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祝福》之“雪”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瑞安十中  尹瑞文

    2000年十月八日,我开了一节公开课,上《祝福》。由于之前实习生已经上了三个课时, 学生对文章的主题、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已有了基本认识,所以我设想能在“点”上有所突破,这就是小说中的“雪”。 有关“雪”的描写,《祝福》中共现过四次:第一次是作者初到鲁镇时写的“天色愈阴暗了...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第二次描写是在作者听闻祥林嫂死讯后,深夜神伤“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觉得沉寂。” 祝福前夕,柳妈寻祥林嫂开心时,文中插入“微雪点点的下来了”一句,这是第三次,最后一次出现在结尾,“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爆竹声联绵不断...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 本堂课的目标的是通过对“雪”这一意象的分析,使学生深刻理解小说的悲剧主题,进一步把握人物的悲剧形象。 我设计了四个问题: 1、文中第一处有关雪的描写删去之后对文章有何影响? 2、第三处“微雪点点的下来了”一句可否与第一处写雪的句子互换? 3、第二处有关雪的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 4、古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清远意境,今有毛泽东“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大气,本文中的“雪”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同样写雪,为什么读者的感受相差如此之远? 学生思考之后,回答踊跃,归纳如下:第一处雪不能删,因为作者通过对雪的描写,着力写其大而乱,有意渲染祝福前夕鲁镇忙乱的气氛;第三处雪不能与第一处交换,因为“微雪点点下来了”一句其实是暗示着下文柳妈的话即将带给祥林嫂巨大的心理阴影,起到暗示情节发展的作用,与第一处雪的作用不一样。 第二处雪的描写意在衬托当时我孤寂悲愤的心情;同样写雪,传达给读者的感受却不同,是由作者特定的感情差异引起。 教师补充:小说中的景物带给读者的感受差异如此之大,除了人物感情因素外,还受作品主题制约,本文的悲剧主题决定作者笔下的雪必然是萧瑟悲凉的,文中有关雪的描写给全文抹上浓烈的悲剧色彩,也在读者在心上投下沉重的悲剧阴影,从而大大深化了文章的悲剧主题。我们无法想象如果作者把小说的环境安排在草长莺飞、万物葱茏的春天或炎热似火的盛夏,会是怎样的景象。还有作者选择“雪”这一意象作为祥林嫂悲剧形象的参照而不是北风冰霜,其中也渗透了我们的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约定俗成的东西,“雪“在我们的文化中,历来是悲剧的代表词,《窦娥冤》中夏日飞雪,《白毛女》之雪,《妻妾成群》之雪甚至外国小说《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雪无不如此,正因这样,《祝福》在“雪”上不惜笔墨,大肆渲染也就不足为奇了。文中的雪时大时小,伴随作者的感情起伏,小说结束时最后一次写雪,着力写雪的大而猛,这是作者对亡灵的最沉重的哀悼,将其最大的哀痛显示于读者面前,这种感情与祝福时家家户户的欢乐喜庆如此格格不入,带给读者强烈的艺术震憾,而祥林嫂的死正如这些漫天飞舞不知相落何方的雪花,纷纷洒洒,飘飘扬扬,却丝毫不能引起沉浸在幸福中的人们的注意,她的死正如《红楼梦》结尾描述的“...只剩下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师:现在给大家三个题目,《祝福中的雪》《雪中的祝福》《祝福》,哪个最适合作为本文题目? 板书: 雪的作用--渲染烘托气氛,暗示情节发展 决定因素--人物特定感情,作品主题决定 评课: A老师:一堂就讲这么一点东西,效率在哪里? B老师:热闹有余,落实不足。 c老师:最后一个问题毫无意义。 D老师:在这篇文章里讲雪,不妥,放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再讲不迟。 呜呼...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