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将军列传》导学案及答案 (苏教版高二选修)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导学案 2014-12-02 手机版 | ||||
教学设想: 选修教材的学习,旨在增加阅读,提升素养。本文的教学以指导学生阅读的方式来处理教材。 本文可以在学生预习后总结提取文言知识,再整体理解翻译,最后在全文理通的情况下做问题探讨。 学习目标: 1、 能够流畅地朗读出课文。 2、 积累文言知识;体会并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素材采集。 3、 了解《史记》“贵乎真”的史家传统。 4、 了解李广,并探讨李广的个性缺陷及人生悲剧的原因。 课时安排:2教时 第1教时 要点:了解有关内容,流畅朗读,积累文言知识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李将军列传》是《史记》中久享盛誉的名作。作者以赞颂的激情、错综变化的笔法,多层次地描绘了李广传奇的、悲剧的一生,塑造出一个卓立千古,彪炳万世的英雄形象。 在后来的文学作品里,常常出现李广的形象:“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取功勋。”(王维《老将行》,慨叹李广之不遇)“君不见沙场争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燕歌行》,怀念爱护士卒的李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怀念李广)“贰师骨恨千夫壮,李广魂飞一剑长。”(沈彬《塞下三首》) 本篇列传围绕着精于骑射,勇敢作战;热爱士卒,不贪钱财;为人简易,号令不繁三个特点,刻画了李广这样一个作者理想的一代名将的英雄形象,而对李广的坎坷一生,尤其是对他以及他整个家庭的悲剧结局,表现了无限的惋惜与同情,对汉代皇帝用人制度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同时,作者在李广坎坷悲惨的一生际遇中,也寄寓了自己的满腔悲愤与辛酸。明代茅坤说:“李将军于汉,为最名将,而卒无功,故太史公极力摹写淋漓,悲咽可涕。”(《史记钞》) 。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上山陈 赎为庶人 中石没镞 骠骑将军 元狩四年 愠怒 持糒醪遗广 食其悛悛如鄙人 下自成蹊 睨其旁 讷口少言 以为李广老,数奇 自刭 广从弟李蔡 广详死 秩八百石 2、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 ) (2)行十余里,广详死 ( ) (3)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 ) (4)封书与广之莫府( )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广家世世受射( ) (2)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 ) (3)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 (4)广暂腾而上胡儿马( ) (5)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 ) (6)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 ) (7)专以射为戏,竟死( ) (8)广数自请行( ) (9)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 ) (10)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 ) (11)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 ) (12)大将军使长史持糒醪遗广( ) (13)因问广、食其失道状( ) (14)遂引刀自刭( ) (15)其李将军之谓也( ) (16)其将兵数困辱( ) (17)广从弟李蔡( ) (18)余睹李将军恂恂如鄙人( )( ) (19)急责广之幕府对簿( ) (20)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 二、朗读并翻译文句 (1)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2)广乃遂从百骑驰往三人。 (3)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 (4)解鞍,令士皆纵马卧。 (5)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 (6)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付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 (7)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 (8)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 (9)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狭阔以饮。 (10)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11)用此,其将兵数困辱,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 (12)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 (13)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 (14)其李将军之谓也? (15)余睹李将军恂恂如鄙人,口不能道辞。 (16)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四、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熟悉文意,初步了解李将军形象。 第二课时 学习过程: 一、研习文本,分析探讨 思考以下问题,再和同学交流,准备班级发言 1、本文在材料选择上,有怎样的取向标准?重点叙述了哪几件事? 2、李广具有怎样的个性特点,又有哪些个性缺点? 3、分析本文几处细节描写及作用。 4、在司马迁看来,李广一生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5、结合我们已经学过的文章,举例说说《史记》的“实录”精神。 二、当堂检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题。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曰:“是必射雕者也。”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 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1、下列各句中有关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中贵人将骑数十纵 将:带领 B. 杀其二人,生得一人 生:活捉 C. 吾去大军数十里 去:距离、离开 D. 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从:跟从 2、下列各句加线的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是必射雕者也 ②是时会暮 B. ①未到匈奴陈二里所 ②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C. ①杀其二人,生得一人 ②李广乃归其大军 D. ① 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 ②大军不知广所之 3、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 ③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 ②有怠而欲出者,日:“不出,火且尽” ④今如此以百骑走 A.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D.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4、下列句子中,“会”的用法与“会遭此祸”的“会”相同的一组是( ) ①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②会天大雨 ③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④会征促织 ⑤会不相从许 ⑥俱会大道口 ⑦会其怒 A. ①④⑥ B. ②⑤⑥⑦ C. ①③⑤ D. ②④⑦ 5、下列句式与“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相同的一项是( ) A. 石之铿然有声者 B. 磔磔云霄间 C.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D. 古之人不余欺也 6、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宦官带领几十名骑兵,纵马驰骋,遇到三个匈奴人,就与他们交战,三个匈奴人回身放箭,射伤了宦官,几乎杀光了他的那些骑兵。 B. 那三个人属于匈奴的侦察兵,因为出来射雕而与汉军巧遇了,但他们的身份还是被李广识别了。 C. 李广看到少量的匈奴骑兵应当要想到可能有大量的骑兵离得不远,但他还是不多考虑,以至后来差点出事,这也反映他侍勇轻敌的个性。 D. 汉军常常设伏兵攻击匈奴,因而这次他们也误解汉军用诱骑迷惑他们上钩,又想趁夜偷袭他们,所以匈奴就领兵撤离了。 7、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是必射雕者也。 (2)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 (3)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 (4)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 【课后作业】 1.整理本文文言知识点 2.完成练习题,预习新课 【课后反思】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一、2.陈同阵;详同佯;幕通漠;莫同幕 3.传授;格斗;往;突然;何况;没入;终了;多次;暗地;辞别;渡过;送给;迷失方向;于是;大概;多次;堂兄弟;诚恳的样子;听审受质;比喻。 二、1.可惜啊,你没有遇上好时机!假如你在高祖时,封个万户侯是不在话下的。 2.李广于是就带着百余人马奔向那三个敌人。 3.大军不知道李广到何处去,所以没有接应。 4.解下马鞍,令士兵都把马匹放开,各自就地躺下。 5.匈奴的兵马很多,打败了李广的军队,活捉了李广。 6.李广突然腾跃上湖人的马匹,顺势推掉胡人,取其弓箭,八大马匹向南奔驰了数十里,又跟上了大部队,于是带着部队进入雁门关。 7.现在的将军还不得夜里通过,何况是旧将军呢? 8.李广很廉洁,得到赏赐就分给他的部下,饮食也跟他的部下共同享用。 9.李广说话迟钝,很少讲话,平常与人闲居时,就画地为军阵,比射箭远近为戏,不胜的罚酒。 10.宽松而不可苛,部下因此爱戴他,乐意被他调遣。 11.因此,他带兵打仗多次被敌人困住受辱,射虎也被虎扑伤。 12.现在才首次得以直面单于,我愿意在部队前面,当先跟单于决一死战。 13.李广没有辞别大将军而离开,心情很郁闷到达指定的军部,带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并从东道出发。 14.这大概就是说李将军这样的人吧? 15.我看李将军非常诚恳就像个乡里人,口不善言辞。 16.桃李树不会说话,但它的下面被踩成了小路 第二课时 一、1.第一问:抓住主要特点,突出人物形象。第二问:第一件事是追捕射雕人,突然遇敌,在众寡悬殊的情况下,他从容自若,指挥战士佯装“诱骑”,使敌方上当受骗,终于化险为夷,安全回师,表现出他的临危不惧和沉着机智,写作角度重在“智慧”上;第二件事是受伤被俘,在押送途中,他乘敌不备,飞身夺马,且战且逃,最后脱险而归,表现出他的善抓时机,勇脱困境,写作角度重在“英勇”上;第三件事是跟从卫青在围剿单于的战斗中失道而被指责,李广承担全部责任,不愿接受审讯而引刀自刭,写作角度重在“刚烈”上。 2.除了“智慧”、“英勇”、“刚烈”的个性特点外,还有:擅长射箭,爱好单调,口讷少言,廉洁奉公,身先士卒,爱兵如子,宽缓不苛。文中有件事就专门写了他的缺点,杀霸陵尉的事情也表现出他的心胸狭窄,公报私仇,容不得一点欺侮的报复心。 3. 第一个是:“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第二个是:“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作用:(一)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高尚的品格和高洁的人格。(二)暗中为以后发生的事做交代:第一个细节表现出李广力大勇猛,危急情况时的超常潜力,为后文写李广年老犹请兵作战提拱了可能;李广射虎,即表现出他有恃勇无畏的英勇豪气,又表现出他为乡邻除害的英雄侠义,为李广死后,“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埋下伏笔。第二个细节的描写,还暗中补充李广的部下爱戴他的原因,以及可以让读者想像的李广死后一军皆哭的悲壮场面。 4. 汉王朝用人唯私、排挤迫害有才能的人的用人政策,是李广悲剧形成的直接、客观的原因。文中卫青的私心,武帝的阴诫以及功劳由自己包揽,失败找他人顶替的卫将军的心态,直接揭示了原因。李广自身的性格缺陷是造成其悲剧的重要的主观原因,其中口呐少言就是重要的一个方面,“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未对”关键的时刻,李广不会讲道理,到后来以至承担全部责任而选择自刎。 5. 《高祖本纪》中的刘邦“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的欺诈,本文中李广的报复,卫青的用私,武帝的阴诫都不是什么光彩事,司马迁不凭自己的情感舍弃,而是照实而录,这表现出史家“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高祖本纪》中的刘邦“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的欺诈,本文中李广的报复,卫青的用私,武帝的阴诫都不是什么光彩事,司马迁不凭自己的情感舍弃,而是照实而录,这表现出史家“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 二 1. D接应 2. A 3. D 4. D 5. B 6. B 7. (1)译文:这几个人一定是匈奴中善于射雕的人。 (2)译文:李广率领的一百多人骑兵都非常害怕,要纵马回逃。 (3)译文:敌人多而且靠近,如果情况紧急,怎么办? (4 )译文:那些敌人认为我们要逃跑,现在解下马鞍,来显示我们不逃,以此来让他们坚定自己的错误判断。 吴培金 |
闂傚倷绀侀幉锛勬暜濡ゅ啯宕查柍褜鍓涚槐鎺楀籍閳ь剟骞愰崘鑼殾闁靛鍎洪崥瀣煕濞戝崬鐏i柟灞傚劦閺岋綁鎮╂潏鈺佸閻熸粍婢橀崯鎾箖閵夆晜鏅搁柨鐕傛嫹 闂傚倷绀侀幉锛勬暜濡ゅ啯宕查柍褜鍓涚槐鎺楀Ω閵忊剝鐝氶悗瑙勬磸閸庨亶顢樻總绋垮窛妞ゆ牗绮嶉崯锝夋⒑閼姐倕小闁绘帪绠掗妵鎰板礃椤旇棄浜梺璺ㄥ櫐閹凤拷 闂傚倷绀侀幉锛勬暜濡ゅ啯宕查柍褜鍓涚槐鎺戭渻閸撗呯崲閻庤娲橀〃濠冧繆濮濆矈妾ㄥ┑鐐跺亹婵挳鈥︾捄銊﹀磯闁惧繐澧i敍鍕<闁宠棄鎳忕€氾拷 婵犲痉鏉库偓鏇㈠磹閸︻厽绠掔紓鍌欑劍濮婂綊骞愰崘鑼殾闁靛鍎洪崥瀣煕濞戝崬鐏i柟灞傚劦閺岋綁鎮╂潏鈺佸閻熸粍婢橀崯鎾箖閵夆晜鏅搁柨鐕傛嫹 婵犲痉鏉库偓鏇㈠磹閸︻厽绠掔紓鍌欓檷閸斿寮查悩鑼殾闁靛鍎洪崥瀣煕濞戝崬鐏i柟灞傚劦閺岋綁鎮╂潏鈺佸閻熸粍婢橀崯鎾箖閵夆晜鏅搁柨鐕傛嫹 婵犲痉鏉库偓鏇㈠磹鐟欏嫮浠氶梻渚€鈧偛鑻晶顕€鏌涢悤浣镐喊鐎规洩缍€缁犳盯寮撮悩鐢靛帬闂備胶鎳撻悺銊ф崲閸屾粍宕插〒姘e亾闁哄本鐩浠嬪垂椤愩埄浼�
·语文课件下载
| |||
『 ![]() ![]() ![]()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