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界 导学案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导学案 2014-12-15 手机版 | ||||
《预习案》 一、读准下面加点的字。 瑶民yáo 歇脚 xīe 军阀 fá 缴租jiǎo 苛捐 kē 欺侮 wǔ 攀谈 pān 煮粥zhōu 盛饭chéng 峭壁qiào 骨碌gū 咀嚼jué 时间 地点 红军活动 第 一 天 下午 山沟 沿着山沟向上走 天色晚了 瑶民家 与瑶民攀谈 天黑了 山脚下 准备登山 满天都是星光 在“之”字拐的山路上 夜行军 半夜里 一尺来宽的山路上 半夜露宿、冻醒 第 二 天 黎明 雷公岩 翻越雷公岩、“我”做鼓动工作、医务队慰问和帮助伤员 下午两点多钟 到达山顶后 下山 任务完成,战胜了难翻的老山界 点缀zhuì 澎湃 pài 疲倦 juàn 倾斜qīng 打颤 zhàn 呜咽 yè 酣畅hān 落下 là 二、请认真阅读课文,在下面表格补充相应的内容。 《探究案》 1、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在课文中勾画出有关的句子,然后进行概括。 走路难(悬崖峭壁、山高路险) 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吃饭难 (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处境难 (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2、面对这般种种困难,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性格? (走路难)打趣逗笑、奋勇登山 (睡觉难)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吃饭难 )鼓起勇气、继续前进 (处境难)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表现红军顽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 3、课文把红军战士的顽强意志和乐观精神刻画得具体形象,靠的是生动的描写。课文中有几处典型的描写,分别是语言描写,场面描写,景物描写,试分析以下问题。 (1)课文第15—18自然段的语言描写有什么作用? (2)课文第13自然段和第19自然段的场景描写中描写了“之”字型山路,说明山路的什么特点?火把与星光连接说明老山界的什么特点? (3)课文第23自然段是半夜醒来观赏夜景的景物描写,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七个比喻分别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明确:(1)语言描写表现了红军战士的顽强意志和乐观精神。 (2)“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火把与星光连接,写山势之高,表现了老山界的险峻。 (3)分别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 七个比喻分别是: 把星星比作宝石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景色的美丽。(“缀”) 把山峰比作巨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山的高峻。 把山谷比作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山的高峻、连绵。 把声音比作春蚕咀嚼桑叶、比作野马奔驰,比作山泉呜咽,比作波涛澎湃,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声音的不可捉摸,极远极近,极大极小。反复地运用比喻非常形象生动地写出山景之美,表现红军战士的乐观情怀。 《检测案》 一、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b ) A.瑶民(yáo) 歇脚(xī) 军阀(fá) 缴租(jiǎo) B.苛捐(kē) 欺侮(wǔ) 攀谈(pān) 煮粥(zhōu) C.盛饭(shéng) 峭壁(qiào) 骨碌(gū) 咀嚼(jué) D.点缀(zhuì) 澎湃(bài) 疲倦(juàn) 倾斜(qīng) 二、各组均有一个错别字,请在错字下画线,并在括号内订正 A.悬涯峭壁 野马奔驰 酣然入梦 浑身紧张( 崖 ) B.不可捉摸 故弄玄虚 刺入饥骨 苛捐杂税( 肌 ) C.杀生成仁 勇敢无畏 大显身手 歪风邪气( 身 ) D.美好景致 大义凛然 寒风凛洌 扶危济困( 冽 ) 三、阅读课文第13—19自然段,回答问题。 1、文中第13、19自然段两次提到了"火把",说说它们在文中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第一次作用:写火把是为了说明它的“之”字形形状,火把与星光连接,暗示路陡山高。 第二次作用:写火把,展示了“奇观”的细节,描写细致生动。 2、第19自然段“一步一步”包含什么意思?写出山的什么特点? 明确:包含每一步都走得很小心、很艰难的意思,写出了山势的险峻陡峭。 3、描写景物要注意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角度。课文第一次写火把,立足点在_山脚_,观察角度是__仰望__;第二次写火把,立足点在__山腰___,观察角度是既有__仰__视,又有__俯__视。 4、“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的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围得像一口井。”这句话的景物按怎样的顺序来写? 明确:这句话先写星星,次写山峰,再写四周的山,按自上而下的顺序来写。 四、阅读课文第23自然段,回答问题。 1、用四个字概括这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明确:露宿见闻。 2、这段文字先写冻醒后的寒冷的感觉,次写所见,再写所闻。请完成 A、“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的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围得像一口井。”这句话的景物按怎样的顺序来写? 明确:这句话先写星星,次写山峰,再写四周的山,按自上而下的顺序来写。 B、 “闻”突出了夜晚山中“寂静”,可作者描写的却是各种声响,这样的描写是否自相矛盾?这是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不矛盾,以声写静(以动衬静),更显其静;反衬。 C、写所闻时,作者用了四个“像…… ”,这四句能否调换文职?为什么? 明确:不能调换。四句分两组:一组以动物作比,一组以水流作比。两组在比声音方面都是一小一大,表现了听觉上或小或大的两种“不可捉摸”的感觉。如果调换,就不能表现听觉上的矛盾感觉了。 D、在“像波涛在澎湃”后,仿写其所有的修辞手法及形式,续写两个句子。 示例:像落花飘零在水面 像狂风掠过松林 五、写一写。 写寂静,可以以静写静,也可以以声写静。这篇课文既说“寂静”,又说“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正是以声写静。恰恰因为静极了,才听到一般听不到的声音;恰恰因为听到了一般听不到的声音,才说明实在是静极了。你在生活中曾有这样的感受吗?试用一二百字写出来,练习用比喻。 劳心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