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导学案 2014-10-28 手机版


同学们:

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学过很多鲁迅的文章。接下来我们还要学习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由于不同的时空环境,不同的语言习惯,加之文章深邃的内涵,导致我们读这篇文章时会出现很多困难。对于我们来说,学习这篇文章是一个挑战。但是,一旦读懂了这篇文章,我们必然会对鲁迅,对鲁迅的文章,对自己,对事物都有更深的认识;有心的同学还能在文章中获得情感表达的心得。以我的亲身经历,学习鲁迅是让自己变得丰富而深刻的捷径。为了能节省课上时间,并且使大家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我为大家做了导学案,关于这篇导学案如何来使用,我有以下几点要求:

1.通读全文,不要看任何参考资料包括这份导学案,只参照书下注释。用笔将自己不懂的地方画出来,在旁边标好哪里不懂(要求字迹工整)

2.再读全文,结合导学案中的相关知识链接,如果对之前不懂的地方有了新的认识标注出来;将自己有感触的地方标注出来,写下你的感触。

3.三读课文,回答预习案中的问题。

预习案

一、相关知识连接

1.鲁迅与青年学子

鲁迅曾经就任于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可以说鲁迅与青年学子有着密切的联系。当时,新型天花疫苗刚刚进入中国,简单而有效。但是普通大众对这种天花疫苗没有信任度,所以接种率非常低。为了鼓励学生们接种新的天花疫苗,鲁迅在自己已经接种过疫苗的情况下,带着女子师范大学的学生接种疫苗,并且现场接种,以表示范。

在就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期间,与学生们一起反对校长杨荫榆不合理的管理,因此被政府免去了教育部部长的职务。但是鲁迅依然跟学生们站在一起,支持学生自治会的工作。期间教育部官员曾经雇佣流氓讲学生干部强行脱出学校,但依然没有压倒学生对校长的反抗。学生们自发组织,在北京西城宗冒胡同租赁房屋作为临时校舍,鲁迅就和一些进步老师一起去义务讲课。

2.三一八惨案

 1926年3月12日,冯玉祥的国民军与奉系军阀作战期间,日本军舰掩护奉军军舰驶进天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守军死伤十余名。国民军坚决还击,将日舰驱逐出大沽口。日本竟联合英美等八国于16日向段祺瑞政府发出最后通牒,提出撤除大沽口国防设施的无理要求。3月18日,北京群众五千余人,由李大钊主持,在天安门集会抗议,要求拒绝八国通牒。段祺瑞执政府(段祺瑞当时不在执政府,亦未命令开枪)竟下令开枪,当场打死四十七人,伤二百余人。

事件发生以后, 著名作家刘半农和作曲家赵元任作了一首歌:

呜呼三月一十八,北京杀人如乱麻!民贼大试毒辣手,半天黄尘翻血花!晚来城郭啼寒鸦,悲风带雪吹!地流赤血成血洼!死者血中躺!伤者血中爬!

呜呼三月一十八,北京杀人如乱麻!养官本是为卫国!谁知化作豺与蛇!高标廉价卖中华!甘拜异种作爹妈!愿枭其首籍其家!死者今已矣,生者肯放他?!

呜呼三月一十八!北京杀人如乱麻!

3.陶渊明《挽歌》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蕉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后四句的理解:

亲族们在安葬死者时十分悲哀,有的还要悲痛些日子;友人们在祭奠亡友时,颂读祭文、咏唱挽联也哀伤过;这,也就够了,一个死者还期望什么呢?换一个角度,作为活着的人也只有对死者哀悼、思念罢了,又能做些什么呢?所以接下来诗人作结道:“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这两句是全诗主旨所在,表达诗人对死亡的看法,一种看透人生的清醒和淡泊脱俗的态度。

4. 假如这样的青年一杀就完,要知道屠杀者也绝不是胜利者。

中国要和爱国者的灭亡一同灭亡……

如果中国还不至于灭亡,则已往的史实示教过我们,将来的事便要大出于屠杀者的意料之外——

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

默写的慌说,决掩不住血的事实。

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出更大的利息!

                                  ——节选自《无花的蔷薇之二》 (写于三一八惨案发生当天)

5.《空谈》



  请愿的事,我一向就不以为然的,但并非因为怕有三月十八日那样的惨杀。那样的惨杀,我实在没有梦想到,虽然我向来常以“刀笔吏”的意思来窥测我们中国人。我只知道他们麻木,没有良心,不足与言,而况是请愿,而况又是徒手,却没有料到有这么阴毒与凶残。能逆料的,大概只有段祺瑞,贾德耀〔2〕,章士钊和他们的同类罢。四十七个男女青年的生命,完全是被骗去的,简直是诱杀。

  有些东西——我称之为什么呢,我想不出——说:群众领袖应负道义上的责任〔3〕。这些东西仿佛就承认了对徒手群众应该开枪,执政府前原是“死地”,死者就如自投罗网一般。

  群众领袖本没有和段祺瑞等辈心心相印,也未曾互相钩通,怎么能够料到这阴险的辣手。这样的辣手,只要略有人气者,是万万豫想不到的。

  我以为倘要锻炼〔4〕群众领袖的错处,只有两点:一是还以请愿为有用;二是将对手看得太好了。



  但以上也仍然是事后的话。我想,当这事实没有发生以前,恐怕谁也不会料到要演这般的惨剧,至多,也不过获得照例的徒劳罢了。只有有学问的聪明人能够先料到,承认凡请愿就是送死。

  陈源教授的《闲话》说:“我们要是劝告女志士们,以后少加入群众运动,她们一定要说我们轻视她们,所以我们也不敢来多嘴。可是对于未成年的男女孩童,我们不能不希望他们以后不再参加任何运动。”(《现代评论》六十八)为什么呢?因为参加各种运动,是甚至于像这次一样,要“冒枪林弹雨的险,受践踏死伤之苦”的。

  这次用了四十七条性命,只购得一种见识:本国的执政府前是“枪林弹雨”的地方,要去送死,应该待到成年,出于自愿的才是。

  我以为“女志士”和“未成年的男女孩童”,参加学校运动会,大概倒还不至于有很大的危险的。至于“枪林弹雨”中的请愿,则虽是成年的男志士们,也应该切切记住,从此罢休!

  看现在竟如何。不过多了几篇诗文,多了若干谈助。几个名人和什么当局者在接洽葬地,由大请愿改为小请愿了。埋葬自然是最妥当的收场。然而很奇怪,仿佛这四十七个死者,是因为怕老来死后无处埋葬,特来挣一点官地似的。万生园多么近,而四烈士〔5〕坟前还有三块墓碑不镌一字,更何况僻远如圆明园。

  死者倘不埋在活人的心中,那就真真死掉了。



  改革自然常不免于流血,但流血非即等于改革。血的应用,正如金钱一般,吝啬固然是不行的,浪费也大大的失算。

  我对于这回的牺牲者,非常觉得哀伤。

  但愿这样的请愿,从此停止就好。

  请愿虽然是无论那一国度里常有的事,不至于死的事,但我们已经知道中国是例外,除非你能将“枪林弹雨”消除。正规的战法,也必须对手是英雄才适用。汉末总算还是人心很古的时候罢,恕我引一个小说上的典故:许褚赤体上阵,也就很中了好几箭。而金圣叹还笑他道:“谁叫你赤膊?”〔6〕至于现在似的发明了许多火器的时代,交兵就都用壕堑战。这并非吝惜生命,乃是不肯虚掷生命,因为战士的生命是宝贵的。在战士不多的地方,这生命就愈宝贵。所谓宝贵者,并非“珍藏于家”,乃是要以小本钱换得极大的利息,至少,也必须卖买相当。以血的洪流淹死一个敌人,以同胞的尸体填满一个缺陷,已经是陈腐的话了。从最新的战术的眼光看起来,这是多么大的损失。

这回死者的遗给后来的功德,是在撕去了许多东西的人相,露出那出于意料之外的阴毒的心,教给继续战斗者以别种方法的战斗。                                                                                                                       

四月二日

【注解】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六年四月十日《国民新报副刊》。

  〔2〕贾德耀 安徽合肥人。曾任北洋政府陆军总长,三一八惨案的凶手之一,当时是段祺瑞临时执政府的国务总理。

  〔3〕群众领袖应负道义上的责任 一九二六年三月二十二日,研究系机关报《晨报》发表陈渊泉写的题为《群众领袖安在》的社论,诬蔑徐谦等“非迫群众至国务院不可,竟捏报府院卫队业已解除武装,此行绝无危险,故一群青年始相率而往”。并公然叫嚷:“吾人在纠弹政府之余,又不能不诘问所谓‘群众领袖’之责任。”陈西滢在《现代评论》第三卷第六十八期(一九二六年三月二十七日)评论三一八惨案的《闲话》中,也企图把这次惨案的责任,推到他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去,说他“遇见好些人”,都说“那天在天安门开会后,他们本来不打算再到执政府。因为他们听见主席宣布执政府的卫队已经解除了武装……所以又到执政府门前去瞧热闹。……我们不能不相信,至少有一部分人的死,是由主席的那几句话。要是主席明明知道卫队没有解除武装,他故意那样说,他的罪孽当然不下于开枪杀人者;要是他误听流言,不思索调查,便信以为真,公然宣布,也未免太不负民众领袖的责任。”

  〔4〕锻炼 这里是罗织罪名的意思。

  〔5〕四烈士 指辛亥革命时炸袁世凯的杨禹昌、张先培、黄之萌和炸良弼的彭家珍四人。他们合葬于北京西直门外约二里的万生园(即今北京动物园),在张、黄、彭三人的墓碑上都没有镌上一个字。圆明园在北京西直门外二十余里的海淀,是清朝皇帝避暑的地方,清咸丰十年(1860)被侵入北京的英法联军焚毁。三一八惨案后,被难者家属和北京一些团体、学校代表四十多人,于二十七日召开联席会议,由民国大学校长雷殷报告,他认为公葬地点以圆明园为宜,并说已非正式地与内务总长屈映光商议,得到允诺等。会议遂决定成立“三一八殉难烈士公葬筹备处”,并拟葬各烈士于圆明园。

  〔6〕许褚 三国时曹操部下名将。“赤体上阵”的故事,见小说《三国演义》第五十九回《许褚裸衣斗马超》。清初毛宗岗《三国演义》评本,卷首有假托为金圣叹所作的序,并有“圣叹外书”字样,每回前均附加评语,通常就都把这些评语认为是金圣叹所作。金圣叹(1608—1661),名人瑞,江苏吴县人,明末清初文人,曾批注《水浒》、《西厢记》等书,他把所加的序文、读法和评语等称为“圣叹外书”。

二、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按照要求,你已阅读过课文三遍,对课文应该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文章有七节,请你总结一下每一节的主要内容,并将文章分为三大部分,总结每一大部分的主要内容?

2. 本文记述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她是一个怎样的人?

探究案

1.作者一方面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另一方面又说“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类似的话还有一些,请找出来,在书中标注,结合全文认真体会,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发展脉络。

2.这篇文章是一篇叙事类的散文,这篇文章在叙事上有什么特点?通过这样的叙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宋丹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