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言语密码解密途径例说(高三)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作文指导 手机版 | ||||
材料作文言语密码解密途径例说 单位 广东东莞光明中学高三语文组 作者 许定凯 2012年广东高考语文卷作文命题首次采用新材料作文命题形式,2013年广东高考作文沿用这种命题形式。命题形式稳定,风格相似。不少的老师总结为“一拖三样板式”, 这个总结形象生动,体现了广东作文命题形式的鲜明特色。受此影响,214年广东各地第一次模拟卷极力效仿,形成新材料作文命题形式“一边倒”火爆格局。刚刚结束的2014广州一模以贴近学生生活的材料“对校服涂画现象的思考”来圈定写作的中心内容,把“一拖三样板式”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度。从某种角度上讲,广东语文作文命题形式已步入“后时代新材料作文辉煌时代”。 广东高考语文作文卷命题风格的稳定,对中学作文的备考具有深远的意义,带来积极的影响。形式稳定,考查学生思维理性能力的要求却在不断的提升。具体来讲,命题形式有三大特点:1、注重考查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高举考查理性思维能力大旗。2、命题材料越来越贴近现实,所引用的素材基本走向是论述性的,需要考生围绕所提供的材料,自己去选择和确立写作的题目和凝聚为某一观点,充分体现写作的“三自”开放性要求。3、有意识增加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鼓励考生说真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作文教学重在思维能力的培养。机械模式化作文教学模式很难适应这种命题的能力需要。 “阅读分析材料、寻找自己适合题目的过程,就是在考查发现问题和破题的能力了” 温儒敏如此评价2013年全国高考作文命题主流导向。胡明道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从今年的情况看,越来越多的省份开始注意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以及思辨能力了”。 材料作文写作基础是材料的准确解读。综观2012-2013全国高考作文卷,后时代新材料作文已经成为作文命题的主流形式。从命题的材料看,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哲理思辨类,给出的材料多是名言、寓言和哲理故事;二是时事类。提供的素材贴近现实。不管是哪一类,其作用都是引出写作中心论题,圈定写作内容范围。了解这个特点,就找到了新材料作文审题与立意有效突破的途径。 无论什么样的材料,其构成的元素是文字言语。破译文字言语密码,就破译了命题者的命题核心意图。掌握了破译的方法,就掌握了“写作内容准确界定的思辨理性按钮”,就能写出“符合命题要求的”作文来,就能为自己的作文买了一份“审题与立意”极为实惠的获取高分的保险单。 材料言语密码的破译有那些较为具体的路径呢? 后时代作文材料的言语密码首先体现在材料中关键句子或关键词语的表层意思上。脱离了关键词句表层言语意义的过度延伸解读很有可能偏离材料的中心。新材料作文审题与立意必须建立在材料表层意思与深层含义的准确解读基础上。考生要特别注意的是这个材料解读同平常阅读最大的不同处。考生必须在有效的时间内迅速“体出其中之味”,迅速准确圈定写作中心内容范围,提炼出写作思维牵引核心词,迅速找到适合自己观点的材料。这由表及里的深度阅读是受时间限制的 阅读是一种文化。苏州大学朱永新教授指出,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成功的阅读必须是深度的阅读,要想提升阅读的深度精确度,就必须掌握科学的解读方式与方法。这个方法就是不断的反思自己的阅读实践,不断的修订阅读中的失误,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的经验体系 。材料作文言语密码就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结果。 综观2012-2013年高考作文卷,笔者发现新材料作文命题言语的密码破译点。从出现的位置、使用的表达方式、隐含的思维模式三大方面做一点解析。 为了阅读的方便,采用比较的表格形式,概述如下: 言语密码破译要点及思维过程一览表 常见类型 典型例题 言语密码位置 言语密码的表达方式 解读的思维模式及步骤 立意要点 哲理类 寓言故事类 两条小鱼一起游泳,遇到一条老鱼从另一方向游来,老鱼向他们点点头,说:“早上好,孩子们,水怎么样?”两条小鱼一怔,接着往前游。游了一会儿,其中一条小鱼看了另一条小鱼一眼,忍不住说:“水到底是什么东西?”看来,有些最常见而又不可或缺的东西,恰恰最容易被我们忽视;有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却能够引发我们深入思考……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得套作,不得抄袭。12天津卷 依附在材料的后面 评议方式句-----看来,有些最常见而又不可或缺的东西,恰恰最容易被我们忽视;有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却能够引发我们深入思考. 这类句子常是寓言故事中本身所没有的,是命题者有意添加的,对考生的审题与立意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思维模式—由表及里 由果究因 由物及人 类比联想--关键是材料中小鱼最后问的那句“水是什么?”最关键点就是要抓住“水”和“鱼”的关系。因为水是鱼赖以生存的环境,长时间生活在水中,不知道水的重要性。由此想到自己,自己赖以生存的又是什么呢?只要回答对这个问题,就基本能抓住作文的关键。 我们依赖的父母学校、老师身边的人社会乃至国家,还有像自然,环境…等等,都是我们应该珍惜,应该关注的。 名言类 丰子恺说,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转弯的。英国作家说,为什么人的年龄在延长,少男少女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美国作家说,世界将失去海底王国,一般失去伟大的王国就是成人。根据材料作文。13浙江卷 一般是因果关系,果在前,因在后 深刻的含义隐藏在材料的表层意思中,需要考生结合材料去解读,一般有比较明显的词语出现,即提供思维的扶手。 思维模式---由果追因 由点及面 关照人生 小中见大-材料含义:第一句是孩子们用童真、率直来观察世界,评价事物,不会拐弯抹角。第二句是拷问, 为什么啊?昨天血脉里流动着天真活泼快乐,流动着正真和火热之情,一旦迈向向社会,动脉便硬化心便僵冷。含义为:人类失落了那一颗最可爱的童心。第三句前句是实写,后是假设。关键词“孩提王国”,一旦失去,就是真正的沉沦”,面对纷繁的生活、无论谁,一旦失去童心就会坠入黑暗的深渊。三句名言话童心、青春、成人,从结构上看是平行并列的。 并列,自由选择-让我们童心与时代一起跳动、童心不泯、童心永恒、青春永恒、灵魂永恒;也可以反面切入:童心硬化、青春硬化、灵魂硬化、探究人类(成年人)失去童心的社会原因等;还可以正反结合来写。 哲理故事类 一位年轻人事业无成非常郁闷,海滩上他遇到一位老人:“为什么我每天辛辛苦苦工作却得不到别人的尊重?”。老人抓起一把沙子扔在沙滩上,问“你能找到吗?”年轻人说不能。老人又抓起一颗珍珠扔在沙滩上,问“这回呢?”年轻人说能。老人说:“一个人,只有成为珍珠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可是,难道只有成为珍珠,一粒沙子才会得到人们的尊重吗?”请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自定立意,文体自选(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和含义范围,不得套作,不得抄袭。13辽宁卷 依附在材料的后面 评议方式句—1、一个人,只有做珍珠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2、难道只有成为珍珠,一粒沙子才会得到人们的尊重吗? 思维模式—由表及里 由果究因 由物及人 类比联想—抓住材料中两个关键句:一是“一个人,只有成为珍珠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二是“可是,难道只有成为珍珠,一粒沙子才会得到人们的尊重吗?”,由物及人,展开联想。 首先,要认识到沙子有沙子的价值,哪段路,哪栋楼,哪条河床……少的了沙子的默默奉献与承担呢?哪粒珍珠当初不都曾是沙子呢?其次要认识到:沙子能成为珍珠,需要“蚌病成珠”,需要极好的机遇,需要太多的孕育和磨砺;能成为珍珠当然美好,然而能成为珍珠的沙粒毕竟少数。太多的沙子没有成为珍珠的幸运,但难道它们就毫无价值么?沙如此,人亦然。人,当然要胸怀大志,追逐梦想——成名成家,出类拔萃,闪光耀眼,令人尊重、羡慕、敬佩;但如果没有机会,能成为铺路之料,建楼之物,也不错。无论做什么,人人生而平等。只有职业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要过分追逐、羡慕、“敬仰”名人,他们也曾是普通人。 把沙子和珍珠进行对比,很容易想到珍珠是人才沙子是平庸,人才才能脱颖而出。从这个角度立意是可以的。还可以采取逆向立意思路,沙子扔在沙滩上找不到,珍珠扔在一筐珍珠里同样找不到。所以问题其实不在于是沙子还是珍珠,而是在于特色,独一无二。从这个角度也是可行的。 时事类 关注社会生活事件类 近年来,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杂志开设专栏,对当代著名作家的作品挑错,发现其中确有一些语言文字和文史知识差错。对此,这些作家纷纷表示理解,并积极回应。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诚恳地感谢读者对她的作品“咬文嚼字”;莫言在被“咬”之后,也表达了自己的谢意,他表示,请别人挑错,可能是消除谬误的好办法。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④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文。 13山东卷 依附在材料的后面 参与者的评议词句--“理解”、“积极回应”、“诚恳感谢”“请别人挑错,可能是消除谬误的好办法”等 材料中不断强调的是对待挑错的态度。“理解”、“积极回应”、“诚恳感谢”“请别人挑错,可能是消除谬误的好办法”等,都表现出了对待错误的正确态度,那就是勇于承认错误,乐于承认错误;不但承认,还要积极改正。正是这虚怀若谷的表现,他们才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这与一些名星、一些官员犯错后不但不知改正,反而遮遮掩掩、文过饰非的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对待错误的态度正是一个人人生品格的体现。2有善意批评别人的人,就有乐于接受批评的人。批评者心存善意,被批评者乐于接受,大家就可以相互促进 贴近学生生活现象类 围绕“中学时代,学生有三怕:一怕奥数,二怕英语,三怕周树人,但有些学生却喜欢前面的‘两怕’。”这一现象阐述自己的观点,可以议论,也可以记叙,题目自拟,字数700。 13江西卷 依附在材料的后面 写作提示句--这一现象阐述自己的观点,可以议论,也可以记叙 思维模式—究因法 溯源法 意义阐释法---关键词:中学生三怕. 中学生为什么会怕呢? 先说奥数。中国人历来有讳忌别人说我们“病夫”“弱智”的口实,所以向来重视各种比赛,尤其是国际上的比赛.学好奥数可以上重点甚至保送上重点大学.奥数似乎是理科思维、聪明或是能上名牌大学的代名词,于是普天之下莫非奥数。再说英文。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学习一门外语。英文是晋级食禄的台阶,中考高考要考,大学要考,研究生要考,出国更要考。所以,中国的孩子其学英文苦不堪言的情状就可想而知了。说怕“周树人”,鲁迅的文章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晦涩难懂,再加上有些作品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就使得一些中学生怕“周树人”,“周树人”也可以代指传统语言教学,学生确有“怕”的现象。 客观上分析“怕”的对象,不是材料要论述的重点,材料要论述的重点应是“‘怕’与‘不怕’”的主观态度。考生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来考虑问题.怕是不可改变的客观事实,外界客观改变不了的东西,我们可以通过主观的努力来改变它。 关注现实话生活题类 有人说:过一种平衡的生活—学些东西,想些问题,做些事情,打打球,针对这种说法,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请根据以上材料,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1、文体自选;2、不得抄袭,不得套装;3、用规范汉书书写。 13四川卷 依附在材料的后面 写作提示句--一针对这种说法,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请根据以上材料,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明确具体阐释关键词语—平衡生活的内涵。材料中所过的“平衡”生活是:学些东西,想些问题,做些事情,打打球,唱唱歌,画画画儿……简言之是学习、思考、工作与体育、音乐、绘画等文体生活的平衡。现今的学生生活确实是打破了这种平衡。追问原因-打破平衡生活的局面并不是学生所为,是国家社会和家庭的责任。拓展--“平衡”不光可以就中学生的生活实际而言,还可以上升到其它的层面。只有张弛有度,才能始终保持一种可以蓄势的稳定平衡,过一种平衡的生活,不枯也不燥,不乐极也不生悲;不温也不火,“不戚戚于贫贱”也“不汲汲于富贵”,不放任自由也不拘泥于法度;不抱守权利也不放弃责任;不放纵情感也不固守理智。过一种平衡的生活,最最理想的就是既不乏物质的丰腴,也不乏精神的富庶。 从表层意义角度--谈“学习与娱乐的平衡”、“学习与工作的平衡”、“生活与工作的平衡”、“紧张与舒缓的平衡”等。还可容易上升到其它的层面--谈 “责任与权利的平衡”、“情感与理智的平衡”、“自由与法度的平衡”、 “物质与精神的平衡”等。“过一种平衡的生活”不光是一种生活的理想,更是一种人生和生命的哲学。 比较上表,不难发现:材料作文的材料与一般的阅读材料有明显的不同。其鲜明的特色主要表现为:1、新材料作文的言语导向非常鲜明,一般的材料后会出现命题者有意添加的词句,把握了这个特点,就能较快的捕捉到命题者的命题要求,从而较快的解决考场文要主要写什么的大问题。2、如没有这中“凭空添补句”材料,材料中也有较为鲜明的“暗示性关键词语”,这类的词语多出现在“自评或他评”的句子中。世界是联系的,因果联系是比较常见而又重要的联系。从句子之间的关系入手,就能迅速找到“原因句”,提炼出写作思维“牵引核心词”,将之作为写作的主要内容,这样就能快速写作符合命题要求的作文来。3、对于一种纯客观的材料,要抓“结果句”,充分调用自己的知识储备,从言语的表层意思出发,不断的追问原因,把原因或本质作为文章的立意,这样就能写出符合命题要求的好文章来。4、对于哲理性的句子,同样要采用追因的方法,由表层意思出发,挖出其深刻的内涵来,以蕴含的哲理作为文章写作的中心内容,这样就能写出符合命题要求的好文章。 基本技能养成速成训练 1、2012年福建高考作文题 冯骥才说“运动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路程内看你使用了多少时间;人生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 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800字的作文。 立意: 2、2013年上海高考作文题 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还有更重要的事。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人们对此的思考不尽相同。请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题目自拟;(2)全文不少于800字;(3)不要写成诗歌。 立意: 3、2013年江苏高考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几位朋友说起这样一段探险经历:他们无意中来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因对洞中环境不清楚,便点燃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在进入洞穴后不久,他们发现了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安静的附在洞壁上栖息,他们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群美丽的精灵。数日后再来,他们发现这群蝴蝶早已不在原处,而是远远的退到了更深的洞穴。他们恍然大悟,也许那里环境更适合吧,小小的蜡烛竟然会带来这么大的影响。 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题目自拟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⑤不少于800字。 立意: 4、2013年福建高考作文题 根据顾城的《忧天》:我仰望着夜空,感到一阵惊恐;如果地球失去引力,我就会变成流星,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哦,不能!为了拒绝这种“自由”,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文体不限(不含诗歌),不少于800字。 立意: 5、2013年全国卷作文题 学习阶段,你一定在班集体里度过了美好的时光,收获了深厚的情谊,同窗共读,互相帮助,彼此激励,即便是一次不愉快的争执,都给你留下难忘的记忆,伴你走向成熟。 某机构就“同学关系”问题在几所学校作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60%的人表示满意,36%的人认为一般,4%的人觉得不满意。 如果同学关系紧张,原因是什么?有人认为是我自我意识过强,有人认为是志趣,性格不合,也有人认为缘于竞争激烈,等等。 对于增进同学间的友好关系,营造和谐氛围,72%的人表示非常有信心,他们认为互相尊重,理解和包容,遇事多为他人着想,关系就会更加融洽。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不得抄袭。 立意: 附 2013年山东高考优秀作文 1、来斗雅量 张维肖 雅量者,旷气宏度也。 古有魏晋名士,襟怀旷达,狂草一笔指文瑕;今有名家文豪,文甲天下,细纠别字尽笑纳。 这些大家不仅有佳作流芳百世,更有其气度蕴于字里行间。字句的锤炼需要借于他人的评价,而接受他人的批评来完善自己,更需要一样珍贵的东西——雅量。富兰克林言:“批评者是我们的益友,因为他点出我们的缺点。”莫言、铁凝等作家对《咬文嚼字》杂志指出的错别字虚心更正并表示感谢,这不单是他们对自己文章细节的完善,向大处想,这亦是对整个社会责任的一种担当——作家本人秉有严谨的治学态度,重视文字的正确性,虚心接受他人的批评,才会带动这个社会认真对待文学的风气,还感染了更多尊敬他们的读者有此“雅量”,寓于人际交往和人生行路中,更是一种无形的功德。 雅量的核心,是闻过则喜。人非圣贤,天生热爱被赞美的人性,使得闻过则喜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像高高在上的帝王和已经名扬天下的作家这样举足轻重的人。没有雅量的人屡见不鲜,不肯听从批评而带来的恶果自古有之。 初入文坛的莫泊桑,文采绝艳,年少轻狂,视批评为空物,凭着塞纳河左岸混出来的小有名气而自命不凡,结果一直没有写出真正的文章上品。直到遇到了良师益友福楼拜,一语批评点醒他行文目的要单纯、做事要专注,才有了后来的《项链》、《羊脂球》等脍炙人口的佳作。 大唐有良臣魏征,对贞观政治纠谬补缺,多所裨益。我们在回望他的成就时,更该庆幸唐太宗的宽广襟怀和海斗雅量!如果唐太宗在魏征言辞无忌上书时没有足够的雅量,真的“会须杀此田舍翁”,将会是怎样的千古憾事!赞美与恭维是铺满鲜花的深渊,批评才是被荆棘掩盖的花园。来斗雅量,在那花园里采撷力量,完善人格,完善人际,完善人事,完善人生。 来壶虚心酒,来斗高雅量,不醉反醒,醒而自清!杜甫诗云:“雅量涵高远,清言见古今。”有雅量的人,自会广开言路,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虚心接受他人的批评,才能更早地弥补自己的缺陷,更迅速地成长,更全面地发展,更从容不迫地应对人生波澜,更胸有成竹地迎接挑战和把握机遇! 兄台,来斗雅量佐人生,可好? 2、 在批评中进步 丁肖瀚 一个人的心灵隐藏在他的作品中,批评却把它拉到亮处。 批评作为一盏明灯,往往引领的不单单是作品。批评之于社会,则可能是对人的观念与行为的提升,联想到日本战国时期,有一场著名战役发生在织田氏与松平氏之间,双方战事持续了七天之久却不见胜负,其实以织田氏的兵力早可拿下这场战事,只因织田存有歼灭所有敌人的这般野心,造成了战事的延搁。织田氏手下一士兵得知此况,勇敢向君主进言:“战事持久,必将劳民伤财,丧失民心。”君主听罢,觉之有理,遂改变了作战的方针,一天时间便大败松平氏。接受正确批评后,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其实,在各种事情日臻完美的同时,批评的艺术也在以同样的速度发展着,只有接受,只有在批评的筛子里寻找奥秘才能有质的飞跃与境界的升华。 破除对于批评存在隔阂的桎梏是人成功的关键。接受正确批评,在批评中寻找迷路的灵魂,并努力搜寻出口,是给心灵一个解脱,给进步存留机会。 真正的成功背后都包含着自己的美学理论,并提出了让人们藉以判断其优劣的标准,放眼国内,有些人只因个人意愿与固执情绪,致使自己在成功的高地上跌落。 大跃进时期,人们更加习惯用一个大脑代替众多大脑去思考,面对迷失与错误,人们宁愿缄闭其口,也不愿建议与思索。人们在权威之中迷失了自己,思想沉没于黑暗之中。庐山会议时,彭德怀积极提出建议,但由于国家领导人对于彭德怀不接纳,使错误延续,造成了国民经济的重大损失。 人如果面对批评而无所体会,那么自大终成进步的桎梏。不仅仅是社会中,在自然界,生物的长久存在也是在进化中有所平衡,就似人的成长有时会偏离,终究要寻找迷失的地点,将他人的批评与自身的理解完美化合,才可点染出新的光辉。 真正的文明以理解和接纳为生,而不是以憎厌和轻蔑为生。现代的文学大师,在众人面前放低了姿态,接受读者的建议,这便是一种接纳,一种理解。只有这样,文明才能在这一过程中健康活泼地生长。社会生态亦然! 成功无他路,唯有打开接纳的窗口,吸纳正确的批评,理智地解析个人。在批评中唤醒深处的自己,在接受合理批评下理性地进步,成就自己。 3、论质疑的力量 范子豪 年轻的亚里士多德静立于已经被尊为“哲人”的老师柏拉图身旁,面对众人质疑的目光,平淡却坚定地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其实随着时代的发展,“师”已经作为一种社会概念被人们更广泛地理解,其含义更像是“权威”,而我们作为民众,则类似是“弟子”的存在。由此看,亚里士多德无疑具有超前的眼光,他心中所执念所追求的并不仅仅局限于“师”的教义,而是不为人的意识为转移的真理,这也就是当下人们所说的“科学精神”。“弟子”敢于去质疑“师”的言论,这无疑是让人欣喜的。权威不可能永远保持自身的正确性,而权威犯下的错误经过大众的追捧则可能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这时便凸显出对权威表达质疑的价值所在。就像当年面对柏拉图都据理力争的亚里士多德在老年同样犯下了错误,也会有后起之秀站在比萨斜塔上,用明明白白的实验结果告诉所有人:两个铁球是同时落地的。 时代在发展,当下越来越多的民众与媒体敢于向权威表达质疑,而想要成为一名权威无疑也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够让人信服。相互监督,相互促进,处在这样良性竞争下的社会个体无疑能够提高个人素质,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由此可见,质疑确实是万分可贵的。莫言曾对向他提出质疑的媒体表示“向一名作家提出意见也是对作者本人的帮助”,的确如此。忠言逆耳,人们大都好大喜功,而权威的耳中听到更多的是赞扬,所以权威需要听到质疑的声音才能够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成果,总结疏漏与教训,促成自身的进步。同时对于普通人而言,表达质疑无疑是一个追赶权威的绝佳机会。权威有更高的学术水平与素养,民众想要追赶,也要进行更为广泛和深入的学习。综合来看,敢于质疑不仅能够推动理论知识的进步,也能促进民众素质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无论权威还是普通民众,随时保持质疑精神会激发人们对于生活中每个领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学习与实践,最终能使生活变得更为美好。 我从不曾期盼每个人都会成为亚里士多德式的集大成者,因为即便是博学如斯,也不可避免地会有错误。我更希望的,是每个人都能够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保持属于自己的那份质疑精神,让每粒星点般的质疑引领修正和探索,汇聚成河,推动进步的力量不息向前。 4、纠误的力量 董树婷 错误,像隐藏在生命中的污垢,让原本清澈的人生显得肮脏。改正错误,就像一个一个清道夫,将一个个生命河中的污点清扫干净;改正错误,像灵魂的清洁剂,教会我们如何树立优秀丰满的形象;改正错误,像一个灯塔,引领我们走向更宽阔的人生境界。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高祖取张良之谏,大破霸王,赢楚汉,登高位,纳贤士,这是何等的“大风起兮云飞扬”的生命宽度;而项羽却屡屡漠视亚父的冒死直谏,只落得与姬决绝、乌江自刎的悲惨结局,这样一个污点让生命厚度显得微薄了许多。 改正错误,不仅让我们的人生没有污点,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树立了更优秀丰满的形象。博茨瓦纳,这个很有名气的非洲南部国家,以其怡人的气候吸引了众多中国人入住,而中国人也以我们的友好、热情被欢迎。可近几年来,少数几个侨民在博茨瓦纳这个安详的地方犯下了致命的错误——从事建筑业的中国侨民在此占垄断地位,于是在工程建设时便出现了偷工减料的现象,致使中国人的口碑和形象直线下滑。当中国人意识到这个问题时,便一心致力于改正错误,改变中国人形象下滑的现象。《非洲华侨周报》社长创办英文报纸,让当地人全面了解中国人;多做慈善活动,改变了当地主流社会对中国人的印象。面对所犯下的道德错误,我们没有逃避,而是选择了直面和积极改正。改正错误的力量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彰显出来——华人又以一个崭新的诚信的形象生活在世界的各个角落。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改正错误让我们丰满自身形象的同时,对我们有着更为深刻的社会影响。当数年前我们的社会经历了“瘦肉精”、“地沟油”等以食品安全为代表的严重道德滑坡时,群众以犀利的手笔指出了国家质监局和不法商贩的错误。而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这些错误正逐个得到回应,并在积极努力地改正着。尽管食品安全的问题任重而道远,但改正错误的力量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我们对食品安全重建信心,对社会道德建设有了更多美好的希冀。 每个人、每个社会阶段都不是完美无瑕的,都有着或多或少的错误潜藏着。错误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我们拥有直视错误和改正错误的勇气。改正错误之时,我们将感受到改正错误为我们带来的撼动心灵的力量。 附 2013高考四川卷满分作文 1、在平衡的生活中诗意地栖居 生活如酒,过于浓烈则辣喉,过于浅淡则无味,只有平衡的味道才显醇厚;生活如歌,过于高昂则刺耳,过于低沉则抑郁,唯有平衡的曲调才显悦耳;生活如画,过于繁杂则缭乱,过于简朴则无韵,唯有平衡的笔触才显美丽。 荷尔德林说:“人生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人生漫漫旅途中,让我们在奋斗的征程里学会欣赏沿途的风景,让我们在平衡的生活中诗意地栖居! 在平衡的生活中诗意地栖居,我们要在奔跑中学会憩息。虽然“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仍然要在路途中“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遥望千年以前,孔子驾车周游列国。游说,辅君,宣仁,教育,座下三千弟子,他在生活中奔走忙碌,然而孔子并不是一味地只懂得奔跑。“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他懂得在忙碌的奔走中安静地憩息,他能够在奔跑中明白停歇的意义。于是我们眼中的孔子,便是那两袖清风,至贤至雅的圣人。回首当下,多少人在疲倦的奔跑中丧失了心力,名利正如那拴在驴子前的萝卜,诱惑着人们不断迈步。然而驴子的结局是力竭而亡,人又如何呢?人成了奔跑的机器,没有了灵魂,没有了精神,何其可悲!生活需要平衡,奔跑中需要憩息,唯于此,我们才能懂得生活的旋律,诗意地栖居! 在平衡的生活中诗意地栖居,我们要在追求中学会享受。因为事业固然是我必须打造的圣殿,但在这圣殿之后还应有一个花园。 阿尔卑斯山脚下有一块著名的标牌,上书“慢慢走,欣赏啊!”是啊,在你攀登绝顶追逐胜利的同时,别忘了享受沿途如画的美景。生命在追求与享受中圆满,人生因奋斗与欣赏美妙!鲁迅先生执笔时端庄肃穆,那笔顿作棍棒,唱醒百万愚民;又顿而化为刀枪,直刺敌人心脏。这样的冷峻中,先生为事业为中华民族的觉醒耗尽心血。然而在萧红笔下,我看到了一个温和的懂得享受生活的老人。那青花瓷瓶中插着的小花,那袅袅烟雾中轻缓吞息的神态,那一本正经探讨服装搭配的话语,让我感受到了一位别样的丰富多彩的鲁迅先生。他不是一生伏于案头的作家,在他追求精神财富的同时,鲁迅先生享受着生活带来的酸甜苦辣,他在平衡的生活中酿造出碎金般的诗意,铸就了他辉煌而又美好平淡的人生。 从儒家的中庸之道一路走来,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都在向你宣告着平衡生活的智慧。让我们且歌且行,于平衡的生活中诗意地栖居! 2、生活越是平衡越是丰盛 五味齐为上,五音全为善。五味齐方能品尝到生活的苦涩酸甜,咸淡有道;五音全方能领悟生活的婉转悠扬,雅俗协调。生活少一味缺一音便觉寡淡无趣。生活越是平衡越是丰盛。 平衡的生活中,不应有一物过为突出,也不应有一物过于衰弱。平衡的生活当创造出一种意境——如朗月当空,普照万物,世间的一切都被调和,都在清冽的月色下,息息相生,浑然一体。 上溯宋代名家苏轼,以长短句为世人熟知,但苏轼的才情远不局限于此。东坡善文、善画,能御、能曲。正因为如此,他才成为了宋至后世最受推崇的典型文人。或许也正因为如此,他的性格也被塑造的圆润饱满,不缺于事。在朝野便竭力尽瘁,被贬谪时则放情山水,在自然中追求那平衡而丰盛的生活。 箪食瓢饮不美,美的是居陋室不改其乐的人;竹篁短篱不美,美的是采菊东篱下的人。若陶潜,若梅妻鹤子的林逋,无不是把握了生活的平衡,心淡下来不生艳想,欲寡下来不生竞心,自在随性,伴着苦菊寒梅收获了人生的丰盛。 生是红尘过客,免不了世事的关卡。纵使不做那在自然中拥抱平衡生活的隐士,人们也能跳出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力求生活的平衡自在。 印度诗豪泰戈尔作为亚洲第一位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的人,文学造诣自然不在话下,但最能感染我们的,是他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真我的追求。我们忘不了他苦思冥想的样子,更忘不了他在芒果树下为孩子们朗诵诗篇时欣然的神情。我想他深谙此道——在生活状态的不断变化下力求平衡。 你听,那个捷克人说——生活在别处。生活不应只有单薄的一种,它理应以多种形态在我们的四周活跃着。这样的人生才是有趣的人生,这样的人生才是平衡而丰盛的人生。 印度思想家奥修说,玫瑰就是玫瑰,莲花就是莲花,只要去看,不要比较。但我更愿意说:尽管去做,尽管比较。因为只有千姿百态才能够构成平衡的生活,而平衡的生活更应该囊括这千姿百态。 五味相调,五音齐全。生活越是平衡越是丰盛。 附 2013江西卷优秀作文 急功与慢利 长期以来,“中学生有三怕:奥数、英文、周树人”成了校园流行语。同学们一说起这句话,都会心照不宣地摇头一笑:难啊,太难了!这些凌乱的数字和线条之间,有着什么神秘的联系?这些A、B、C、D排列组合之后,该用怎样的读音和语气?天啊,这篇课文的作者竟然又是鲁迅,必然有几个重点段落老师会要求大家狂背狂记! 头疼归头疼,可看看身边的同学,利用业余时间去参加各种奥数、英文补习班的绝不在少数。补习奥数的同学是崇拜陈景润教授,想证明1+1=2?还是着迷于数理逻辑,想藉此探究宇宙的真谛?补习英文的同学是想要师夷长技以自强,将来能够实现中西文化的友好联系?还是打心眼里喜欢莎士比亚,想要看懂原文的真意?他们背着沉重的书包笑我迂腐:你说的未免太不切实际,奥数比赛一旦获奖,升学便可以享受加分待遇;英文说得流利,将来出国镀金根本不是难题! 我恍然大悟,“三怕”同样是怕,学好奥数、英文两科的益处唾手可得,即使恨得咬牙切齿也趋之若鹜,拧着眉头勤学苦练,希望自此走上一条捷径,凭借这两科的特长平步青云。而鲁迅先生的文章诘屈聱牙,何必下这个死力?能加分吗?能出国吗?顶多草草应付老师抄写几遍,便自认无愧于心,很对得起这位平头胡子伯伯了! 时下人心浮躁,事事言利,即使教育概莫能外,让人不免唏嘘。不少少年只看眼前是否得益,恨不得今日种苗明日便能吃瓜,否则绝不肯多花一丝一毫力气。北师大学者史杰鹏说鲁迅的文字“敲之铿然,触之也濡;望之俨然,即之也温。”白话文诞生的初期,他已能把文字使得出神入化,开启民智,余荫当今。鲁迅斗争的酷烈、文笔的华美、考证的精研,如能化入少年的灵魂中,则他们真正可以成为未来的栋梁,这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可惜有几个耐得住这个年深日久、潜移默化的过程呢? 校园里依然流传着“三怕”,奥数、英文却越来越热门。鲁迅还是寂寞着,被一句轻慢的“太难了”掷到墙角,静静地等待。 附、2012天津高考满分作文 3篇 1 草色遥看近却无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诗意很好理解,在春雨的滋润下小草发芽,远远望去一片绿色;可当人们走近时,却发现绿色淡了,甚至肉眼都看不到。从文学的角度评价,韩愈的诗句是美的;但我觉得,退之先生的这两句诗用来概括生活中的某现象也是再恰当不过的。 人们都崇拜英雄,希望在自己最需要的时刻,英雄能挺身而出。但失望的时候多,英雄似乎只出现在遥远的地方。 “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的事迹广为流传。在呼啸的汽车冲向学生的一刹那,她用纤弱却有力的身躯搭起一个安全的岗亭;“最美司机”吴斌的事迹感动千家万户,在铁片击中血肉之躯后的76秒,他以美到极致的动作完成了由凶险到平安的摆渡。人们仰望张丽莉,因为在这个“个人至上”的年代,她的奋臂挥手形象地诠释了师德的最高境界;人们钦敬吴斌,因为在这个道德与责任日渐稀薄的年代,他忍痛减速泊车的镜头是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的最好说明。“最美”二字,是对他们的最高奖赏,更是对无疆大爱彻底回归的呼唤。 有时人们也会生发这样的慨叹,为什么英雄只在远方?我的生活中何日英雄突现?心情可以理解,但认识不能说没有偏差。很多人认为,只有作出做出惊天动地大事的人才是英雄,只有媒体铺天盖地宣传的人才是英雄。用狭隘与拔高的标准衡量,真正称得上英雄的屈指可数。实际上,“最美女教师”、“最美司机”都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百姓。设问一下,如果张丽莉没有遭遇车祸,如果吴斌没有遭遇夺命的铁片,这两个人是不是可以称为“英雄”?很难回答。我们的社会还没有进步到,可以把一个不在“编制”内的教师,把一个平凡的司机和英雄联系在一起,哪怕你是一个深受学生喜爱的老师,他是一个行车十年无事故的优秀员工。 罗曼•罗兰说:“英雄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借用来评价张丽莉、吴斌很贴切。我们的身边,有很多的张丽莉和吴斌,只是因为他们离我们太近,就如初春雨中的小草,被方方面面忽视了。英雄就在身边,可我们却一直在呼唤英雄,寻找英雄!多有意思的悖论! “水到底是什么东西?”小鱼的发问是天真的,所以不可笑;“英雄在哪里”,成人的发问是愚蠢的,当然就是可笑的,而且可笑之极。 2小鱼不知“水到底是什么东西”是问题吗? “水到底是什么东西?”这个问题很可笑吗?起码命题人认为是可笑的——“有些最常见而又不可或缺的东西,恰恰最容易被我们忽视”。鱼儿每天生活在水中,没了水,鱼儿就失去了家,就没了容身之所,可鱼儿竟然不知道“水到底是什么东西”,这岂不是天大的笑话! 鱼是不会说话的,当然不可能“忍不住”发问。但既然有人编了这个故事——且不论这故事编得是否符合逻辑,我们就顺着这根竿子往上爬一爬。 小鱼为什么不知道“水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主要是因为小鱼还太小。这“小”指的是年龄上的“小”,而不是个头儿上的“小”。年龄小到什么程度?我推测最多也不过是上幼儿园大班的年龄。这个年龄的孩子,知道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吗?知道月相变化的原因吗?知道大气中的PM2.5含有什么有毒、有害物质吗?知道“二奶”“小三”是何方神圣吗?他们不知道。但是,他们的不知道是正常的。如果有一天他们突然发问:“月亮上到底有什么东西?”那好,悉心培养,没准儿将来就是“霍金第二”。如果他们问:“‘二奶’是妈妈的什么人?”家长该怎么回答? 人们对世界的认知,自有其规律;孩子的成长,也应该顺其自然。成年人需要做的,一是尽量为孩子的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包括自然的和社会的;二是把孩子当成孩子,别让孩子在还是孩子的时候,就不怎么像个孩子了。 那么,由谁来告诉小鱼“水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当然是老鱼。但老鱼中有明明白白知道“水到底是什么东西”的,也有浑浑噩噩不知道“水到底是什么东西”的,所以,这个告诉小鱼“水到底是什么东西”的角色应该由前者来担任。但事实上呢?更多的时候,是由后者担任这个角色的,而前者由于太明白、太清醒、太不通“鱼”情世故而受冷落、遭闲置,被安排做不致于对下一代产生“不良影响”的工作。比如,是不是从事教育工作的老鱼都清楚“水到底是什么东西”?反正我这条小鱼碰到过不清楚的。比如,是不是从事管理工作的老鱼都清楚“水到底是什么东西”?我没怎么接触过,但有些地方的水质越来越差却是不争的事实。 “水到底是什么东西?”小鱼们可能永远也弄不明白。 【点评】 这是篇很有特点也有些另类的作文。作者抓住小鱼“水到底是什么东西”的发问,由果溯因,分析其不懂“水到底是什么东西”的原因是年龄小,指出小鱼不懂水是什么是正常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怎样让小鱼由“不懂”到“懂”。以鱼喻人,作者在看似漫不经心的解析中,对现实生活中的不正常现象进行了讽刺与批判。语言活泼形象,生动自然,或含蓄,或犀利,有很强的杂文味儿。结束句意味深远,暗喻“在其位,没有安其位的能力”的用人不唯贤而唯亲的社会问题上得不到解决的话,被残害的就只能是孩子,这是“救救孩子”的呼告。 附、2013年浙江高考作文优秀卷 1、岁月侵蚀了纯真 一路走来,梦想开始的港湾,是我们成熟的起点,人在旅途,再回首,原来孩子的梦想,如今还是那么纯真。 如今的社会有着太多太多的无奈,太多太多的遗憾,年少时的豪言壮志被岁月磨成了光滑的察言观色,每个人都像皇帝新装里的臣民,带着面具活着,谁也不愿意承认自己的无知愚昧,即使问心无愧,但还不免感叹这世间的是是非非由不得你活出自己的本色。这一切仿佛在告诉我们纯真似乎渐行渐远。 在花园的一角静静坐下,茫然的望向远方,感受着这份久违了的安逸……远处的孩子,天真无邪的追逐打闹,还有那声声细语,把我带进了一个纯真的年代,儿时的伙伴,一生的记忆,不知现在的你是否还想年少时的欢乐童真:我们一起笑过,哭过,一起拥抱明天的朝阳,一起等待夜幕降临。然而我们却在时间的指缝中弄丢了纯真,然后我们中的一个捡到了面具,两个,三个,直到我们都戴了面具,直到我们都成了它的囚徒,面具的名字叫伪善叫虚荣叫‘好人’。我们慢慢的,习惯了人前人后的变化。我们慢慢的,有了对别人不理不睬的态度。我看懂的,人前的好友,只不过是人后的笑料。我看懂的,我们都不是以前的我们。我看懂的,我们变得不再纯真。 多年以后的我们,回想起那曾经纯洁灿烂的日子,也许会不禁泪流满面。一个人的纯真真的可以被时间消磨掉吗?不,我不相信。古人能够到死都坚守着那份难能可贵的纯真,为什么现在高科技下的我们却不行?我们一遍遍呼唤如孩童般的纯真,呼唤如稚子般的单纯。虽然现在混杂的社会无法让你独善其身,但是我们应该尽自己最大努力保存简单自然纯真的自己,不要让自己随波逐流。我们需要纯真,我们真的需要纯真!让世界变得纯洁和谐,像纯真无邪的童心!让纯真无邪的我们再回到逝去已久的纯真年代! 回不去了吗?为什么回不去,那是你自己不让自己回去,没有一个人可以束缚你,让你无法回去取拾起记忆中的那份童真。所以现在还身不由己的在自己的岗位上阿谀奉承的人们,毅然摘下你们的面具吧,还记得童年的梦想和坚持吗,现在还来得及!不要让岁月真的侵蚀了纯真! 2 、 消失的童真 童真犹如山上的清泉,那么的清澈,那么的纯净。 童真犹如早晨的空气,那么的清爽,那么的天然。而如今童真渐渐消失,在孩子们的身上永远都少了曾今所拥有的那一片最为真挚纯洁的天真。而多的是一些呆板和本不该有的“成熟”。 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中,平板电脑取代了大自然。一种叫身临其境的感觉代替了亲身体验。孩子们很少再会出门了解自然去和蝴蝶们一起捉迷藏,去和鸟儿们一起唱歌。他们只是在家对着电脑看节目,玩游戏,聊天。在那里他们也了解他们所谓的“大自然”。那个所谓的“大自然”带给她们的是什么?是过早的“成熟”,是对游戏的痴迷,还是那双伴随他们一生的近视的眼睛。 失去童真的孩提时代是无趣的,是不完整的。童年是美好的,在童年里有很多事是我们必须去体会一下。那比在电脑前呆着更加有趣,来的更有意义。 社会中还存在着一批孩子,他们由于贫穷。在很小的时候就得承担起家里的重担。更本就没有体会到他本该有的童年美好。他们因为家庭原因在本该享受爸爸妈妈的爱的时候就成了小大人,照顾起了他们的父母。 久记得有这样一篇报道让我看了十分的感动和怜惜。在四川某个山区,有个小女孩因为他的母亲在她出生没多久就离他而去了。他母亲的离去换来了他的降临。但是老天好像总是喜欢和他开玩笑一样,就在她还只有5岁的时候他爸爸就患上了疾病,全身瘫痪。可怜只剩爷爷奶奶两个靠一些蔬菜买卖来供他读书。懂事的他在努力读书的同时还照顾他的爸爸。喂他吃饭,帮他擦身,跟他讲话好像是在呼唤他的醒来。小小的她背上背负着比同龄的孩子多出好多倍的艰辛苦楚,但是重来没有一句抱怨。而爷爷奶奶也只是心痛却又无能为力。那种心酸又有几个人能理解呢! 不公平的,他剥夺了部分人享受童年快乐的权利。让他们在还没有机会享受时就硬把他们划除在孩童名单中。 孩子们在主动和被动两种情况下与童真这个概念越来越远。童真渐渐消逝。我们不经想问童真哪里去了?而它没有回答只见一个孩子愈走愈远,最后只留下一个模糊的身影! 罗孝平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