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概述2——东北作家群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杂文参考备课资料 手机版


    白朗的《生与死》,这篇小说是写日伪监狱里女看守老伯母由对政治犯的同情到舍生忘死救出八名革命者的经历,热情颂扬了沦陷区人民的反抗斗争精神,反映了东北人民思想觉悟的曲折历程。开始她并不理解的抗日斗争,是敌人的兽性和政治犯的影响,才使她理解了民族抗争,才使她的母爱升华为一种献身精神,成为革命战士。

   九一八事变后,大批东北籍青年作家流亡到关内,主要在上海坚持写作,史称“东北作家群”。

   九、其他作家

   1)通俗小说创作;张恨水,《金粉世家》,喜好脂粉气的纨绔子弟金燕西,偶然路遇高雅单纯的女学生冷清秋,便不惜一切地开始追逐。为和冷清秋相识并来往,他重金租下冷清秋居处隔壁的院落;为赢得冷清秋的爱,他不惜挥金如土…… 作品以北洋军阀内阁总理封建大家庭为背景,以豪门之子金燕西与平民之女冷清秋由恋爱、结婚到反目、离异的婚姻为主线,揭露了封建官僚及其妻室、子女空虚、堕落的精神世界和骄奢、腐朽没落的生活,为豪门贵族铺叙了一部活生生的兴衰史。

   《啼笑因缘》。30年代初的《啼笑因缘》,创作事业开始转向下层市民社会,代表了张恨水小说创作的思想艺术特点。《啼笑因缘》主要描写平民少爷樊家树与说大鼓书的姑娘沈凤喜的爱情悲剧故事,中间穿插了军阀刘德柱仗势霸占沈凤喜和关寿峰父女锄奸扶弱的情节。作品写家树听沈凤喜说大鼓书颇受感动,慷慨解囊施舍,与沈凤喜结识后很快产生了爱情,与此同时何丽娜与关秀姑也双双爱上樊家树,形成一种多角恋爱关系,但是何丽娜的风流和关秀姑的勇义并没有打动樊家树的心。正当樊与沈的爱情到了迷恋的程度时,樊因母病离开北平,这时军阀刘德柱便以权势和富有将沈凤喜抓到手,当樊家树重返北平时,沈凤喜已陷魔窟,并在刘德柱的摧残下精神失常,最后关氏父女铤而走险去搭救沈凤喜,并设计杀死了军阀刘德柱。在关氏父女的巧妙搭桥后,樊家树又和沈凤喜相貌酷似的何丽娜订了婚,双双出洋留学。回国后正值抗日救亡运动高涨,关氏父女在关外前线英勇抗敌,壮烈牺牲,而樊家树与何丽娜则筹建医院和弹药厂,以支援义勇军抗敌。

   2)李劫人,代表作“大河小说”三部曲《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死水微澜》反映了甲午战争到辛丑条约签订期间四川社会的世态人情、文化风俗,呈现了袍哥和教民两股势力的消长,在“三部曲”中,艺术上最为圆熟。蔡大嫂是一个性格矛盾复杂的典型。她由农家女儿到天回镇杂货铺的掌柜娘,到袍哥首领的情妇,最终嫁给“吃洋教”的顾天成。这一人生道路的发展变化,充分反映了一个大胆泼辣,不安本分,向往优裕的物质生活和丰富的精神生活,追求自由爱情,反抗陈规旧俗的女性,艰难而决绝地进行着改变命运的挣扎。(蔡大嫂、罗歪嘴、顾天成)、《暴风雨前》(尤铁民、郝又三、苏星煌、伍大嫂)、《大波》(龙兰君、吴凤梧、葛寰中)。

   3)靳以,艺术感染力稍欠,《青的花》、《伤往》、《人间人》、《珠落》、《黄沙》、《前夕》。

   4)王统照的《山雨》和茅盾的《子夜》同年出版,故此1933年被称为“子夜山雨年”。

   《山雨》通过军阀统治下山东一个普通村庄--陈家庄的历史变迁,反映农村经济破产,农民在水深火热中痛苦挣扎,寻找出路的情景。小说从隆冬季节奚二叔家地窑里一群编席农民的聚谈写起,陈庄长来到地窑,透露了预征钱粮的消息,从而引起人们对二十年来为什么生活一年不如一年的问题展开议论,陈庄长、奚二叔的回答是:这都是"外国鬼子作弄的"。长篇便在这样的总背景下,描绘了农村物价飞涨、捐税繁重、土匪盛行,农民被逼得活不下去的惨象。农村的崩溃,首先在青年农民中引发出不安分的举动。流浪汉宋大傻最先"丢了锄头扛枪杆",跑到县警备队去"吃粮",一度附合过北伐战争,最终在大革命失败后跑到南方做官去了。青年农民徐利,不恋故土,也不去当兵,而是放火烧了吴练长家,亡命东北,后来得知家破人亡的消息,又潜回家乡,要跟吴练长拼命,结果被抓获处决,他是农民中被逼得铤而走险的代表。与宋、徐二人不同的是"自耕自种"户的奚大有,他原是"最安分,最本分等,只知赤臂流汗干庄稼活的农夫",可是经济的破产,逼迫他一步步放弃"靠天吃饭老实度日的人生观",走上"另打算"的道路。最初因进城卖菜被大兵无理拘押,父亲奚二叔借了五十块大洋才把他赎出来,不久父亲气病而死。奚大有也变得好酒贪杯,脾气暴躁,在一次出兵差的途中,他带头打死哨兵,跑回村里,可是难以应付的摊派、溃兵的骚扰,终于使他背井离乡,跑到了T城谋生,在工人杜烈兄妹的引导下,对社会的黑暗腐败有了初步认识。他的觉悟历程尽管缓慢,但却脚踏实地,在农民中有较高的典型性。

   5)许地山这一时期创作了《春桃》、小说写了主人公春桃在一次战乱后的遭遇。与才新婚一天丈夫失散四五年后,已与另一相依为命者靠捡字纸为生建立感情,而此时失去双腿、沦为乞丐丈夫出现。在这难解的矛盾面前,几经波折,终于建立起了新的三人关系。在这里有矛盾而没有争夺;有悲剧而没有相残。共同的悲惨命运使他们相互体谅和依存。

   作者通过对这情况的细致刻画,谴责了战乱频仍的旧社会,展示了劳动人民的美好心灵、宽广胸怀、善良品质。

   《铁鱼底腮》。

   6)台湾作家吴浊流

   吴浊流对殖民体制下台湾各阶层人士的心态变化和维系民族正气问题极为关注。他的短篇代表作《先生妈》和《陈大人》在鞭挞民族败类和顺民思想的同时,表彰了民族大义。长篇小说《亚细亚的孤儿》,是台湾新文学的里程碑。它描写一位台湾知识青年经历了艰难曲折,走上抗日救国之路,展现了台湾人民既受日本人凌辱,又不易得到同胞信任的“孤儿意识”。

   第四节 第三个十年的文学(1937-1949)

   一、国统区小说

   1)抗战初期的小说

   丘东平 《一个连长的战斗遭遇》、《暴风雨中的一天》、《友军的营长》,成功地刻画了浴血奋战的爱国军民的坚毅性格,生动地反映了人民奋起抗战的悲壮情景,同时也揭露了国民党军政当局的腐败无能及其与全民抗战的要求的尖锐矛盾。他的小说富有战地实感和直面现实的锐气,又带有浓重的主观感情,呈现出慷慨悲壮的美和鲜明的个性。后来,丘东平进入敌后的新四军根据地,并以这段生活为基础创作了长篇小说《茅山下》,未竟而逝。

   姚雪垠 《差半车麦秸》,《差半车麦秸》主要写了一个绰号叫“差半车麦秸”(注:意即“不够数儿”,不够聪明)的农民游击队员,非常憨厚、纯朴、善良,却又带着农民的某些落后意识和习气。他抱着“鬼子不打走,庄稼做不成”的朴素认识参加了游击队,但时时惦念着家庭和土地。开始到游击队时,他称呼人不叫“同志”,叫“二哥”;他相信“枪子儿有眼睛的。只要不做亏心事,怕啥呢?”因为爱惜灯油,晚上悄悄熄掉营房的灯,以致造成宿营队伍的混乱;还在一次战斗中偷拿了老百姓一根牛绳。但他终于被共同的艰巨战斗吸引到集体中来了,逐渐习惯于集体生活,成为同志们“最有趣的好同伴”。他勇敢作战,在一次激战中身负重伤,却仍然挣扎着要“留下来换他们几个”,关键时刻表现了不怕牺牲的英勇精神。

   中篇《牛全德和红萝卜》,写农村出身的人物在抗日战争中的变化。牛全德长期在旧军队中当过兵,他爽朗、讲义气,却沾染了严重的流氓无产者习气。外号“红萝卜”的王春富,是他同村的一个老实、胆小的自耕农。两个人在县城沦陷后同时参加了共产党影响下的一支抗日游击队,形成了性格上的鲜明对比和尖锐矛盾。长篇有《春暖花开的时候》、《戎马恋》、《长夜》。

   2)讽刺暴露小说

   张天翼 《华威先生》,小说作者以他擅长的夸张讽刺手法,突出刻划了华威先生——一个混在抗日文化阵营中的国民党官僚、党棍的形象。作为“抗日工作者的上层分子”,华威先生不得不在人民群众抗日活动蓬勃开展的环境中忙碌地活动着。他包揽一切,“一天要开几十个有关抗战的会”,甚至于叫喊着要“取消晚上的睡觉制度”,其目的是要把各种抗日活动控制在自己手里。作品选取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几个生活片断,通过生动的细节和个性化的语言,反复地、富于变化的揭示了华威先生自命不凡、刚愎贪婪而又贫乏空虚的内心世界。

   《谭九先生的工作》,这篇作品的主要人物谭九先生是一个混得了大学毕业文凭的地主分子。他借抗战机会进行牟利争权活动,如囤积居奇,扩大权势,打击抗日积极分子,插手抗日活动,追问抗日活动“由哪个来领衔”等。作品真实揭露了地方封建势力对抗战的危害。

   《新生》,则转为表现抗日阵营中人民生活中内在的问题。作品在赞扬那些为抗日孜孜不倦工作的中学教师的同时,着重揭示了一个生活富裕、脱离政治的艺术家由追求新生到逐渐沉沦的历程,严肃地提出了剥削阶级知识分子在抗战烽火中思想改造的课题。

   以上结集为《速写三篇》。

   茅盾的《腐蚀》, 这部日记体的长篇小说以“皖南事变”前后国民党政府“陪都”重庆为背景,斗争锋芒直指国民党法西斯特务统治和他们反共反人民、卖国投敌的政治路线。作品的主人公——女特务赵惠明,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曾参加过学生运动和救亡工作。但由于阶级出身和社会生活带来的性格:严重的利己主义、爱好虚荣和不明大义,使她无法抵制特务头子的威逼利诱,堕入了特务组织的罗网,成为替反动统治卖命效劳的走卒。由于她在特务系统中不是嫡系,受到排挤,还遭到高级特务的侮辱和玩弄,她的尚未完全腐蚀的灵魂中,多少保留着一点“人之所以为人”的东西,因此她感到矛盾痛苦而又无处可以申诉。这部作品是赵惠明的一束日记,作者采取了最能揭示人物内心隐秘的日记体裁。充分发挥了善于深刻细腻地刻划人物心理活动的特长。作品在特定的处境中多方面地揭示了赵惠明的复杂的内心世界,越惠明受骗、犯罪而又不甘于堕落所引起的矛盾和痛苦,她的“自讼、自嘲、自辩护”,以及在觉醒自新过程中所经历的决裂、斗争,写得细腻真切,深深地感染打动着读者,激发着人们对于在精神上和肉体上戕害、摧残青年的国民党法西斯特务统治的仇恨,暴露了特务统治阴森恐怖的内幕。作品写赵惠明的内心活动,不是孤立的和静止的,而是尽可能将现实中的重大事件和围绕这些事件而展开的各种社会矛盾,反映和投射到人物的思想性格和感情活动中。

   靳以的《众神》,写一个“军需总监”、“实业总长”死后升入天堂,在审讯中,他的囤积居奇、买空卖空、捣乱金融、走私军火等罪状都被揭发。但竟然有同伙一一替他们辩护,最后仍跻身众神之列,享天上乐园之福。

   张恨水的《八十一梦》,《八十一梦》是张恨水写实精神远扬的一部代表作品,创作于抗战时期。它是一部社会讽刺小说,它通过梦幻的形式,以辛辣的笔调,巧妙的构思,深刻地揭露了抗战时期"大后方"国民党官僚的贪污腐败、投机商人的巧取豪夺,描绘了一幅"雾重庆"的纸醉金迷、光怪陆离的百丑图。 

    它实际上只写了14个梦,将国难期间大后方的种种丑陋现象做了奇特的观照,想象的依据不出神话传说、历史典故、古代文学的范围(个别的外国人物也有出现)。如借古典小说的形象影射当时的贪官污吏,他们大权在握,唯利是图,亦官亦商,利用手中的权力大发国难财。守南天门的警察都办猪八戒是个贩运私货的老手,他说:"这座天门是我把守,我不查私货,你放心运过来就是了。"小说还辛辣地讽刺了天堂权贵西门庆的作威作福,他"现在是十家大银行的董事与行长,独资或合资开了一百二十家公司"。他那位穿着入时,裸胸露背的姘妇潘金莲也仗此耍尽了威风。"寓言十九,托之于梦"是古小说中已有的写法,但《八十一梦》有暴露也有反省,对当政的腐败和丑陋民族性的批判都不留情面,有很浓烈的"谴责小说"的意味。在结构上,它采取短篇连缀的方法,做一个梦,写一个梦,每梦各自成一段落,内容上互不相涉,似乎又回到旧小说的路上,但由于有"我"这个人物连接各篇,使得梦幻的意念有了内在的思路。标志着张恨水对章回体小说的改良和完善又有了新的进展。

   《五子登科》,写胜利后国民党派往北平的接收专员金子原,与汉奸狼狈为奸,“接收”金子、车子、房子、女子、票子的丑行。

   3)社会分析小说

   沙汀 长篇《淘金记》、《困兽记》、《还乡记》称为“三记”。除《困兽记》描写了大后方一群乡村教师的思想苦闷和感情纠葛外,其余长短篇均致力于用科学的世界观分析抗战时期大后方农村的社会现实。他的长篇代表作《淘金记》,不仅生动地刻画了四川农村地主阶级的群丑图,而且深刻地揭示了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及他们作为一个阶级整体与受剥削受压迫的农民、雇工之间的矛盾。另一部优秀长篇《还乡记》进一步展现和暗示了贫苦农民从个人反抗到投入集体斗争的历程。沙汀被誉为“农民作家”。

   艾芜 抗战初期短篇《秋收》和《纺车复活了的时候》,这两篇小说反映了抗战给人们的关系尤其是军民关系带来的新变化,以及给农村生产带来的新气象,在细腻的描写中传达出抗战初期欣悦明快的气氛。

   他还写了中篇《一个女人的悲剧》,描写周四嫂子在丈夫被抓走当壮丁之后,不堪地主、保长的压迫而跳崖自杀的惨剧。

   长篇《丰饶的原野》,是对故乡农村生活的回忆,作者对刘老九热情肯定,认为有机遇的话,他可能会成为李自成或李秀成式的人物。批评了赵长生的矛盾性,认为历史进步的慢,这些人也有一定的责任。

   《故乡》,故事发生在江南山区红军长征时经过的某边远县城。小说以地主出身的余峻廷为贯穿人物,抗战后,他回到故乡。县教育局长徐松一提倡新生活运动,实际上贪赃受贿,蓄婢纳妾,他还要办银行、发票子、开公司、搞买空卖空。通过他和土豪龙成恩与乡村民族资产者蔡兴和等的矛盾冲突,反映了抗战时期内地农村社会的黑暗。印刷工人雷志恒带领农民冲进衙门进行斗争,但被瓦解。余峻廷看清家乡的黑暗后,无可奈何的出走了。

   《山野》。是写抗日战争时期南方山村人民抵抗日寇的侵扰,及乡村各阶级对待抗日的不同态度。

   4)小说对民族的历史与现实进行文化的分析。

   废名的长篇《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谈禅论道,说东道西,但对中国固有的精神文明和西方的物质文明,并非一视同仁。《莫须有先生传》和《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除了“莫须有”的名字以外,其他都是他自己生活的真实记录,是自传式的小说。如果说废名前期的小说多写自然之景并在其中流露出作者的体验、感觉与直观顿悟的话,那么,此一时期作者更多的注重叙事,并在这些自传式的事件中渗透自己的理性思考,因而也就显得更加真实。

   比如在小说中写避难时两个孩子拣柴,莫须有先生从中有了很大的感慨,废名则毫不隐藏这种感慨:“两个孩子抢着拣柴,笑着拣,天下从来没有这样如意的事了。这虽是世间的事,确是欢喜的世间,确是工作,确是游戏,又确乎不是空虚了,拿回去可以煮饭了,讨得妈妈的欢喜了。他们不知道爸爸是怎样地喜欢他们。是的,照莫须有先生的心理解释,拣柴便是天才的表现,便是创作,清风明月,春华秋实,都在这些枯柴上面拾起来了,所以烧着便是美丽的火,象征着生命……”

   沈从文的长篇小说《长河》,生动地反映了传统田园生活方式在现时代的矛盾激荡与变化,抒发了他对民族文化的隐忧与希望。

   师陀 的短篇小说《果园城记》,长篇《马兰》、《无望村的馆主》、《结婚》。

   《结婚》通过一个乡村青年在城市逐渐堕落以至于毁灭的故事,抨击了畸型的现代都市文明毁灭人性的罪恶。

   《马兰》描写了一位乡村知识女性从追求爱情到走向革命的历程。

   《无望村的馆主》描述了一个地主家庭由暴发到败落的过程及败家子弟的变态心理。

   《果园城记》是师陀的代表作。作者有意把果园城本身当作主人公,当成中国一切小城的代表来写,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展示了果园城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情调和生活氛围。从而使他笔下的果园城成为封闭的传统文化的象征,极富文化探询的意味。对这种文化和生活方式,作者的态度是又爱又恨、爱恨交织的,而这样一种又爱又恨的矛盾情感,恰正是处在文化过渡时代的中国人所共有的文化情结。

   5)路翎、钱钟书

   路翎 中篇小说《饥饿的郭素娥》,郭素娥受尽烟鬼丈夫和保长、流氓的迫害、污辱,做了封建制度的牺牲品。小说的目的是:它在郭素娥这个从精神到肉体都陷入极度“饥饿”状态的农村妇女身上,着力挖掘了下层劳动者自发的反抗性——所谓生命的原始强力。

   长篇小说《财主底女儿们》,《财主底儿女们》全书计八十万字,分上下两部。是表现知识分子人生探索的长篇巨制。作品以“一。二八”上海抗战以后十年间我国的社会生活为背景,描写了苏州的头等富户蒋捷三一家在内外多种力量冲击下分崩离析的过程,集中刻画财主的儿女们,也就是出身于剥削阶级家庭的青年知识分子在大时代激荡下的摸索挣扎,并尽可能辐射更为广阔的社会面,如编年史般地记录了我国抗战期间的重大历史变迁。作品最终以蒋纯祖的死亡启示进步的知识分子:只有与人民相结合,才是唯一光明的出路。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有蒋慰祖、蒋少祖、蒋纯祖等。

   钱钟书 《围城》是对高级知识分子的一种针砭,是中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是钱钟书的代表作。作品的时代背景是抗战,但作者并未刻意突出这个背景;以高级知识分子的生活为题材,但作者并不满足于把它写成一部“新儒林外史”。

   《围城》讲了一个从外国回来的留学生方鸿渐,因为在外国没有好好读书,于是在最后一年从美国一所冒牌的克莱登大学买了一张假的博士文凭。回国后,在从小订娃娃亲的老丈人开的银行里工作。好在未婚妻已死,所以不需要他结婚。后来方鸿渐到同船回来的女博士苏小姐家作客,和苏小姐的表妹唐晓芙相爱了,非常不幸的是苏小姐也爱上了方鸿渐,于是在唐晓芙面前说方鸿渐的坏话。这样唐晓芙把所有书信退回了方鸿渐,方鸿渐也只得把书信退回唐晓芙,在雨中无奈地看着唐晓芙的窗口。

  方鸿渐在上海再也呆不下去了,于是跟着同样失恋的赵辛楣、女大学生孙柔嘉等到内地的三闾大学教书。教书的生涯很无奈,老师们明争暗斗的,虽然方鸿渐与世无争,只想有个饭碗,可是别人却要挤兑他,在事业上不得意。孙柔嘉是个很有心计的女人,最终让方鸿渐娶了她,其实爱的成分居少。

  婚后,两人的生活便像是围城,围在城里,两个人要吵架,为了各自家人的习惯也要吵:为了方鸿渐家的不准的老钟要吵,为了孙柔嘉的姑姑爱养狗要吵……在一起,吵得难受。小说的最后场景是方鸿渐和孙柔嘉吵过以后从家里出来,天色晚了,北风飘着大雪,方鸿渐不愿回家,可是又冷又饿,无处可去。最后想还是回家去睡一觉吧。这就是围城现象,走进去的想出来,走出来的又只好回去。

  方鸿渐的一生,是无奈的一生,儿时的娃娃亲因父母包办不由自主;工作不由自主;娶孙柔嘉也是因为条件所限不由自主;吵架也是因两个家庭的矛盾而不由自主;离开家是激愤地不由自主;回家也是条件所迫、无从选择不由自主地回去……无奈的婚姻、无奈的人生,一种人生的虚无感充斥在旧中国知识分子的骨子里。

   《围城》有三个含义,用作者的话说,1就是人生的婚姻好比一座被围的城,已婚的恰好是处于被围的城中,极力要冲出城出,而未婚的则如攻城的勇士,拼命想冲进城去。 2小说所反映的要远比它所命名的“围城”有更为深广的社会内容,它象征这当时的人生“一无可进的进口,一无可去的去处”的绝境。 3、作品以留法回国的青年方鸿渐为中心,描绘了一群留学生与大学教授,在生活、工作、婚姻恋爱等问题上遇到的矛盾纠葛,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猥琐灵魂和灰色人生。

   其它表现知识分子人生探索的重要作家作品,还有夏衍的《春寒》;李广田的《引力》;卞之琳的长篇《山山水水》;王西彦的《古屋》、《寻梦者》、《人的道路》;齐同的《新生代》;郁茹的《遥远的爱》;骆宾基的长篇《边陲线上》,短篇小说集《北望园的春天》。

   6)其他新人新作

   黄谷柳的长篇《虾球传》;《虾球传》是现代作家黄谷柳的一部未完成的杰作。黄谷柳(1908-1977),生于越南海防市,曾参加过国民党,先后担任过团征询院、秘书、科长等职,后脱离国民党举家迁往香港。1947年11月起,他的长篇小说《虾球传》第一部《春风秋雨》开始在《华商报》连载,第二部《白云珠海》、《第三部〈山长水远〉也相继在该刊连载。全书以流浪汉少年虾球的苦难遭遇为线索,反映了城市下层人民的生活。

   汪曾祺的短篇集《邂逅集》、《老鲁》、《鸡鸭名家》、《戴车匠》、《艺术家》,这些作品讲述的是老百姓的故事,表现的是作者对民间凡俗人生中美的感悟和启迪。既没有抗战的呼号,也没有启蒙的呐喊,平淡自然,和谐乐观。

   张爱玲的中篇小说《金锁记》,《金锁记》是其成名作也是代表作,作者借鉴精神分析学,深刻揭示了主人公曹七巧因自己不幸便不容女儿幸福的变态心理。

   梅娘来自东北,有小说集《鱼》和《蟹》及长篇小说《夜合花开》(未完成)等。她的作品大多描写都市风情,尤其注意妇女的婚姻恋爱问题,短篇《鱼》和《蚌》等对女性意识的开掘颇为精细。中篇小说《蟹》以爱恨交加的笔触描写了抗战前事业蒸蒸日上的实业家兼官僚之家,在沦陷后受压迫而崩溃瓦解的过程,暗含着对日伪的憎厌和抗议,艺术上也比较圆熟自然。

   袁犀有短篇集《森林的寂寞》、《时间》和长篇《贝壳》及其续篇《面纱》等。这些作品大多描写都市青年男女的生活,注重道德及人性的丑恶与病态问题的探索,但艺术水平欠缺。

   二、解放区小说

   一)农村题材的

   1)赵树理,《小二黑结婚》,《小二黑结婚》是从解放区依然存在的包办婚姻的角度来写的。更沉重的告诉我们,封建意识还是很顽固的,作家从敏锐的政治视角来写。其次,赵的作品特别准确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在作品中描写各种各样的农民,在当时的农村里,残存的封建势力在人民政权下不成气候,象二黑、小芹这样有先进意识的农民还是不多的,在农民中更普遍的是像三仙姑这些农民是绝大多数,还根不上时代的步伐方向,他们也在跟着时代的主潮,只是跟不上,他们已经在转变之中了,而这些是中国发展前途的基础,作者这些人给予热情的期待,是善意的扶持,这个描写体现了鲁迅以来对农民描写的变化,赵抓住了时代的本质。

   《李家庄的变迁》、《李有才板话》、《孟祥英翻身》、《传家宝》、《富贵》、《邪不压正》。

   赵树理小说中的三种农民典型: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老一代农民,如“二诸葛”、“三仙姑”、“老秦”、“金桂婆婆”;年轻的农民甚至农村干部,由于封建思想没有肃清,当上领导后迅速变成靠着权势谋求个人私利的人,如《李有才板话》中的小元,《邪不压正》中的小昌;农村中的新人小二黑、小芹等。

   

   2)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丁玲的《太阳照在桑乾河上》是这一时期描绘农民翻身斗争的代表作,它表现了河北北部农村在党中央发布《“五四”指示》(1946)到《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公布这一段时间里土改运动的发展。

   作品以华北一个叫暖水屯的村子为背景,真实而生动地描绘了农村土改运动中各个阶层人们不同精神状态和生活状况。作品中主要人物有李子俊、江世荣、侯殿魁、钱文贵、区农会主席老董、妇女主任董桂花、村长赵得禄、农会主任程仁、黑妮、党支书张裕民。长篇《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解放区“土改小说”的代表作。它的杰出之处在于,作者在处理土改这一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题材时,坚持了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如实地写出了生活本身的复杂面貌。这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真实地反映了农村阶层关系的复杂性。血缘宗法的传统,生活进程中的分化与升沉,使农村各阶级之间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呈现出极为复杂的关系;如对顾涌、钱文贵等人物及其周围关系的描述。二是如实地描写了人物的心理真实。她如实地写出地主的“余威”对农民的心理威胁,甚至揭示出了先进农民自己也并未自觉的心理秘密。尤其是对地主心理的准确把握与真实表现,是颇见功力的,显示出可贵的艺术勇气。

   

   3)周立波,《暴风骤雨》》是一部反映四十年代解放区农民进行土地改革的力作,小说描写了东北地区一个叫元茂屯的村子从1946年至1947年土地改革的全过程。

   小说的深刻性不仅在于如实地再现了大变革时期整个农村社会的社会概貌,更在于揭示了当时的土地改革不仅改变了农村的社会面貌,而且改变了农民的精神面貌。作品主要人物有:郭全海、赵玉林、老田头、老孙头、刘德山、白玉山等。

   

   4)孙犁的小说集《芦花荡》、《荷花淀》(水生),《荷花淀》 通过对抗战时期冀中抗日根据地白洋淀人民斗争的生活的描写,着重是白洋淀妇女送夫参军到自觉地组织起战斗队伍细致描写,表现和赞颂了根据地居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英勇抗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战斗乐观主义的革命激情,其间渗透着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真挚的爱。

   《荷花淀》所描写的一群青年妇女形象,是那么勇敢、泼辣,她们热爱自己的家乡,对子弟兵有深厚的感情。当水生和一班青年报名参加了地区队,要离开家时,回来征求妻子的意见,妻子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这句带点责备口气的话语,细致地反映了这个年轻妻子的欣喜、留恋的心理。年轻的妇女们在和自己的丈夫离别后,相约偷偷坐上一只小船去探望他们,结果演出了一幕趣剧:丈夫没有找到,却碰上了敌人。但她们并没有惊慌。这时,幸好埋伏在荷花淀的她们的丈夫以及别的游击队员们把敌人歼灭了,她们竟于无意中立下了诱敌深入的一功。这群年轻妇女,又自觉地组织游击队,和男人们并肩作战。她们的心灵高尚纯洁,她们的笑声清脆响亮,她们的动作干净利落,她们有着质朴的、健康的、清新的美,真正体现出解放了的劳动妇女的本色。

   

   5)康濯的《我的两家房东》;康濯的代表作《我的两家房东》,通过一对农村青年男女的恋爱故事,生动地反映出新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已深入到了农民的家庭生活中。风格清新朴素。这个优秀短篇是从农村姑娘金凤和村干部拴柱恋爱的故事,反映刚刚冒出嫩芽的新的社会生活,和农民的思想的解放。故事的一端是离婚,另一端是自由恋爱,金凤的姐姐不堪婆家虐待,一经提出,便离了婚;金凤本人也和他“不务庄稼……吃吃喝喝……胡闹坏女人”的未婚夫退了婚,而和思想进步、劳动积极、学习努力的拴柱恋爱,并订了婚。这些事办理得所以如此顺利,是因为它们都发生在解放区,都受到党领导的民主政权的支持,都是由于党领导下的劳动人民做了自己的命运的主人。封建统治被铲除了,封建婚姻就失去了依据。尽管有些“脑筋磨化不开”的老一辈人,象金凤的父亲那样,还觉得不习惯或者不顺眼,但年轻一辈,却毫不踌躇地接受了新的婚姻方式。小说的意义,在于通过对儿女琐事的描写,歌颂了党所领导的民主改革的伟大胜利和农民的新的思想品质的成长。

   

   6)孔厥的短篇小说集《受苦人》;孔厥的短篇小说集《受苦人》着力描写了被旧社会压迫而性格扭曲的人物或革命队伍中思想作风有缺陷的人物,体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观察和深入思考。

   《受苦人》是其代表作。这篇小说女主人公贵儿,幼年丧母,三岁时由父亲的东家做主,将逃荒来的母子俩与他父女俩并成一家,代价是他的父亲给东家白干十年。同时约定,待贵儿长大后,要嫁给继母带来的儿子,以成“爹翁娘婆”。继母的儿子比贵儿大十四岁,因受尽折磨,手脚残废,人称“丑相儿”。解放后,贵儿不愿嫁给丑相儿,丑相儿愤而用斧子砍伤了贵儿。

   

   7)狄耕的短篇《腊月二十一》。狄耕的短篇《腊月二十一》将笔触拓展到游击区,真切地描写了一个爱国村长的困难处境及抗日阵营内部的矛盾,褒扬了游击区人民可贵的民族意识。

   

   二)军事题材上的

   1)刘白羽的短篇小说

   《无敌三勇士》这个短篇,描写的是三个战士由不团结到团结的过程。阎成福、李发和、赵小义都是贫苦农民出身的战士,活活害死阎成福的母亲和哥哥的是地主,折磨死赵小义父亲的是地主,把李发和赶出村子的仍然是地主。这些与地主阶级有着刻骨仇恨的穿起军装的农民,当他们还没有觉悟到这一点时,他们会因为各自思想性格上的一些弱点和差距,闹不团结。经过党的教育,特别是通过诉苦运动,他们认识到自己原来都是苦难的阶级弟兄,认识到“我们是苦人,我们有苦处,苦变成力量,团结起来就能天下无敌”,从此他们“火线上生死抱团结”,成为“无敌三勇士”,共同为人民立下了大功。这篇小说是刘白羽的代表作之一,读后使人宛如置身连队,三个战士形象,都是很感人的。

   《血缘》,描写了两个贫农的儿子,新战士陈启祥和老战士马成荣出于阶级友爱,坚持生死与共的动人情景。这一对素昧平生的阶级弟兄,由于共同的理想,参加了人民军队,这使他们密切结合,同心同德。陈启祥感慨地说:“咱们这缘分,都是血换来的。”马成荣也说了类似的话。小说给人的印象是,部队的生活不但艰苦、紧张,同时也十分亲切、温暖。

   《百战百胜》中,借一个连长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的故事,写出了指挥员绝不可以只靠勇猛,不怕牺牲,还必须学会在战略上蔑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这才能百战百胜。刘白羽在他的小说里接触到人民解放军内部有关建军的一些重大问题,从而增强了他的作品的思想意义。

   

   2)邵子南的《地雷阵》;描写军队生活;

   华山的《鸡毛信》、管桦的《雨来没有死》等,则描写了革命斗争中的少年英雄。

   

   三)描写知识分子的作品

   思基的《我的师傅》和韦君宜的《三个朋友》较为单纯;

   丁玲的《在医院中》,莫耶的《丽萍的烦恼》和方纪的《纺车的力量》则较为复杂,它们既展示了知识分子与工农兵群众及生产斗争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也揭示了这一进程的艰难性和复杂性,并对工农干部身上所残存的落后观念及解放区工作的缺点有所批评,显示出可贵的探索精神和思想深度。

   

   四)互助合作社

   1)欧阳山的《高干大》;主人公高生亮(高干大),合作社副主任。《高干大》通过陕甘宁边区任家沟供销合作社历经曲折走向繁荣的过程,成功地塑造了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基层干部高生亮的感人形象,及时提出了坚持群众路线、反对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这一重要问题,从而使作品的题旨超越题材本身而具有了普遍意义。

   2)柳青的《种谷记》;主要人物是王加扶、王存起。《种谷记》展现了解放区农村的新气象。《种谷记》通过王家沟组织互助变工,进行大生产运动的历程,写出了农民由个体劳动走上集体劳动的初步转变,反映了解放区农村社会主义的萌芽。这是对现代文学主题的一个新开拓。

   

   五)新英雄传奇

   1)柯蓝的中篇《洋铁桶的故事》,小说描写山西沁源农民吴贵,外号“洋铁桶”,在八路军支持下出生入死与日寇汉奸英勇战斗的故事。

   

   2)马峰、西戎的长篇《吕梁英雄传》;小说描写康家寨人民群众,面对日寇的野蛮扫荡,在党的领导下,组成了以自卫队长雷石柱为首的民兵队伍,开展地雷战,沉重的打击了敌人。其中有不少感人的场面,如张忠老汉舍身跳崖,康明理、孟二愣在地狱中坚贞不屈等。

   

   3)孔厥、袁静的长篇《新儿女英雄传》主人公是牛大水、杨小梅、黑老蔡。作品通过杨小梅和牛大水的爱情故事,描写了抗日战爭中的冀中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对敌展开游击战争,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有力地打击了殘暴的侵略者。

   《新儿女英雄传》是新英雄传奇中成就较高的一部,它以冀中白洋淀为背景,全面、完整地再现了抗战八年中敌后人民游击队发展、壮大的过程,并对章回体形式作了较大革新和提高;在紧张曲折的故事情节中加入了较多生活化的细节描写,在塑造英雄人物时加强了心理刻画,从而使它不仅以生动的故事而且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取胜。

   4)王林的长篇《腹地》。王林的长篇小说《腹地》也取材于冀中抗日军民的战斗生活,叙述风格上突破了章回体的限制,但究其实仍是一部新英雄传奇。作品着力塑造了荣军辛大刚的英雄形象,并以辛大刚为中心,展开了较为广阔的生活画面。作者的艺术描写时见精彩,但剪裁不够,影响了作品的整体效果。 

   

   六)工业方面

   草明的《原动力》,主要人物孙怀德(老孙头),王永明。

   作品描写了东北一个水电厂在解放后复工过程当中,广大工人群众粉碎敌人的阴谋,修复工厂,取得安全发电的全过程,表现了工人阶级是历史前进的原动力这一主题。

   

   第五节 建国十七年小说

   

   一、反映革命战争和革命斗争题材的

   

   1)杜鹏程的《保卫延安》,一九四七年三月,蒋介石调集了以胡宗南为首的十倍于我西北解放军的兵力,进攻延安和陕北解放区,并妄想一举歼灭仅有三万左右兵力的西北野战军。彭德怀指挥若定,西北野战军声东击西、神出鬼没、处处主动,以局部优势兵力一个一个歼灭敌人。

   这部小说通过青化砭伏击战、蟠龙镇攻坚战、长城线上的运动战,以及沙家店歼灭战等不同类型的战斗场面,第一次在较大规模上全景式地描写了整个战役的全过程,生动地表现出各种类型的战争的特征。作家也没有孤立地写陕北战场,他把这场对中国的政治大决战有着决定性意义的延安保卫战置于全国性战争的大背景中,通过与“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陈谢大军东渡黄河”等军事行动的相呼应,展现出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宏大军事画卷。

   作品塑造了周大勇、王老虎等

   

   2)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红岩》小说的特别之处在于写了共产党人在监狱中经受的种种非人的磨难却坚强不屈,与敌人进行了殊死的斗争。小说写的正是黎明前的黑暗,是革命历史在文学叙事中的历史化最为悲怆与壮丽的篇章。

   小说的主要篇幅放在狱中斗争上,但同时也涉及中共在城市的地下组织所领导的革命运动,并组织了表现四川华蓥山根据地的武装斗争和农民运动的另一条线索。而1948年至1949年国共战争的情势,国民党军队的溃败和政权的瓦解,在小说中做了充分的描述。在这部小说中,革命者(许云峰、江姐、成岗、华子良、齐晓轩等)与敌人(徐鹏飞等)的关系,被安放在两个政治集团、两种人生道路和两种精神力量的较量的格局中。人物思想、性格,他们的言行、心理的刻画,不再存在任何幽深曲折而彻底“透明化”。英雄人物的意志、信仰所焕发的精神力量,在肉体摧残和心理折磨下的坚定、从容和识见,反面角色的狡诈、残忍、虚张声势然而恐惧、绝望,在作品中都做出对比分明且有层次的,推向“极致”的描述。而许云峰、江姐与徐鹏飞等面对面所进行的精神较量,以及有关政治、人生观的“论辩”,成为强化小说的“共产主义教科书”性质的手段。这种情景类型的设计,极大地影响了六七十年代的小说、戏剧创作。

   

   3)杨沫的《青春之歌》; 小说以“九一八”事件到“一二九”运动的北平爱国学生运动为背景,描写了一群青年知识分子的生活道路,塑造了林道静的形象,概括了30年代一部分知识分子所走过的道路。林道静、余永泽、卢嘉川

   

   4)梁斌的《红旗谱》;《红旗谱》以朱老忠、严志和两家三代的历史和冯老兰一家两代的历史为主线,揭示出农民阶级同反动统治阶级以及日本帝国主义的尖锐对立,农民和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民主革命的血肉关系,再现了中国农民走向革命的历程。可以说,这是一部描绘农民革命斗争的壮丽史诗。朱老忠、严志和、冯老兰、严运涛、贾湘农

   

5)曲波的《林海雪原》;描写一支由36位侦察兵组成的解放军小分队,在东北长白山林区和绥芬草原追剿国民党残余势力和土匪的故事,在叙事上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想象力和传奇性。书中以奇袭奶头山、智取威虎山、大战四方台等剿匪战斗为主要线索,穿插各种出人意料、趣味横生的小故事,产生了曲里有曲,险中有险的阅读效果。少剑波、杨子荣、坐山雕等

   

   6)知侠的《铁道游击队》;小说写了一支活跃在铁路线上打击日本侵略军的游击队,主要的游击队员是一群“车侠”,不仅身怀绝技,而且具有草莽英雄的习性,所以他们的喝酒赌钱、莽撞好斗等本来“英雄人物”不能沾有的习气都得到了合法的描写。刘红,李政,芳林嫂;

   

   7)刘流的《烈火金钢》;《烈火金钢》再现了反『扫荡』时期冀中平原的战斗故事,塑造了史更新、侦察员肖飞等一大批可歌可泣的形象,給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刘流萌生写《烈火金钢》的想法,是在1943年参加晉察冀边区召开的第二届『群英会』上,那时他接触了很多战斗英雄,尤其是一个侦察英雄的故事,简直是三天三夜也說不完,后来小說中的肖飞几乎就是以他为原型。這些事跡使刘流热血沸腾,觉得应该将它們写下来,让更多的人知道。而他本人的经历也在书中的各个人物上时有显现。如史更新和敌人拼刺刀、丁尚武用大刀片砍杀敌人的细节,都是刘流的亲身经历。

   

   8)冯志的《敌后武工队》; 《敌后武工队》描写冀中军民抗日斗争的故事。正面人物贾政,魏强,刘文彬,蒋天祥。哈巴狗、侯扒皮和刘魁胜三个汉奸

   

   9)雪克的《战斗的青春》;故事从一九四二年日寇发动“五一扫荡”开始,滹沱河边枣园区的地方政权和抗日武装,遭受到了毁灭性的摧毁。新区委书记许凤、区游击队长李铁紧密依靠群众,在以县委书记周明的领导下,历经千难万险,排除了右倾干扰,战胜了潜入游击队内部的特务,打开了局面,壮大了队伍,狠狠打击了敌人。

   

   10)峻青的《黎明的河边》;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交通员小陈和小陈一家的英雄形象。他护送两名武工队员在暴风雨之夜过河,当敌人以她妈妈和弟弟为人质时,他克制着自己内心的亲情,把革命的大义放在首位,向冲上来的匪徒开枪。母亲、弟弟牺牲了,他坚毅刚强,沉着镇定。当他完成了任务,子弹也打光了,他把枪扔进了河里,抱着一个冲到他面前的匪徒跳进了河里,表现出了气壮山河的英雄气概。

   他爸爸忍受着巨大的悲痛,挟着武工队员凫过了河。

   

   11)吴强的《红日》,它以1947年山东战场的涟水、莱芜、孟良崮三个连贯的战役作为情节的发展主线,体现出作者对现实战争小说的“史诗性”的艺术追求,即努力以宏大的结构和全景式的描写展示出战争的独特魅力。(解放军的团长刘胜、连长石东根,国民党师长张灵甫);

   

   12)玛拉沁夫的《茫茫的草原》;玛拉沁夫主要从事小说创作,1956年长篇小说《在茫茫的草原上》(后更名为《茫茫的草原》)上部出版。这部小说反映了内蒙古察哈尔草原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内蒙古自治运动和解放初期所进行的尖锐复杂的斗争,以及同民族上层分子建立统一战线,终于获得解放的斗争生活。它是解放后第一部反映蒙古族人民斗争生活的长篇小说,曾获得内蒙古自治区成立10周年文艺评奖文学奖。

   

   14)柯岗的《逐鹿中原》;山东文艺出版社推出的《逐鹿中原》,是一部描写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转战中州、挺进大别山的具有史诗意义的历史长篇小说。这部巨著以生动的情感和笔触艺术地浓缩了那段硝烟弥漫、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历史上波澜壮阔的军事斗争,成功地展现了刘伯承、邓小平等一批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大无畏的风范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英雄气概。

   

   15)李英儒的《野火春风斗古城》;这是一部从“内线”来表现抗战生活的作品。主人公杨晓东打入华北敌占区一个古老省城,同貌似强大的敌伪汉奸和国民党特务展开艰苦卓绝、惊心动魄的地下斗争。他团结银环、韩燕来、小燕、周伯伯等基本力量,对敌人力量进行分析瓦解。小说最后以伪团长关敬陶的率部起义做结束。

   

   16)高云览的《小城春秋》; 《小城春秋》,是以1930年5月25日震惊全国的厦门破狱斗争为其主要题材。

   那是白色恐怖“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年代,关押在厦门思明监狱里的“政治犯”多达40多人,其中包括中共厦门市委书记刘端生和共青团福建省委书记陈柏生等。中共福建省委为营救这些面临被杀害的同志,决定武装劫狱。破狱特别委员会以中共福建省委书记罗明、共青团福建省委书记王德、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长兼军委书记王海萍、中共福建省委组织部长谢景德和中共福建省军委秘书陶铸为核心,同时,成立以陶铸、谢景德为队长的武装队、接应队。整个破狱行动十多分钟完成,击毙2个敌人,击伤3人,营救出40多位同志,自己毫发未损。这在当时十分严峻的形势下,几乎是匪夷所思的事情。曾受列宁表扬的俄国共产党人袭击里加中心监狱的斗争,营救出2位同志,击毙敌人3个,击伤数人,自己有2人被捕。过去了近半个世纪,1978年12月24日,中共中央副主席陈云同志在陶铸同志的追悼会上致词指出:“陶铸同志出色地组织和指挥了闻名全国的厦门劫狱斗争。

   

   17)冯德英的《苦菜花》以抗日战争时期胶东半岛昆崙山区的王官庄为背景,以仁义嫂及其一家的际遇为中心线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抗日根据地军民在反扫荡中所进行的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鲜明地表现了根据地人民那种英勇不屈的精神,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普通而感人的革命母亲的艺术形象。

   作品用饱含激情的笔触,细腻地描绘革命人民的成长,赞颂他们那种善良而又不屈的崇高精神,母亲的成长代表了千百万革命母亲的成长。娟子、姜永泉、星梅、王柬芝、花子;

   《迎春花》

   18)茹志鹃的《百合花》,《百合花》的清淡、精致、美丽,在五六十年代的战争小说中是绝无仅有的。它以战争为背景,讲述解放战争时期一个新婚小媳妇把结婚被献出来包裹伤员,而结果包裹了向他借被子的年轻战士。小说描写了年轻朴实的战士纯朴性格,写了他向新媳妇借被子的生动过程,也写了新媳妇生动微妙的心理。小说最出色处就在于心理描写,描写了部队一个年轻的通讯员与一个才过门三天的农村新媳妇之间近于圣洁的感情交流。作家的创作目的很明确也很坚定,那就是表现战争中令人难忘的、而且只有战争中才有的崇高纯洁的人际关系,与通过这种关系体现出来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因此,作品取材于战争生活而不写战争场面,涉及重大题材而不写重大事件。

   

   19)路翎的《洼地上的"战役"》(以下简称《洼地》)发表于《人民文学》1954年3月号。这篇小说讲述一位志愿军战士王应洪深入前线,与朝鲜姑娘金圣姬之间发生的无法实现的爱情故事。作者也试图表明,一方面是与美帝国主义的战斗,另一方面,我们的战士也以经历着精神世界里的战斗。小说描写情感心理的笔墨显得细致入微,作者显然是想表现革命战士丰富的内心世界。

   

   20)李晓明、韩安庆《平原枪声》的故事发生在冀中大地上,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军队节节敗退,社会混乱不堪,老百姓人心惶惶。共产党员马英在这种情況下回到了故乡肖家镇,积极組建抗日力量。他和战友们不但要抵御鬼子的侵袭,还要和苏金榮等汉奸不断斗争。马英等人历尽艰险,端掉了敌人的炮楼,缴获了不少武器,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随着时间的推移,抗日武裝的力量在不断壯大,最終夺取了县城,歼灭了敌军。

   

   二、反映农村生活的

   1)赵树理的《三里湾》, 《三里湾》是最早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也是最能展示建国后赵树理艺术功力和艺术情趣的力作。作者紧紧围绕秋收、扩社、整社、开渠等工作,娓娓动听地讲述了马多寿、范登高、袁天成、王宝全四户人家一桩桩有趣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交织着党内斗争和家庭矛盾,爱情与婚姻的纠葛也穿插其间。作者饶有情趣地描述了这种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从而深刻地阐明了农业合作化运动发展的必然性、规律性和不可抗拒性,展示了合作化的农村在经济、政治、思想、伦理、道德诸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 

郝小强

相关链接:备课资料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