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答题模式(2) 高考复习指导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高考复习指导 手机版 | ||||
第七种模式:形象分析型 诗歌中的形象指抒情主人公(作者)、诗中描绘的人物及托物言志(抒怀)的诗歌中事物的形象特征。 提问方式:①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②.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或某几句)中诗人的形象。 ③诗中描绘了某物怎样的形象 提问变体:试简要分析某人(物)的形象特征。 答题步骤:先用二四字词语概括形象特征,然后,围绕形象特征对诗句做解释,再写出描写人物的手法,最后再一次概括形象特征。 模式:形象特征—→进行解说—→作者用(说明描写手法)—→刻画出人物(某某)形象(特征) 示例①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送邹明府游灵武 唐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 清正廉洁(特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解释)。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描写手法),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总括)。 示例②: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 首。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4分) 答:刻画了一个热爱自然、闲适自在、物我两忘的形象(特征),诗人只顾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解说)。从这些动作与心理(手法)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美景而欣然忘我的诗人形象(总括)。 示例③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8分) 野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 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 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 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 ②政:通“正” 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分) 答:野菊花具有淡雅清高,高洁自持的特征(特征),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解说)。作者借物抒怀(手法),表现出自己的孤傲与高洁(总括)。 第八种模式 评价题型 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 提问方式:后人曾用某某来评价这首诗的内容(特色、理趣)的,你认为如何?请作简要说明。 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而是写出别人的评价,需要学生自己去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进行恰当的表述。 答题思路:(1)认真审题表明观点(同意与否、是否有道理) (2)围绕观点解释词语(3)做出评价。 模式:亮明观点(同意与否、是否有理由)—→围绕观点对诗句进行解释,边解释便评价—→做出评价 示例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2)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5分 答:(2)①同意(亮明观点)。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边解释便评价)。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总评)。(评价情感) 示例2: 春日登楼怀归① 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②,沉思忽自惊。 注: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 ②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 (3 )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船夫睡舟尾,横—孤笛”。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答:(3)能够表现。(亮明观点)画上只有小船和船夫,而没有行人,表现了“野水无人渡”的情景;而船夫睡在船上,衬托出过客稀少,凸显出小船“尽日”等待的漫长和寂寞。从画面可以揣摩,船夫边吹笛边等渡客,久久无人过渡,困倦不堪,只得放下笛子,自己睡去(边解释,边评价)。这幅画传神地表现了诗句的内容(总括)。(评价技巧) 示例3、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答:诗中作者写了“行人临发又开封”这样一个细节(亮明观点):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解释细节)。这一细节反映出发信时作者的复杂心理(总括),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第二问)。(描写与情感) 示例4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是关键词(亮明观点1分)。“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边解释,边评价2分),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总括1分)。(炼字) 示例5: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答案:同意(亮明观点)。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边分析,边评价)。可见,本诗是以以小见大见长(总括)。 第九种模式 比较评价题型 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答题思路:(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提问方式:这两首诗在手法(思想、感情)有什么异同(区别)? 这两首诗描写了同一个事物,他们(在某方面)有什么异同? 提问变式: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手法(思想、感情)。 模式:两首诗的异同特征(用术语、概括性词语作答)—→按照顺序逐一解释—→表现了作者( )的情感 变式:第一首的特征—→解释第一首诗—→表现了作者( )的情感========第二首特征—→解释—→表现了作者( )的情感 如果是手法模式为:手法特征(术语)—→围绕特征解释→(怎么样)地表现了作者(什么)的情感 示例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05年浙江卷)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答:第一问: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特征) 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解释),鲜明突出(怎么样)地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感情) 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解释),形象生动地(怎么样)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感情)。 示例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1—22题。(7分) 未展芭蕉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 (唐)钱珝 (金)元好问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2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5分) 答案: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特征),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解释),不仅传神(怎么样),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情感)。第二首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特征),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鲜明生动(怎么样)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感情) 例3:(湖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6分)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登崖州城作 柳宗元 李德裕 海畔尖山似剑芒, 独上高楼望帝京, 秋来处处割愁肠。 鸟飞犹是半年程。 若为化作身千亿, 青山似欲留人住, 散向峰头望故乡。 百匝千遭绕郡城。 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牡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1)两诗都着一“望”字。请区别它们的用法。 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作用),青山阻隔,路途遥远,欲归不能(解释),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情感)。 柳诗之“望”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作用)。作者被贬柳州,远离故土,哪怕身体化作千万亿也要眺望故乡(解释)既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更表选了对“京华亲故“一为援手的急切期待(情感)。 (2)两诗都写到了“山”, 请区别它们的用法。 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特征)。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仿佛青山留人(解释),从反面(作用)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的情感(情感)。柳诗曰“尖山似剑”,信念家乡,柔肠寸断(特征),表达的是在草木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国愁肠如割的痛楚(解释)。诗人在运用比喻手法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直接抒发(作用)了奔进而出的强烈感情(情感)。 示例4:(辽宁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舟下建溪 宋•王安石 宋•方惟深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4分) 答:(1)“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特征)。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解释),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情感)。 “氛围”“心绪”各2分。 (本题问得比较细,第一问答出特征+解释即可,第二问直接答出情感,因为是相同的,就没必要一一解释) (2)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2)可以有三种答案: ①“应有”更好(观点)。“应有”二字蕴含丰富(好处),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解释)“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强调) “心情”只要答出其中两个方面即可,不要求全面。 ②“犹有”更好。“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 注意:二者各有其妙。(理由见上)只答出哪一个更好而没有具体分析的,不给分。 只需要答出好的一方面简要分析即可,不好的一个只用一句话带过,千万别做分析,要学会藏拙露智。如上面答案就是高考命题人给的答案,也是如此。 杨长荣 相关链接:高考复习指导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