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年级上学期《语文》古诗全被删引争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育新闻 → 手机版 | ||||
[摘要]上海市教委有关负责人表示,课本中减少古诗体量,并不意味着削弱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传承,而是为了减轻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认读和记忆负担。 从今年9月份,新学期开始,上海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瘦身”:除删除原教材最后单元的5篇课文外,《画》、《草》、《登鹳雀楼》等8首古诗也不见了踪影。此外,一年级识字量从原来要求的353个减少到296个,写字量从296个减至118个。 这个给教材“瘦身”的举措在网上引发热议。有人认为,上海市教委向教材“开刀”是很好的减负措施,可让小学生有更多时间巩固其他课堂知识和开展兴趣阅读;但更多的人则是心存疑虑,认为此举矫枉过正,尤其是旧版课本中的8首古诗全部被删除。 改革的总目标是减负 “改革的总目标是减负,我们应该把更多的时间让孩子在完成基本的识字后,自主自由地进行阅读。”上海市教委教研室语文教研员薛峰说。 大多数一线教师对教材“瘦身”表示欢迎。黄浦区武宁路小学语文老师陈静说:“按照修订后的教材,老师可以做到3天教授两篇新课,空下来的时间尽可能多地帮助学生打牢拼音、识字基础,或引导他们进行有益的课外阅读。” 上海市教委有关负责人表示,课本中减少古诗体量,并不意味着削弱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传承,而是为了减轻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认读和记忆负担。在过往的古诗教学中,存在着一定的“超标”现象,孩子教条式地背诵、默写全文,却未必能善解“诗意”。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诗词教学应从其生活体验和认知特点出发,直面语言、直面心灵,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包容、欢愉。”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副教授董蓓菲说,“为了拿高分,将作品分割得支离破碎,专注于提炼‘中心思想’等都泯灭了作品原本的魅力,也是语文教学的异化。” 金山区海棠小学校长钱欢欣认为,“瘦身”后的教材,是否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征?是否获得了更好的教学效果?是衡量改革成效的重要指标。另一方面,相应的教学评价标准也要跟进。否则迫于分数和升学的压力,课本“瘦身”、课堂减压之后,家长只好在课外给孩子加压。 有的家长认为“矫枉过正” 记者采访发现,虽然家长对市教委向教材“开刀”的减负措施表示欢迎,但部分家长仍有疑虑。今年开学孩子就将升入幼儿园大班的宝山一位家长顾先生告诉记者:“我的孩子通过培训班和自己家中教育,已经学过十几首古诗,也能背出两三首。我身边的家长有90%都在升一年级前把孩子送进了培训班,80%的孩子都学过古诗。我觉得一年级语文课本的8首古诗对这些孩子来说难度不大,大多数都已经学过,没有删除的必要。” 另外,顾先生也认为从8首古诗到一首不剩,有些矫枉过正了,“古诗是很好的文学形式,如果能保留一两首,让孩子适当学习,并不会增加多少负担。” 顾先生表示,之所以要让孩子提前学习古诗是因为听说考民办小学有可能要考古诗,“没办法,民办小学竞争太激烈,等孩子上了大班,我还会让他学拼音。” 对于古诗全部被删除,静教院附校一年级组长、语文老师吴聆聆也略觉遗憾,她认为可以适当保留一两首,以让孩子们体验古诗词的形式,她希望一年级下学期的古诗词能得以适当保留,“为了弥补损失,我们在今后教学拓展课中也可能会开展一些古诗词诵读。” 对此,市教委教研室相关负责人表示,并不是说古诗就退出了一年级上学期的语文课本,“我们在听力材料中依然保留了这8首古诗,老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听,让学生体验古诗的美妙,但却无需背诵识字。 观点PK 赞成 上海推进教育改革值得鼓励 现在,上海市教委在课本中删除一些对一年级小学生来说费时费力而效果又不是特别好的内容,留下更符合这个阶段学生学习的内容,不算坏事。上海市教委的做法,出发点是好的,而且整个决策过程也算严谨有序。 舆论场中有反对声和“吐槽”,是政策制定部门无法左右和避免的,它们只能是在决策过程中尽量做好自己,让其制定的政策措施禁得起“吐槽”。在此过程中,政策制定部门也应对外解释好自己,尽量争取公众的理解和支持。 推进教育改革,就是逆水行舟。如果面对问题而不做出改变,那就意味着退步。像上海市教委这样,经过科学合理的决策过程推出改革措施,应该值得鼓励。 课本删古诗不值得大惊小怪 课本“删古诗”并不值得大惊小怪。首先,这是为学生减负、为教师减压的举措,符合现代教育规律。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就让他们接触古诗,确实有点早。而古诗中所蕴含的意境,也是他们这个年龄很难领会的。更适合他们的,应该是儿歌和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另外,古诗的诵读对部分孩子而言不难,但也可能有一部分孩子会感到吃力。课本应该尽量适应大多数孩子的需要,而不是以部分“聪明”孩子为标准来“一刀切”。(乔志峰) 反对 删除古诗为教材减负更像是舍本逐末 对教材修订者而言,无论怎样减负,一定要把握的原则是:舍糟粕,留精华。 删除古诗为教材减负,更像是舍本逐末。很多古诗词,或许修订者觉得相对白话文更难,但对孩子而言,说不定更简单——意思既不难懂,关键是非常短小,而且朗朗上口。在减负的旗号下,修订者一定不要坐在办公室里自以为是,至少应该走入校园,走入教学一线,听听老师和学生们的观点。相当程度上,之所以当下很多教材修订被斥为“瞎折腾”,就是因为教材修订者更多依赖所谓“专家”的意见,而较少走入教学一线,较少倾听师生心声。(舒圣祥) 语文课本“瘦身”是文化传承的危机 语文课本大“瘦身”,其实减少了孩子们最原始的阅读积累。随着网络的普及,外国文化越来越多地影响了孩子们的认知,从小开始背单词,却认不出几个汉字,过度重视“洋节日”而忽视了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尤其是代表了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古诗词,也正逐渐被遗忘。文化入侵是一把“软刀子”,一点点地割断了中华文化流 传的血脉,这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传承的重大危机,必须得到社会的重视。在世界文化交叉如此密集的今天,如果我们连自己的文化都保护不好,那便是空谈爱国,又凭什么能说自己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传承者。(梁爽) 网友声音 我觉得删得好,科学!家长觉得古诗不难是因为大部分中国人刚学会说话就被家长逼着背古诗。实际上,以正常人类的大脑发育规律看,几岁的儿童根本没有这个高度精简的逻辑思维能力,除了死记硬背,他们根本没法理解古诗到底在说什么。多少孩子依靠强悍的记忆上学前就背完了唐诗三百首,客人一来就要表演,实际上跟海豚作揖一样,得个样子,长大还有几个记得住?这样的训练毫无意义,还不如让孩子们痛快玩去呢! @道哥 两年前,上海课本删除《狼牙山五壮士》引发舆论轩然大波,后不得不对舆论妥协,重新加载回课文中。对于小学生该读什么,不但是用成人眼光,而且是用宣教眼光,唯独很少用教育科学和美育的方法。 @知遇 古文诵读,是让学生接触古典文学的开始。小学几年级开始为佳,恐怕专家也很难作定论。至于教材被删,至少代表一种否定学生越小年龄接触越好的看法吧。给学生减负,是删教材还是变革我们的评估方式和考核为好?我以为后者是上策。蒙学教育,古已有之,且前人实践自有规律在,背古诗古文,其实有潜移默化的功效。猛而改之,未必就是善策。背点童趣诗歌,肯定不是坏事。古与今,并无必然的界限。 @在后 但是小孩子的记忆最单纯,非常适合机械记忆,一生受用,如果不记古诗词,就会去记广告,记“小苹果”。 @戚老师 锻炼形象思维的最佳年纪,却被要求来背古诗,这就是中国人创造性思维能力不够的原因。 @阿阙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