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一级)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中考复习指导 手机版


    B. 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

《桃花源记》复习要点(一级)

一.文学常识

选自《桃源明集》,作者: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代表作《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

二、生字:

 豁然(huò)  俨然(yǎn)  垂髫(tiáo)    叹惋(wǎn)  诣(yì)   刘子骥(jì) 阡(qiān)陌

三、通假字:要同“邀”邀请。

四、重点字词解释。

   1.缘溪行  (沿着)          2.落英缤纷   (落花)

   3.渔人甚异之   (对……感到诧异)     4.豁然开朗   (宽阔明亮的样子)

   5.屋舍俨然   (整齐的样子)          6.黄发垂髫(老人;小孩)

   7.怡然自乐   (喜悦的样子)    8.具答之   (详细,详尽)

   9.咸来问讯   (都)      10.延至其家   (邀请)

   11.欣然规往   (高兴的样子)        12.后遂无问津者   (渡口)

五、古今异义

1. 鲜美 古:鲜艳美丽         今:食物味道好

2. 开朗 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        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

3. 交通 古:交错相通         今:各种运输邮电行业总称

 4.妻子 古:妻子,儿女        今:妻子一人

 5.无论 古: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连词,不管

 6.绝境 古:指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指没有出路的境地

 7.如此 古:像这样        今:这样

 8.不足 古:不值得        今:不充足,不满

 六、一词多意

 1.舍:屋舍俨然:居住的屋子       便舍船:丢下

 2.为:捕鱼为业:作为       为具言所闻:对,向

 3.寻:寻向所志:寻找寻病终:随即,不久

 4.志:处处志之:做标记       寻向所志:标记

 5.之:之忘路之远近:的渔人甚异之:它,指代所看到的景象

       闻之:这件事       处处志之:不译(助词)

词类活用。

    1.渔人甚异之:形容词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2.欲穷其林: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尽头。

八、重要句子。

1.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译:东晋太元年间,有一个武陵人以打鱼为生。

2.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译: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的远近。

3. 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译:忽然看见一片桃花林,桃花林生长在溪流的两岸,长达几百步,其中没有别的树,芳草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繁多而纷乱的样子。

4.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5.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译:桃林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就出现了一座山。

6.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译:山上有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下船,从洞口进去。

7.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

译:刚开始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齐。

8.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子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到处都可以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9.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译: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孩子们各个都安闲快乐.

10.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译:(村人)看见了渔人,就非常的惊讶,问(渔人)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回答了。

11. 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译:(村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备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12.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译:村里的人听说有这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13.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

  译:(村人)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县的人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14. 不复出焉,遂(suì)与外人隔绝。

  译:从此不再从这里出去,就与外面的人断绝来往了。

  15.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村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16. 此人一一为(wèi)具言所闻,皆叹惋(wǎn)。

  译:这个人对(村人)一一详细地说了他所听到的,(村人)都感叹、惋惜。

  17.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译:其他的人各自又都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

  18.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

  译:村人告诉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

  19.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译:(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原来的路划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

  20. 及郡(jùn)下,诣(yì)太守,说如此。

  译: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他进出桃花源的事情。

  21.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译: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最终迷路了,找不到回去的路了。

  22.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译:南阳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打算前往。

  23.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译:但愿望未能实现,不久,他因病去世。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七.本文线索:渔人出入桃花源的行踪

发现桃花源----小住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八【关于本文的对联】

  1.优美富饶安定和平 生灵涂炭战乱频繁

  2.忧民生痛苦 盼百姓安乐

九.【理解性默写】

  1.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夹岸数百步”都是桃树,没有一棵杂树,很是奇特。)

  3.本文中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宁的句子是: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本文中明显了桃花源人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明显精神面貌)的句子是: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交代桃花源的人来历的句子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9.“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10.“村人”满足于桃花源生活厌恶外界生活的体现是: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暗示了桃花源中人不愿也不屑与世俗交往的心情,同时也为渔人出而复寻,“不复得路”,埋下伏笔。)

  11.“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句话,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①桃花源中人厌恶源外战争,追求宁静、和平、幸福的生活;

  ②桃花源中景色很美。

  12.最后写想重入桃花源“不复得路”,刘子骥“规往”而“未果”的意图是什么?

  ①表明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

  ②说明有很多人向往着桃花源。

十.社会理想(中心)

  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那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自由安乐,彼此和睦相处。这是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陶渊明的社会及政治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意愿。

十一.评价:

       “桃花源”是个虚构的理想社会,既反映了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在当时阶级社会中只是一种不能实现的空想,又是作者隐逸、逃避现实的思想反映。

十二.成语

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无人问津、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出师表》复习要点 (一级)

   一、文章内容

1、《出师表》选自《诸葛亮集》,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文体。文章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兼用叙事、抒情。

3、文中的“臣”是指诸葛亮,“先帝”指刘备,“陛下”指刘禅。

4、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向后主刘禅提了三条建议,都是治国之大计,这三条依次是:广开言路(开张圣听)、严明赏罚(赏罚分明)、亲贤远佞。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是:亲贤远佞,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亲贤臣,远小人”这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根本,是三项建议的核心。

5、《出师表》中的成语:

开张圣听、妄自菲薄、作奸犯科、三顾茅庐、优劣得所、引喻失义。

7、你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怎样的贤臣?

   *诸葛亮是一位知恩图报、忠诚坚贞、尽心尽职的贤臣

8、“天下三分”是指天下分裂为魏、蜀、吴三国。

9、这两段文字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三顾茅庐,临危委重任和临崩寄大事。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表达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辈创业的艰难激励刘禅。

10、结合《出师表》全文,说说诸葛亮为什么要在出师之前竭力规劝刘禅任用贤能。

   *答案要点:①为了解除后顾之忧 ②为了汉室之隆

二、通假字

   1、必得裨补阙漏 阙通缺,缺点、疏漏

   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简通检,选拔

   3、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有通又,整数后的零头

三、古今异义词

   1、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身份低微,出身鄙野。今指品质低劣、下流。

   2、由是感激 感激: 感动激动。今意指激动感谢。 

   3、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痛恨:痛心遗憾。今指十分憎恨。

   4、诚宜开张圣听 开张:扩大。今指商店开始营业。

四、一词多义

   1、遗(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给予)(2)深追先帝遗(yí)诏(指死去的人留下的) 

   2、效(1)恐托付不效。(成效)。 (2)不效(效果)则治臣之罪

五、重点词语解释

   1、遂许先帝以驱驰 (奔走效劳)2、当奖帅三军(激励)

   3、臣本布衣:平民 。 4、躬耕于南阳 躬:亲自。 

   5、后值倾覆 值:遇,遇到。倾覆:兵败。 6、以光先帝遗德 光:发扬光大。 

   7、恢弘志士之气 恢弘:发扬扩大。8、引喻失义 义:适当,恰当。 

   9、宫中府中 宫中:皇宫中。 府中:朝廷中。10、陟(奖)罚(惩罚) 臧(善)否(恶)。 

   11、论其刑赏 刑:罚。  1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遗:给予。 

   14、夙夜忧叹 夙夜:早晚。 14、庶竭驽钝 驽钝:比喻才能平庸。

   15、攘除奸凶 攘除:排除、铲除。  16、以彰其咎 彰:表明。 

   17、则责攸之、依、允等之慢 慢:怠慢、疏忽。 18、以咨诹善道 咨诹:询问

   19、察纳雅言 雅言:正言20、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理:治。

   十、朗读节奏

  1、躬耕/于南阳 2、先帝/创业末半/而中道崩殂。

  十二、重点语句翻译

   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

   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这真是形势危急,决定存亡的关键时刻啊

   3、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们益州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形势万分危急、决定存亡的关头。

   4、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犯科及为忠善者,

   *宫里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因在宫中或府中而异。

   5、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衰败的原因。

   6、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7、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动,遂许先帝以驱驰。

   *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务农亲耕,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先帝不介意我身份低微,出身鄙野,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访看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动,从而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力。

   8、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

   9、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先帝知道我谨慎小心,所以在先帝临死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10、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

   *希望陛下把讨伐*贼、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效就给我判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

   1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不应该随意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啊!

   12、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大概是(因为)追念先帝的特别厚待,想报答给陛下啊。

六、理解性默写

(1)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①开张圣听②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③亲贤臣,远小人

(2)写尽作者一生的句子: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3)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

(4)《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一致。

(5)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6)表明作者淡泊名利的句子: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

(7)诸荀亮分析天下形势,其中有利的主观条件是: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8)表达了作者对刘氏父子感情的句子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9)简述“三顾茅庐”故事的句子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10)第七段中“大事”具体指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

 “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11)《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12)作者“夙夜忧叹”的原因: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13)“奖率三军,北定中原”的条件是: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1、写出文中与“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一词相呼应的语句。(1分)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3、作者在《出师表》中写到了自己所受到的“先帝之殊遇”,把相关的文字默写出来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临崩寄臣怪大事”

    10、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13、在中国男子足球队冲击世界杯屡遭失败的情况下,米卢出任了国家队主教练,这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4、《出师表》中说明蜀国当时所处的政治形势的句子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18、“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用原文中的4个四字短语回答。*北定中原 攘除奸凶 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

  19、诸葛亮认为“陛下亲之信之”的具体做法应当是:①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② 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十四、开放性试题

   1、、《出师表》情词恳切,有不少脍指标炙人口的名句,请写出你欣赏的一句。结合文章内容,说出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

   *(4分)写出文中任一名句,得2分。如;“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亲贤臣,远小人”。对人物的把握能从文中章中找到依据,可得2分。如:忠君报国,深谋远虑。

    4、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2分)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 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示例]三顾:三顾茅庐

   **(1)六出:六出祁山(2)七擒:七擒孟获(3)东和:东和孙吴(4)北拒:北拒曹魏

   (5)收二川:收取东川、西川(6)排八阵:摆设八阵图(任意答出其中两个,意思对即可)

   5、回忆全文内容,从诸葛亮对刘禅“宜开张圣听”、“不宜偏私”、“宜自谋”、“不宜妄自菲薄”、“亲贤臣,远小人”的谆谆教导中,你悟出了哪些做人的道理?

   *虚心听取别人意见,不自私,要自信、自立、自强,要审慎交友。(除此四点外,有新的感悟也可。)

五、相关链接:

(一)相关诗句:

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2.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3.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

《 陋室铭》复习要点(一级)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名:出名,著名         灵:灵验,神奇  

2、斯是陋室:斯:这 。 

3、惟吾德馨: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4、无丝竹之乱耳: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乱:使……乱。

5、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文书。劳形:使身体劳累    劳:使……劳累

6、何陋之有?:何:什么。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7、调素琴:       调:弹奏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8、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鸿儒:博学的人。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浅薄的人

二、译句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心劳累。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它简陋了。)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来到室内)谈笑的是学识渊博的人,往来的没有知识浅薄的庸人。

4、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5、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译:苔藓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三、理解性默写:            

①《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或点明全文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室主人生活情趣高雅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从正面写实,表现室主人从容淡静,两个“无”字从反面虚写表现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③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清幽、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④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人物不俗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衬托主人的德才,从中可以看出士人重视“无友不如己者”的儒家交友之道,多少反映了作者孤芳自赏、清高独傲的思想倾向。)

⑤用典故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⑥《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⑦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⑧《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9、统领全文的一句是什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主旨句)

二、课文理解

1、文章前四句用了怎样的手法?这样写的目的何在?

以山水作类比;引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以不高、不深衬陋,以仙、龙衬托德,以名、灵衬托馨,暗示虽陋室而不陋。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室中事?写出了室主人怎样的情感?

答:反面虚写;写出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之情。

3、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室主人怎样的节操和情趣?

表达了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上”和“入”用在这里有何好处,这句写出了环境怎样的特点?

对偶;“上”“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使景物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一绿一青色彩清丽,生意盎然,陋室自然环境别致优雅,宛如世外桃源。)

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为什么要这样写?

运用类比的手法。用古名贤之室类比自己“陋室”,反映了作者以古名贤自况的思想境界,表明自己也有古名贤的志趣和抱负,暗示陋室不陋。

6、文章以孔子的话结尾,用意何在?

(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自己就是君子,品德高尚,安贫乐道,所以住的陋室也就不陋了。)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引用孔子的话,总结全文,与篇首的“惟吾德馨”相呼应,突出了“惟吾德馨”这一主题,有力的表现了作者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高尚情操。

7、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请举例。

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杜甫草堂。净洁无尘,以木板方砖做书架的钱钟书的书斋。

8、本文作者持有怎样的生活态度?你是否赞赏这种生活态度?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赞同。(再谈一些理由)。

9、文中描写的陋室环境清静淡雅,你喜欢这样的居室环境吗,为什么?

喜欢,可从此环境对人思想品质身心健康有利来谈。

10、本文作者所结交的朋友都是“鸿儒”,你喜欢交什么样的朋友,为什么?

提示:正直、善良、上进等,对自己的成长有利。

11、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

提示,只要围绕“物质生活再丰富,也需要高尚的精神生活”来回答就可以。

12、由作者的节操和情趣,我们自然会想到“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东晋诗人(陶渊明)。用《五柳先生传》中的语句来概括这两个人的高尚品德。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13、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14、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15、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16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17、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四、文学常识

1、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哲学家。我们学过他的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权贵,被贬为安徽和州通判。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屋子。可是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在此背景下,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一文。

2、文体介绍: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3、骈散结合的句法。散句有: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孔子云:何陋之有?其余是骈句。

五、文章中心:这篇文章 通过对自己所居住的简陋的居室的描绘,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人生态度)。

四、问题探究: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陋室的?有何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从自然环境的优美,交往人物不俗,生活情趣高雅三个方面描写陋室,目的在于表明“惟吾德馨”,暗示“陋室不陋”。这也就为下文“何陋之有”的结论提供了事实依据。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3、作者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的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示例:这种交友方式可取,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4、古代的高雅之士常在诗文中表现他们对居室环境之美的追求,请举一个这样的例子。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3.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言外之意?

答:①表现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②作者对官僚们的寻欢作乐生活的批判,对官府公事的厌倦。

4.作者在本文的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答: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省略了上句而只引用下句,隐含“陋室”主人以“君子”自居之意,既巧妙地照应了开头的“惟吾德馨”,又画龙点睛,强调了陋室不陋的主题。

5.文章是在写自己的陋室,为什么还要提到“诸葛庐”“子云亭”?

答:此句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室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主人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6、作者在文中以仙人蛟龙自况,更以孔子、诸葛亮、子云等古代名贤自比,这种毫不自谦的思想是否让人觉得有些自以为是、不可一世?

答:不会的。作者的这种自比,并非狂妄自大,实是自勉自励,是要求自己交往纯正,志趣高雅,品质高洁,要以古代名贤为榜样,去追求一种崇高的道德境界。立身处世就要有这种自知自勉的精神。

7、本文写法:托物言志

8、本文对偶句: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③调素琴,阅金经。④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四、开放性试题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功颂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人们经常用"座右铭"来激励鞭策自己。请你从平时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则有关学习方面的"座右铭"。

示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中考链接】

二、(2006长沙)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答题(共42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9.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        B.可爱者甚蕃(多)

  C.陶后鲜有闻(少)              D.宜乎众矣(适宜)

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文言句子的大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1.简要回答问题。

(1)  甲文中统领全文、表明作者品德的语句是                         

(2)  (2)乙文中多次提到菊和牡丹.这样写的作用是                          

12.甲文先说“斯是陋室”,结尾又说“何陋之有”,是否自相矛盾?请简要分析。(3分)

  

1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甲文表现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乙文表现作者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

    B.甲乙两文都是托物言志的名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

    C.“铭”和“说”都是古代文体,“铭”侧重于议论,“说”侧重于叙事。

    D.甲文句式整齐,对仗工整;乙文语言精练,骈散相间。

 答案一:9.D[解析]宜:应当。10.没有嘈杂的音乐来扰乱我的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我的身体劳累。

11.(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衬托莲之高洁。(如果答“对比”或“衬托”也给分)

侯老师说,这道题的答案太简洁了。应完善为:通过写菊花的不随流俗,正面衬托了莲的高洁;通过写牡丹,反面衬托了莲的高洁品质。

12.不矛盾,因为居室环境雅,生活情趣雅,主人品德高尚。13.C[解析]‘‘说”侧重于议论。 

李伟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