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迁都之谜(历史故事)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杂文参考 → 教师随笔 手机版 | ||||
1368年,当徐达的军队攻入元大都之时,京畿地区实际上已经脱离中原汉族政权的统治达四百多年。 元末天灾频仍、战乱相继,元大都迅速衰弱。徐达大军攻入城中之后,朱元璋出于对故元残余势力反复的考虑,将城中原有居民迁往今天的河南开封等 地。平定元大都后,朱元璋下诏改元大都路为北平府。 洪武二年(1369年)的人口统计说明,昔日百万人口的元大都,仅剩一万余人。北平已成一座空城,人口离散,郊野荒残。 迁移新都 随后,经历洪武初年大规模移民运动,北平的城市人口,有所增加。至洪武八年,北平的人口规模,达到了十万左右。除了北平城原有居民之外,约有三 万人是来自山西、浙江的移民,而六万人,则为北京驻军及其家眷。驻军远多于居民的特点,也体现了北平在明初最重要的职能:作为针对“北元”的军事基地与防 御性城市。除了城内十万人之外,在郊区,有大量的前元朝投降的官员、部队及其家属,被编入到周边的一些卫所之中。 尽管洪武初年的移民为北平城提供了新的人口,但与江南富庶地区的重要城市,如南京、杭州、苏州相比,北平的人口规模,仍有相当大差距。不仅北平如此,除山西省之外,几乎整个中国的北方,在经历元末的战乱与饥荒之后,人口都大量下降。 洪武大移民后,北方中国有所复苏,然而这一进程也是相当之缓慢,并不能在一代人就能完成。及至1399年新的内战开始,北平城的总人口,仍在十五万以下,而占半数以上的,仍属卫所驻军与军属。这也说明,在洪武朝的三十年间,北平城的职能,并没有大的转变。 建文元年七月五日(1399年),朱元璋第四子、就藩北平的朱棣起兵叛乱,史称“靖难之役”。“靖难之役”造成的后果,是北方地区的人口再度下 降。据史书统计,战后“顺天八府所属在人户十八万九千三百有奇”。“顺天八府”管辖的区域,大致与今天的河北省相当,并包含了北京与天津。 朱棣为什么急于把国都迁到北京? 朱棣迁都之谜 尽管北方再罹兵祸,但随着以北平为中心的燕王势力赢得了战争,明朝的政治权势,也随之向北移动。朱棣入南京,夺得大统。这个变化的必然结果,是尽管首都仍被定在南京,但在政策取向上,它却天然地偏向于北方。 抬升北方政治实力的第一步骤,是将原洪武建文两朝的北平,升级为北京。 北平与北京,仅一字之差,但在行政区域规划上,却有天壤之别。北平从“府”提升为“京”,等于是为明朝奠定了南北两京的政治格局。 洪武之后,元大都旧城已被破坏殆尽,只剩下燕王府作为藩王府邸被保留了下来,气象大不如前。要提升为新的首都,势必有浩大的工程营建。永乐四 年,明成祖遣尚书、侍郎、副都御使、佥都御史等员七人分赴五省采木,督军民匠役烧造砖瓦,并命工部征天下诸色匠役、军士、民丁,明年赴京听役。从上述的事 实可以看出,营建北京,工程浩大,几乎调动全国民力。 在明成祖迁都北京的政治考量中,除了因“靖难之役”导致的人事、政策偏向之外,“天子守边”论,是长期为后世史家重视的一个说法。《明太宗实 录》中,一再记载成祖前五年尽管长期在南京,但相当关注蒙古的军事动向。随后,几乎与营建北京同步,成祖于1410年、1414年、1422年、1423 年、1424年五次亲征漠北,深入沙漠,终至马革裹尸榆木川。明成祖用兵北方的用意,是寄望于一朝扫平漠北,不遗子孙祸害。从而使得迁都北京不再受军事上 的威胁。 明弘冶年间的大学士丘也从军事角度论述成祖迁都北京的用意,丘说:“文皇帝迁都金台,天下万世之大势也。盖天下财赋出于东南,而金陵为其会;戎 马盛于西北,而金台为其枢。并建两京,所以宅中图治,足食足兵,据形势之需要,而为四方之极者也。用东南之财赋,统西北之戎马,无敌于天下矣。” 以军事角度论,从北京发兵,向沙漠进攻,利于军队及后勤补给的调动,最高军事领导人也易于判断蒙古的军事动向。但仅从单一的军事角度立论,显然回避了成祖 与南京的紧张关系。 从明初三代对蒙古的策略来看,朱元璋对“北元”采取的政策,是积极防御,而成祖则是积极进攻。这两种态势,都没有使得明朝与蒙古关系发生根本改 变。永乐帝通过迁都、军事进攻廓清漠北的做法,最终证明并不是一个成功的策略。迁都北京之后的两百年间,明帝国的首都与北方地区,反复遭受到塞外民族的入 侵。成祖五征漠北,最终只赢得了二十五年的短暂和平。 不过,无论是成祖与南京之间的紧张关系,还是蒙古的军事动向,最终产生了明永乐初年的两京制,并在永乐十八年正式迁都北京。或多或少,永乐帝对 于功业的追求,都与篡逆者的心理期待有关。朱棣常自比唐太宗,有意仿效之。唐太宗以玄武门之变篡夺建成太子之位,开唐初盛世。以功业抹去篡逆恶名,成祖的 举动,与此相仿佛。无论政治与军事,永乐帝都与明初洪武、建文二帝坐守金陵以治天下的取向相悖,永乐的帝国之梦,征交趾,下西洋,通西域;而重心,则始终 在北,更在于北京的安危与强盛。 重心北移,这就产生另一个永乐朝的大变动,由南方向京畿地区大规模植入军队、富户、民人以及工匠等人口,在1368年的毁灭与“靖难之役”的废墟上,新造北京城。 朱棣为什么急于把国都迁到北京? 朱棣迁都之谜 营造北京城 将军事重镇升格为帝都,将政治、经济与文化功能全部植入进来,等于是打造成一座完全不同于洪武期间的新城。由此,永乐朝对于北京大规模的人口迁入,就完全不同于洪武朝民人与军事占主体的人口特征。 改造北京的城市属性,首先就需要打造新的地基。这一措施的第一块基石,体现在迁徙江南富户入京之上。永乐元年,徙南京、浙江等九省富民实京,万 历年间顺天府尹王之垣给朝廷的报告中有“国初从浙江等处富民三千八百余户以实京师”,以富户每口6人以上算,此批富户的总人口,应在2万以上,并且居京者 居多。除元年的这次诏命富户充实北京之外,永乐二年,再诏“徙广东富户实京师”,人数不详,不过可以推测总体规模,应当小于元年的诏令。 富户北迁,带来不仅是南方相当成熟的商业产业体系,同样,这些富户持有大量的资本,北上之后,进一步活跃了北京的资本市场。富户在北京的生计,所在多有。其中不少人,从事农副产品的生产与贩卖,更有从事南北海陆货运的商贾,集中于京师。 在明成祖迁都北京的政治考量中,除了因“靖难之役”导致的人事、政策偏向之外,“天子守边”论,是长期为后世史家重视的一个说法。《明太宗实 录》中,一再记载成祖前五年尽管长期在南京,但相当关注蒙古的军事动向。随后,几乎与营建北京同步,成祖于1410年、1414年、1422年、1423 年、1424年五次亲征漠北,深入沙漠,终至马革裹尸榆木川。明成祖用兵北方的用意,是寄望于一朝扫平漠北,不遗子孙祸害。从而使得迁都北京不再受军事上 的威胁。 明弘冶年间的大学士丘也从军事角度论述成祖迁都北京的用意,丘说:“文皇帝迁都金台,天下万世之大势也。盖天下财赋出于东南,而金陵为其会;戎 马盛于西北,而金台为其枢。并建两京,所以宅中图治,足食足兵,据形势之需要,而为四方之极者也。用东南之财赋,统西北之戎马,无敌于天下矣。” 以军事角度论,从北京发兵,向沙漠进攻,利于军队及后勤补给的调动,最高军事领导人也易于判断蒙古的军事动向。但仅从单一的军事角度立论,显然回避了成祖 与南京的紧张关系。 从明初三代对蒙古的策略来看,朱元璋对“北元”采取的政策,是积极防御,而成祖则是积极进攻。这两种态势,都没有使得明朝与蒙古关系发生根本改 变。永乐帝通过迁都、军事进攻廓清漠北的做法,最终证明并不是一个成功的策略。迁都北京之后的两百年间,明帝国的首都与北方地区,反复遭受到塞外民族的入 侵。成祖五征漠北,最终只赢得了二十五年的短暂和平。 不过,无论是成祖与南京之间的紧张关系,还是蒙古的军事动向,最终产生了明永乐初年的两京制,并在永乐十八年正式迁都北京。或多或少,永乐帝对 于功业的追求,都与篡逆者的心理期待有关。朱棣常自比唐太宗,有意仿效之。唐太宗以玄武门之变篡夺建成太子之位,开唐初盛世。以功业抹去篡逆恶名,成祖的 举动,与此相仿佛。无论政治与军事,永乐帝都与明初洪武、建文二帝坐守金陵以治天下的取向相悖,永乐的帝国之梦,征交趾,下西洋,通西域;而重心,则始终 在北,更在于北京的安危与强盛。 重心北移,这就产生另一个永乐朝的大变动,由南方向京畿地区大规模植入军队、富户、民人以及工匠等人口,在1368年的毁灭与“靖难之役”的废墟上,新造北京城。 营造北京城 将军事重镇升格为帝都,将政治、经济与文化功能全部植入进来,等于是打造成一座完全不同于洪武期间的新城。由此,永乐朝对于北京大规模的人口迁入,就完全不同于洪武朝民人与军事占主体的人口特征。 朱棣为什么急于把国都迁到北京? 朱棣迁都之谜 改造北京的城市属性,首先就需要打造新的地基。这一措施的第一块基石,体现在迁徙江南富户入京之上。永乐元年,徙南京、浙江等九省富民实京,万 历年间顺天府尹王之垣给朝廷的报告中有“国初从浙江等处富民三千八百余户以实京师”,以富户每口6人以上算,此批富户的总人口,应在2万以上,并且居京者 居多。除元年的这次诏命富户充实北京之外,永乐二年,再诏“徙广东富户实京师”,人数不详,不过可以推测总体规模,应当小于元年的诏令。 富户北迁,带来不仅是南方相当成熟的商业产业体系,同样,这些富户持有大量的资本,北上之后,进一步活跃了北京的资本市场。富户在北京的生计,所在多有。其中不少人,从事农副产品的生产与贩卖,更有从事南北海陆货运的商贾,集中于京师。 永乐年间的金幼孜曾描绘北京城“闾阎栉比,云簇,鳞鳞其瓦,盘盘其屋,马驰联辔,车行毂,纷纭并驱,杂沓相逐,富商巨贾,道路相属,百货填委, 邱积山蓄。”金幼孜的说法,存在一定的夸大,但也说明了北京城在永乐朝后期相当繁盛的局面。迁徙富户,在极短时期之内为北京制造了商业繁荣,这是不争的事 实。然而富户虽然附籍应天,却仍承担本籍徭役的特殊情况,导致富户与其产业、亲属相隔离。京城富户,多有南返之愿。中央政府的人口控制能力,也一再下降。 永乐初相对严格的政策,遂一再变异。宣宗之后,附属应天籍的富户,屡有南逃。至明中后期,永乐初期迁徙北京的三千八百富户,留北京的,仅剩二百余户。 迁徙富户,只是永乐初年向北京进行人口与财富转移的顶层设计,与之配套的,势必是大量的民人、工匠以及为加强军事力量的卫所人员迁入。这些迁徙过程,可以分为六个不同群体加以考查。 第一类,是将各类罪犯及其家属迁往京畿附近。建文四年(1402年),迁罪犯及其家属至北平,人数不详;永乐元年(1403年),诏“发流罪以 下垦北京田,犯杖罪者给牛具种子,五年后赋役如民田;犯徒流迁徙者不给直,三年后如民田例科差”,人数不详。永乐四年,谪吏遣边,迁湖广、山西及山东的郡 县官吏共214人(户)往北京,谪吏遣边。永乐期间数次发罪谪至京,总体来看人数规模并不太大,总的人口规模,应在一万以下,且多数应配置在北京周边。 第二类,移民实京。建文四年九月,迁山西、山东“丁多田少或无田之家”入“北平各地”,规模不详。永乐二年、三年,两次迁山西民至北京州县,每 次1万户。永乐五年,再迁山西及山东民人5000户至北京州县。移民实京所迁徙的人口,规模较大的,以上述数据中评估,永乐前五年植入到北京及京郊人口, 就至少在12.5万以上。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移民,也应当不是在成居民,因为它是作为垦田移民而进入北京地区的。 第三类,南京民人、匠户入京。大规模的北京重建,需要大量工匠的移入。永乐期间,迁南京民与工匠2.7万户迁入京。这一批人口,应在十三万人以上,这些人口,多数居住在京城。 第四类,文武百官及吏员。北京作为新的首都,移植南京的政府官员,自是题中之义。此类人口及家属,约在2万人左右,居京城。 第五类,驻京卫所。以京城之中,驻军的庞大,是可以想见的。及至永乐末年,《明史兵 志》载京城卫所,达72卫之多。明制,一卫为5600人。那么,仅京郊地区的驻军,就达到了40万之多,这些卫所,大部分是从南京附近转移而来。驻军及家 属,应在120万人左右。其中,各门的守卫中就有12卫,约6.7万人,合家属,应在20万人左右,居京为主。 第六类,少数民族降民。洪武、永乐、洪熙、宣统四朝,不断有少数民族移入北京,其中以蒙古降人居多。这些移入北京城的少数民族人口数目,史书对 于记载并不清晰。其中,数量最大的一次,为洪熙元年(1425年)的一次内附,人口数为572人。宣德年间,进士李贤曾上疏谈到京畿的蒙古降人:“切见京 师达人不下万余,较之畿民,三分之一。”这里的“万余”,应当指户数。但到底有多少少数民族入住北京,则没有清晰的说明,也因为少数民族的“户”不能以汉 族中户的统计单位对等,这一人口规模,就难以评估。另外值得说明的是,蒙古降人户籍,多数入卫所军籍,所以它的总人口,与卫所军户的数量,又有一定的比例 关系。 大体来看,永乐年间(1403~1424年),历次人口植入北京及京郊地区,总人口应在150万以上。不过,我们仍难以知道居住在北京城中的人口,究竟有多少。根据人口史学家的估算,这一时期北京城的驻京人口,已经达到八十万之多。 1403~1424年,一座新首都被建造起来。相对于江南地区诸多大城市,是通过历史文化与社会交融生长出来的情况不一样的是,明初的北京,明显是通过政治权力捏合并拼凑起来的一座城市。 相对于明王朝的中心区域(黄、淮、长江),北京是一个新归附的陌生城市,它有四百多年的时间处于“异族”统治之下。并且,这次大规模的人口移 植,明显带有强力迁徙的特征。而此次迁徙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富户、匠户与及军户三类人口,这是北京在城居民中,占据数额最大的三个群体,并且这三类人, 基本都由南方迁徙而来。 从江南至于塞下,携家带口,千里迢迢,路途遥远,在古代条件下,这种迁徙对于平民来说,相当不易,对于富户来说,也并非易事。 这还仅仅是旅途的艰辛。对于迁徙者来说,更有一种背井离乡的仇怨。自宋之后,中国的经济中心,已经转移至江南地区。这一地区的民人、工匠、富户,迁徙之前的生活条件,相对较为优越。他们被迫使进入另一种生活空间,诸多不满,淤积于胸。 再有,大量少数民族中的归顺者被安置到北京周边,对北京的社会稳定,也构成一定的压力。在古代社会,不同民族之间的政治妥协往往难以有效地维系下去,叛服无常引发战争,是相当常见的现象。 相对于内部人口结构的不稳定而言,北京城还面临“北元”的军事压力,即使是永乐帝这样的雄才之主,也只能解决一代人的和平。 不难想象,这个在沙盘之上新铸的庞大京师,虽然外观恢弘壮丽,人口繁盛一如蒙元时期,却时刻处在紧张与困惑之中。从人口迁徙的角度,也可以回 答,为何终明一代迁都之议始终不绝,并且这些倡议,往往是由京师的达官显贵发出。对于在京南人来说,这个勉强捏合的沙盘,不过是政治强力对南京的粗糙复 制。尤其是15世纪,人口初迁之际,这种对南方故土的怀念与对强制迁徙的怨恨,都是引发北京危机的动乱之源。 相关链接:教师随笔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