端恶劣的环境中依然选择忠君爱国。凛凛的民族气节,赫赫的民族英雄。两千年过去了,苏武崇高的气 节已成为中国人伦理人格的榜样,他将永远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不朽的丰碑。 2.坚定的信念。苏武面对举剑欲杀,稳如泰山;面对赐号称王,毫不动摇;面对荣华富贵,不为利 益诱惑,能在北海牧羊十九载,这些都是因为苏武有坚强的信念。 【素材运用】 示例 1:荒凉的北海,羊群咩咩地叫着,不远处坐着一位手持汉节的人,从黑头到白头,用半生的心 血续写着丹青。南方,皇帝一代又一代,然而,谁也不记得你,但你还在遥远的北海上坚持着自己的选择; 你手上褪去一层层漆的汉节,是你选择爱国的见证;寒冷的黑夜中取暖的火光,是你选择的伟大人生在燃 烧。你可知,你这半生的无悔选择承载起了中华民族永世的骄傲!在生命的天平上,你毫不犹豫地抛弃了 个人的荣辱得失,选择了国家的繁荣太平、民族的坚贞气节。正是你和一大批像你这样的人,托起了生命 的天平。紧握永恒的绳索,在生命与永恒的拔河中,你的选择给出了永恒的答案。 示例 2:苏武如荒野上的一棵红松,保持着自己坚定的信念,永不屈服,宁折不弯。北方寒风凛冽, 一望无际的荒野上,他挺胸昂首,手握旄节,远眺南方中原大地,怀念故土;他曾被劝降,他曾被利诱, 但他宁死不屈,保持着自己坚定的信念。在那个荒野上,食草饮雪,他忍受着各种屈辱,但凭着自己坚定 的信念,凭着一个旄节,忍受屈辱。十九年后,宁折不弯的他最终光荣归国,成为后世传颂的人物。正是 因为苏武拥有坚定的信念,他的人生才熠熠闪光。 链接篇目:《归去来兮辞并序》 【素材点金】 1.笑看生活。陶渊明笑看生活,能在仕途的坎坷中毅然离去,在田园之中放浪形骸,悠然采菊,养 成“性本爱丘山”的淡然气质,为历史所铭记。 2.归隐。陶渊明的归隐不仅创造了艺术的田园诗世界,而且诗人的生命因此也超越了时代,得到了 永恒。从这个意义上说,陶渊明的归隐是极具价值的。没有他的归隐,就没有这影响后世的田园诗歌文学, 就没有那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就没有“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人生境界。 【素材运用】 示例 1:笑看生活,冲出樊笼,复得返自然。陶渊明,至真至美的奇人,独守那一方贫水瘠土,吟风 弄月,看花开花落,潇洒倜傥,飘逸率真。曾经,他也是满腔热血的少年,怀着对美好仕途的畅想,进京 为官,欲为朝廷效犬马之劳;他也曾向山河大申男儿之志;也曾因百姓疾苦而苦寻救国之道。然而,官场 形形色色的恶浊向他扑面而来,他纯净的心不愿有一丝沾染,心系故园的他飘然离去。笑看生活,痛苦之 中的他尽力去寻找生活的亮点,他终于冲出樊笼,复得返自然。他没有愤世嫉俗,只是用一颗乐观的心, 将偏僻旷远处的清苦寂寞浓缩成沉默和自怡。他的笑写在脸上,刻在生命中,随历史长河流至今天,激励 了后世无数人。 示例 2:凝望袅袅炊烟,静对悠悠南山。有方宅十亩,草屋八九间,悠哉游哉,何等安闲,这就是享 誉文坛百千年的陶渊明。你的归隐的人生如诗般动人美丽。日出之后,你便扛起锄头,奔向南山。在南山, 你让鸟鸣作为自己最灵秀的钟声,让浮云作为自己最清悠的雨伞,让流水作为自己最动听的旋律,让清风 作为自己最忠诚的伙伴。你一个人面色坦然,高兴就唱,倦了就睡,远离世俗,出泥不染。夜幕降临时, 便索性高歌一曲,踏着清露,伴着月光,奔向家园。原来生活是如此这般的清闲。这就是你呀——陶潜。 陶渊明归隐的姿态最美,让人知道归隐才是你最理想的归宿。 链接篇目:《逍遥游》 【素材点金】 1.为志倾情。庄子之所以能够拒绝官位,是因为他有崇尚自由、不愿被尘世的名缰利锁所羁绊的志 向。为志倾情,所以他能够像一只蝴蝶一样,能悟自然之道,借助思想的翅膀自由飞舞,成为后世仰慕的 大思想家。 2.自由。在楚威王许以高官厚禄的诱惑面前,庄子无欲无望,用委婉的方式拒绝了出仕。生活贫穷 困顿,但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中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与老子 并称“老庄”。庄子主张“无道无为”,主张“无条件的精神自由”,主张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就是要达 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其思想核心:一切顺乎自然。 【素材运用】 示例 1:就拿庄子来说吧,他是个地地道道看破红尘的人,学问渊博,思想深远,有着很高的名望,就连楚王都慕名请他为相。可是,他对来使说,他宁愿一生在濮水垂钓,看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弋,哪怕穷困潦倒,也不会去做相国。而孔子呢?恰恰相反,明明知道自己“克己复礼”的主张不会被人采纳,却还要带着一群弟子边行边乞,周游列国,苦口婆心地去游说各国诸侯,让他们停止争战,要为民施仁术。一个崇尚自然,一个热衷政治,可他们都是人们两千多年来不可忘怀的名人。你说,这是为什么?其实,不用多想就有了答案:人各有志,为志而倾情。(2011年重庆卷满分作文《人各有志,为志倾情》) 示例 2:自由铸成了庄子千古的“情美”圣像。持竿垂钓的庄子,有人劝他涉世为官,他漠然视之;他孤傲的心灵走不到浑浊的仕途。他为了自由,超然尘世,视楚国相位而不见,跳出浑浊秽气的世俗;他为了自由,独善其身,甘做一棵在清风中独立看守月亮的大树,把持着那洁白的美德,“享受”着逍遥的人生。自由的庄子,一生朝气蓬勃,光霁月明。他面对一池澄清秋水,背对功名利禄,他的心就如同身边流淌的溪水一样清澈、洁净、自由。他超然的心态注定他与仕途无缘。但正是他自由的心态,成就了他逍遥的一生,才使他留下了“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样汪洋恣肆的逍遥篇章。 链接篇目:《陈情表》 【素材点金】 1.百善孝为先。寸草之心,难报三春之晖。在父母垂暮之年,倘能尽力关照,让他们少受一些痛苦, 虽不足以报答养育之恩,但至少问心无愧。李密竭尽孝道,既表达了对皇帝的感激之情,也让我们从中汲 取到生命营养,传承了“孝”之传统美德。 2.感恩。《陈情表》中的李密,在为官则飞黄腾达和报恩则平淡为生之间选择了后者。因为他不忘 自己自幼失去父母,是祖母的温暖让自己从一个可怜的孩子长大成人,名扬四海。虽然十年寒窗苦读,就 是梦想有朝一日为官,而当机会降临了,李密却毅然放弃,向世人展示了可贵的品质——感恩亲情。感恩 将李密树为一面旗帜,流芳百世! 【素材运用】 示例 1:自古以来,圣人就提出忠孝为一个人的做人准则,对待国家要忠心,对待长辈要尽孝道。忠 是对一个人的高标准要求,而孝则为做人的基本标准。俗话说“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可李密却让忠孝之 花开在自己身上。当祖母刘氏卧病在床时,他“臣侍汤药,未曾废离”。当李密不能马上出来做官,而朝 廷方面却催逼得很紧时,他很巧妙地解决了这个矛盾,即先尽孝,后尽忠。“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 养刘之日短也”。这样“忠孝之花”齐放,仿佛盛开的并蒂莲! 示例 2:幸福之花,在感恩的枝头美丽绽放。“忠则《出师表》,孝则《陈情表》”,这两表道尽了 人间感恩的真谛,演绎了人世间感恩的传奇。为报刘备三顾茅庐之恩,诸葛亮七出祁山,巧计破敌军,为 刘备打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后人为他写下的诗篇。为报当年 的知遇之恩,他用毕生的精力向后人诠释了感恩的真谛。自幼失去父母是李密的不幸,但祖母却用自己的 温暖让这个可怜的孩子长大成人,且名扬四方。为官作宰是多少读书人毕生的梦想,十年寒窗不正为一朝 为官?然而当这个机会真正来临,李密却不曾忘记自己的祖母,他放弃了这个机会。因为他知道“祖母无 臣,无以终余年”。在为官和报恩之间他选择了后者,向世人彰显了一首伟大的诗篇——感恩。他们的感 恩温暖了自己,感动了后人。那一刻,幸福之花,在他们感恩的枝头灼灼其华。 闫老师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