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中考现代文复习第12讲: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九年级)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中考复习指导 2014-10-26 手机版 | ||||
【考点概说】 在特定情境下,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可以从揣摩文章的情感倾向、提炼文章的思想观点、寻找文章的主题源头、分析文章的重点段落、理解文章的关键语句等方面入手。抓住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就是抓住了解答文章设置的各个小题的纲,就有了一条统摄全盘的思路。 【考点解读】 文章的思想内容是一篇文章的灵魂,也是考场上读懂一篇文章的关键。只有把握住了文章的思想内容,才能正确地解答文章设置的各种试题。 1.揣摩文章的情感倾向。 文章的情感倾向从一个方面折射文章的思想内容,是评说文章思想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无论是以哪一种表达方式为主的文章,都无不包含着作者鲜明的情感倾向:或是赞成,或是反对;或是肯定,或是否定;或是歌颂,或是批判;或是热爱,或是憎恶;或是褒扬,或是贬抑。尽管这些在文章中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处于隐蔽状态,但都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在文章中打上鲜明烙印。一般来讲,以叙事、抒情、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文章的情感倾向最为鲜明,而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文章的情感倾向则较为隐蔽。只要我们抓住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倾向,就可以此为突破口,进而把握文章的思路内容,让文章思想内容的光辉照亮我们解答文章设置的各种试题的道路,从而谋取答题的最佳效果。 2、提炼文章的思想观点。 文章的思想观点是文章思想内容的结晶,是我们评说文章思想内容的一个重要窗口。如果说文章的思想内容是一片“海”的话,那么文章的思想观点就是一滴可以观“海"的“水”。只要我们在文章中捕捉到了思想观点这一滴“水”,就可以由此而审视文章的思想内容这片“海”。文章的思想观点是什么?它是作者渗透在文章中的看法或主张,是高度浓缩的文章的思想内容。跟文章的情感倾向一样,文章的思想观点也不一定明明白白地摆放在那里,在通常情况下需要我们就具体的文章细心地去体会。就一般情况而论,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文章的思想观点往往易于辨认,或明或暗,或前或后的论点往往就是文章的思想观点,不管这个论点以什么方式出现,在哪个位置出现都不例外。而以记叙、抒情、说明等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则思想观点难于把握一些,它需对文章内部各个方面的情况进行磨合,经过一番波翻浪涌的激荡,然后使文章的思想观点水落石出,为评说文章的思想内容提供观照。 3.寻找文章的主题源头。 文章的主题就是平常所说的文章的中心意思。主题的源头,也就是文章的中心意思产生的依据,也就是一篇文章的中心意思缘何而来。一篇文章不可能没有中心意思,只不过是所呈现的方式有所不同罢了。有的文章,是直接把中心意思告诉读者;有的文章,是用标题来表现中心意思;有的文章,是用点题句、关键句来传达中心意思;有的文章,是用作者所主张的思想观点来揭示中心意思;有的文章,是把中心意思分解到层次大意中,需要读者对层次大意进行迭合;有的文章,是把中心意思渗透在行文过程中,需要读者在阅读中分析概括。综上所述,都是文章主题的源头,是文章中心意思产生的基本依据。只要我们抓住一个方面下手,即可对文章的想内容进行正确的评说。 4.分析文章的重点段落。 文章的重点段落往往是文章思想内容的栖息之所,也是平时阅读一篇文章时花功夫、下力气最多的地方。评说文章的思想内容,重点段落不能不是读者特别关注的地方。一般来说,在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中,文章的重点段落往往就是文章所记叙的中心事件,也是集中暗示人物精神风貌的地方。在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中,文章的重点段落往往就是对说明对象的解说最为具体、运用说明方法最为集中、最为灵活的地方。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文章的重点段落往往是论据最为集中、论证最为充分的地方。就一篇具体的文章来说,文章的重点段落往往就是一篇文章的制高点。抢占了这个制高点,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就可以说是一览无余了。 5.理解文章的关键语句。 理解文章的关键语句也是评说文章思想内容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文章的关键语句大多有寓意深邃、意在言外的特点,它常常在文章的关键处出现,给读者打开一个评说文章思想内容的窗口,使他们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柳暗花明又一村"。在一篇具体的文章中理解关键语句,有时候要着眼于文章的思想内容,有时候要结合文章的社会背景,有时候要咀嚼句中的关键字词,有时候要顾及关键语句的周边环境。一句话,就是要通过对关键语句的理解,更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真题再现】 一、2013浙江杭州 晶莹的瞬间(赵丽宏) 那天下午,正在听肖邦的一段钢琴夜曲,弹奏者是钢琴大师鲁宾斯坦。飘逸澄净的音符优美地蹦跳着、流淌着,在我周围的空间发出晶莹透明的回声。琴声徐缓,如歌如诉,尽管优美,但谁也不能否认蕴藏在这歌声中的忧伤,这淡淡的美丽的忧伤轻轻扣击着听者的心情,使人如历梦幻,眼前仿佛出现许多遥远而迷人的故事,你是这些故事中的人物,你在这些故事中徜徉,在这引动故事中飘飞……人们把肖邦的钢琴曲比作抒情诗,实在不是夸张,仅凭文字构筑的诗歌永远无法传达出这样的意境。 突然地,外面下起雪来,洁白晶莹的雪花纷纷扬扬地飘满了天空。此刻,肖邦的钢琴夜曲依然在我周围回响,钢琴的韵律和雪花的飘舞非常协调,仿佛是琴声在应和着飘飞的雪花缓缓流动,又像是雪花追随着钢琴的旋律翩然作舞。我凝视着窗外的雪,凝视着飘飞在天地间的这些洁净自由的自然精灵,记忆中一些和雪有关的情景浮现在眼前。 许多年前,也是在春节过后的一天,刚迈出中学校六的我,告别父亲,孤身坐上了北去的列车前往异乡。火车开出不久,就睛大雪。这是我有生以来遇到的最大的一场春雪,雪花铺天盖地落下来,很快就覆盖了大地,从车窗时望去,白茫茫一片。铁轨消失了,铁路两边的电线上也积满了雪,木头的电线杆竟然难负其重,纷纷倒伏在路边。火车不得不停在远离车站和城镇的雪原中。当时,我感到命运正通过这突然降临的大雪,向我发出了严峻而不祥的预兆。车窗外,看不到人,看不见路,只有雪花在灰色的天空中飞扬……车厢里一片抱怨声。在我周围烦躁不安的乘客中,只有一个人与众不同。别人怨天尤人,她却欢天喜地;别人唉声叹气,她却又唱又笑。这是坐在我对面的一个七八岁的小姑娘,她趴在车窗前,惊喜地看着窗外的大雪,嘴里大声地唱着:①“雪花雪花,白白的雪花,像盐像糖,亮亮的雪花……”她的歌单纯而滑稽。我看着这小姑娘,听着她的歌,竟忘记了面临的困境。小姑娘由她的母亲带着,她母亲是个三十来岁的少女妇,穿着朴素,神态安详,微笑地注视着快乐的女儿。女儿的快乐也感染了她,她微笑着回答女儿提出的关于雪的一个又一个问题。她回答不上,小姑娘就来问我,看着她天真活泼的脸色,我尽自己所能,尽量回答她的提问……我们的列车在原野中停了整整一天,那小姑娘一直兴致勃勃,用她的歌声和笑声给周围的人带来了快乐。晚上,母女俩互相依偎着安静入睡,即使面对着使旅途中断的冰雪。回想起来, 我和这对母女才讲了不多几句话,但她们却像茫茫雪原中一盆温暖的炭火,驱散了我的孤独、忧虑和烦躁。第二天早晨,火车开动了,我很快到达了目的地。在陌生的土地上,在白茫茫的雪原中,我怀着美好的憧憬留下了走向神龛和生活的第一行深深的脚印。此后,每当我艰难地寻找着自己的道路时,心里就会响起那单纯明朗的歌声:②“雪花雪花,白白的雪花,像盐像糖,亮亮的雪花……” 就在我渲染在遥远而温馨的往事中时,窗外的大雪已经消失。那漫天飞舞的鹅毛大雪,突然地来,突然地去,犹如稍纵即逝的梦幻,而肖邦的钢琴夜曲,依然在我的周围回响,是那场大雪不绝如缕的美妙余韵。这早春的鹅毛大雪,尽管只是瞬间的闪现,但我很难忘记它们带给的遐想。我想,在喧嚣的生活中,有这样诗意的奇妙片刻,去放飞自己自由而宁静的心境是那么的好。 11.第二段中写“雪花”,在内容和结构上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12.文章为什么要两次写小姑娘的歌声?请结合上下文作简要回答。(2分) 1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分) ①人们把肖邦的钢琴曲比作抒情诗,实在不是夸张,仅凭文字构筑的诗歌永远无法传达出这样的意境。 ②在陌生的土地上,在白茫茫的雪原中,我怀着美好的憧憬留下了走向神龛和生活的第一行深深的脚印。 14.根据全文内容,指出标题中“晶莹”的具体含义,并分析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二、2013武汉 没有历史的未来是一匹野马(于坚) 1980年,我在一所20世纪早期创立的大学念中文系大学的主楼是法国人设计的,位于一座小山的山顶我们的教学楼,有着希腊式的圆柱和巴洛克风格的阳台,可以俯瞰整个城市,包括落日和新月那时候青年知识分子谈论最多的就是未来,我们都是未来主义者在那个年代,我们这一代人对未来充满着憧憬这个未来正是在我们曾经历过的“文革”的黑暗里逐渐清晰起来的,“文革”那噩梦般的记忆让人不忍回首诗人食指在《相信未来》里写道:“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记得有一天我和一群同学看“世界杯”直播,比赛之前的《新闻联播》中出现了一个东京大街被小汽车堵塞的镜头,大家发出了一阵惊讶羡慕的欢呼声散场时,我们在路灯昏暗的街道上走,憧憬着未来如果说,未来曾经虚无缥缈,只是一些标语口号的话,那个夜晚我们感到未来长出了双脚,正在大地上走过来——我们盼望着推土机。 如今,中国的街道已经跟我们在那个夜晚见到的大街一模一样,我们已经置身未来未来就这么简单,让历史、故乡、记忆全部成为废墟未来清楚、明白、实际得令人厌倦,令人惧怕,令人无奈。 未来不过是技术、物品、消费水平一次次的更新换代,不过是摩天大楼里的电梯速度更快,高速公路更长、更宽……而且是无休无止地更快、更宽、更长、更……这种物质世界的焕然一新几乎波及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被升级换代了,而且正在次第进入新一轮的升级换代这个未来已经不能被拒绝了,不再是我们奔向它,而是它裹挟着我们呼啸前进——未来的快车已经没有刹车了。 我们曾经无限向往的未来,如今正在全面侵占我们赖以生存的空间,发出某种橡胶轮胎和汽车废气混合而成的糊味、馊味空气中到处悬浮着细小的颗粒物,雾霾让我们无法自由地呼吸我们曾经憧憬的未来,如今正在侵蚀着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生活废料、工业污染带来的大量有毒有害物质造成土壤毒化,危害着人体的健康未来让我们无法安全地生存。 这个未来,就是我们几十年前欢呼的那一个吗?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曾经为之举手鼓掌如果这个未来终于动摇了人们对未来的信心,那么每个人都难辞其咎曾几何时,金钱和速度有着如此巨大的价值,使人们迷失在物质世界里,对物质的全民性的狂热追求,使我们的头脑没有为精神世界留下任何空间我们的传统道德、精神家园已经被未来的推土机清除殆尽我们只剩下一种知道结果却无法改变的无奈。 幸运的是,我们还在使用已经使用了五千年之久的汉语,这种农耕文明创造的语言沉淀着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曾养育了我们的精神世界,引领我们前行应该让历史创造未来,而不是让未来自己去创造未来没有历史的未来是一匹野马,任何力量都将无法驾驭。 我们曾经感叹“天地有大美”“世界美如斯”,这一美好历史还在我们的记忆里,还在我们的语言中趁着还能记得汉字的这会儿,我们应该重新想想:我们从哪里来,要去何处?如今这个未来真的是我们向往的吗? 13.在那个年代,“我们”为什么对“未来”充满着憧憬?请依据第①段内容作简要概括(4分) 14.品读下面这个句子,说说它是如何巧妙地表达出“我们”当时的心情的(4分) 如果说,未来曾经虚无缥缈,只是一些标语口号的话,那个夜晚我们感到未来长出了双脚,正在大地上走过来——我们盼望着推土机 15.作者为什么认为我们已置身其中的“未来”是一匹野马?请根据④—⑥段内容分条作答 16.作者在反思“未来”的过程中表达了怎样的愿望? 三、2013江西 云中谁寄锦书来(朱铁志) 电脑的普及,使文字书写急剧退场。用惯了纸笔的中老年人,还在挣扎着试图挽住书写的臂膀。而年轻一代,已然习惯了无纸化的生存。提笔忘字,渐成常态;书法之美,只在少数书家手中流连。在手机和电子信箱越来越便捷的当下社会,能够收到一封手写的信件已是一种幸运,能够收到一封文辞淳美朴实、书法俊逸洒脱的书信,简直就是一种奢望。传统尺牍信札中所包涵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似乎正渐行渐远,使即使不算老派的中年人,也不免感到一丝惆怅。 我算幸运的,因工作和个人写作的关系,使我常常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熟悉或不熟悉的朋友的来信,其中不乏理论大家和文学名家的信札。有的文白间杂,言近旨远;有的雅淡平和,娓娓道来;有的词锋犀利,一语中的;有的嘘寒问暖,饱含温情。信封和信札抬头、落款的书写,无不十分讲究,不论是称谓的选择,还是书写工具的使用,都能看出文字的背后所蕴含的学养功底和书写者的气质风神。 与此同时,我也收到大量别样的来信,其中尤以来自报刊者居多。有的在我名字之后不再有任何称谓,迹近被通缉;有的信封书写七扭八歪,偌大的天地间几行纠缠在一起的米粒小字,仿佛捆绑的螃蟹。至于行文的直白浅陋、甚至粗暴无礼,也是不时要面对的无奈现实。 翻看老一辈学者作家的书信,“先生”“足下”“斧正”“雅教”“拜辞”等敬语谦辞随处可见,浸润在字里行间的那份优雅和谦和,透露出长期文明熏陶下谦谦君子所特有的从容和自信,正是“尺牍书疏,千里面目”,“虽则不面,其若面焉”。 而今,传统的书信文明似乎已成远去的雅乐,只能在杂乱无章的信息洪流中若有若无地存在,只能在先人的收藏中依稀可辨。而在新潮的“穿越剧”中,别人的父亲成了“家父”,自己的爸爸却变为“令尊”。经过“反右”“文革”等文化浩劫,中年以下的朋友旧学功底无从谈起,新学修养也难尽如人意。粗鄙文化盛行,庸俗观念当道,肉麻成有趣,流氓成英雄。听一听身边人的谈吐,看一看手边的报刊,文明含量几许、文化水准若何,相信大家会有自己的判断。至于网络语言,新则新矣,有的甚至不乏有趣,但说到底,无非是一种缺乏文化含量的戏说而已。 文化的发展繁荣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和自省,而自觉自省的前提,是对传统文化基本的认知和积累。胸无点墨,何以自觉?就像黄牛,肚子里没有青草,拿什么反刍?网络时代,点击率成了判断标准和不二法门,而在杂多的信息当中飞来飞去的眼球,其实并未收获几多真知。网络人的头脑,基本是杂乱信息的跑马场。缺乏这种自觉的所谓知识分子,充其量不过是“知道分子”而已。 毛笔、宣纸作为文字书写主要载体的时代或许已经过去,但文明的传承不能因此中断。为什么直到今天我们依然怀念前秦散文、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为什么我们常常默念诸子百家、孔孟老庄?因为我们的血管中流淌着优秀传统文化的血液,对前辈思想家、文学家的传世之作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样一种祈愿和情怀,寄托着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美好理想和对优雅文化的无限怀想。 剪不断,理还乱。要用中国语言、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理论体系和话语系统来解读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秘密,解开中国道路的内在密码,要想在市场经济的冷酷背景下保留一份温暖的人文情怀,不能靠午夜梦回、撕扯自己的头发冥思苦想,不能指望查阅文件、对比口径找寻思想捷径。唯有继承传统、不忘经典,在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才能发现博大精深的优美存在,才能触发自己愚钝很久的灵感和才华,找到通向世界、与各种文明有效对话的渠道和钥匙。 21.作者为什么说在当下社会收到文辞淳美朴实、书法俊逸洒脱的书信是“一种奢望”?(2分) 22.分别概括作者收到的两类来信的特征。(2分) 23.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下面句子。(4分) ①传统的书信文明似乎已成远去的雅乐。(2分) ②网络人的头脑,基本是杂乱信息的跑马场。(2分) 24.作者指出“找到通向世界、与各种文明有效对话的渠道和钥匙”“唯有继承传统、不忘经典”,我们该如何把这一观点运用到学习生活中去?试从三个方面具体说说。(3分) 25.“云中谁寄锦书来”,这一文题寄托了作者内心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全文概括。(3分) 袁长俊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