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中考现代文复习第29讲:论证 (九年级)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中考复习指导 2014-10-26 手机版 | ||||
【考点概说】 论证是联系论点与论据的纽带。对于论证方法的认识,要一看标志,二看联系,三看分界。运用时,既有独立性,又有综合性,要掌握规律,明确意义,并注意与其他知识的密切关联。 【考点解读】 1.明确论证方法的种类。 论证方法就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其形式大致有这样四种:一是例证法,就是列举实施,又有两种情况:(1)例群,即许多事例连用,或者是许多人物的成串罗列,如《事业篇》中,在论述第二个分论点时,就有孔子、司马迁、鲁迅、屈原、岳飞、郑成功、李自成、洪秀全、孙中山、蔡伦、祖冲之、毕升等人物的分类罗列;(2)具体实例,文字较详,情节性过程性都很明显,如《纪念白求恩》中的白求恩。二是引证法,又叫讲道理或道理论证,就是用马列主义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众所周知的定理公式,还有谚语、成语、俗语、格言等,如《理想的阶梯》中,在论述第二个分论点时,就先后引用了富兰克林、鲁迅和朱自清三个人的名言。三是对比论证法,又叫正反论证法,或先反后正,或先正后反,如《发问的精神》中的第4节至第10节从正面论证,第11节至第15节从反面论证。四是喻证法,就是通过比喻手法进行论证,例如《谈读书》中的第一段“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等。这些论证方法常常是综合运用的,如果我们梳理清楚了,会有助于我们阅读应试的。 2.把握论证方法的标志。 论证方法在具体运用时,是有着各自不同的语言标志的。(1)例证法常用“如”“例如"等作引渡举例标志,如果带有一些感情和文学色彩,还可以有“让我来说一段故事吧”、“请听这样一件事”等。(2)引证法常用引号标明,有时单引号和双引号同时出现,但并非用了了引号就是引用,还有冒号配合,还有对象性的提示,如“孔子曰”,再如“《孟子》中说”,还如“某某告诉我们”等,有的不用引号也是引证法,只是暗引大意而已,有的定理公式不一定用引号,也是引证法,如开普勒的“行星运动三大定律”、牛顿的“万有引力”,哥白尼的“地动学说”等。(3)正反对比论证法的标志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反义词的前后运用,二是“反之”、“但是”之类的词语转换,都是明显的语言标志,如上段论述正面内容,下一段可以但是“但是”或“反之”领起即使,这种标志涉及的语境,可以是全篇,也可以是某个语段,还可以是一两句话完成,涉及篇幅是不同的。(4)喻证法的标志也主要有两种:一是喻体,二是比喻词,二者有时一道出现,有时只用某一种,如“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这里既有“喻体”“阶梯”,又有“比喻词”“是”。认识和掌握这些标志,对于我们判别论证方法是十分有利的。 3.注意论证方法的联系。 论证方法之间是有紧密联系的,具体有:①主次相联,即以一种论证方法为主,别的方法密切配合,但表现为次要的,是对主要论证方法的辅助,如《纪念白求恩》一文,就以例证法为主,正反为次,引证法的标志是“列宁主义认为”。②例中有引,就是在举例中,以举例面貌出现,引用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俭以养德》,在举鲁迅节俭的事例中,还引用了鲁迅自己的一段话,其标志是“鲁迅说”。③引证与喻证并举,就是引用与比喻紧密结合,同时兼有,如《“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中的“若不让错误出生,便不会有真理降世”,既是引用,以“有人说”和引号为标志,又运用了比喻手法。④引证与正反对比兼用,就是既有引用,又有对比,例如《俭以养德》中,就引用了高尔基回忆列宁时的一句话:“他完全不会关心自己,可是仔细地注意同志们的生活。"这里的对比和引用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论证方法的主要联系大致有这样几种,注意了它们的这些联系,其直接意义,一是可以抓住主要方法,二是易于理清综合运用,减少失误。 4.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 论证方法的作用,也各有特点,各不相同。①例证法主要是增强说服力,通过一两个典型事例,可以使阐述的道理令人信服;②引证法的主要作用是充实内容,增加说理的权威性,极具力度和信度;(3)正反对比论证的主要作用是使论证更为深刻更为有力,使主题更为鲜明突出;(4)喻证法的主要作用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使论证更为具体生动形象。论证方法的这些各自不同的主要作用,我们必须有清晰的印象和深刻的理解,不管他们出自何种语言环境,其主要作用都是不会改变的,这是规律,掌握规律,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进而提高 效率。 【真题再现】 一、2013绍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两章)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2)必先苦其心志 (3)曾益其所不能 (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句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7.短文开头连用六个事例,在内容和表达效果上分别有什么作用?(4分) 二、2013上海 ①著名作家贾平凹说:“会活的人,或者说取得成功的人,其实懂得了两个字——舍得。”舍得,《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愿意割舍,不吝惜”,实际意思偏向于“舍”。贾平凹的话是在告诉我们:要学会舍。 ②舍能体现一个人的智慧。 ③现实世界纷繁复杂,我们常常面临着舍的考验,需要我们不断地去选择,去割舍。当无法同时完成许多事情时,当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时,我们就一定要舍。该舍就舍,是智慧的体现。2007年,“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面对旗下淘宝网是否收费问题时,他的分析是:“阿里巴巴”的长远目标是成为中国最好的电子商务平台,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做大规模;同一时间____想做大规模,____想赚大钱,现有能力还做不到。因此,马云最终决定不收费。马云是睿智的,他的舍是为了更大的发展,是为了走得更远。如今,“阿里巴巴”已成为中国最好的电子商务平台。 ④舍能体现一个人的品德。 ⑤列夫•托尔斯泰在《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中写了这样一件事:面对“用脚丈量多少土地就可得到多少土地”的诱惑,帕霍姆长时间不停地用脚丈量土地,最终吐血而死。帕霍姆的贪得无厌是造成这一悲剧的真正原因。 ⑥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远离混浊的官场,回归田园。他舍去对名利的追求,体现了淡泊名利的品德,是一种很高的人生境界。 ⑦学会舍,我们能拥有人生的智慧,获得成功;学会舍,我们能不被物欲所迷、名利所惑、世俗所左右,就能活得高尚,活得坦荡。 ⑧请记住泰戈尔的名言:“当鸟翼系上了黄金,就再也飞不远了。” 16.根据上下文,填入第③段划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是 还是 B.既 又 C.不仅 还 D.不是 而是 17.第⑦段中的“左右”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 18.概括第③段的具体事例 ,这一事例证明的观点是 。(4分) 1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论证结构是________。(6分) 20.下面这段文字能与文中哪一段形成对比论证?请具体阐明理由。(6分) 美国开国元勋华盛顿连任两届总统后,民众依然希望他担任第三届总统,但为了推动美国的民主进程,无论民众再怎么拥戴,大公无私的他还是毅然做出了谁也无法更改的决定:不参加第三届总统竞选。他舍弃权利的举动是美丽的,他转身离去的背影亦是人间最动人的。 三、2013兰州 “知入”与“知出” 张运辅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就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 ⑦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 “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2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22. 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4分) 23. 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一段中最恰当?请说明理由。(5分) 叶圣陶认为:“文字是一道桥梁,桥这边站着读者,桥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24. 第⑤段加点的词“这样”在文中指代什么?(3分) 25. 读了全文,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第④段画线句子的感悟联想。(3分) 四、2013杭州 从埃菲尔塔谈起 张贺 埃菲尔铁塔值多少钱?这是一个大众非常感兴趣的话题。近日,意大利一家商会给出的评估是四千三百三十二亿欧元。这一惊人的数字使埃菲尔铁塔成为欧洲最值钱的文化地标,其价值相当于法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五分之一,是米兰全城年收入的两倍。 历史遗存之所以弥足珍贵,是因为它们经历了时间的洗礼,岁月的风霜雨雪在销蚀了其他同代建筑时凸显了留存下来的古迹的稀有性;人类的社会变迁赋予留存者丰富的内涵,使其具有了文化性。游客登临埃菲尔铁塔,所欣赏的绝不仅仅是高超的建筑艺术和绮丽的巴黎风光,更有附着其上的数不清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传说故事……这些才是埃菲尔铁塔的魅力所在。 新建的仿古建筑不论外观如何酷似古代的原作,都不可能具有原作天然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价值。新建筑缺乏灵魂。这种灵魂不是说有就能有的,而是历经漫长时光、在历史的变迁中形成的。仅此一点就决定了真古迹和仿造者价值上的天差地别。 埃菲尔铁塔的“天价”也源自于法国人民尊重历史、热爱文化的态度和情感。法国人把 铁塔视为巴黎的标志、法兰西民族精神的象征,对其珍爱有加。法国人的这种态度和情感也引发外国人对埃菲尔铁塔的兴趣。否则,再珍贵的文物古迹,如果人们不加重视,随意毁弃,其价值也必然贬损。 这本是常识,但在今天的中国仍有不断强调的必要性。作为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大国,我们拥有世界最多、最古老的历史遗存,但可惜的是,很多文物古迹没能完整地保存下来。即便是长城、故宫这样举世闻名的伟大建筑,相当一部分也已不是当年的模样了。更为严重的是,许多古建没有毁于自然灾难和战火兵戈,却在城市房地产开发和旅游的热潮中被推土机夷为平地。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近三十年来,全国四万多处文物消失了,而其中有一半以上毁于各类建筑活动。 我们一方面拆掉了那么多真实的古迹,另一方面却热衷于搭建仿古建筑。现在只要是个旅游城市,就不难找到新建的仿古一条街。这些仿古建筑的水平如何姑且不论,人们走在其中除了能闻到浓烈的商业气息之外,还有多少文化的味道可供我们凭吊和怀思? 说到底,我们还是缺乏一种对于历史、对文化发自内心的热爱和敬畏。在许多人眼里,文物古迹唯一的价值是商业价值,是能吸引多少游客,能创造多少收益。但越是一心赚钱,反倒越不容易赚到钱。今天中国最吸引游客的还是故宫这样的真古迹,2011年参观故宫的游客超过了一千四百万人次。而那些仿古旅游点大多数还在亏损的陷坑里苦苦挣扎。 对历史和文化具有正确的态度和情感,就必然会把祖先的馈赠视为无价之宝而倍加珍惜,否则,哪怕是稀世珍宝,在不懂珍惜者的眼中,照样弃之如敝屣,一钱不值。(本文有删改) 15.第一段埃菲尔铁塔的价值,其作用是什么?(3分) 16.决定文化古迹的价值,其因素有哪些?根据文意简要回答。(4分) 17.运用对比的方法进行论述是本文的写作特点,请找出两处作分析。(4分) 18.概括本文中作者的思想观点。(3分) 参考答案: 一、15、(1)任用,选拔(或“被任用”、被选拔)(2) 使……痛苦 (3) 通“增”,增加 (4) 脸色(表情、神情、神色) 16.翻译: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灭亡。 17.答:引出并论证“生于忧患”(困境出人才、人才都是经过磨难和历练而成)的观点;运用排比,同类并举,增强了文章气势,论证更充分。 二、16.B 17.支配、 操纵 18.马云为做大“阿里巴巴”的规模,决定淘宝网不收费,舍能体现一个人的智慧 19.要学会舍 总分 20.第⑤段 这段文字写的是华盛顿拒绝参加第三届总统竞选,和帕霍姆的贪得无厌形成对比,与该段论述的“舍能体现一个人的品德”的观点一致。 三、21.(3分)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读书取得效果的关键。(或:读书的精髓关 键是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或:既能“入”又能“出”,是阅读者必须掌握 的秘诀。) 22.(4分)首先提出文章中心论点。(1分)然后从“入”与“出”两个方面分别分析论证了其在阅读中的意义和运用。(2分)最后再一次明确中心论点。(1分) 23.(5分) 第②段,(1分)这段文字引用叶圣陶的话阐述了“通过文字和作者会面,了 解作者心情,和作者心情相契合”的内容。(2分)与第②段所阐述的 “阅读中的‘入’ 是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的观点一致。(2分) 24.(3分)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 评价和质疑。(或: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 本中走出来。) 25.(3分)围绕“熟读精思的读书方法”来谈感悟联想。 四、16.文化古迹由于时间的洗礼,社会的变迁,因而具有了稀有性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人们能正确认识文化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对其珍爱有加。 17.通过法国人民对埃菲尔塔的珍爱与我国对文物古迹和古建筑的毁坏对比,阐述了强调保护历史遗存这一常识的必要性;通过故宫的游客众多与仿古游点大多亏损的对比,证明了人们还是喜欢真古迹,而在商业价值上两者也有巨大差异。 18.历史和文化最有价值,要尊重历史,热爱文化。 袁长俊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