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2014-10-15 手机版 | ||||
徐秀形 【教材分析】 《秋天》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选取了《春》、《济南的冬天》等文情并茂的优美诗文,易于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要注重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教学;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要突出词句理解、文意把握、内容探究等方面的教学。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由现代著名作家何其芳所作,诗歌分为三节,篇幅不长但精粹优美,将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等诸般景致尽收笔下,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极具画面感的秋景图。诗歌表现了诗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文语言流畅,优美,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 【学情分析】 本次授课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学习热情高,学习习惯趋于良好,好奇心强,求知欲高,对美的事物有所感触和追求。但他们对诗歌的分析和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对诗歌的意象、意境把握还不够到位。(结合具体班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结合预习,读准字音,能声情并茂地朗读全诗;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每幅画面的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圈点、诵读、赏析的方法,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会诗歌悠远的意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作者对秋天的赞美和喜爱之情,培养观察自然、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反复吟诵,感悟诗句含义,品味诗歌语言。 教学难点: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揣摩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准备】 (一)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二)课前准备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秋(3分钟) 师:同学们,看过了春天的繁花似锦,感受过夏季的烈日炎炎,伴随着季节的变迁,现在的我们走入了什么季节?(生答:秋天)是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品味别样的秋天。在许多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杜甫诗云:“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但也有喜秋颂秋的,刘禹锡就有:“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现在考考大家,你所知道的关于秋的诗句还有哪些? 学生回答。 师:看来同学们对古诗中的“秋”都不陌生,我们一起来看两首。 教师投影:古诗中的“秋”: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四年级下册);“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三年级上册)。 师:读完古诗中的秋,我们再来品一首现代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秋天》到底是悲秋还是喜秋呢?带着好奇,让我们走进何其芳的《秋天》。 【设计意图】课堂伊始,从所处季节导入“秋天”,学生说熟悉的关于秋的诗句,回顾古诗中的“秋”,调动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由古诗到现代诗,自然地引入课堂教学内容。 二、读秋 1.知其人,熟字音。 课件展示《秋天》的作者和重难点字词,学生了解作者,熟记字词。 2. 教师范读,揣摩朗读技巧。 师:下面先由我来读一遍这首诗,同学们注意听。(配乐范读) 教师提问:读好一首诗,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两到三个学生回答。(声音响亮、抑扬顿挫、停顿、节奏感、读出感情等。) 教师总结:的确,读好一首诗要做到有节奏感,要抑扬顿挫,要有感情,速度要放慢,总之,要全身心地投入。下面就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以及我们说的小技巧。 3.学生朗读,交流点拨。 请一个学生朗读(或自告奋勇)。 师:他读得怎么样?请大家给他评价一下。 其他学生发表意见 4.全班齐读。 师总结:同学们都注意了抑扬顿挫,以及停顿、重音。但是,在感情的投入方面做得还不够。我们说,读文章时一定要投入,要有激情,要对内容有深入的理解。也许是我们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那么再让我们走进《秋天》,细细品味其中优美的语言和意境。 【设计意图】七年级学生学习习惯正在养成,对字词和朗读等基本功的要求要到位。一开始的范读让学生认准字音,再配合学生的朗读和评价初步掌握朗读技巧,同时也为诗歌的深入品读做好铺垫。 三、品秋 (一)农家丰收图 1.概括画面。 师:第一节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能否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一下? 明确:农家丰收图:幽谷伐木,篓装瓜果、割过稻子的镰刀——秋在农家。 2.删词换词,朗读品味。 删去或替换诗中的一些词或短语,比较着进行朗读并思考:你觉得哪一个版本更好?为什么?(修改后的版本:震落了清晨的露珠,伐木声飘出幽谷。放下割过稻子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的瓜果。秋天在农家里。) 师:有人对第一节做了一些改动:去掉或者替换了一些词和短语。请同学们朗读一下。 学生朗读修改后的第一节诗歌。 师:请再读一下原诗。 学生齐读诗歌的第一节。 师:品读一下,你觉得哪个版本更好? 学生回答。(引导:原诗更有诗意。) 师:那同学们再看一看,诗意表现在哪里呢?小组内部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再补充完善,等会儿请同学来说说为什么去掉或替换这些词会有损诗意。 3.小组探究,共话诗意。 小组讨论后代表发言,小组间交流补充,教师归纳小结。 【参考】可从以下几方面赏析:整体上,从诗歌的意境赏析诗歌,如果去掉或替换这些词语,就感觉不到浓浓的诗味,诗歌的意思表达不够完美;局部或细节方面,从诗歌的语言方面赏析,去掉了“满”和“披”就体现不出清晨露水之大,去掉了“丁丁”这个拟声词,就体现不出伐木的声音,不能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飘”字使听觉的声音视觉化,贴切传神地写出伐木声穿越深谷传入人们耳中的过程,使人们不仅可以听到伐木声,而且似乎能看到声音飞向远方,像白云般轻盈飘逸……;从诗歌的写作技巧方面,“饱食”“满披”等词语运用了拟人的修辞……;从作者的情感方面,表现出了作者对秋天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4.在理解的基础上再齐声朗读第一节,要求读得比之前更上一层楼。 (二)雾霜归渔图 师:学了刚才的赏析技法,让我们小试牛刀,来看诗歌的第二节,大家分小组探究。先抓住某一点去欣赏,然后在小组里交流完善。 小组代表发言,先概括画面(霜打渔图:江面撒网,轻摇归桨——秋游渔船),再借鉴第一节的赏析方法从细节方面品味。 (若学生分析到冷雾和白霜,则点明它们是诗歌里的意象,是能够浸染着作者某种感情的东西。再简要说说能体现特定情感的典型意象,比如表现思乡的“月亮”,表现离别不舍的“柳丝”。) 师:诗中的雾和霜,都是能体现秋天特色的意象。还有“游戏”,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把秋天写活了。以及……(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小结)。下面我们再看第三节。 (三)牧女思恋图 模式基本同上。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补充:可以从诗歌语言、意境、写作技巧、作者情感等方面加以赏析,进一步体会诗歌之美。 教师小结:梦寐在牧羊女的眼睛里的,不仅有更辽阔的草野,更清冽的溪水,还有夏天那不绝于耳的悠扬的笛声。忽然停止了,牧羊女似乎有些伤感,有些失落,而这些都是淡淡的。最后一幅画面将我们从外在的景物引入了人物的内心情感,让我们体会到了牧羊女淡淡的愁绪和思念,而她究竟在想什么呢?我们无法明确,但也是这种不确定带给了我们朦胧的诗意美感。我们可以将这幅画面命名为“牧女思恋图”。 (四)共话诗人眼里的秋天 师:非常感谢同学们对这首诗的精彩赏析,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如画的诗意境界。作者运用了大量的修辞,调动了大量的感官,描写了农民丰收的喜悦,渔民打渔的悠闲,以及牧羊女梦寐的悠远。可以说,在诗人何其芳的眼睛里,秋天,应该是这样的,你想用哪些词语或短句概括一下呢? 学生畅所欲言。(活泼的,调皮的;凉爽的,幽静的;丰收的,快乐的;宁静的,悠远的;可爱的,迷人的;耐人寻味的,闲适的;柔美的,清净的,清甜的;如诗如画的,多姿多彩的,五彩缤纷的……) 【设计意图】通过对诗歌的细致赏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诗歌优美的语言和悠远的意境。将赏析第一幅画面的过程、角度作为参考,之后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调动学生探究的热情。通过发言锻炼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基本掌握诗歌鉴赏技巧。 四、悟秋 齐读美国诗人狄金森的诗《秋景》,与课文相比较,感悟两首诗共同表现出的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师:回想今天学习的这首诗,你的脑海中有没有浮现秋天的画面呢?你有没有什么收获或者感受,和大家分享一下,可以是关于诗歌的,可以是关于秋天的,可以是…… 学生说说感受或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两首诗歌的对照,感受诗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进一步体会关注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谈收获和感受则是让同学们抒发自己的体会和感悟,融入情感并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五、课堂小结 师:其实每个季节都有它的魅力,而生活中的美也是无处不在的,只要你有一颗热爱大自然的心,愿意去接近大自然,去感受大自然,在你的心中定会涌起更多的诗情,生活,也会因此而美好。希望我们都能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 【作业布置】 1、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摘抄以“秋”为内容的诗文。 2、(任选一题) A.选取原诗你喜欢的一节,把它改写成小文章,150字左右; B.你曾亲密接触过秋吗?用最具感情的语言描绘你眼中的秋。 【板书设计】 秋天 农家丰收图 雾霜打渔图 牧女思恋图 秋在农家 秋游渔船 秋驻眼里 徐秀形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