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实用的教学设计模板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2015-03-20 手机版 | ||||
课堂教学设计表 课程名称 语文 设计者 单位(学校) 授课班级使用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的学生 章节名称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渔歌子》 学时 1 设计理念 1.把握词眼“不须归”,以不同层次的读贯穿课堂,努力营造一个诗意的课堂。让学生在感受乡村风光的诗情画意中,体会作者在词中表达的情感。 2.通过品味词的语言,还原、丰富词的画面,理解古诗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作特色。将读、思、悟、说有机结合,使学生深入理解如何学好古诗词,在渔歌子的音乐中,体会词人深刻的情感,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自然。 教材和内容分析 教材关联:本课为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古诗三首中的一首词, 为第二课时。第一课时重点介绍了作者及写作意图,讲解生字词,以及朗读词。本课时将首先巩固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然后精读课文,引导理解,重点研讨作者的思想。 内容分析:1.之前学生已经初步理解本词的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本课学生继续反复朗读,通过回答老师问题,营造画面,进一步理解诗人自然逍遥,无为清静的道家思想。 2.本课时主要学习。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 人教版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这五个方面共同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目标的各个级别均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的综合行为表现为基础进行总体描述。 本节(课)教学目标:1.在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能够在头脑中重建画面,感受和理解这首词所营造的优美风景与意境。 2.通过对这首词意境的感受,想像,以及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并理解诗歌中诗人自然逍遥、无为清静的道家思想。 3.合乎要求地朗读、背诵这首词,培养学生的记忆力。 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能将已掌握的组织语言的能力,用自己的语言营造一幅优美的风景,感受其意境,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策略:采用反复朗读法,增强阅读古诗词的能力;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边想边组织语言,用生动的现代汉语描述词中的景象,既接受古代汉语的熏陶,又发展现代汉语,溶化对语言文字的印象,培养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激发浓厚的古诗词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诵读优秀诗文,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学生特征 1.学习者为四年级的学生,对基础句型和基础词汇已有一定的掌握,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总体的语文知识已达到一定水平。 2.学习者对课件中提供的大量图片及文字非常感兴趣。 3.学习者有基本的协作互动和组织能力。 4. 学生对古典诗词积累的不太多,好多同学能背下古诗词,但从古诗词中汲取的知识情感却少,不会鉴赏的多。总体来看,学生有必要加强对古诗的学习。 学 习 目 标 描 述 知识点 编 号 学习 目标 具 体 描 述 语 句 01 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学习策略目标 采用反复朗读法,增强阅读古诗词的能力;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能将已掌握的组织语言的能力,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02 语言技能目标 边想边组织语言,用生动的现代汉语描述词中的景象,既接受古代汉语的熏陶,又发展现代汉语,溶化对语言文字的印象,培养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 03 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目标 激发浓厚的古诗词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诵读优秀诗文,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项 目 内 容 解 决 措 施 教学重点 1.通过背诵和学习诗词内容,感受和理解词所营造的优美风景与意境。 2.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1.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反复朗读这首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加强学生对诗词意境的理解。 2.通过讲解作者写作背景,使学生能够结合本词体会作者思想。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自然逍遥、无为清静的道家思想 通过老师深度解读,学生体会,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升华主题。 教学方法 和学习方法 主要教学方法:朗读法 问答法 讨论法。(配以课件) 典型学习方法:接受法 自发学习法 教学媒体(资源)的选择 知识点 编 号 学习 目标 媒体 类型 媒体内容要点 教学 作用 使用 方式 所 得 结 论 占用 时间 媒体 来源 01 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学习策略目标 课件(图文)新课导入 B G 播放与本课程相关的有趣的图片,引起学生注意。 5分钟 自制 知识要点呈现 F A 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知识。 10分钟 自制 知识运用及巩固 J F 通过提问的方式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 10分钟 自制 02 语言技能目标 音频播放 巩固运用 B E 通过播放音频,使学生对本词印象更深刻,并体会其意境。 10分钟 自制 03 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目标 课件展示 知识实际运用 H F 通过讨论,总结交流,使学生深入了解这首词的内涵,并且边想边组织语言描述出来,培养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 10分钟 自制 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自定义。 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 边播放、边议论;I.学习者自己操作媒体进行学习;J.自定义。 板 书 设 计 渔歌子 张志和 白鹭飞 自由自在 桃花流水 流连忘返 斜风细雨不须归 课 堂 教 学 过 程 结 构 的 设 计 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结构: 必填,课堂教学过程结构图通常称为流程图,这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前面所进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策略(包括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媒体(资源)的选择,课堂教学结构类型的选择与组合等工作,都将在课堂教学过程结构的设计中得到体现.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思路1:选其一,必填,详细叙述课堂教学过程每一步骤的设计依据、教学结构四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资源)的相互关系,以及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的指导作用等。 教学 环节 教师的活动 学生的活动 设计意图 图片展示与提问 问关于“同学们喜欢白鹭,桃花,流水吗?”的问题,并适当引导 小组讨论,回答与自身爱好相关的问题 通过旧知识的复习来热身,引入新内容 朗读本词,课件展示提出问题以及小组讨论 Ppt课件展示词中描写的景物,提出问题“根据所展示的景物描述出来,营造一幅优美的风景。” 讨论问题,回答问题,根据展示的景物进行描述 借助这些词汇所展示的画面,边想边组织语言,用生动的现代汉语描述词中的景象,既接受古代汉语的熏陶,又发展现代汉语,溶化对语言文字的印象,培养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小组讨论 提问“为什么写白鹭、桃花、流水、鳜鱼?” 小组讨论,思考并回答问题,谈谈作者所追求的生活 理解课文内涵,加深对诗人思想情感的理解。 朗读本词,重点研讨 1.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不须归”? 2. 教师结合时代背景讲解,得出答案 讨论思考,根据教师讲解进行感受理解 通过讨论,以及教师讲解,更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 深度解读 讲解诗人自然逍遥、无力清静的道家思想 慢慢体会,进行理解,总结交流 通过教师师深度解读,学生体会,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升华主题。 家庭作业 要求学生背诵这首词 课后完成 通过背诵,巩固知识,培养学生的记忆力。 形 成 性 检 测 知识点 编 号 学习 目标 检 测 题 的 内 容 必填,它是按照教学目标编制的一组检测题,用以考核学生对本节课(或本知识单元)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 01 知识目标 朗读课文,并回答问题“根据所展示的景物描述出来,营造一幅优美的风景。” 反复朗读法,增强阅读古诗词的能力;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能将已掌握的组织语言的能力,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02 能力目标 分小组讨论,回答问题“作者为什么写白鹭、桃花、流水、鳜鱼?” 通过谈作者所追求的生活,理解课文内涵,使学生加深对诗人思想情感的理解,溶化对语言文字的印象,培养学生组织语言与应用语言的能力。 03 情感目标 学生反复朗读这首词,激发浓厚的古诗词学习兴趣;交流诗人自然逍遥、无力清静的道家思想,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评价量表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如果需要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和成果评价,应该设计相应的评价量表. 学生姓名: mini 教师: 时间:2013年4月24日 任务:《渔歌子》 具体内容:1.对本首词的理解情况 2.课堂回答问题情况 分数: 总评价: 形 成 性 评 价 可选,形成性评价是对每节课(或知识单元)教学情况的评价. 1.加强感情朗读,鼓励在诵读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对词的领悟。 2.通过学生讨论,回答交流问题,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许剑俐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