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侯论》教学设计(鲁人版高二选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留侯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设计人:何绪奇

学习目标  

1、理解作者“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及其独到新颖之处。 

2、分析文章以“忍”字贯串全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思路。 

3、体会苏轼史论汪洋恣肆、雄辩有力的特色。 

课前预习

1、写作背景

张良,字子房,与萧何、韩信并为汉初三杰,为辅佐高祖刘邦得天下之大功臣。子房本为韩人,当秦灭韩之时,曾以重金求刺客,得力士以大铁椎狙击秦始皇,事败不成,乃匿名逃亡。后楚汉相争时,子房运筹帷幄,辅佐汉高祖打败项羽,事成不居功,自请封于留,高祖乃封之留侯。         

2、内容简介

《留侯论》是一篇史论散文。本文根据《史记 留侯世家》所记载张良圯上受书以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的策略的重要性。文笔纵横捭阖,极尽曲折变化。留侯一生事迹很多,可论者不少,作为一篇史论,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有重点、有所侧重地选择材料,苏轼则是紧紧围绕题旨——“忍”。作者在留侯一生丰富的材料中,只选取了两件最能体现留侯能“忍”的典型材料,一是圯上受书老人教“忍”,二是留侯辅佐刘邦定天下并教之以“忍”。前者是留侯之“忍”的来源,即“得忍”,后者是留侯之“忍”的历史作用,即“用忍”。这是作者早年的一篇著名史论,是进献给皇帝以应试求官的。文章通过对张良的评论,向皇帝和考官显示了其非凡的才华。

3、预习课文

(1) 结合课下注释自读文本,把重要注释写到文本中。

(2) 给下列括号前的字注音。

卒(   )然临之    圯(    )上老人    刀锯鼎镬(     )

贲(    )育      倨(     )傲鲜(    )  腆(    )

 彼其(    )    不称(    )其志气       肉袒(     )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学案中的字音。

2、诵读课文,读准字音和断句。

3、理清全文思路。

(1)总领全文,提出论题“忍”字。

(2-4)写留侯的“忍”或者圯上老人。

(5)写留侯用“忍”。

(6)析史迁之疑,驳太史公之见。

二、课堂探究 学习课文1-3段

(一)梳理基础知识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         ),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     )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     )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     )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     )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        )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     )见(     )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世人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     )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     )刀锯鼎镬(     )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     )不可犯,而其末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     )亦已危矣!千金之子(     ),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材,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     )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固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     )傲鲜腆而深折(     )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     )大事,故曰:“孺子(     )可教也。”

(二)当堂检测,翻译下列重要句子

1、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世界上有堪称“大勇”的人,当突然面临意外时不惊慌失措,当无故受到侮辱时,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的抱负很大,而他们的志向又很远。

2、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

观察老人用以含蓄地表达自己意见的,都是圣人贤士相互间劝诫的道理。

3、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

一个立法严厉、苛刻的政权,它锐利的锋芒不能触犯,而当它走到末路时就可以乘虚而入了。

4、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

所以,老人故意用傲慢无礼的行为重重地刺激他,让他能有忍耐之心,然后才可以去完成伟大的事业

(三)课文内容分析

1、读课文第一段,说说作者所谈论的中心是什么?采用什么方法突出这一中心的? 

匹夫之勇和大勇者的不同表现对比,表明豪杰之士的过人之节为能忍 

2、从第二段文字出发,分析圯上老人出现的用意是什么? 

抓重点句:且其意不在书 

简说有关张良的传说,指出第二节为破典引事,从而证明作者的独辟蹊径。 

3、读第三段,从文字中可以看出一个人成功要具备的条件是什么? 

提示:研讨重点语句“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之计谋,以侥幸不死,此固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明确:首先要有杰出的才能,其次要有过人的气度。突出了作者对“贤而能忍的重视” 

补充引导:张良存在的不足是什么。 张良只具其一,未具其二,是以老人教之。 从而得出一个观点,忍小忿而就大谋。

《留侯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设计人:何绪奇

一、检查预习

必有过人之节(节操)    卒然临之而不惊(突然) 

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怎么) 

所以微见(表现)其意者      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互相) 

其平居无罪夷灭者(杀戮)   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只是)

二、课堂探究 学习课文4-6段

(一)梳理基础知识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     )。庄王曰:“其君能下(     )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     )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     ),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帝之所不能惊(     ),而项籍之所不能怒(     )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惟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     )用其锋(     )。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     ),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是妇人女子,不称(     )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二)当堂检测,翻译下列重要句子

1、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如果只有报仇的志向,而没有屈从忍耐的功夫,那不过是普通人的所谓刚强。

2、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观察汉高祖刘邦所以取胜、而项羽所以失败的原因,就在于能够忍耐或不能忍耐。

3、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高祖刘邦能够忍耐,保存强大的兵力以等待项羽的衰亡,这是张良教会他的。

4、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由此看来,刘邦还有刚强而不能忍耐的盛气,除了张良,又有谁能替他补正呢?

(三)课文内容分析

1、结合上文“太公、伊尹”和下文中的“高祖、项羽”,说说论及这些人物对表现文章中心的作用?

正衬和反衬,有力地证明了能忍则成大事,不忍则坏大事的道理

2、太史公的猜测之误,对表现张良以及文章的中心有什么作用 

张良名显天下,不是因为魁梧奇伟,而在于贤而能忍并成就了大业。再一次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3、苏轼的《留侯论》并没有全面论述或评价张良。那么,这篇文章选取了他的哪些人生经历呢?通过这几件事,苏轼认为张良能够最终获得成功的主观上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⑴寻人刺秦;⑵圯上受书;⑶辅汉建功。在于有“能忍”的过人之节,“忍小忿而就大谋”。

4、谈谈文章是怎样以“忍”字贯串全篇,评述张良一生的?

明确:⑴第一段,提出论点,认为所谓豪杰之士的过人之节是“能忍”。

    ⑵第二段,圯上老人授书,“其意不在书”,而是为了使张良“能有所忍”。

    ⑶第三段,以郑伯和勾践为例,说明“能忍”足以成大事。

    ⑷第四段,以楚汉相争为例,证明张良以个人的才能和“能忍”的度量,辅佐刘邦建立功业。

    ⑸第五段,以张良的貌不惊人,说明张良外柔内刚正是其“过人之节”。

    因一字之功文章旨意毕现,可谓“一字立骨”。文章以“忍”字为中心,贯穿全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我们从中感受到的又是张良的心灵成长的历程。

《留侯论》第二课时

 一、检查预习

必有过人之节(节操)    卒然临之而不惊(突然) 

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怎么) 

所以微见(表现)其意者      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互相) 

其平居无罪夷灭者(杀戮)   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只是)

二、课堂探究 学习课文4-6段

(一)梳理基础知识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     )。庄王曰:“其君能下(     )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     )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     ),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帝之所不能惊(     ),而项籍之所不能怒(     )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惟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     )用其锋(     )。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     ),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是妇人女子,不称(     )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二)当堂检测,翻译下列重要句子

1、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如果只有报仇的志向,而没有屈从忍耐的功夫,那不过是普通人的所谓刚强。

2、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观察汉高祖刘邦所以取胜、而项羽所以失败的原因,就在于能够忍耐或不能忍耐。

3、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高祖刘邦能够忍耐,保存强大的兵力以等待项羽的衰亡,这是张良教会他的。

4、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由此看来,刘邦还有刚强而不能忍耐的盛气,除了张良,又有谁能替他补正呢?

(三)课文内容分析

1、结合上文“太公、伊尹”和下文中的“高祖、项羽”,说说论及这些人物对表现文章中心的作用?

正衬和反衬,有力地证明了能忍则成大事,不忍则坏大事的道理

2、太史公的猜测之误,对表现张良以及文章的中心有什么作用 

张良名显天下,不是因为魁梧奇伟,而在于贤而能忍并成就了大业。再一次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3、苏轼的《留侯论》并没有全面论述或评价张良。那么,这篇文章选取了他的哪些人生经历呢?通过这几件事,苏轼认为张良能够最终获得成功的主观上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⑴寻人刺秦;⑵圯上受书;⑶辅汉建功。在于有“能忍”的过人之节,“忍小忿而就大谋”。

4、谈谈文章是怎样以“忍”字贯串全篇,评述张良一生的?

明确:⑴第一段,提出论点,认为所谓豪杰之士的过人之节是“能忍”。

    ⑵第二段,圯上老人授书,“其意不在书”,而是为了使张良“能有所忍”。

    ⑶第三段,以郑伯和勾践为例,说明“能忍”足以成大事。

    ⑷第四段,以楚汉相争为例,证明张良以个人的才能和“能忍”的度量,辅佐刘邦建立功业。

    ⑸第五段,以张良的貌不惊人,说明张良外柔内刚正是其“过人之节”。

    因一字之功文章旨意毕现,可谓“一字立骨”。文章以“忍”字为中心,贯穿全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我们从中感受到的又是张良的心灵成长的历程。何绪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