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模式指导(1)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高考复习指导 手机版 | ||||
一:理解、品味词句题 1、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 多从代词前找答案加以概括(不要完整抄原文,除非题目要求),直接答出即可。 2、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 A、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B、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 C、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模式:(不)可以(观点),某词是(解释)意思,,而文章是指(解释),二者相吻合(结论),若使用某词,则不准确(形象、生动、严密……) 3、、品味词语: 提问方式:①某词用得好,请简要分析。 ② 这里作者用了某词,为什么? 答题模式:①修辞手法(若没有则不写这一点)—→解释—→(怎样)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观点) ②表面意义—→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什么)内容(深层含义) 示例1:作者为自己的小说取名“绝顶”,结合这篇前言,说说作者所理解的“绝顶”包含了哪几层内涵。(12年北京卷) 为小说命名的“绝顶”包含如下几个层次的含义:首先,绝顶是指小说中主人公希望攀登的梅里雪山绝顶(表面意义);其次,从攀登雪山中抽象出的“绝顶”,象征(效果)着人们在人生中不懈追求希望超越的极限;最后,作者也把创作这部小说当做自己写作生涯的“绝顶”,它或许是最后一部作品,而作者仍试图翻越。(深层含义) 示例2:14.作者认为,知识分子“还要能对负责的思想去负责”。请指出两个“负责”的不同意思。(4分) 【答案】①第一个 “负责”是形容词(解释字面),在文中的意思是指 “有周密系统的精神结晶的”(深层含义);② 第二个“负责”是动词(解释字面),在文中的意思是指“推进和扩充”(深层含义)。 示例3:14.根据全文概况“柴禾”在文中的含义(5分) 【:答案示例:生活物资,家力象征,家的一部分(表面意义),传统生活方式,精神寄托(深层意义)。表现出作者对它的珍爱。(感情) 二、理解、品味句段题 1、理解语句、语段的作用:要从三方面考虑(常用术语): 1、结构上:承接上文、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照应前文(开头)首尾呼应。 2、内容上:开篇点题、抒发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画龙点睛 3、写法上:气氛渲染 、托物言志、以小见大、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文作铺垫、欲扬先抑、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象征、托物言志作用:使表达委婉含蓄、深沉感人。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时间地点,揭示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等等。 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A提问方式:①分析某一句(划线句)的含义 B提问方式:②赏析划线句(某一句、段) 模式:作者用( )手法(无手法则直接写出含义),表现出( )(观点。情感) 例1: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 【答案】(I)(2分) ①青年作家为革命献身的时代离现在已经很久远了;②他们的革命精神固世事变化似乎已被当前文坛淡忘了。(无手法直接答出即可。 例2:你如何理解“心里仿佛陆续注入一缕一缕的光亮”这句话?(3分) 示例:比喻句(手法),“他”的讲述使“她”对农村的了解由模糊到清晰,带给“她”温暖。“陆续”“一缕一缕”说明这种了解是一点点逐渐加深的(含义)。 模式:内容上:写出来(内容),—→表现了(情感、观点),—→有何好处;形式上:有何特点,—→(怎样的)表现了什么内容(情感、观点) 例3:赏析倒数第二自然段中划线的语句。(5分) 示例:内容上,写了家人对奶奶的尊重与爱,同时也写出了奶奶把劳动视为生命的一部分(内容),丰富了(好处)“她”对乡村淳朴亲情的体验,深深触动了(好处)“她”的心灵。形式上:选取生活场景、平凡小事(特点),蕴含深挚的感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使“她”的情感变化更加合理(好处)。 例4:“清净伟大,照射光明的生活,远不止灯台守,人生宽广得很!”父亲的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内容上①深化文意(好处)。强调青年人需要理性对待理想(内容)。②为后文作铺垫(形式)。启发我的思考(好处),是后文写我的情感变化的铺垫。③凸显父亲形象(形式)。显示出(好处)父亲的理性、睿智与感受。 C提问方式:文章开头(中间、结尾)一段为什么这样写(从什么写起有什么作用) 这样问,意味着这一段对全文有重要作用,答题时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作答,看看这一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与所写主体是否形成对比、与前后文是否有关联如暗示、照应、铺垫、层进、深化等等有何作用,最后再思考对表达主题有什么作用即可。 模式:内容上写出了( )—→形式上( )(一个段落的好处往往不止一点) 例4: (2)小说开头第一段就描写马裤先生的衣着言行,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示例:①勾画一个衣着言行与众不同、令人发笑的人物形象(内容);②为后文即将发生的幽默、可笑的故事作铺垫;③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形式) 例5:19.本文为什么从英国间谍对一家小工厂的破坏写起?(4分) 示例:①突出表现小工厂所生产的产品的重要性(内容)。②构成悬念,激发读者的好奇心。③引出下文对重水的说明。(形式) 例6:.文章开头和结尾都描写了窗外的阳光和小鸟,试简要分析这些景物的特点与作用。(5分)【解析】本题考查对传记文本结构特色的理解。开头和结尾都写到阳光和小鸟,很明显是首尾照应。写作特点与作用则从文章结构和思想情感两个方面作答。 示例:开头和结尾都写了阳光和小鸟,明艳的阳光与欢快的小鸟,构成生命的色彩与活力(内容)。这些景物描写不仅首尾照应,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形式好处),而且烘托了文章主旨和人物的内心世界。躺在病床上的林徽因看到窗外充满生机的景物(内容好处),反衬(好处)出她对生命的热爱和渴望。结尾部分更为热烈明快,(形式好处)充满诗意的景物描写,则是林徽因顽强与命运抗争的礼赞(内容)。 (本题答案比较复杂,但可以调整成上面的模式) 三:分析作者的思路(结构) 问文章的层次。分析结构层次,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 以写事为主的文章: 1).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 2).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3).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 1).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 2).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 3).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 4).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 1).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 2).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议论文:1、作者如何提出中心论点,2、然后怎么议论(用了哪些例子、举了哪些名言、如何进行理论分析) 提问方式: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或试分析这篇文章的脉络? 文中某一句话其什么作用?(含内容和形式两种,有的只是在构思上起作用) 模式:文章从(什么)写起,接着写(什么),又写了(下面),……最后以(什么作结) 例1、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3分) 示例:从赞美李白的诗歌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以渴望相见、切磋诗艺作结。 例2: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请简要分析。(6分) 示例:①以收听朗诵开头.迅速切入主题,看似随意,实则精心;②(接着)以历史事实为依据,论述影响历史与世事流传的原因,紧扣主题,层层深入.③(最后)以明确鲁迅文章与道义共存的主旨收尾,前后照应,顺理成章。 例3、11.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5分) 示例:做好鸟笼,拒卖鸟笼给老大夫,→送鸟笼给彼贝,—→台球房醉酒。(事件发展脉络)(可以加一些衔接的词) 四: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 (详见诗歌鉴赏部分)现代文阅读的表现手法更宽泛,做以下列举: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修辞方法及表达作用—— .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手法——用( )代指(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手法——作者用( )来描写( ),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手法——作者以( )与( )形成对偶,语言整齐,富有音乐感。 .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手法——作者反复强调( ),突出的表现了(内容),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手法——强调了(对象)突出了(含义),鲜明、突出。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 ),表达了( ) 情感。 排比:表现了( ),抒发了( ),增强了语势,加强了感情。 设问: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思考 ,使文章有起伏。 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语势,表达了( )的情感,使文章有起伏。 模式: (1)点明何种表现手法 (2).表现了什么内容(3)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如:此句运用了( ),从而( )地表现了( ),表达了( )。 例1、(1)对小说中画线①处的人物语言进行赏析。(2011安徽题) 示例:(1)运用了夸张、比拟的手法(手法),写出了鸟笼的精美(内容),鲜明突出地(好处)表达了老大夫对鸟笼的赞赏之意。(情感) 三、顺序: 一般大阅读为小说、传记和散文,不考说明文,故不做讲解。 记叙的顺序的作用: ① 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② 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③ 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④ 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⑤ 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提问模式:本文采用了什么叙述方式?有何好处? 本文采用了什么叙述方式?请简要分析。(无论问没问好处都要答) 模式:顺序—→好处(作用)—→表现了( )内容 例1、19.本文采用了什么叙述方式?有何好处?(4分)(2012年山东题) 示例:顺叙(以时间为线索)。与标题相呼应,使文章条理更加清晰(或“能更好地展现农村一天的生活场景”),暗示了千百年来农村的生活节奏。 四、人物描写的方法: 1、肖像(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活动描写; 2、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各种描写手法的运用与作用 ⑴ 肖像、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⑵ 语言描写: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也体现着人物的思想性格。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②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⑶ 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分析人物的心理描写,能很好的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思想活动描写,它往往和外貌、语言、行动交叉在一起。 ⑷ 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 细节是文学作品中细腻描绘的最小环节。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是由许多细节组成的,如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成功的细节可以增强艺术感染力,是文学创作和记叙文不可忽视的技巧。 细节描写的作用如下: ① 典型的细节可以刻画人物性格 追求爱好。 如鲁迅《孔乙己》中,孔乙己会“回”字的四种写法,典型地表现了这个人物的迂腐和呆气。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六回,严监生临终前望着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芯而不肯断气,入木三分地表现了这一人物的吝啬和刻薄。 ② 典型的细节可以深化主题。 如鲁迅《药》中的“人血馒头”这一“物”的细节,形象而深刻地表现了辛亥革命脱离人民群众的根本弱点。 ③ 典型的细节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营造一种氛围。 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那雪下得正紧”这一自然景物的细节描写,致使林冲到山神庙躲避风雪,才有杀死仇敌的故事,这样细节描写就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水浒传》“回头看那日色时,渐渐的坠了下去”。营造渲染了一种紧张而恐怖的气氛,为老虎的出现作铺垫。 ④ 典型细节可以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如鲁迅《风波》中钉了十六个铜钉的瓷碗和七斤一家晚餐吃的蒸干菜和松花黄的米饭,就渲染了当时的时代气氛和地方特色。 ⑤ 营造典型的环境,渲染人物心情心理活动。《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一文,作者在写竺可桢到毛主席住处时,有一处细小的景物描写:雪后初晴,玉树琼枝,掩映如画。寥寥几字就烘托出当时的气氛虽是冬日,却温暖如春。烘托出会见时的融洽气氛,衬托人物的愉快心情。 ⑥ 典型的细节可以暗示影射。如鲁迅《药》中描写丁字街头破匾上的“古口亭口”四个字,其实是影射秋瑾就义地点——“古轩亭口”,暗示小说中的夏瑜影射了秋瑾。 提问方式:全文(划线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怎样)刻画的? 模式:作者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解释(什么)内容—→刻画了人物(什么样)的形象(性格) 例1:指出小说中画线②处所用的描写方法,并分析这段文字在情节发展上的作用。 示例:神态描写、动作描写;推动情节发展,是下文巴尔塔萨送鸟笼的直接原因。 (此题只要求答出手法,不要求分析,就不要多答) 例2:简析第三段中的“抓药”细节。(3分) 示例:①用细节描写的手法(手法),通过“瞟”、“抓”、“称”、“添”、“减”、“包”、“扎”等一系列动作(手法分析),表现了她们娴熟的抓药技艺与细致、耐心的工作态度,真实地再现人物及相关场景(性格特征)。 例2:小说的结尾部分,写了从来没喝过酒的巴尔塔萨喝得酩酊大醉,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根据小说,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见解。(8分) 示例这是一个细节描写(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作用1)。醉酒的行为使读者对勤劳、淳朴、善良的巴尔塔萨有了更深的认识,发现他有爱面子、冲动等性格特点,认识到他性格的复杂性(解释)。使情节更为曲折(作用2),做好鸟笼期待出手却拒绝卖出,想卖高价却无偿送出鸟笼,这样的情节本已曲折生动(解释);使主题更加丰富(作用3)。为满足一个孩子的快乐送出鸟笼,体现了主人公的善良本性,弘扬了善与爱的主题(解释);使环境更具典型性(作用4):小说中的三个场景,集中展示了社会下层百姓真实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解释) 例2:(2)小说中“爷爷这回没有黄豆塞进嘴巴,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这一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示例:这是借动作描写写心理(手法)①“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是因为内心痛苦,没兴趣嚼黄豆了;②“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寓意其守成的失败,也表达了对儿子败家的气愤(分析)。反映出“爷爷”在产业被抵债后内心的痛苦、失落和气愤。(情感) 另外还有象征、联想、想象、对比、衬托、渲染、抑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人称等,可以参照上面的例子进行解答。 五:分析、评价人物形象 提问方式: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2、X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3、X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4、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答题模式: ①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刻画了人物( )的性格特征,—→一一分析 ②XXX是一个(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具体分析(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如何解答这类题型,一般可从四方面揣摩: 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 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 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例1:林徽因在她与命运的抗争中,表现出了哪些可贵的品质?(6分) 示例:(2)林徽因虽然生活在离乱和贫病交加的困苦中,但却与命运顽强抗争(经历),表现出热爱生活、钟情事业、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可贵品质(性格)。(没有要求简析,可以不做具体分析). 例2:马裤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示例:他目中无人,自私自利,不讲卫生(性格特征)。①动不动就指使茶房人做事,颐指气使,毫无礼貌,缺乏公德;②坐火车,带了许多行李,打了货票,觉得吃亏,斤斤计较,爱占小便宜;③在上铺脱鞋子,不停地挖鼻子,不顾他人感受,令人作呕。(具体分析)(概括人物的几个方面,后面分析就从几个方面简析) 例3:综观全文,分析鲁迅笔下韦素园形象的特点(6分) 示例:他是一个有进步精神,踏实苦干,关爱他人的青年(性格)。①韦素园是一个“瘦小,精明,”的进步文学青年,加入未名社,追求新思想;②他有一种踏实苦干的精神,虽然穷困但仍“钉住着文学”,支持、经营未名社;③他性格认真而激烈,关爱别人胜过关心自己,积极主动的为他人做事。(具体分析) 例4: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悲戚哀伤、愁思难遣、孤独寂寞、青春流逝的主人公形象(形象特征)。主人公夜深望月寄相思,而山月无情,全然不懂主人公一腔心事,自然也就无从传递相思情了(悲戚哀伤、愁思难遣);眼前百花白白飘落,水风全然不知也不觉更无怜,却依然催落一地华英,暗喻主人公的青春消逝却无人怜的哀怨。(孤独寂寞、青春流逝)(具体分析) 说明:此题与诗歌鉴赏中人物形象的模式是一致的,可以互相参考。 六:概括文章的主题(要点),筛选文章信息 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 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③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 主题的归纳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① 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 ② 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③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④ 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所反映的社会现象、人生哲理。 对主题的概括常用这样一些基本术语: ①歌颂、赞扬、张扬什么。②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③揭示什么人生道理。 ④对什么现象的反思。⑤表达了什么情感。 提问方式:文章围绕中心(人物),写了几个方面,请加以概括。 答题模式:用序号,概括地写出即可。如:(1)→(2)→(3)(不做解释) 例1:在作者看来,影响历史与世事流传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6分) 示例:①被书写的对象在历是上的重要性;②书写历史的作者,如历史学家和文学家的末的表现能力;③口碑、文字、金石、竹木纸帛等传播方式和载体。 例2:文中说柏杨“以史为鉴思考中国问题的视角”,联系文章具体内容,概述柏杨思考的内容。(5分) 示例:(1)中国的历史为何循环往复地充满了血腥和欺诈,到底该由谁来负责? (2)以杂文体写历史,借古讽今。(借助历史来喻现实,在历史与现实中找到了一个结合点。)(3)看《茶馆》时, 思考中国百年历史遗留当今的问题。 例3:小说的结局是悲剧性的。造成悲剧的外在原因有哪些?请概述。(4分) 示例:①“世人”妄评两位演奏家演技的高低;②“传媒”对世人的各种评论推波助澜;③“别人”嫉恨两位演奏家合奏的珠联壁合;④“世人”将悲剧归罪于活着的演奏家。 提问方式:本文作者对人(物、事)的态度(情感)是什么?请简要分析。(若不要求简析,则与第一种一样) 答题模式:总说几个方面—→再列序号逐一解释①(某某句)表现出( )情感;②…… (也可以写一点,分析一点) 例1:22.你认为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6分) 示例:①对生生不息的乡土文明和从容恬淡的劳作生活的敬重(或“赞叹”)(分析)。作者对劈柴动作的描写表现出作者的乡土情结与赞叹(简析 下同) ②对奢华、喧嚣的城市文明的排斥和反感。作者一直赞扬乡村的“恬淡”“悠闲”③对城市文明冲击乡村生活的现状深表担忧。作者写出现代文明的电视、奢华生活已经影响到了农村。 ④对贫困落后的农村生活的同情。文中虽然作者赞美了农村的安闲自在,但也透露出对农村艰难生活的同情。 七:评价作者的观点、感情 提问方式: (1)、请概括指出作者在文中写到人物的什么命运。 (2)、通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对××有什么样的复杂心情。 (3)、作者从哪些角度写出了××的什么?请依照原文意思概括。 (4)、这篇文章写到哪些方面的对比? (5)作者对( )有什么看法? 答题模式:分条概括出作者的情感、看法即可。如(1),(2),(3)…… 例1:秦绍德认为,学者“被媒体过分关注恰恰做不出学问”,根据文意,怎样理解这一观点?(4分) 示例:①媒体过分关注会影响学者静心求实;②媒体过分关注学者的私生活会影响它们恰当地宣传学者的学术成果;③学者在与媒体互动中不能守住学术界限,降低了学术影响。 例2:通观全文,简要分析作者对老家有什么样的复杂心情。(6分) 示例:作者对老家的心情是复杂的,矛盾的。作者思念乡,尊重家乡,却不想再回去。一是因为家里已没有亲人;二是因为所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的人都不认识;三是因为新的正在兴起,旧的终归要消失。因此,作者只得以不断的梦境和悠悠的回忆来化解这种内心世界的矛盾。 例3:文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看法?它对论述“笑的价值”有什么作用?: 示例:作者的看法:认为笑比哭更有价值,更具有美德,更具有精神安慰,而哭会掩饰一切,会是虚伪的。 作用:具有反衬的作用,更加突出笑的可贵,同时升华主题。 说明:这个答题模式与上一个基本相同,根据文章先后顺序,概括出作者的观点即可。只有一种问法不同: ⑥作者认为( ),你是否赞同?请说明理由。 答题模式:观点—→根据文意一一解释 说明:这一类题目一般是赞同作者的观点,这样,可以直接从文中找依据,容易自圆其说。如果不赞成,需要自己找理由,找论据,不容易自圆其说。 如:赞同。作者认为( )符合人们的认知(客观规律、自然法则、认识规律、道德评价等等);—→作者认为…… 例1:这篇文章有人认为重在写柴禾,有人认为重在写人,你赞成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6分) 示例: 重在些柴火。因为柴火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柴火在今昔生活中的巨大变化是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柴火的描写表达出了对传统生活方式的留恋,对细微生命的关注。 重在写人。虽然写人的篇幅不多,但写柴火的目得是为了写人,对柴火的生命过程的关注就是对人的生命的关注。文章由物及人,卒章显志,凸显了对人的生命的感悟。 例2:小说的题目是“血的故事”,但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的,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分) 示例::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不合适。 ①“血”这个词可让人联想到“血脉”、“血缘”、“血性”等多种含义,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题意就显得单一了;②外省人和台湾人血脉同源,这是“血般的故事” ③彭先生的恋爱故事,实质上折射了外省人与台湾人之间的冲突与融合问题,小说表达了中华民族血浓于水,应该“一家亲”的主题。 观点二: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合适。 例:“班门弄斧”、“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都是具有广泛影响并流传至今的熟语,华罗庚却从另一个角度翻出新意•对此,你认为华罗庚的改动有没有道理?请谈谈你的看法。(8分) 示例:有道理。华罗庚的改动很有创造性。 ①“弄斧必到班门”,敢于与高手过招,才能得到帮助与指教,提高自己;②“观棋不语非君子”,发现别人的研究有不足,应主动指出来;③“落子有悔大丈夫”,发现自己的研究有缺点,一定要及时改正。 观点二:没有道理。华罗庚的改动会造成对这些熟语的误解。 ①“班门弄斧”只是告诫人们不要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善于藏拙,才能扬长避短;②比赛场上,必须尊重棋手,“观棋不语真君子”;③遵守比赛规则,“落子无悔大丈夫”。 观点三: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但又都有特定的适用范围。 ①为人做事,切忌“班门弄斧”;求知问学,“弄斧必到班门”。②赛场观战,“观棋不语真君子”;乐于助人,“观棋不语非君子”。③弈棋对决,“落子无悔大丈夫”;知错即改,“落子有悔大丈夫”。 杨长荣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