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导学案 2017-03-10 手机版 | ||||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 2、归纳掌握归纳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3、理解课文中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教学重点】 1、加强诵读、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 2、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 3、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词采华丽、千变万化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识辨积累。 【课时安排】 三课时(1、读课文并落实字词;2、指导翻译;3、背诵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贾 生(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汉文帝渴求贤臣,坐在宣室里征求贾谊的意见,贾谊的政治才干无与伦比。可惜文帝空自夜半前席,不向贾谊征求社稷大计却问及鬼魅神仙。此诗选取宣室召见、夜半前席两个细节,揭示出贾谊似受恩遇实则不遇的实质。 二、作者简介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著名的文学家。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正如毛泽东诗中所讲,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所著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 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其文章,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新书》十卷。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解题:过秦论 三、背景简介 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如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等,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最后秦终于兼并了六国。 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施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它的暴政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随着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也是历时最短(16年)的王朝很快结束了。 西汉初年,经历春秋战国楚汉战争500多年的战争,社会经济受到极大的破坏。贾谊的《过秦论》正是针对这种社会现实而主张实行“仁政”的,给百姓以休养的机会,以求经济大发展,社会的稳定。 “过秦”即言秦之过,是指责秦的过失的一篇政论文。 四、朗读课文,注意文中一些字的读音。 五、学生自读课文。请同学翻译并指导,指出重点字词。 指导翻译文本: 第一段:交代秦的地理优势,政治雄心;概述商鞅变法与张仪连横的情况以反西河之战首告大捷的情况:总的是写秦孝公的功业,他为秦的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段,主要是写秦惠文王、秦武王王的功业。 1、提问:本段叙述了哪几位秦国国君时期的事? 明确: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即孝公之后,始皇之前的五位国君。 2、惠文王即位是前337年,庄襄王死于前247年,其间长达90年,作者是怎样叙述这90年间的历史的? 明确:①将惠文、武、昭襄三朝87年间的事情集中到一点上来写:秦的领土日益扩大引起诸侯恐惧,以诸侯反衬秦。孝文、庄襄二朝则一笔带过。这是从总体上看。 ②写秦扩大领土,按南、西、东、北四个方位说,显出其军事力量无比强大;写诸侯,按“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从散约解”的顺序说,并极力渲染其声势,以反衬秦人困诸侯之易(“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这是从局部来说的。 3、本文题目是“过秦”,这两段说到秦的过错没有?既然没有,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为下文作铺垫,以统一过程中的强大跟后来的迅速灭亡做对比 第三段,总写秦始皇帝的功业,即其统一天下的势如破竹和巩固天下的各种措施。 1、先默读一遍,说说秦始皇的过错是什么。 明确:找出写过错的那一层(“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概括秦始皇的对内政策。(愚民、弱民、以民为敌。) 2、划分全段层次: ①首句写秦始皇统一全国,只有一个意思,却连用四句来表达,为什么? 明确:这是中国空前的统一,是很了不起的,值得加以铺排;极言秦王朝的无比强大。 ②次写扩大版图,有什么作用? 明确:仍是极言秦王朝的强大。 ③写秦始皇的对内政策这一层的要害是什么? 明确:施行暴政,“不施仁义”,为结论张本。 ④末句写始皇的设想,有什么作用? 明确:反衬秦王朝灭亡之迅速。 3、本段在全文结构中有怎样的作用? 明确:上文写秦日益强大,为统一奠定了基础,本段写统一后的措施说明秦已从攻势转为守势;正因为措施不当,才导致了它的迅速灭亡,所以下段接着写它的灭亡,作者“过秦”之意尽在其中。 第四段,总写陈涉起义的情况及其亡秦的结果。 1、开头写始皇余威,有什么作用? 明确:暗示民心不服,人人自危。 2、作者写陈涉起义的一段话中,要害是哪一句? 明确:“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3、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全国人民不满秦王朝的统治。 4、它为下文哪一句作铺垫? 明确:“仁义不施”。 5、“将数百之众”跟上文哪一句相照应? 明确:“百万之师”——秦人能打败九国“百万之师”,而不敌陈涉“数百之众”,可以发人深思。 6、“斩木为兵”跟上文哪一句相照应? 明确:“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7、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收兵”不足以遏止人民的反抗。 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 第五段,归纳作结: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①第一层(开头至“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对比论述九国之师和陈涉之众的力量。开头指出秦王朝的优势仍然存在,这是对比论述的前提。对比则表明陈涉的地位和农民军的武器及素质远不如九国之君及其部队。要害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这八字,是为全文的结句设伏的。 ②第二层(“然秦以区区之地”至结句) 照应全篇,归纳中心论点。“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照应第1、2段,“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照应第3段,“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照应第4段。“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为全文中心论点。 六、总结全文: 秦灭亡的原因 陈涉和始皇比较 陈涉和九国比较 《过秦论》着重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这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这个观点也贯穿在其余两篇之中。 作者总结秦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意在借古讽今,即从反面说明“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而“安之”之策莫大于施行仁义,目的是劝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 七、艺术特色: 1善于叙事 精于论断 2 对偶排比 气氛热烈 3反复比照 导出题旨 八、文言知识积累 1通假字 约从离衡(通“横”) 合从缔交(通“纵”) 制其弊(通“敝”) 百有余年(通“又”) 陈利兵而谁何(通“呵”) 倔起阡陌之中(通“崛”) 赢粮而景从(通“影”) 2古今异义 例句 古 义 今义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黄河 水道的通称 赢粮而景从 担负 胜或获得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崤山以东 山东省份 流血漂橹 盾牌 使船前进的工具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吝惜 爱惜、 爱护、喜欢 宽厚而爱人 爱惜人民 丈夫或妻子;恋爱中的男女一方 分裂山河 划分 整体事物的分开或使整体的事物分开 3词类活用 • 名词做状语 有包举宇内 像包裹一样 席卷天下 像席子一样 囊括四海 像口袋一样 赢粮而景从 像影子一样 天下云集响应 像云一样 ,像回声一样 内立法度 对内 外连横而斗诸侯 对外 南取汉中 向南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在北面 南取汉中 向南 西举巴蜀 向西 东割膏腴之地 向东 南取百越之地 向南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向南 名词活用为动词: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称帝、称王 序八州而朝同列 排列座次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用破瓮作、用草绳系 履至尊而制六合 登上 动词活用为名词: 追亡逐北 逃走 动词的使动: 却匈奴七百余里 使动用法 使……退却 约从离衡 使动用法 使……离散 序八州而朝同列 使动用法 使……朝拜 外连横而斗诸侯 使动用法 使……争斗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使动用法 使……灭亡 形容词作名词: 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固:险固的地势。 ②尊贤而重士 贤:贤能的人 ③因利乘便 “利、便”都解释为:便利条件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会盟而谋弱秦 使…弱 以弱天下之民 使…弱,削弱 以愚黔首 使……愚蠢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变小,变弱 一词多义特殊句式 课堂小结并布置作业,背诵后三段,并做小聚焦。 教学反思: 学生反馈: 金丽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