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或缺的敬畏感 教师随笔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杂文参考 → 教师随笔 2014-11-30 手机版 | ||||
不可或缺的敬畏感 从教十余载,发生在学生身上的让人困惑的是愈来愈多。 (案例1)上课铃响过,老师喊令“上课”,有一学生不随令起立,稍后依然不起。老师再次施令,该生依然不起。课余,问其故,答曰:“我起来了同学都会看着我。”师说:“其实同学们已经都在看你了。”回答让人无语。“反正我是趴着的,我没看见。” (案例2)一次期末考试,学校为考试的公平,做了严格、严密的安排。一男生在考试中一直睡觉。监考老师多次提醒,该生极为不悦,“我考不考试,关你什么事?” (案例3)七年级两个男生发生了口角,后来一个把另一个打了。调查原因,令人啼笑皆非。大人的男生说:“那个人说要打我,我当然要打他罗,难道还等他来打我不成。” (案例4)英语课上,同学们聚精会神的听讲,有两个调皮的在讲话,已经影响了课堂。老师点名提醒,问他们讲什么?其中一个说:“我没有讲话,你听到我讲了吗?” (案例5)老师叫一学生到办公室,拿出他的作业本,还没有说话,学生说:“我的作业做完了,找我干什么?”其实老师是找他问问为啥做的那么潦草。“反正我做了,就是这么潦草。” …… 相信大家此时会想起一首儿歌:“小呀嘛小二郎,背着那书包上学堂,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懒呀,没有学问喽,无颜见爹娘。” 我们的孩子怎么啦?这些“故事”在使人愕然的同时,不由得令我们掩卷沉思:当代教育最缺失的是什么?从哪里可以找到走出学校德育实效性低迷的突破口?一旦失去了父母的宠爱、老师的宽容,他们又将如何面对社会? 八年级语文课本中的《敬畏自然》一文早就为我们找出了答案。 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天命”对人而言是神圣而不可轻易达致的东西;“大人”是“天命”的承载者,是社会政治秩序的代表;“圣人”是“天命”的阐释者,是人心秩序话语的表述者,畏天命是畏大人和圣人的决定性前提,“畏”在孔子子那里其实质是今天我们所讲的 “敬畏”。敬畏感就是一种情感,是一种真实的、普遍的情感,也是一种崇高的道德情感。敬畏的情感是有依存对象的,从孔子的话中看出它包涵着人们对自然、生命、制度和对他人等对象。概括地说,敬畏感有三个维度:敬畏自然,敬畏他人,敬畏自我。敬畏感就是这三种情感的统一,辩证统一的。哲学的角度分析,敬畏感包涵“敬”与“畏”两种情感,而这两种情感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敬”表达的人一种人生态度,价值追求;“畏”不是单纯的的一种害怕、顺从,而是为实现理想而对自己行为的主动限制,是道德自律。是由“敬”中生发得“畏”,目的在于通过知晓有所不为的自律去实现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理想。 由此可见,敬畏感作为一种道德情感,在教育活动中对于人们内心价值秩序的建立,师生间关系的重建以及学生的生命观、 自然观、人际交往观等观念的树立,都能起到重要作用,进而会改变学生的人格特征使他们走向谦逊、谨慎、幽默、敬爱、自尊、感恩…… 然而有工业革命以来,人类进入工业社会,科学技术日益进步,人们竟然相信科技可以使人类无所不能征服、无所不能站胜,甚至叫嚣要主宰地球,征服自然。这其实是人开始只专注自我、自我所控制的东西,忽略了自我以外的东西,由此,维系社会、个体发展的根基的“价值秩序”就丢失了,最终就失去了敬畏感这种本应植根人类本性、内心深层之中的道德情感。教育中的敬畏感的缺失就更加剧了它失落的速度,使人愕然的“故事”发生的就不那么让人惊愕了。 与其它生物同为自然产物的人是应该有所敬畏的,有敬畏感的。天不怕地不怕,闪电不怕,打雷也不怕,什么都不怕,绝对是件坏事。因为其后果必定是无法无天,人性中的恶无节制地膨胀。于是,一个以物欲横流为中心的极端自私的“无畏感”便成了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教育的大敌。学有所成的学生必定要有好的道德情感,道德情感好的学生学业也不会差到何种地步。既然高学历与人的高素质并不呈现必然的正相关,那么,何不拾起不可缺失的道德教育——敬畏感。 吴东东 相关链接:教师随笔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