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教案 (人教版高一上册)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案例 手机版 | ||||
一、教材内容分析 《沁园春•长沙》选自中学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是阅读鉴赏第一单元(诗歌单元)的一篇文章。《沁园春•长沙》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战斗生活的回忆,颂扬了当时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提出了革命领导权的问题,艺术的表现了毛泽东关于无产阶级掌握革命领导权的光辉思想。《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诗词中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精品,引导学生领会作者主宰天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无所畏惧的革命气概,对学生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起着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沁园春 长沙》的写作背景。 2.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诵读能力。 2.着重训练学生抓准词中意象的能力。 素质目标 1.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情的热爱。 2.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珍惜今天的一切,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诗中的主要意象,通过阅读,能够体会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诗句。 2、教学难点:抓住作者内心的情感,同时把握作者是怎样运用对比的手法来体现自己远大的抱负和革命情怀的。 四、教学方法 1、朗诵法 2、合作探究法 3、提问法 五、课时安排: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名人少年多立志”, 如岳飞的“精忠报国” 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宏愿,都是其青少年时确立的志向。立志是成才的动力。我们来看一代伟人毛泽东年轻时的理想抱负。“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小时候的一首《立志》诗可见他抱负远大。他年轻时在长沙求学,后来再次经过长沙,故地重游,回忆往事,突发感慨,然后以“沁园春”为词牌写下了集中体现毛泽东年轻时理想与抱负的诗作——《沁园春•长沙》。 二、创作背景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作于1925年12月。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 当年,革命形势高涨,群众运动风起云涌。 毛泽东意气风发,心情很是舒畅。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便以“长沙”为题写下了这首《沁园春·长沙》。 诵读鉴赏 教师范读 学生正音 思考:听完朗读,从这首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豪迈 大气 一种蓬勃向上的精神) 齐读诗词 整体感知 思考:这首词上阙写了什么?下阕写了什么? (上阙:写眼前景物和心中所思;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精神和理想) 3、鉴赏上阙 ①思考:《长沙》的突出特点是塑造了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读这首词就要从词的整体抒情形象入手, 那么,在读的过程中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词。 “我”的形象:立 看 怅 问 ②前三句的正常语序应为:寒秋 (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这里,将“独立”置前,为什么把独立置前了呢? (这是用一个“特写”的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显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从而更能激发读者的想象与联想。这里的“独立寒秋”似乎与晏殊的“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③那么,诗人“独立”橘子洲头,又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思呢? (要抒发出此时此刻的所见、所思。) 看:万山 层林 漫江 百舸 鹰 鱼 万类(看统领七句) 在“寒秋”的氛围中我们一般都会想到屈原“哀秋冬之绪风”,想到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那么,我们之前讲过诗人作这首词时正好南下去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他是不是也要抒悲秋之情呢? (不是,这里明显描写的是一副色彩斑斓豪迈壮丽的秋景图,展现的是诗人阔达的胸襟。) ④要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特征,我们有必要了解诗词的抒情方式。正如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忆人忆事抒情,上阙中哪些句子是借景抒情,哪些是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看”字统领的七句 由远到近:万山—百舸 静景 由高到低:长空—浅底 动景 (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的花朵”,那么我们一边有感情的朗读,一边按着这些景物由远到近由高到低的顺序来想象,在我们的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壮丽秋景图。) ⑤读完之后你觉得上阙有哪些字用的生动传神? 染:用了拟人的手法,其实古人早就用过“染”,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就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名句。 遍:这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很容易使人联想起什么?(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大有燎原之势。) 击:鹰应该是“飞”,改成“飞”可以吗?(不好,“击”能够显示出雄鹰振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而“飞”太一般了) 翔:鱼应该用“游”,换成游你们觉得怎么样?(不好,翔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的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浅底”并不是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你们想,蓝天倒映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儿就像在天空中游动,在天空中游动不是很像飞翔一样吗?古人就有“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呀。 在诗人眼里,山是万山,林是层林,江是漫江,舸是百舸,而且万山红就要红个遍,层林染就要染个尽,漫江碧就要碧个透,所有这些,都让我们感受到毛泽东用词是多么精妙,多么传神。 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竟自由”,由眼前的景物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既然世间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的生活,在斗争中获得生存自由,那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特别是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不是更应该竟自由吗?这实际上是对被压怕人民的一种什么?(号召和呼唤)如同对被压迫的人民说:起来为生存为自由而斗争吧。这时候,诗人蓄积的情感终于爆发为直白的发问。 ⑦直抒胸臆:怅 问 怅寥廓:面对广阔的宇宙惆怅感慨,诗人为什么怅?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社会中被压迫的人民、蓬勃兴起的各种革命力量,想到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命运百感交集而“怅”。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提出革命领导权问题,抒写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那么到底谁来主宰国家的命运呢?我们下节课再来一起探讨。 板书设计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时间) (地点)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远景) (静景) 万类 怅寥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近景) (静—动) 霜天 问苍茫大地 鹰击长空 (上) (动景) 竞 谁主沉浮 鱼翔浅底 (下) (动景) 自由 (分)————————————————————(总) (景) ——————————————(情) 七、课堂小结 使学生整体把握这首词的感情基调以及创作背景。 使学生领会诗人借景物所要表达的豪情壮志、关怀国家命运的思想感情。 八、课后作业 背诵《沁园春•长沙》。 根据这首词写一段小散文。 陈世玲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