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与前秦王猛的差别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杂文参考 → 教师随笔 2015-03-10 手机版 | ||||
如松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智慧的化身,几乎已经神化,王猛的地位与诸葛亮相比低得多,这都是中国历史故意的误导。从能力上来说,诸葛亮远不如王猛。 从军事才能上,在刘备逝世前,诸葛亮并不受重用,刘备逝世后,诸葛亮开始掌握全面的权力,但北伐曹魏没有丝毫的进展,更谈不上成功。 在那样的大争之世,人才选拔是第一要务,可以说,这是掌权者必须做好的事情,可是,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相比曹魏的人才辈出,可见诸葛亮是完全不够格的。 虽然诸葛亮的忠心是可歌可泣的,也将蜀中治理的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但才能限制了他的作为。 相反,王猛一样处在大争之世,前秦初期,只据有关中之地,河东的晋阳(太原等地)在苻坚登基之后反叛投向了东晋,前秦的北方是代,西面是西北的各路诸侯,东方是强大的前燕,东南方向是强大的东晋,可以说是四面楚歌,而王猛率军东征西讨,到王猛去世时,南方的蜀地、西方的诸侯、东方的前燕都成为前秦的版图,天下九州,前秦占有七州,只剩下偏安西南的东晋,王猛拥有巨大的军事成就。 王猛将前秦一样治理的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中国历史上用这八个字称呼的时期并不多,王猛和诸葛亮做到了。 在那个时代,前秦猛将如云,比如:邓羌、张耗 毛当、梁成、杨定、吕光,前秦人才辈出。 中国历史上,很崇尚一些足智多谋但行动力比较差的人,因为行动力太强,对于统治者就是威胁,所以,这些人注定得不到很高的待遇(今天,很多人说逆淘汰制,根源就在这里)。这就是诸葛亮和王猛的差别。诸葛亮智谋出众,但没有强大的执行力(选人用人等都是执行力最核心的部分),注定难有作为,如果要有作为的话,必须有一个行动力很强的统帅,可惜刘备不是。诸葛亮的《隆中对》千古传颂,但尚未实施就已经失败,荆州是战略重地,连吴抗曹是既定政策,派关羽镇守就已经注定了大战略的失败。在《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都记载了关羽的不识大体、刚愎自用。马超来降,关羽专门写信给诸葛亮,问“马超这个人跟谁相似?”诸葛亮知道关羽小心眼,便回答他:“马超和张飞差不多,但还是比不上你关公绝伦逸群啊。”这么几句话说得关羽心花怒放,高兴得把信拿给宾客炫耀。黄忠官拜后将军,关羽竟然说“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公然侮辱自己的战友,害得诸葛亮和费祎使劲安抚说好话。刘备、孔明都知道,唯有结好东吴,才有西蜀霸业,但关羽不贯彻孔明“隆中对”所制定的“东联孙吴,北拒曹魏”的战略,与孙吴屡有摩擦。孙权派使者替自己的儿子向关羽的女儿求婚,关羽不但不许婚,反而大骂“虎女怎么能嫁给犬子”,最终惹怒孙权进攻荆州。联合孙权抗曹操的大计,就这样被关羽轻易破坏。他对刘备的妻弟糜芳和将军傅士仁平时就不当回事儿,在他出征樊城时,又嫌二人准备粮草不足,说待回军时便处罚他们,使二人最终因恐惧不安而投降东吴,最终断了关羽的退路,使他命丧孙权之手。糜芳是刘备的妻弟,对其它人可想而知,离心离德的军队是无法打胜仗的。 在当时,刘备手下只有一人可胜任镇守荆州的职责,那就是赵云,赵云智勇双全,处事非常谨慎,可以完成连吴抗曹的大计,而且赵云的忠心也是毫无疑问的(刘关张的桃园结义是小说家杜撰的),选不好镇守荆州的这个人,说明刘备的选人不当,虽然当时诸葛亮没有很大的权力,但任用关羽镇守荆州,也是诸葛亮举荐。相比曹操选用张辽镇守合肥,效果天差地别,何况张辽对于曹操来说,是吕布降将。 等到关张赵马黄去世之后,蜀中名将只剩下魏延,在历史上魏延的能力是比较强的,也曾经给诸葛亮献奇计,出斜谷直插长安,按当时魏蜀之间的实力对比(经济、军事、将帅的才能等),蜀国只有使用奇计才有成功的可能,但不被诸葛亮采纳,说明诸葛亮的选人用人很有问题。 历史上的选人用人从没有一定的标准,都是因时事而选用的,在任何大争之世,不能选择一些纯粹的道德模范,因为这样的人往往能力不足,而要不拘一格选人才,适合大争之世的需要,比如常遇春是一代名将,但喜欢杀降(肯定不符合道德模范的标准),朱元璋也不满意,但这样的人才是大争之世有用的人才,朱元璋使用的非常好,成就了常遇春,也成就了大明的建立。 王猛在这一问题上也有独特的作为,王猛征服前燕之后,王猛上疏请求任命梁琛(前燕的大臣)当主任秘书(主簿)兼主任记录官(记室督)。有一天,王猛跟僚属们宴会,谈到前燕帝国的使节,王猛说:“人心不同,从前,梁琛到长安,只一味说祖国是如何之好;乐嵩只强调桓温军力强大;郝晷则多少透露一点祖国的毛病。”(此三人都是前燕的大臣,也都当过前燕的使者来到前秦)军事参议官(参军)冯诞说:“现在这三位都是政府的官员,请问:用人的时候,哪一位最为优先?”王猛说:“郝晷能洞察细微,应该优先!”冯诞说:“那么,你可是奖励丁固,而诛杀季布了。”王猛大笑(王猛大笑,笑冯诞之流的见识迂腐,刘邦所以诛杀丁固,是在全国统一之后;现在王猛面对的还有两个强敌晋帝国和前凉王国,正需要有更多的丁固,源于丁固更有才能)。由此可见,王猛的审时度势的能力非常强。 王猛比诸葛亮更清楚,大争之世和和平盛世的选人标准是不一样的,需要权变。 王猛在灭前燕的战役中,对于一群悍将有宽容,可以容纳他们的私心和缺点(目的是使他们效死力),结果以6万军队击败前燕30万人的强大兵团,在冷兵器时代,以这样的劣势却做到以少胜多是非常难得的。等到占领邺城(前燕都城)之后,又能约束一些悍将做到秋毫无犯(前燕人说:“想不到今天又遇太原王(慕容恪)"。慕容恪曾经将前燕治理的欣欣向荣)。 之所以诸葛亮的地位远高于王猛,是因为历史上的封建统治者需要这样的人,足智多谋而且忠心不二,至于作为大小是另外一回事;而王猛懂得审时度势,如果说诸葛亮是一个完美的参谋长,王猛就是合格的统帅和参谋长的集合,这样的人对于皇权的威胁比较大,自然难以得到宣扬,所以,历史的名声也就不高。 王猛一生唯一值得质疑的地方就是面对慕容垂的态度。当时处于东晋时期,中国的等级观念非常严重,东晋达到了血统论的高度,没有高贵的血统是难以当官的,慕容垂是前燕的吴王(有高贵的血统),来到前秦得到很高的礼遇(苻坚亲自迎接),而王猛出身草莽,通过自己东征西讨建立的丰功伟绩才有当时的地位,这是苻坚必须解决的问题。司马光批评王猛,是对的(源于大争之世需要不拘一格选人才),也是不对的,源于当时的社会文化就是门阀制度,苻坚必须解决这一问题,否则就难以长期称雄。 在当时,苻坚需要给予慕容垂很高的礼遇,需要给他很高的名誉称号(为的是聚拢人才),但不能给予实职和权力,必须建立功绩之后才能担任实职,同时要给予王猛一类出身寒门的将帅和才智之士一定的安抚,错或许在王猛,但本质应该在苻坚。 对于中国历史来说,王猛远比诸葛亮等人重要。源于诸葛亮认识了当时的形势,但自身没能力改变,刘备也一样不具备改变的能力;而王猛即认识了社会,也有充足的能力改变社会,苻坚的宽仁、不拘一格选人才、民族融合等措施,也比刘备的政治手段更高超。 换一个不很恰当的比喻:诸葛亮在东方受到推崇,源于君主制度的需要;如果放在西方,王猛才会受推崇,因为认识世界是一部分,改变世界是更重要的一部分。 相关链接:教师随笔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