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2014-09-25 手机版 | ||||
教学目标 1. 领会作者在与残疾作斗争时所表现出来的坚强不屈和极乐观精神。 2. 学习文章优美、流畅的语言。 3. 领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世人的强烈和殷切的希望。 教学重点 体会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领悟文章蕴涵的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 1. 品味文中精彩的句段,让学生的思想感情得到升华。 2. 作者独特的表达;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认识作者纯洁高尚的世界观、人生观。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它既是人们摄取外界信息的最主要渠道,也是人们发送信息的重要工具。可是,具有正常视力的人你能想像得到一个永远处于黑夜中的盲人对光明是何等的渴望吗?读了海伦•凯勒感人肺腑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以后,你肯定会有所体味。你将会为自己拥有视力而庆幸,将会懂得热爱生活,将会知道珍惜生命、关爱人生。 二、品读探究 (一)整体把握全文结构,理清作者想象中三天的活动内容,并体会思想感情。 第一天,白天:看望麦西夫人,约朋友来家,树林散步,看落日。 夜晚:回忆这一天。 第二天,白天:参观自然历史博物馆,参观艺术博物馆。 夜晚:看戏 第三天,白天:游览纽约城,看日常人的生活和世界。 夜晚:看喜剧。 (二)研习新课,品读探究: 1. 海伦•凯勒为什么把看望亲友安排在第一天,“首先”要“长时间地凝视着我亲爱的教师安妮•莎莉文•麦西夫人的脸”? 明确:海伦•凯勒把看望亲友安排在第一天,足见她对亲情的极端重视,因为是这些人给了她生命、智慧及关爱,尤其是麦西夫人人,靠着“温柔和耐心来完成教育我的困难和任务”,并给海伦打开了外部世界,海伦对她是充满感激而尊敬之情的。麦西夫人来到海伦•凯勒家的第一天,作者就认为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作者说:“她是来对我启示世间的事理,她是为了爱我才来的。”海伦•凯勒的奇迹可以说是由她和自己的教师共同创造的。 2. 作者在文章中多次提到了“有视力的人”对诸多“奇观”的“忽略”,如何理解其中所要表达的感情?怎样认识海伦•凯勒心中的“奇观”? 明确:在节选部分中,有多处提到了“有视力的人”。这中间有善意的批评,也有真诚的规劝。提醒有健全的五官和四肢的人,要意识到这种天赋的可贵。要充分利用眼睛和其他感官,感受生活的美好,做幸福的人,充实地活着。这种情感是真挚的,是关爱的。 3. “有些场面是令人愉快的,让你内心喜悦,可有些情景却使你感到悲哀和忧郁。对后者我也不会闭上眼睛,因为它们毕竟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对它们闭上眼睛就等于紧锁心灵,禁锢思想。”怎样理解这段话?这表现了海伦•凯勒怎样的精神、情怀? 明确:作者在游览整个城市时,要到花园大街去,到贫民区去,到工厂去,到孩子们玩耍的公园去。“对于欢乐和悲哀,我总是睁大眼睛去关心。”一个盲、聋、哑残疾人,本应让世人来同情、关怀,但她却同情、关怀他人,表达了海伦•凯勒对世人的博爱襟怀。从她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最美好的心灵和最善良的天性。 4.“午夜,我从盲人痛苦中得到的暂时解脱就要终结了,永久的黑夜将重新笼罩我周围”在文中有什么含义? 明确:作者没有感到恐惧和失落。作者心里充满了美好的回忆,对拥有三天的光明很满足。 5. 如何理解作者在能见到光明的第三天,最后一眼要看的是喜剧,欣赏人类精神世界的喜剧的泛音?海伦•凯勒最突出的精神品质是什么? 明确:海伦•凯勒的奇迹是在逆境中甚至是绝境中创造的。“绝处逢生”取决于一个人对待生活和生命的态度,最后一眼要看戏剧正说明她充满了乐观的情怀。坚强不屈是海伦非凡生命的一个基点,而乐观向上的品质,更是她创造奇迹的源泉和亮点。 作者虽写了“假如”中的三天时间,但却展示了自己最突出的精神品质。联系到第一天她最想看到自己教师的愿望,可以认为,海伦•凯勒的内心世界里充满着真挚友爱和乐观的情怀。 6. “假如”是一种假想,从海伦•凯勒的实际情况来看是不可能实现的,如何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见、所闻和所感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明确:尽管她的描述和现实生活不尽一致,比如,对阳光的描写等都有些想像的色彩,但并不影响读者的介入和共鸣。特别是作者丰富的想像,更让人感受到她丰富的内心世界,那种无法体验的渴望,不可遏止的追求,甚至“假想”的内容有了出入,更会让人产生特殊的感动。 三、小结升华 (一)总结全文 海伦是用一颗怎样的心去“看”外部世界,去安排这三天的光明旅程的? 明确:她用一颗火热的心,她一直都在用心地生活,一直都在用心地感知,是真情的流露。爱生活、自然、人,渴求光明、交流,追求崇高、美好,坚强、勇敢、向上。 人的一生中,必然面对各种生命的考验。人生的无常,各种的遭遇不断地历练着我们。而能成就自己不因挫折打击陷入困顿的,惟有那颗平静、坚强、乐观、进取的心,每一个人都应该像海伦•凯勒一样珍惜所拥有的一切,用阳光般的心情,去面对每个充满希望的日子。 (二)写作特点 1. 真实的内容中蕴含着伟大的精神。这本书作为海伦.凯勒的自传性作品,它具有传记文学最宝贵的特点,那就是内容真实。整部作品从头至尾没有一处虚构、夸张的成分,描写地都是真实的事迹,朴素的感情。但是,在这些平常事中却体现出了一些伟大的精神:作者自己和莎莉文老师两个人都是残疾人,但她们俩一个不懈努力,一个默默奉献。她们虽然身有残疾,但品格、人格却是完美无缺的,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 2. 丰富的想象 全文都是想象出来的。事实上作者生活在黑暗与寂静中,对声音、色彩无记忆,无感觉,她全凭触觉来感知世界,感知的范围窄小得很,对活生生的感性世界的了解少得很。作者先提出问题,然后安排三天的活动。所谓活动,纯属虚构,但作者偏爱虚构她不能看到或听到的那些场景和事情,例如作者并不知道太阳的光辉是怎么回事,却多次写了。从丰富的想象的背后,我们看到作者一颗火热的心:一生都急欲打开视听感觉的窗口;也想现身说法,对世人提出劝告。 3. 朴素、真挚的语言 本文不像其他散文那样设计许多机巧,运用许多修辞方法来表情达意。与热切、坦诚、真挚的内心活动相适应的是,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直白地写自己的内心世界。虽然全篇都是家常话语,既与坦诚、真挚的内心活动相适应,又有感染人、鼓舞人的神奇力量。无须用太多的写作技巧,她的故事、她发自内心的召唤,已经具有这种力量。因此,从审美角度来看,本文表现出别具一格的朴素美。 四、作业布置 1. 课外收集励志例子。 2. 海伦•凯勒说:“一旦失去了的东西,人们才会留恋它。”请以此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 五、相关资料: (一)课文说明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原文七千多字,篇幅较长,课文节选,是不得已而为之。原文起始部分基本被删节,第二第三天的描写也作了部分删除,其中有些精彩描写,作者以自已特殊方式感觉世界,常人难以想象的描述,我们不能在这里一一领略。如果我们能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原文,再结合课文节选,会更好更全面地理解体会文章。 (二)关于作者 海伦、凯勒生平 1880年6月27出生在美国亚拉巴马州塔斯喀姆比亚。 1882年1月因患猩红热致盲致聋。 1887年3月安妮•沙利文成为凯勒的老师。 1899年6月考入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 1902–1903撰写出版《我的一生》(有的译作《我生活的故事》)。 1904年6月以优等成绩大学毕业。 1908–1913著《我的天地》(又译作《我生活中的世界》)、《石墙之歌》、《冲出黑暗》。 1916年遭受婚姻不幸。 1919年应邀去好莱坞主演电影。 1924年成为美国盲人基金会的主要领导人。 1929年著《我的后半生》(也译作《中流——我以后的生活》)。 1930年旅游英国。 1931–1933年荣获坦普尔大学荣誉学位。 访问法国、南斯拉夫、英国。 1936年10月20日老师安妮•沙利文去世。 1942–1952年出访欧、亚、非、澳各大洲十三国。 1953年美国上映凯勒生活和工作的记录片《不可征服的人》。 1955年著《老师:安妮•沙利文•梅西》 荣获哈佛大学荣誉学位 1959年联合国发起“海伦•凯勒”世界运动。 1960年美国海外盲人基金会颁布“海伦•凯勒”奖金。 1964年荣获总统自由勋章。 1968年6月1日与世长辞。 附:【研读探究】参考答案 一、第一天,端详周围关心过她的人,表现作者对亲情的重视; 第二天,参观自然历史博物馆和艺术博物馆,关心戏剧、电影等文化情况; 第三天,周游纽约城区,看日常人的生活和世界。 这样安排三天活动的目的是全面考察人类的生活,涉及自己的感情生活、人类的文化历史、自然风光以及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作者试图通过自己假设的三天生活劝诫人们珍惜光明,珍惜光阴。 二、作者没有感到恐惧和失落。作者心里充满了美好的回忆,对拥有三天的光明很满足。 三、①能见到光明②在黑夜里能见到人造光明 洪瑶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