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可以制造痛苦 也可启发灵感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育新闻 → 手机版 | ||||
人民网 2001-12-03 柳拉 朋友的女儿今年升入初中。在小学时,她是个品学兼优的孩子。没想到才上了一个多月中学,朋友就被老师“请家长”请了去。原来,孩子在数学测验中得了75分。数学老师非常严肃地告诉我的朋友:“你可得盯着,她现在是班上30几名,这样下去可不行。”朋友一听也很着急,按老师嘱咐天天“盯”着女儿,甚至抄起已经生疏的书本,边复习边辅导。老师抓得更紧,每周一次测验,每测必排队。然而孩子的成绩却节节下滑,老师的表情就像深秋的景象,越来越肃杀了,似乎这孩子就不是学数学的料,做家长的也没尽到责任。 眼看着要期中考试了,情急之下,朋友给我打电话,和我商量办法。在了解了孩子的情况后,我说:“那位数学老师很有责任心,希望每个学生都能把数学学好,但方法不一定对。你的女儿在小学一直是好学生,可才上初中不久就被‘请家长’,这对她的自尊心大概是个不小的打击。再加上每周一次的测验和排队,使她产生一连串失败的体验,压力不小,孩子难免紧张、焦虑。要我看,是这些不良的体验和情绪把她‘罩’住了,她没办法轻松地投入学习,正常地发挥自己的水平。”我建议,这次期中考试,不要给孩子定分数的目标,让孩子尽可能放松,但可以具体帮助孩子分析一下学习方法、解题技巧,选择一个可以改进的方面作为目标。 朋友这样做了,告诉孩子哪怕你考40分,我都不会责怪你,只要你做题时能注意改正最常犯的毛病。 压力一除,孩子的“智力”仿佛就自动恢复了。期中考试,她考了90多分,进入班级前10名,老师们都觉得很惊奇。 在为孩子高兴之余,我也有些后怕。孩子刚上初中,就被当成“不是学数学的料”,她恐怕从此就怵了数学,再也不会对数学产生兴趣,再也无法在数学学习中找回自信,甚至还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一个恶性循环就此开始。 其实,如果老师能多懂一些学习与发展的心理机制,就会用更好的办法来帮助学生。学生学习不好,常常会被归结为两个原因,一个是“笨”,一个是“不努力”。但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除了这两个因素外,还有许多因素在起作用,比如动机(兴趣就是最强大的内在动机),比如自我效能感。情绪体验、自我形象(怎样看自己)也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孩子总是得到负面评价,就会损害自尊。自尊降低,用于学习的动力和能量就降低了。那些自我形象是“失败者”的学生会恨学习,因为学习给他带来的是创伤和打击。 我相信,和简单地给学生施加压力相比,肯定、欣赏、鼓励,加上具体的指导,更能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一个实验,在对学生进行一番“发展预测”评估后,他向老师提供了一份“才智出众,有发展前途”的学生名单,并嘱咐“保密”。其实,这个名单完全是随机抽取的。8个月后,凡列入名单的学生成绩都有很大提高。这是因为老师们对这些学生有更高的期待,给了他们更多的激励和积极的心理暗示。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博士曾说:“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性的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老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也能叫人开心,能伤人,也可以救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一场危机之恶化或解除,儿童是否受到感化,全部决定在我。” 但愿每个老师都能像吉诺特博士一样诚惶诚恐,因为你们影响着千千万万个孩子的未来。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